怎麼看待古埃及金字塔?


又有邀請我做金字塔相關的問答,我覺得可以從全面角度分析金字塔

在埃及共計大約110座大小金字塔中,最著名的就是吉薩高地的三大金字塔(The Great Pyramid、Pyramid of Khafre、Pyramid of Menkare),其中胡夫金字塔(奇阿普斯)又是埃及最大的金字塔。這座金字塔佔地13.1英畝,由至少重2.5噸的近260萬塊巨石建造,共重625多萬噸。是何人建造了如此宏偉的工程,一直眾說紛紜。

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埃及統治者的變遷

根據後世的研究資料,我們把埃及歷史上的各種統治人群先列舉出來,看看在這些人群中,誰最具有這種國家力量、並且還要有強烈的動機來修建金字塔。  

一、古埃及人統治時代,這個有學者把上古埃及史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1、涅伽達文化I時期(阿姆拉特時期,約公元前4500—前3500年)

2、涅伽達文化II時期(格爾塞時期,約公元前3500—前3100年)

3、早王朝時期(1—2王朝,約公元前3100—前2686年)

4、古王國時期(3—6王朝,約公元前2686—前2181年,又被稱為金字塔時期)

5、第一中間期(7—10王朝,約公元前2181—前2040年)

6、中王國時期(11—14王朝,約公元前2040—前1786年)

7、第二中間期(15—17王朝,約公元前1786—前1567年)

8、新王國時期(18—20王朝,約公元前1567—前1085年,埃及帝國開始形成)

9、後埃及時期(21—31王朝,約公元前1085—前332年)

公元前671年到公元前667年,亞述人開始攻擊埃及,遭遇塔哈爾卡和他的繼任坦沃塔瑪尼堅決抵抗,埃及贏得了幾次勝利。但最終,亞述人將庫施人趕回努比亞,佔領孟斐斯,洗劫了底比斯神廟。

亞述人沒有長期佔領埃及的打算,統治權落入二十六王朝一系列稱為「賽特王」(Saite kings)的諸侯手中。到公元前653年,賽特王普薩美提克一世藉助唯利是圖的希臘僱傭軍驅逐了亞述人,並在希臘人的幫助下建立了埃及的第一支海軍。希臘的在埃及影響急劇膨脹,三角洲地區的城市納奧克拉提斯(Naucratis)成了希臘人的家園。建都塞易斯的賽特王們見證了這次短暫而充滿生氣的經濟文化復興。

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國侵佔埃及,建立第27王朝。波斯人在埃及的殘暴統治和無情劫掠,激起了伊那路斯和阿米爾泰烏斯領導的埃及人起義(前460~前455)。公元前404年,波斯王朝被推翻,埃及獲得獨立,相繼建立了第28~30王朝。公元前343年,波斯帝國再次征服埃及,建立第31 王朝。公元前332年,希臘馬其頓王亞歷山大大帝侵入埃及,滅波斯王朝,結束了延續3000年之久的法老時代。

顯而易見,後埃及時期是根本不可能有建立金字塔的可能性,而且要注意到的是公元前332年古埃及法老王朝正式結束。

二、托勒密王朝(希臘語:Πτολεμα?κ? βασιλε?α)(公元前305-公元前30年),或稱托勒密埃及王國。是在馬其頓帝國君主亞歷山大大帝死後,埃及總督托勒密一世所開創的一個王朝,統治埃及和周圍地區。 

三、公元前30-公元639年,羅馬統治下的埃及,讓亞歷山大港便成為了猶太世界的宗教和文化中心

四、公元639年-1517年,羅馬統治被阿拉伯人建立的穆斯林帝國所攻克,埃及進入了伊斯蘭統治的時期,依次經歷了圖倫王朝,法蒂瑪王朝,阿尤布王朝,馬木留克王朝。由於阿拉伯人沒有保存檔案、記載歷史的傳統,所以,幾乎所有的阿拉伯國家都缺乏準確的國家歷史資料,新的王朝取代了舊的王朝,就會把前一個王朝所有印記都會抹去

五、公元1517年-1798年,奧斯曼帝國擊敗馬木留克王朝,被征服成為一個行政省。土耳其的統治力量總體很薄 弱,各種勢力像走馬燈一樣,都在埃及進進出出。

六、公元1798年-1882年,拿破崙·波拿巴入侵奧斯曼帝國的埃及省,在金字塔戰役中打敗了馬木魯克的軍隊,埃及進入了一段權利真空期。1804年,開羅起義,阿爾巴尼亞團督促法軍撤兵的第二高長官穆罕默德·阿里協助起義者,之後被擁戴為埃及新任總督,建立起埃及阿里王朝(1805~1840年)。

七、公元1882年-1953年,英國間接統治埃及,直到埃及革命。1922年2月28日,英國被迫承認埃及獨立,但仍保留對埃國防、外交、少數民族等權力,埃及當局仍然是英國控制下的傀儡王朝,按英埃政府間協議英國可以隨時為了保護英國在埃及利益對埃及出兵。

八、1953年至今,埃及共和國時期。

所以,儘管埃及作為國家的歷史不可謂不長久,但在自己的歷史記錄上,很多地方都是一片空白。

這裡對於古埃及的曆法我想做個考證

按照一些古埃及史學家的說法,古埃及在沒有制定太陽曆之前, 他們的農業生產都是依賴於尼羅河的泛濫等自然規律來進行。這顯然是很難做為曆法準確依據的,於是古埃及人發現了天狼星周期,亦即「天狼星再次和太陽在同樣的地方升起的周期」。在固定的季節中,天狼星自天空中消失,然後在太陽升空天亮以前,再次從東方的天空中升起。但是人們要從孟菲斯城觀察天狼星時,只有在尼羅河泛濫初始,貼近地平線的微茫晨曦之中才能見到它。但是尼羅河不是年年泛濫的,況且尼羅河不總是在同一天泛濫的。而且天狼星在北半球的冬夜裡格外明亮閃爍。那麼古埃及人如何定下曆法就成謎了,而且還是那麼標準的365.25天。為什麼要提到這個,就是因為現在對於曆法的推斷都是後世史學家推斷的,卻不見得是古埃及王朝真正的曆法了,而且埃及氣候是全年都是高溫,對於一年的劃分如何區分也是很讓我好奇的。

而這樣帶來的疑問就是這個編年史準確性,可能這個一年只是180天也難說,無法得到實證我們只能存疑。

 

而從這個更替史我們可以發現古埃及的文字已經被消亡了,也就是說按照那時候的統治思想,舊有文明都要徹底抹去這樣方便其統治。也因此古埃及的文字傳承早就消亡在歷史長河裡了,這是不爭的事實。

再來我們分析一下有歷史記載的金字塔西方關於金字塔的記載

希羅多德歷史著作——《歷史》

被西塞羅(Cicero,譯註:古羅馬著名政治家、演說家、雄辯家、法學家和哲學家)稱為「歷史之父」的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Herodotus,出生於公元前484年),寫下了西方最早的一部歷史著作——《歷史》 。希羅多德遊覽各地,把他周遊埃及、非洲和亞洲當地時的所見所聞都系統地記錄了下來。但是由於他誇大並捏造了《歷史》一書中的某些部分,我們很難分清其中的事實和虛構、真相和謠言。他的宗旨就是記錄人們告訴他的事情,即使他不相信自己聽到的。

在第二卷中,希羅多德對埃及做了長篇的描述,討論了尼羅河、木乃伊,以及埃及的兩性角色,還有當地動物和埃及人民的神聖慶典。然而,大多數歷史學家對希羅多德是否真正去過埃及始終持懷疑態度。比如說,他描述過三座宏偉的金字塔,但漏掉了獅身人面像,這是一個極度引人懷疑的遺漏。(如果他真的見過金字塔,那麼他肯定也見過獅身人面像。而我覺得斯芬克斯貌似比那三個石頭堆更引人注目才對。)另外,希羅多德還寫了有關屍體防腐的內容,介紹了從最昂貴到最便宜的三種防腐方法。希羅多德在書中提到,人們把已故的埃及貴族們的器官從左腹部移除,平民們則使用添加了雪松油的灌腸劑以便快速將胃和器官從身體移除。

我們對於埃及防腐術和木乃伊的認知大多來自於希羅多德和其他像西西里的狄奧多洛斯(Diodorus of Sicily)這樣的希臘歷史學家,但是希羅多德犯了很多錯誤。2013年,人類學家用CT掃描了木乃伊,並且三維重建了他們的模型,他們質疑希羅多德對埃及屍體防腐術過程的描述,認為他並沒有呈現出真正的事實。我們無法知道希羅多德是通過什麼渠道了解埃及的風俗習慣,但是他的信息很有可能是大量依賴於和當地人的談話(他們並不說希臘語),例如凱姆來司(Chemmis),也就是現代埃及的城市阿赫米姆(Akhmim)的人。

這裡講了金字塔石頭是從「阿拉伯山」(可能是西奈半島)開採來的。法老強迫所有的埃及人為他做工,他們被分成10萬人的大群來工作,每一大群人要勞動3個月。

但是有個說法很有意思,讓·哈爾端認為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和修昔底德,實際上都是中世紀的作家,生活在14—16世紀。 希羅多德的《歷史》是最近杜撰出來的,希羅多德參考了11—16世紀發生的一些事件,他本人生活在16世紀。那麼這本書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就比較好解釋了。

令人尷尬的事情發生了,在16世紀前竟然找不到其他描述金字塔的歷史記載了,可能當時西方並沒有記錄歷史的習慣吧。

在公元前300年 - 公元1600年間,整個歐洲、甚至包括整個西亞【中東、近東】地區的史籍並沒有金字塔的記錄,在十八世紀以前,世界上並沒有【古埃及文明】的概念 ,當時並沒有人知道古埃及歷史的歷史和存在。試想作為古埃及的法老墓葬至少有史料記載吧。相反,法國人認為:「世界萬物的自然秩序似乎無可置辯地表明,埃及古時是最晚有人定居的土地之一。」([法]伏爾泰《風俗論》中譯本上卷第92頁,商務印書館1994年11月第1版)

我們都知道基督教和古埃及是有很密切的關係的,因為《聖經·舊約》里摩西就是從古埃及走出來的先知。可是有意思的是舊約並沒有記載金字塔。

1947~1956年間,在死海西北基伯昆蘭曠野的山洞發現的古代文獻,文獻大約是公元前2到1世紀期間(從耶穌之前一百七十年到耶穌之前五十八年,也就是中國西漢時期)寫成的。許多內藏羊皮卷和紙莎草卷文獻的陶壇被發現從而這堆文獻被稱之為死海古卷。古卷中近一百卷的書卷,是舊約聖經經卷。除了《以斯帖記》外,舊約聖經的每一卷書都出現了,而且許多卷多次出現;其次,古卷包括了許多聖經注釋,聖經評論,解經書,次經和偽經;最後,還包括了非聖經文獻。而在其中就描述了諾亞方舟,學者認為描述方舟象金字塔,可是卻僅有此段,其餘不再有金字塔字樣。

東方關於金字塔的記載

中國和埃及由於有航線存在,故而可以說最勤快的商人很早就把兩個相距甚遠的國家聯繫了起來。

公元7世紀怛羅斯之戰後杜環被俘。之後,杜環後隨哈里發使團考察非洲,先後在中亞、西亞、非洲十餘國遊歷和生活過;總計流離大食12年,遍游黑衣大食全境,基本上走完了絲綢之路全程,最後於公元762年附商船從海路回到廣州。他把十餘年間異域耳聞目睹、親歷親為的生活閱歷真實地記入所著《經行記》中。雖然經行記已經散佚,但在杜環本人保留的通典中仍殘餘1511字。雖然字數稀少,但對當時的中東還是做了相對詳盡的介紹。如果金字塔是在之前建造完成的,去過非洲的杜環會不記載金字塔嗎?

  如果說對經行記存疑的話,那麼宋代海關官員趙汝適所編寫的以海員見聞為主的諸蕃志中仍然沒有金字塔的記載,諸蕃志中海員的奇談怪論里木蘭皮國中竟然出現了南美的地貌以及特有動物,而木蘭皮國應該是穆拉比特王朝。既然遠在西北非的穆拉比特王朝都有記載,甚至出現了南美的一些特徵,為什麼近在中東的金字塔仍然沒有記載呢?

  而編寫島夷志略的汪大淵本身便是一名海員,多次前往中東,紅海。他的書中為什麼也沒有金字塔這麼偉大的造物呢?

  同樣是作為遠洋隨行的馬歡編寫了瀛涯勝覽一書,到達了非洲,甚至去朝聖過的馬歡為什麼還是沒有記載金字塔呢?

  同樣是鄭和隨行的費信在其編寫的星搓勝覽中詳細記載了大量的中東和東北非各國以及見聞,很遺憾的是他仍然沒有記載金字塔這個造物。

明神宗萬曆十二年(1584年),利瑪竇到達廣州,自製《萬國圖志》。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利瑪竇到京師獻圖,深受明神宗喜愛。萬曆三十年(1602年),太僕寺少卿李之藻繪製成圖,曰《坤輿萬國全圖》。萬曆三十六年(1608),明神宗下詔摹繪12份,傳於現世。此本原是六幅條屏,今裝裱為一大幅。圖中對古埃及風物描述得很詳,卻偏偏對這些堪稱古埃及醒目標誌的「龐然巨物」隻字未提,顯然當時的埃及還沒有這些東西。

艾儒略(1582—1649)是繼利瑪竇之後,在中國系統介紹世界地理知識的重要人物,他的著作也是我國最早的中文版世界地理專著,進一步普及和加深了中國人對地球的認識。其根據龐迪我和熊三拔所著的底本編譯而成《職方外紀》。其中有這麼一段「昔國王當鑿數石台,如浮屠狀,非以石砌,是擇大石如陵阜者,鏟削成之。大者下趾闊三百二十四步,高二百七十五級,級高四尺,登台頂極力遠射,箭不能越其台趾也。」,「有城古名曰孟斐斯」(《坤輿萬國全圖》埃及部分的地名是「孟菲斯」,「孟菲斯」這個地名極少在傳教士寫的埃及資料里,大部分傳教士都以「利未亞」、「厄入多」、「阨入多」、「埃及多」、「麥西國」和「伊揖國」等稱呼埃及。)。顯然如果要說有記載金字塔這裡算是比較早的,可是我們估算一下長度,根據明朝的度量衡,四尺差不多是一米三左右,而我們能找到親眼去看金字塔的人的描述,都差不多是說胡夫金字塔每一塊石頭都將近一人高,想來是超過一米三的。

在明末清初的《虞初新志》確實也有提到了天下七奇,其中埃及的尖形高台也位列其中,其提到的內容我們不妨看看:

三、利未亞洲厄日多國孟斐府尖形高台:多祿茂王所建,地基矩方,每方一里,周圍四里;台高二百五十級,每級寬二丈八尺五寸,高二尺五寸;頂上寬容五十人。造工者每日三十六萬人。

注意,這裡級高又變了,二尺五寸差不多一米左右。

《虞初新志》二十卷,卷首有輯者康熙二十二年(1683)「自敘」及「凡例」,末為康熙三十九年(1700)「總跋」3。然據學者考證,跋時是書只有八卷,後陸續刊成二十卷,其時約在四十三年(1704)。先後歷時二十餘年最終成書,說其耗費了張潮半生心血當不為過。

而這個西洋七奇圖說是引自南懷仁的《坤輿圖說》,顯然是這位比利時傳教士沿途所見所記,因此我們也關心一下南懷仁的生平:

南懷仁(Ferdinand Verbiest,1623年10月9日—1688年1月28日,享年66歲),字敦伯,又字勛卿,比利時籍清代天文學家、科學家,拉丁人,1623年10月9日出生於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1641年9月29日入耶穌會,1658年來華,是清初最有影響的來華傳教士之一,為近代西方科學知識在中國的傳播做出了重要貢獻。

按照其描述,卻又和現在埃及存在的馬斯塔巴有比較大區別

馬斯塔巴一共有4個邊,4個面,這4個面都是階梯形的,我們看從這點來看都是階梯形的,它的底是平的,這個馬斯塔巴為什麼叫馬斯塔巴?馬斯塔巴這個名字來自於阿拉伯語,這是因為當埃及古物學家們,看到這樣古墓的時候,埃及古物學家們就聯想到了,阿拉伯人坐的一種長板凳,阿拉伯人坐的那種長板凳的形狀很像這個,所以專家們就給這種陵墓起了一個名字,叫馬斯塔巴,來自於阿拉伯語,翻譯成中文的意思就是板凳形的,長板凳形的,就是這個意思,很像板凳,馬斯塔巴它是一個地面建築,實際上它分成兩種,兩種結構,一個是地面 地下,還有結構,地下主要就是存放這個墓主人的屍體,在地上這個結構當中地上的建築當中,可以用來祭祀,存放用來存放一些祭祀物品等等。很顯然馬斯塔巴是真正作為貴族的墳墓存在的,因為其製造簡單,因此工期不會太長。但是請大家注意一下圖示這個馬斯塔巴,經過數千年滄桑,馬斯塔巴墓的地表部分基本已經損毀,但地下部分很多仍保存完好。不過這個作為一個奇談也是合理的。

顯然在十六世紀前的中國史料記載是沒有頭尖尖的金字塔造型存在的,充其量就是馬斯塔巴這個造型的建築。

那麼我就要提出一個人,那就是義大利傳教士馬爾蒂諾·馬爾蒂尼,1638年12月,一艘從義大利起航的船隻在前往東方的途中遇到了暴風雨,被阻滯在地中海上,無奈之下他們返回了義大利,兩年之後重新出發。在風雨飄搖了四年,並經歷了無數風浪之後,他們終於來到了澳門,踏上了中國的土地,這一行人的身份是耶穌傳教士,他們的任務就是到中國傳教,馬爾蒂尼就在這些人當中。

到了中國之後,馬爾蒂尼給自己取了一個中文名字:衛匡國,開始在中國四方遊歷並且學習漢語。他的足跡踏遍半個中國,閱讀了大量的中國古典書籍,對我國各地的風土人情、歷史文化都諳熟於心。由於其對中國的了解之深,1650年,衛匡國成為中國耶穌會傳教團的代理人。衛匡國回到歐洲之後開始到處遊說他在中國的所見所聞,為中國儒家文化據理力爭,並且開始撰寫與中國有關的書籍,傳播中華文化。歷時數年,出版了《中國上古史》、《中國新圖志》、《論韃靼之戰》和《漢語語法》四本書。其中的《中國上古史》(全名為《中國歷史初編十卷,從人類誕生到基督降世的遠方亞洲,或中華大帝國周鄰記事》)於1658年在慕尼黑出版,第二年又在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出了第二版,正是在這本書中,有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說法。

衛匡國在《中國上古史》中提出了他的幾個觀點:

一是中國文字的發明者是伏羲而不是一般人認為的倉頡,伏羲之所以要創造文字,是為了代替麻煩不便的結繩記事;

二是中國字在利用形態表意方面,與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相似,所以有象形文字的特點。為了證明他的論點,衛匡國還在書中附上一圖,圖中一邊是山、日、龍、主、鳥、雞的圖形,另一邊是根據這些圖形衍變出來的對應文字。

也因此他把中華文明的起始定為伏羲時代,他把傳統的中國歷史引入到歐洲史學體系中去,引入到<聖經>的編年史中。這其中既有科學的成份,也有宗教的動機,兩者調和在一起,產生了衛匡國本不想看到的結果,這就是由於他確認中國遠古皇帝伏羲即位的年代較之《舊約聖經》所記述的挪亞洪水發生時間早了600年,從而引發了歐洲思想界對於《聖經》記載的可靠性和中國紀年的長期爭論,使歐洲奉為經典的《聖經》創世說陷於窘態之中,動搖了《聖經》和基督教會的權威,並直接為歐洲啟蒙思想家進行歷史批判提供了依據。

張德彝(1847年--1918年),又名張德明,字在初,一字俊峰,祖籍盛京鐵嶺(今遼寧鐵嶺河西蔡牛鄉張家莊),清初編入漢軍鑲黃旗。他一生八次出國,在國外度過二十七個年頭。每次出國,他都寫下詳細的日記,依次成輯《航海述奇》、《再述奇》、《三述奇》、《四述奇》直至《八述奇》,共約二百萬字。1866年,張德彝在北京同文館畢業時,年方19歲,此間他曾隨觀光團出國進行了一次旅遊,一路上歷盡艱辛來到北非,見到了金字塔。 張德彝首先考查了金字塔(即王陵)的外貌,記錄該王陵,一個大的,兩個小的,均呈「三尖形」。大型王陵「周一百八十丈,高四十九丈,皆巨石疊起……正面一洞,高約八丈,上有埃及文一篇,字如鳥篆,風雨侵蝕,模糊不復辨識。」在墓前有「一大人頭,高約四丈,寬三丈許,耳目晰。」 接著張德彝進一步考查了金字塔內部的情況。在土人的引導下,他好奇地鑽進了那座最大的金字塔。他是從破損的縫裂中進去的,進口又陡又窄,上下左右都是縱橫累疊的大石頭,一片漆黑,只能秉燭前行。開始如蛇爬,後再似猿攀,「一步一跌,時虞顛撲」又「石震有聲」,令人「神魂失倚」。通道彎彎曲曲,「趨前失後,退後迷前」,走了好一陣方豁然開朗,原來進了墓室。其實裡邊並沒有什麼出奇的東西,只有「一石棺無蓋,形如馬槽,擊之鏗然,放於壁角」。張德彝等在墓中盤桓,往返達三小時之久。因過度疲勞, 「出則一身冷汗矣」! 張德彝回國後,將他親游金字塔的見聞寫了一本(航海述奇)的書。這篇遊記竟成了我國第一次關於金字塔的記載。

大家請注意一點,竟然差了兩百年,偉大的胡夫金字塔出現了,斯芬克斯也出現了。

這也是我要把衛匡國寫進來的主要原因,因為他的書是促使教會把聖經年代推久遠點的主要原因。

接下來我們聊聊金字塔的發現

1798年7月,拿破崙率法軍南下開始遠征埃及。據說拿破崙事先規划了征服埃及的計劃, 挑選了包括化學家、史學家、生物學家、考古學家、外科醫生、古董專家等組成軍隊中的學術部門。拿破崙這次出征還帶有大量的圖書,名單如下:古希臘詩人荷馬和古羅馬詩人維吉爾的詩集、盧梭的《新愛洛綺絲》、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聖經》、《古蘭經》、《吠陀經》、阿里昂的《亞歷山大大帝》、雷納爾的《歐洲人在東西印度開闢商業的政治和哲學史》以及伏爾泰、孟德斯鳩的著作、和一些中國古典著作全部都被收集在內。出於對科學和文史的廣泛興趣,這次遠征還帶走了許多科學研究和工程技術人員。著名的數學家蒙曰和化學家貝托萊為拿破崙挑選了:數學家21名、天文學家3名、民用工程師17名、博物學家和礦業工程師13名、地理學家13名、火藥工程師3名、建築師3名、設計師、繪圖師8名、機械師10名、雕刻家1名、翻譯15名、文人10名、印刷工人22名,並帶有拉丁文、希臘文和阿拉伯文的排字字模。【非常重要】

5月19曰,遠征艦隊由土倫揚帆出航,兵力有統計為【共計步兵24300人,騎兵4000人,炮兵3000人,非戰鬥人員1000人,後勤等閑雜人員合計4000左右】--- 合計28000人的軍隊。  

7月2曰凌晨1時,法軍踏上了埃及土地。3時許,拿破崙親自率領3個師向亞歷山大港出發。幾個小時後,亞歷山大港便落入拿破崙手中。【註:1798時,埃及的亞歷山大港只是一個一萬多人的小鎮】埃及淪陷。從一開始佔領埃及,拿破崙就下令,要他的「機構」開始不斷開會、實驗、收羅各種埃及的事實,成果就是在1809年到1828年期間所出版的23巨冊的《埃及描述》。他要研究人員,把在埃及看到、說的、研究的一切都記錄下來,如此龐大規模的結集方式,可以說是由法國借一國之集體力量,來利用與消化另一個國家---埃及。」([美]愛德華?薩義德《東方主義》中譯本修訂版第119頁,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可以確定的是在埃及戰役期間他帶領的探險隊成員將共濟會帶到了尼羅河邊。克勒貝爾將軍在開羅創建了伊西斯會所(波拿巴可能是同為創始人);而加斯帕·蒙日弟兄(「完美聯合」軍事會所,梅濟耶爾的會員的其中之一)和多明尼克·維萬·德農弟兄(位於巴黎的「完美聚會」會所——蘇菲申的會員)是那些將他在埃及遭遇的戰略和軍事挫敗轉變為成功的智囊中的人,他們使得年輕的波拿巴將軍回到法國時能夠利用這個成功。

聊完金字塔的發現我們說說金字塔建立起來的諸多謎團

埃及考古學家穆斯塔法·埃爾-埃米爾在《埃及考古學》寫道:

「由於私人住宅和城堡的遺存在埃及很為缺乏之故,考古學家在埃及總是把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在墓葬建築和宗教建築(陵墓與廟宇)上面,忽視了民用建築和軍事建築。」

因此,古埃及文明又被學界部分學者稱為「一個沒有城市的文明」。古埃及金字塔周圍什麼都沒有,可謂空無一物。事實上,不但古埃及金字塔周圍沒有,整個古埃及都沒有發現大型人群聚落遺址。

眾所周知,古埃及是依託尼羅河三角洲而生存和發展的,其它的地方都不宜人居,要麼是沙漠,要麼是大海。

目前,尼羅河三角洲的面積約2.4萬平方公里,相當於兩個天津市,三分之二的關中平原。實事求是地說,真是巴掌大的一塊地方。而且請注意,這是四千年後的尼羅河三角洲,那麼四千年前的尼羅河三角洲能這麼大嗎?

而且尼羅河三角洲有個致命的缺陷:地中海氣候。夏季,農作物最需要雨水,老天爺卻炎熱乾燥;冬季,農作物需要寒冷乾燥,老天爺卻溫和多雨。該下雨的時候不下雨,不該下雨的時候卻雨水連綿,作為主糧的小麥、水稻之類的農作物,是沒法生長的。這裡最適宜種植的,是不能作為主食的葡萄、橄欖之類。

那麼,假設尼羅河三角洲4000年前還是有這2.4萬平方公里的沙漠綠洲,能養活多少人呢?

考慮到沖積平原形成的時期,一定有許多濕地(否則,哪來的那麼多「紙草紙」供應亞里士多德寫書?如果古希臘真有那麼多學者寫書,古埃及必須全部是濕地);考慮到法老要建設宮殿、陵墓;考慮到古埃及商業文明需要龐大的交易場所;考慮到古埃及的官員需要法治文明的辦公場所;考慮到古埃及的文人需要創造文明的場所;考慮到古埃及的官員、屁民需要吃飯睡覺的場所;考慮到法老、官兵、屁民都要走路;考慮到引水灌溉中要修建些水渠之類;……我們把有效的耕地面積按照綠洲面積的60%計算,那麼,古埃及的耕地為1.44萬平方公里,即2160萬畝。

那麼按照歷史記載,古埃及廣泛種植小麥和大麥,而且據考古發現他們很少吃魚,貴族才可以吃到肉。

而且按照古埃及歷史學家所說,古埃及人把一年分為3季,即「泛濫季」、「長出五穀季」、「收割季」。那麼顯然小麥的收成竟然是一年一季,那麼其總產量多少可想而知。

我們拿國內地區唐代的生產力進行對比,中國陝西的關中平原,土地肥沃,風調雨順,自然條件好於尼羅河三角洲百倍。但是,在唐代至強至富的開元年間,面積一萬多平方公里的歧州,才44533戶;面積大致相當的同州,才56509戶。

因此即使我們盡量高估,古埃及人口無法超過30萬,可是偏偏有20萬人去修金字塔了,那麼誰種地?那些估計有一百萬人口的都是基於20萬人去修金字塔反算回來的,卻沒有考慮生產力是否能撐起這麼多人口。

而最有意思的是在金字塔附近未發現大型人群聚落遺址。想來如果有人認為這些修塔者如同上下班一樣,幹完活可以回家,那麼請證明當時的交通業發達到現代水準才可以做到。反觀墨西哥城東北40公里的太陽金字塔和月亮金字塔旁邊就有人口繁多的特奧蒂瓦坎古城遺址,面積達20平方公里,據估計,人口至少有20多萬甚至更多。墨西哥尤卡坦州中東部的庫庫爾坎金字塔,周圍分布著奇琴伊察瑪雅城市遺址,佔地面積達25平方公里,人口約有50萬。這也是個未解謎團。看看這些金字塔分布圖就知道要修個金字塔有多困難了

金字塔的建立方法也有很多謎團:

胡夫金字塔(也被稱作「大金字塔」和「基奧普斯金字塔」),是吉薩金字塔群中最大和最古老的,考古學家相信它是古埃及人為第四王朝法老胡夫(希臘語中稱「基奧普斯」)建造的陵墓。1837年和1838年,霍華德,維斯上尉和J·S·佩寧分別使用炸藥在大金字塔距離地面30英尺處炸開外層石塊,看到裡面是不規則石塊,

我們看看一個小型金字塔結構,外圍石頭,內部是沙子。

再來看金字塔的內部墓室,可以看到,墓室頂層是石頭無疑,要不然受不了金字塔的重量。

材料和內部結構我們都了解了,那我們可以推斷建造步驟:  

1.四方形的地基可以全部用石頭,採集石頭,運輸石頭、安裝石頭更是個問題。一塊石頭幾噸重,安裝在底層還好,越高就越無能為力。那麼如何安裝到高層,西方學者想出了很多可能性:

方法一:原始的人力堆砌 

經過粗略估算,修建大金字塔需要500萬噸石頭,需求量雖然龐大,但吉薩附近就可以供應大部分。採石場在金字塔建築地點南面,約有1500名採石工人在那裡工作。由於銅是古埃及人當時掌握的最硬的金屬,因此每名採石工人會配有一把銅製鑿刀。他們用銅鑿刀將巨石鑿開小孔,打入木楔,並在上面澆水,木楔浸水膨脹的力量就可以將石塊脹裂。但銅鑿刀敲擊數十下後就會變鈍,因此需要另一組人用火將鈍鑿軟化,磨利後過水降溫,以便石匠們再次使用。

每塊開採下來的石頭的重量都超過了1噸,有的甚至重達兩噸半,如何運輸是大問題。吉薩當地產一種很特別的黏土,在黏土鋪就的路面上洒水,沉重的石塊就可以在上面滑行,但水量的控制很重要,如果水量不夠反而更加費力。在不適宜洒水的地方,工將匠們就在路面上鋪圓木,讓巨石在圓木上滾動前進。巨型石塊集中到金字塔現場後,就由專門的石匠切削加工,並根據每塊石頭上標註的記號嵌入應該放置的地方。他們僅使用簡單的三角板和鉛錘,就可以把每塊石頭切削打磨得光滑平整,使得石塊之間銜接緊密,甚至在經歷了數千年的風雨侵蝕後仍然屹立不倒。

通過建造長長的坡道,以便工人把石塊繼續運到高處。勞工們使用吉薩天然的沙土,用礦石膏和灰泥黏合,堆成長長的斜面,將巨石拉上金字塔。考古學家估計,斜坡的長高比例大約在10:1,這是保證運輸方便和使用最少建築斜坡材料的最佳比例。但當金字塔逐漸變高,這種長長的斜坡就不能適用,因為如此計算,通往塔頂的斜坡長度將達到驚人的4800英尺,所需的建築材料也將是大金字塔的三倍之多。因此在最後的加高工程中,建築師們會選擇建造較省材料的螺旋型坡道。很顯然這個理論最大的謎團就在於人口,要承擔其這樣的人力工程,需要的人口是個很可怕的數字。 

方法二:運用了浮力

埃及人首先用水做出金字塔石塊的運輸路線和堆積形狀。考古發現,採石場附近有溝渠,因此最有可能的方法就是水運,在河流與通往古夫金字塔的路線建造運河,能夠藉由水的浮力來運送石頭。那麼怎麼讓石頭飄起來呢?因為要提升,船顯然是不行的。但充了氣的羊皮可以。人類很早就發明了羊皮筏。鼓撐的羊皮加上充沛的水量,就能夠提供足夠的浮力。尼羅河流域旁生長了許多的紙莎草,最有名的用途就是做為莎草紙,在建造金字塔時據信也用了紙莎草來編織粗硬的繩索。那麼就有謎團出現了,如果是利用水浮力,那麼如何把水引到吉薩高原上歡快的流淌本身就是個問題了,其次就是紙莎草,要知道紙莎草在埃及已經滅絕了很長一段時間了,直到1872年從法國引種回埃及,顯然紙莎草生命力並沒有我們想像那麼頑強。

2.第二層外圍是石頭,內部可以填充碎石或者泥沙。  

3.重複以上步驟。  

4.金字塔建造完成。

我們可以看圖,更容易理解:

如果金字塔內部是混泥土【沙子+石灰粉】的話,因為混泥土可以一小桶、一小桶的提上去,澆注內部,工期更快,工程量會減少10倍。

至今都無法給出一個能夠令人信服的答案或許就是金字塔建立的謎團吧。

神奇的羅塞塔石碑

1799年7月15日,拿破崙佔領埃及期間(1798年—1801年),1799年法軍上尉皮耶-佛罕索瓦·札維耶·布夏賀稱在埃及el-Rashid鎮(即羅塞塔)附近進行要塞地基擴大工程時上意外挖到一顆黑色的大石頭。據稱他意識到這顆石頭的重要性,報告上級後,決定將這顆大石送去給【拿破崙】在開羅設立的埃及研究所。隨著拿破崙戰敗,羅塞塔石碑也根據亞歷山卓協約成,和其他法軍獲取的埃及文物一道,成為了英王的財產。它就是:羅塞塔石碑。如下圖,據說這件寶貝有2000年歷史了,玄武岩體,出土時文物光亮如新,如同新造,我補充一點,一般埃及文物都要斷掉,破掉,殘缺,要不然都不敢稱作埃及文物。由上至下共刻有同一段詔書的三種語言版本,最上面是14行古埃及象形文(Hieroglyphic,又稱為聖書體,代表獻給神明的文字)句首和句尾都已缺失;中間是32行埃及草書(Demotic,又稱為世俗體,是當時埃及平民使用的文字)是一種埃及的紙莎草文書;再下面是54行古希臘文(代表統治者的語言,這是因為當時的埃及已臣服於希臘的亞歷山大帝國之下,來自希臘的統治者要求統治領地內所有的此類文書都需要添加希臘文的譯版)其中有一半行尾殘缺。

按照圖示每種文字差不多佔三分之一的高度,因此按照大英博物館提供的羅塞塔石碑的尺寸(高112.3厘米,寬75.7厘米,厚28.4厘米)古希臘文的總高度是40厘米左右,54行的文字,那麼每個字的高度小於0.8的高度也是可以推測出來的。而古埃及文最大,也就三厘米最多。

字跡真清晰,字跡刻得這麼淺,幾千年沒有被風雨侵蝕,如同新造。大家看出什麼貓膩了沒有,如果沒有我們繼續看。美國歷史學家薩依德指出:一旦攻下埃及,這個非洲國家的命運就和整個歐洲結合在一起。此外,一旦進入埃及,昔日歐洲最遠古的祖先不過是荷馬、亞歷山大大帝、凱撒、柏拉圖、畢達哥拉斯,現在則可追溯到更古老的東方先賢。([美]愛德華·薩依德《東方主義》中譯本修訂版第120-121頁,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台灣版)

為了做對比,我拿台州府城巾山西麓千佛塔後工地的廢棄泥中撿拾瓷片時發現的一塊宋碑殘石做對比,殘碑長為50公分,寬33公分,厚14公分,為青石材質,隸書刻成,每個字徑約4公分。八百多年就成這樣了。

說到羅塞塔石碑就要說到一個人

商博良(1790 -1832),法國人,1790年12月23日出生於法國洛特省Figeac,據稱是神童、語言天才,精通10多種語言,包括漢語。是法國著名歷史學家、語言學家、埃及學家,是第一位破解古埃及象形文字結構並破譯羅塞塔石碑的學者,從而成為埃及學的創始人,被後人稱為「埃及學之父」。12歲開始研究古埃及象形文字,20歲時掌握了除法語之外的拉丁語、希臘語和許多古代東方語言,包括希伯來語、衣索比亞的阿姆哈拉語、古印度梵文、古代伊朗的阿維斯坦語和帕拉維語、阿拉伯語、古敘利亞語、古代小亞細亞半島流行的迦勒底語,波斯語和漢語。

我們不妨看看他的一些生平:

1795年,他開始翻譯古文。他用憑記憶記住一批古文字,然後同原文對照的方法自學辨認古文。

1797年,他對古埃及文化深深痴迷。

1798年,他在父親的書店裡閱讀著報紙上激動人心的消息,拿破崙·波拿巴將軍率領的部隊侵入了埃及。他成了《埃及信使報》的一名貪婪的讀者,這份報紙正是拿破崙為向法國公眾報道前方戰況而創辦的。

1801年,他跟隨哥哥進入格蘭諾布爾大學,開始研讀除法語以外的希臘文、拉丁文、阿拉伯文、古敘利亞語、古印度梵文、中文、希伯萊文、波斯語、古代小亞細亞半島流行的迦勒底語、衣索比亞的阿姆哈拉語、古代伊朗的阿維斯坦語和帕拉維語、及科普特語(一種採用希臘字母的古埃及語)。

1807年夏季,他感到沒有一部按年代順序排列的大事表,不利於歷史研究的工作,就自己動手編製了一套法老王朝的第一部歷史年表,取名《從亞當到小商博良年表》。當時可用的全部資料不過是聖經上的片段和零散歪曲的拉丁、阿拉伯和希伯來文資料,此外只有對照一下科普特文本了,科普特語是唯一的同古埃及語關係較近的語言,直到十七世紀埃及北部還流行科普特語。

1807年9月1日,他宣讀《法老統治下的埃及》著作的導言,聽眾是諾布爾大學的全體教師。

1809年,他成為諾布爾大學的歷史學教授。

1814年,他發表了一些研究成果,特別是《法老統治下的埃及》分兩冊出版,為他帶來了一筆必需的版權收入。

在這個期間英國請了一位物理學家托馬斯·楊,因為他是一位語言天才,會說十多種語言,對其他的事物也充滿了興趣,號稱是最後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而他只拼出了一個單詞,托勒密。而在托馬斯·楊還在不斷破解的時候,商博良在巴黎各個圖書館裡繼續鑽研科普特語。他被允許對保存在盧浮宮博物館中的羅塞塔碑文副本原件進行研究。他力求從象形文字的圖形中讀出科普特的文義,並逐步學會按古埃及人的理解方式來讀解微妙的象形字元。例如,在一段象形文字中,一隻鷹的圖形可能明顯地代表「鷹」字,但在某些上下文的聯繫中,同樣的符號同時也可能只代表字母「A」――埃及字「鷹」的第一個字母。還有一種情況,同樣的象形符號可以讀作埃及詞「迅疾」――這是鷹的特徵之一。再如,埃及人有時不用「王」字,而是刻下一系列象形符號,其嚴格的字面意義是「蘆葦和蜜蜂的他」――這是國王的正式稱號之一;在另外的地方,「法老」的含義是「偉大宮室的他」,這也可用來描述國王。以此創立了一個發音表。

於是1820年,商博良就完成了全部的破譯工作。

自此,人們便能閱讀一切古埃及文物上的文字,包括雕像、紀念碑、木乃伊和莎草紙文獻。」([英]麥格雷戈《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中譯本中冊第207頁,新星出版社2014年1月)

那麼我們也要好奇,在此之前就沒有人研究古埃及文字嗎?顯然不是,希羅多德(希臘語:ΗΡΟΔΟΤΟΣ)(約公元前480年─前425年)、斯特拉波(Strabo)(約公元前64或前63年-約公元23年)和狄奧多魯斯(約前90—約前21)都認為象形文字是一種無法理解的以固示意的文字。

公元前4世紀,希臘人統治埃及之後,發現古埃及文字多半出現在神廟中,刻寫在石頭上,因此給它取了一個希臘語名字「」(為了行文的方便,不妨將之音譯為「海若格里弗」)。「海若格里弗」本身是一個合成詞,「」意為「神聖的」;「」意為「雕刻、刻寫」,故二者合起來意為「神聖的書寫」。英文中使用的「hieroglyph」,德文中使用的「Hieroglyphe」,法文中使用的「hiéroglyphe」,皆由該古希臘文直譯而來。生活在埃及的具有希臘血統的學者荷拉波隆(Horapollo),撰寫了《聖書體文字》(Hieroglyphica)一書。書中收錄了約200個古埃及聖書體文字元號,並嘗試給予了解釋。14世紀時,荷拉波隆的著作被歐洲學者重新發現,荷拉波隆的意見往往被後人奉為圭臬,因為舍此尚無足以作為根據的材料,而荷拉波隆認為象形文字是以圖示意的。因此在多少世紀以來,人們主要著力於探索這些圖形的象徵性的含義。顯然舉步維艱,知道商博良的突破性發現,古埃及文字瞬間很暢快的被解開。可是我們一樣發現了年代的錯亂,公元前4世紀荷拉波隆還在努力嘗試解釋聖書體,而托勒密王朝不正是那個時代的嗎?那麼他們按照荷拉波隆的解釋寫出這個羅塞塔石碑或許才是正解,那麼既然否定了荷拉波隆的說法,那麼就出現了個矛盾,要嘛荷拉波隆不是那個時代的人物,要嘛商博良是錯的。

其實反觀中國文字變化,都是在不斷變遷的,從形意演變到字義,讀音也在不斷變化,因此古埃及文字千年不變,發音不變顯然是很不可思議的。我們不妨分析一下文字和語言的發展過程。

 人類是先產生語言(發音),後出現文字(書寫)的。也就是說,在文字(書寫)產生之前,語言(發音)就已經足夠表達完整的信息,無論是具象的、還是抽象的信息。

  拼音文字的創造方法是,將語言里的發音直接書寫下來(也即「書寫」與「發音」直接相關聯)。這樣做的好處是,雖然所書寫的文字內容不怎麼直觀,比較抽象化。但是,書寫較簡化,而且更重要的好處是,只要是語言(發聲)里能表達的信息(不管是具象的、還是抽象的),書寫都能直接照錄下表達出來。

  但是,象形文字的創造方法則不同。古老象形文字剛開始是用「純畫圖」的方式來表達信息,且一開始的「圖畫文字」與語言(發音)並沒有直接的關聯,也即,圖畫不依賴發音也能直接看出含義,比如,「田」字。

  但是,純畫圖的方式只能表達容易畫圖的靜態的、具象化場景,而動態的、抽象化的過程就很難被直接畫出來,比如,人的想法和心理活動就是動態的、抽象化的信息。

  由於語言(發音)遠早於文字(書寫),那麼,對於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的民族來說,單單靠語言的發音,就足可以表達人類所有的「具象化」和「抽象化」的場面。

  於是,古老的純象形文字開始發生了演變,引入了「圖畫」與「發音」相關聯的概念定義(對應於漢字就是產生了「聲部」,與漢語的古老發音相聯繫),將語言(發音)中的抽象表達能力引入到具象的圖畫文字中,以豐富象形文字的信息表達能力。

  對於漢字而言,「聲部」的引入意味著產生了「形聲字」,這是一個歷史性的重大的變化。因為「形聲字」已經不完全是純圖畫的文字了,由於「聲部」的引入,使它具有了更強大的信息表達能力,因為「形聲字」可以用來表達更多的場景和信息,包括那些單純依靠畫圖所無法表達的動態的、抽象化的信息,比如,「想」字。

  正是由於「聲音」的引入(在漢字里就是「形聲字」的出現),使得古老象形文字里的動態、抽象性的「動作性字」不斷增多,不再是原先那種偏具象化的靜止畫面信息。並且,由於在象形文字里引入了聲音的抽象化概念,原來的那種複雜圖畫的純象形文字也可以開始逐步地走向簡化了。

  「文字的誕生是以「動詞字」的產生為主要標誌,因為出現「動詞字」才能使信息不明確的圖畫邁入信息明確的線性語句。」

象形文字的發展演變趨勢是,純象形文字(「圖畫文字」)的比例隨著時間的推移所佔字數的比例是越來越低了(即「抽象化的過程」),並且,漢字的書寫形式也在隨時間而不斷地走向「簡化的過程」。

  簡言之,就是圖畫象形文字的「抽象化+簡化」的隨時間的演變過程。

  而西方的字母拼音文字,其實就是「抽象化+簡化」快速地走向最為極端的一種狀態,從而徹底拋棄了象形文字的圖畫(具象)因素,而只剩下「發音」的抽象部分了。應該說,由於中國人和西方人在思維上有所不同,所以,呈現出迥異的文字發展結果。可能是中國人比較喜歡居中有度的漸變思維吧(比如歷史上中國就產生了中庸學說),而西方人則更偏愛迅速走極端的思維(歷史上的西方人一旦改信基督教後就對異教徒和異端學說變得極不寬容)。

  古埃及的「圖畫象形文字」就屬於文字的一種極端狀態--具象化、複雜化;而西方的「拼音字母文字」又屬於另外一種極端狀態--抽象化、簡單化。而現代的漢字,雖然仍叫做象形文字,但實際上,在幾千年的時間裡已經逐步發展演變到了居中間的狀態,介於具象、複雜與抽象、簡化的兩極之間(因為漢字引入了與發音有關的「聲部」,從而不斷增加了大量的「形聲字」所致)。

因此商博良用他的發音表可以毫不費力地解讀出大部分的象形文字是很讓人驚訝的,這也是後世有異議的根結所在。

還有我們看羅塞塔石碑上的世俗體即「僧侶體」據說是為了方便在紙草上書寫,發展出來的草書,看起來很像是文字而不是圖畫。如果僧侶體是聖書體的演變進化的簡化結果,那麼,複雜圖形的聖書體還有一直保留三千年的必要嗎?就如同中國漢字里的隸書、楷書(漢隸唐楷)出現以後,商代的甲骨文顯然就沒有存在的任何必要性了,因為字形太複雜了,誰能長久地記得住?可是,在古埃及文字里,「僧侶體」與「聖書體」居然是並行存在的,而且長達幾千年之久,這難道不奇怪嗎?

兩千年前的埃及科普特語,與古埃及五千年前的古老語言,在時間上已經相差三千年了,在三千年里,發音會發生怎樣的變化?不妨想像一下,中國的商朝人說現代的普通話吧。。。。。

繼續對羅塞塔石碑的年代進行考究

公元前196年,年僅13歲的托勒密五世加冕一周年時,在當時的埃及首都亞歷山大發布了一段詔書,用來闡述自己繼承王位的正統性,並歌頌自己減稅、樹立神像的眾多功德和貢獻。法老的詔書用三種語言刻在羅塞塔石碑上,最上面的是古埃及專門敬獻給神明的象形文字聖書體,中間是埃及平民使用的世俗體,再下面是古希臘文。在18世紀的時候,人們完全無法解讀古埃及文字,而羅塞塔石碑上的希臘語卻是能讀懂的,所以,人們用希臘文做橋樑,就突然找到了一把打開古埃及語言與文化寶庫的神奇鑰匙。一塊神奇的石碑,包含了三種語言,成了現代人破解古埃及文字的憑據,頓時讓我對這位神人嘆為觀止。

據說羅塞塔石碑是托勒密五世在亞歷山大城安排刻寫的,那麼,公元前196年時,真的有個法老叫托勒密五世嗎?真實的托勒密五世應該是定都在什麼地方呢?也就是說,羅塞塔石碑應該安放在哪裡呢?就如同我之前提到的希羅多德所處時代是在羅塞塔石碑之前,他都不認得古埃及象形文字為什麼後世會有人鄭重其事書寫了這塊石碑進行文字對照?而斯特拉波和狄奧多魯斯也和這個托勒密王朝時間相距不遠,為什麼對於這個文字如此陌生,因此只能得出一個結論,要嘛這個石碑造假,要嘛就是這三位古希臘歷史人物造假。

我們假定,即使亞歷山大城在當年是存在的,羅塞塔石碑刻寫完成,在亞歷山大城的神廟穹頂下放置了幾年,我們也從西方歷史得知托勒密王朝的歷史是(公元前305-公元前30年),很顯然在公元前30年之前這塊石碑已經被毀壞或者遺棄,那麼,它被扔到哪裡去了呢?後來人發現,石碑被扔到了50多公里以外的地方,而實際上,當時羅塞塔城所在的位置更是一片汪洋大海,今天那裡距海岸線也才只有7公里,處於尼羅河支流的河口。

對於羅塞塔石碑可能遇到的風化情況的考究

羅塞塔石碑存在過的物理環境,就經歷過三種可能:

1、羅塞塔石碑首先在一個開放或者半開放的空氣中存放了幾年或者千年,空氣環境屬於高溫、潮濕、重鹽;

2、羅塞塔石碑被砸爛,運到50公里以外,沉入地中海中,隨著尼羅河三角洲的沖積扇擴大,逐漸被埋入海底淤泥,直到1990年以後被人挖出來,重見天日;

3、羅塞塔石碑被砸爛以後,直接埋到泥土裡,沒有被海水浸泡過。一塊刻滿細小文字(包含行間距在內,平均每行1.14厘米)的玄武岩石碑在高溫、潮濕、重鹽的空氣中,或者風化若干年之後被砸爛扔進海水,或者在海底被浸泡埋葬了2000年,或者是在泥土裡埋了將近2000年,這樣的惡劣環境,自然不可避免地會給石碑帶來三種破壞效果:

a、風化 b、土沁 c、腐蝕(海水、海底生物、泥沙)

以下,我們就來一一探討羅塞塔石碑的各種生存環境。

羅塞塔石碑不可避免要遇到的第一種情況:風化。假定羅塞塔碑被砸爛後,一直保存在地表之上,而且一直保持豎立,所以,除底座之外,碑身沒有接觸泥土,也就沒有出現沁色。一塊石碑,暴露在空氣之中達2000多年,就算不直接受日晒雨淋,但它依然要受到風化的作用,從而留下歲月的痕迹。

1、亞歷山大城地處地中海北岸,同時又受到沙漠氣候影響,所以,夏季的白天高溫炎熱,但晚上溫度又很低。岩石屬於熱的不良導體,白天升溫,晚上降溫,內部溫度差異會導致岩石內部產生引張力,形成不均勻膨脹,使得岩石產生裂縫,進而層層剝落。

2、地中海由於蒸發量大於降水量,東部海域鹽度達到39.58‰,而世界大洋平均鹽度只有35‰,因此,亞歷山大港空氣潮濕,含鹽度很高,又有鹽風化的破壞作用於石碑,鹽晶的生長會使岩石表面產生蜂窩狀風化,形成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風化穴,岩石由表及裡逐漸鬆散、脫落和破碎。羅塞塔石碑是一塊黑色玄武岩,一般來講,玄武岩在風化過程中可分為四個階段:

a、碎屑階段:以物理風化為主,風化產物主要為岩石或礦物碎屑。

b、飽和硅鋁階段:氯化物和硫酸鹽將全部被溶解,Cl-和SO42-全部被帶出,部分k Na Ca2 Mg2 及少量的SiO2轉入溶液,形成的粘土礦物有蒙脫石,水雲母,拜來石,綠脫石及綠泥石等。

c、酸性硅鋁階段:鹼金屬和鹼土金屬大量被溶濾掉,SiO2進一步遊離出來,形成高嶺石/變埃洛石等。

d、鋁鐵土階段:全部的可移動的元素都被帶走了,形成鐵和鋁的氧化物及部分二氧化硅等紅土型風化組合。

另外,有沒有一種可能,石碑在沒有直接遭受日晒雨淋的情況下,風化作用會小到忽略不計的程度?那我們不妨來參考一下曲阜孔廟的幾塊立在亭子里的石碑的風化程度,尤其是那塊立於道光壬辰年(1832年)的石碑,才180餘年,還是處於大陸內部,空氣中的濕度和鹽度都遠遠小於地中海海濱,字跡就模糊到了如此程度。由於製作石碑的材質不同,石碑的風化程度可能會完全不同,但是,在2000年的時光里都暴露在高熱、潮濕、溫差大和高鹽度的空氣里,羅塞塔石碑不可能不留下任何痕迹,這個痕迹不是對石碑形成的污染,那種污染可以用現代化科技技術手段予以清除,而風化的作用對碑體尤其是文字的破壞,是任何修補手段也修補不出來的。羅塞塔石碑高1.14米,寬0.73米,共有14行古埃及象形文、32行埃及草書和54行古希臘文,平均每行文字高1.1厘米,尤其是最下面部分的希臘文,平均高度甚至只有0.5厘米,過去2000年了,居然清晰如絲,如蠅頭蟻足,沒有一點漫漶之處,如此防風化技術,真是神鬼嘆服。

羅塞塔石碑不可避免要遇到的第二種情況:海水腐蝕。羅賽塔城處於羅塞塔河河口,而在1799年時,羅塞塔城正處在海邊,現在的7公裏海灘是200年來被河水沖積或者人工填海填出來的。憑什麼判斷羅賽塔城當時正處在海邊?1799年時,法軍士兵在羅賽塔城外修建的是炮兵陣地,是用來對付英國海軍的,而當時大炮的射程大約只有1300米左右。所以,法軍要防範英軍進攻,就必須把大炮架在海岸邊上。羅塞塔石碑就是從地里挖出來的,而這裡被三角洲沖積扇覆蓋過來的時間又不會太長,所以,羅塞塔石碑被埋在海底,被海水長時間浸泡的可能性非常大。而另一方面,玄武岩本質上屬噴出性火山岩,普遍存在氣孔構造,在海底受到富含鈉的海水作用後,其氣孔被礦物質(如方解石、石英、玉髓等)所充填,會呈現出明顯的杏仁構造,然後變得比較鬆脆。比如,在澎湖群島中,錠鉤嶼地勢起伏且柱狀節理方向不同,且由於柱狀經海蝕、風化,海蝕柱間形成一線天的奇景。雞善嶼為典型玄武岩方山小島,由大小雞善兩島嶼所組成,柱狀節理髮達,節理面多為六角形,稜角分明;小白沙嶼有特殊彎曲的柱狀玄武岩景觀,北面有寬闊的海蝕平台,平台上隆起的灘岩,受海水的侵蝕後成豆腐狀。2017年4月29日,中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29日攀登南海中部的珍貝海山,獲得了5公斤的珍貴玄武岩樣品。林立的海底岩石,看上去堅硬無比、氣勢磅礴,但在「蛟龍」號的機械手面前,卻像豆腐一樣脆弱,一抓就碎。它們本是堅硬的玄武岩,但長時間被海水侵蝕, 經過長年累月的蝕變而成這樣鬆脆。

但是,今天我們看到,保存在大英博物館裡的那塊玄武岩製作的羅塞塔碑,卻品相完整,字跡異常清晰,不管是正面還是側邊,都沒有海水腐蝕過的痕迹。據說在1998年,大英博物館的古物維護專家以現代化的手法清理乾淨還原其原貌,但石碑左側有一個小角落蓄意被保留而沒有清理,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對照,讓人們知道清理前與清理後的差異。但即使是在沒有被清理的區域內,我們也沒有看到海水或者海生物侵蝕過的痕迹。

羅塞塔石碑不可避免要遇到的第三種情況:土沁。隨著這些年「文物熱」、「收藏熱」的興起,土沁作為一種文物鑒定方法,已經被廣大專業和不專業的中國人用在了各種材質文物的鑒定上,不管是玉器、陶瓷、陶器、石雕甚至木材,文物鑒賞家們都能從「沁」的顏色、面積、深度和形狀等各方面看穿真偽,看透歷史,從而找到自己所嚮往的精神財富與物質財富。不知道土沁這種分析方法是中國人獨有的,還是全世界都在普遍使用,如果全世界都接受了這種方法,那大家可能都會忽然想起歐洲博物館裡的那些偉大的古希臘雕塑,比如《斷臂維納斯》、《擲鐵餅者》、《受傷的尼俄柏的女兒》、《自殺的高盧人》等等,在那些潔白如玉的大理石石雕上,為什麼就找不到一點點土沁呢?難道這些石雕幾千年來都是保存在真空環境中的?一個文物,玉器、陶瓷、陶器、石雕甚至木材(比如鐵力木、桃花心木、香樟、黃花梨等等),一般埋在土裡超過100年基本上都能受沁,如果是遇到海邊鹽質土壤,文物受沁會更快。所謂沁,就是文物被埋在土壤里達到一定時間,就會因為文物在所處環境中,長期與水、土壤以及其他物質相接觸,水或礦物質的風化與侵蝕作用於文物本身,鐵、錳等氧化物的分子、離子緩慢地侵入,使文物部分或整體的顏色發生變化的自然現象。侵蝕所產生的顏色就被稱為沁色,是文物原生色以外的次生色,這通常會成為一個文物的重要鑒定標準。並且,沁色經過一個相當長時間的空間適應和電子適應過程,與文物表面的晶格生成了新的晶構,所以不管你是用軟物擦拭,還是用化學藥物分解,還是用輻射或超聲波照射,都難以全部清除文物上的土沁痕迹,而且這還容易破壞文物的表面。而文物在土壤里埋的時間越長,所形成的沁色就越難以清除,所以文物界一般都會都把土沁看做文物本身難以分割的一部分,不會刻意去消除這些歲月留下來的有獨特價值的有力證據。一般來說,文物上除本色以外,有玫瑰紅色便為鉀錳沁,有紅色便為鐵鏽沁,有黃色便為鉻沁,有綠色便為銅沁,有黑色便為金(或水銀)沁,有白色便為水沁等。在多數情況下,沁色是由各種礦物質浸潤後產生的顏色,也有的是在相互搭配的作用下組合而成的。另外,除了土壤成分以外,文物所處環境的溫度、酸鹼度也會對文物的沁蝕狀態產生影響。若在乾性和高寒地區環境內,沁蝕的速度就慢得多;在密閉及腐蝕物少的環境里,沁蝕的速度就會更慢一些;在濕熱性環境內,沁蝕的速度就會快得多;在強酸、強鹼或海灘鹽地區的環境中,沁蝕和腐蝕的速度就更快,重金屬或重金屬鹽沁入文物裡面,就可能使文物上沁入集中的地方產生凹陷現象。當然,有一些文物,比如去年出土的海昏侯墓玉印,就沒多少沁色,這是因為玉印打磨光滑,在埋到地下前已經形成了很好的包漿,再加上玉質緻密,體積又小,所以會出現沁色很少的現象,但是羅塞塔石碑純屬石質,體量又大,埋藏地點又是海邊的重鹽環境,所以,不可能沒有一點沁色出現。

我們掌握了這些文物鑒定的一些基本常識,回過頭來審視在土裡可能埋藏了上千年的羅塞塔石碑,可曾找到任何一點土沁的痕迹?當我們想在羅塞塔石碑上尋找風化痕迹的時候,有人說,羅塞塔石碑長期埋在土裡。當我們想在羅塞塔石碑上尋找土沁的痕迹時,有人說羅塞塔石碑長期埋在海水中。當我們想在羅塞塔石碑上尋找海水侵蝕的痕迹時,有人說所有的侵蝕都被大英博物館的專家用現代化科技手段修復了。羅塞塔石碑能夠如此閃轉騰挪,真夠難為那些「專家」了。

羅塞塔石碑只有達到以下苛刻條件,才可能如此萬古常新

在羅塞塔石碑的身上,找不到一點點風化、土沁和海水侵蝕的痕迹,而石碑又確確實實被認為有2000年的歷史,那麼,我們猜想,羅塞塔石碑只有達到以下苛刻的保存條件,才會保留下今天這樣的完美效果(除斷裂外)。

1、首先,羅塞塔石碑剛剛豎立起來沒幾年,等托勒密五世死後馬上就被人砸爛遺棄;

2、石碑剛剛被砸爛扔掉,馬上就被忠於法老托勒密五世的人悄悄撿起來,藏到了一個秘密的地方;

3、石碑被藏起來,卻沒有被埋到地下,而且為了避免風化,主人還用類似於毯子之類的東西把石碑包個嚴嚴實實,最大程度與空氣和水分隔絕,在後來2000年中,每一兩年就要更換一次毯子,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使石碑與空氣隔絕,從而免被鹽濕和溫差所風化;

4、在後來的歲月中,哪怕掌管控制亞歷山大港的統治者,從希臘人換成了羅馬人,又從羅馬人換成了波斯人,又從波斯人換成了阿拉伯人,又從阿拉伯人換成了庫爾德人薩拉丁,又從薩拉丁換成了馬木留克,又從馬木留克換成了突厥人,石碑的主人傳了一代又一代,但石碑仍然是這戶人家最堅定的精神信仰和最高的機密,保管石碑的這戶人家一沒有絕嗣,二沒有放棄忠誠,他們薪火相傳,一代接一代,把對托勒密五世的忠誠整整堅持了2000年;

5、1798年,法國人到來,不知為什麼,石碑的這家主人突然一下子改變了堅持了2000年的信仰和祖訓,突然一下子覺得這塊石碑一文不值,自己根本不值得花這麼大的力氣來保存,所以決定把石碑扔掉。但奇怪的是,你要扔掉石碑,敲爛砌牆也行,做個豬圈擋牆也行,但為什麼要偷偷從亞歷山大港拉到羅塞塔城外去埋起來呢?或許可以有人認為這家已經搬到羅塞塔城外,在法軍進攻的時候遺棄或者埋入土裡。

6、說來也巧,石碑主人剛剛把石碑埋在土裡沒幾天,法國人立馬就把它給挖出來了,所以,潮濕而含鹽的泥土同樣沒造成什麼損害,英國專家用抹布擦擦灰塵就可以了。

於是這塊天設地造的羅塞塔石碑就這樣神奇地「大白於天下」了。只有完全而嚴格地符合這個過程和所有條件,羅塞塔石碑才會呈現出今天的這副「傾國傾城」的容顏。

神奇的莎草紙

1897年,兩名英國牛津學生在沙丘中發現了一個古埃及垃圾堆,裡面竟然有超過50萬張莎草書碎片。   

1898年至2012年,學者們只翻譯出其中的5000張碎片。這意味著1個多世紀以來,研究人員只解譯了這些文獻總量的1%。這裡面大部分是文件契約證明,只有10%是文獻典籍,好,只有500張了,那所謂的古代戲劇著作還有幾何原本、希羅多德歷史、希臘志之類的大批文物證據如何分布的?這個運河岸邊的古代城市,其居民在千年跨度里不厭其煩、不遺餘力、不亦樂乎地把古代寶貴的手抄本成捲成捆還帶標籤地運送到沙漠里傾倒,有的還有包魚的痕迹,俺不提有機質文物在沙漠露天垃圾堆里由於溫差變化和濕度變化而必然產生的碳化歸宿,就是有個問題,那條魚呢?

埃及全境96%為沙漠。最高峰為凱瑟琳山,海拔2642米,尼羅河流過全境,發達在尼羅河三角洲,全境乾燥少雨,尼羅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區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1月平均氣溫12℃,7月26℃;年均降水量50~200毫米。其餘大部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炎熱乾燥,氣溫可達40℃。年平均降水量不足50毫米。每年4~5月間常有「五旬風」,夾帶沙石,損壞農作物。全境大部屬海拔100-700米的低高原。知道這個環境莎草紙會怎麼樣嗎?碳化!!因此能夠找到保存還能這麼完整的莎草紙實在是太「幸運」了。

《埃伯斯紙草書》

  據歐洲人稱埃伯斯紙草書誕生於公元前十六世紀,是現存最早的醫學專著之一,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長的古埃及書面文獻。埃伯斯紙草書全長達到20餘米,寬30厘米,有877段,記載了多個醫學學科的疾病及其處方,同時它也是最早記載癌症的醫學文獻之一,現在保存於德國萊比錫大學圖書館。據西方人稱埃伯斯紙草書是埃德溫·史密斯於1862年在埃及盧克索爾發現的,後來被德國埃及學者埃伯斯購得,因而得名。這本埃伯斯紙草書中提到了達到700多餘種藥用物質,其中大部分是植物,比如:藏紅花、沒藥(音末藥)、蘆薈、蓖麻葉、藍蓮花、百合花、罌粟、松香、莨菪(音浪蕩)等等;此外還提到一些其它物質,比如金龜子殼、老鼠尾巴、貓毛、豬眼、狗腳趾、人精液、鱔魚眼、鵝內臟等等。而有意思的是這部分內容竟然是《神農本草經》有記載的一部分內容。

很顯然,金字塔有非常多的疑點無法解釋

從如何建造,為什麼建造,為什麼金字塔裡面沒有法老的木乃伊,金字塔到底是做什麼用的?全都沒有足以令人信服的解釋,那麼兩百年的布局,讓金字塔聳立起來的說法我覺得還是有一點道理的,目的就是為了達到歐洲中心論的證明。

順便欣賞一下巨大宏偉的卡納克神廟


我是安排,分享下我的看法,約從公元前3500年開始,諸多奴隸制小國在尼羅河周邊出現。約公元前3100年,古代埃及初步進行了統一。古埃及國王也稱法老,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他們被看做是神的化身。為自己修建巨大的金字塔,作為陵墓,金字塔成了法老權力的象徵。

那麼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中華大地上還沒有出現統一的國家,只是原始部落而已,還在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代,屬於半信史時代。所以在中國不可能有如此大規模的建築。

同時期三皇五帝時期部落人員

所以疑問就出來了,在哪個時代怎麼會有這麼多勞力去建造這個龐然大物,但是金字塔的構造和一些數字上的巧合,太令人匪夷所思,怎麼可能會有這麼先進的計算方法,讓金字塔對應地球上的一些神秘數據,比如、地球到太陽的距離,胡夫金字塔的子午線,正好把地球上的陸地與海洋分成相等的兩半,塔的中心剛好位於各大陸引力的中心。胡夫金字塔的頂點引出一條正北方向的延長線,正巧到北極的極點等等,難道說埃及人在遠古時代就能夠進行如此精確的天文與地理測量嗎?如果都是按照巧合來說,那也太侮辱現代人的智慧了。

所以安排以為,埃及金字塔肯定有一種不為人知的力量在幫助古埃及人,大家以為呢?


在浩如煙海的宇宙中,地球連一粒微塵都算不上,但是這粒微塵也是非常特別的,出現了生命,也就出現了無限可能,雖然很多可能都是出於想像的。人們將許多無法解釋的現象,一概歸為「神力」。

我們用唯物的眼光來看,金字塔就是古埃及帝王的墳墓。想像力的過於豐富,人為的將其籠上神秘的色彩。

金字塔的來源

據載,尼羅河流域,在公元前3500年就出現了大大小小的奴隸制國家,前3100年統一為古代埃及,而最大的胡夫金字塔建立於公元前2690年,是埃菲爾鐵塔出現前,世界第一高建築物。足足比我國的夏朝,早了600多年。

而我們的夏朝,史書中只有簡單的記載,再往前一概以神話來描述。在我們的先祖圍著獸皮,四處打獵摘野果充饑時,古埃及人已經創造出如此宏偉的建築,若年代考證精確,那他們的開蒙要早於華夏甚多。

而對金字塔的用途,也是眾說紛紜,有說是作為穀倉的,這個不可信,誰願意把食物和屍體放在一起?還有說用於天文觀測的,那隻能說古埃及人對於科學的追求過於狂熱,費那麼大勁搞一座如此巨大不易攀爬的建築作為天文台。還有說根本就是外星人建的,在沒有確鑿證據逮到UFO前,還是嚴謹些吧…

其實,金字塔就是古埃及法老的墓。

金字塔如何建起來的

一、原石開採說。工人們將用銅製工具打孔,插入木楔,然後澆水,木楔膨脹將巨石炸裂。然後將重達1~2.5噸的巨石運輸到工地。

二、盤旋修建說。巨石運到,隨著金字塔越來越高,怎麼拉上去?圍繞金字塔盤旋堆土,類似盤山路那樣,再將條石拉上去。

三、古代混凝土說。這個方案靠譜些。一位法國化學家發現金字塔的建築材料是貝殼石灰石,類似古代的一種混凝土技術。而且在金字塔石塊中發現了人的頭髮,這更確認了他的推測。

金字塔的傳說

現代對金字塔的研究掀起熱潮,根據金字塔的尺寸,經過一系列的數學運算,算出了地球到太陽的距離,算出了圓周率,算出了地球子午線,甚至算出了地球的重量…

如此巨大的建築,涉及到的尺寸千萬種,如此往一些數據上套用,實在有牽強附會之嫌。幾千年前的人類,可能連自己住的地方多大都測不準,如何知道距離太陽多遠地球多重這些高端數據的?

而由此引申到外星生命說,就更屬玄幻了…外星人建了這麼多金字塔,是為了渡劫修真嗎?


有關神秘的古埃及金字塔有著許許多多的傳說,大獅曾寫過大量有關金字塔神秘文化的文章,今日既然再次遇到這個問題,就簡短說上一說。

就在去年,俄國與英國合作的一次對金字塔的科研項目中,意外的發現吉薩大金字塔的兩個地下密室中存在電磁波能量,這種能力類似於我們現代所使用的WiFi信號,讓人不得不對金字塔的作用再度產生思考。

在英國地質學家兼考古學家約翰·勞斐特的觀點中,他提出金字塔屬於地外文明的假想,雖然金字塔在地球之上,但並非為人類所使用,真正使用的它的是地外智慧生命,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外星人。在金字塔的壁畫上,有著大量關於「巨人」的描述,其中還有大量關於飛行器的描述。這些巨大的生物來到地球,正是他們巨大的身軀和高科技的機器建造了這些巨大建築,作為他們的導航系統使用。

古埃及人稱這些巨人為「神」,因為這些人從天上而來,他們擁有人類所無法想像的能力。而這些「神」屬於天狼星系,這就是為何金字塔頂端的小孔對準天狼星的原因。最終,這些「神」離開了這裡,金字塔留給了人類。

約翰·勞斐特還認為金字塔的年代應該更久遠,這裡曾經有大量綠植,而不是沙漠。洪水最終淹沒了這裡,等到若干年後,洪水退卻之後,綠洲變成了沙漠,一些金字塔保留下來,成為埃及法老的私人墓葬。

雖然現代歷史認為金字塔是法老胡夫下令建造的,但很遺憾,在埃及古來的文獻中,從沒有提過胡夫命人建造金字塔的記載。古埃及人善於記錄,雖然他們沒有使用文字,但卻使用了大量壁畫,金字塔內部,隨處可見各種壁畫。其中大多數壁畫讓人感到莫名其妙,比如一些類似點燈的物品,比如一些類似飛行器的物品,再比如一些跟人類不一樣的物種,當然,這些物種多數為「神」。

如果是胡夫的傑作,那麼他為何要建造這些龐大和怪樣的建築,這對他來說有什麼用?金字塔既不適宜做宮殿,也不適宜成為居住場所,難道建造它就為了作為墳墓使用?當然不是,埃及人意外發現了金字塔具有特殊的防腐作用後,才決定利用它作為墳墓。

在埃及人後來的文字記載中,曾描述當地人在「天神」的號召和幫助下,建造起金字塔。那麼問題來了,真有天神嗎?天神是誰?這個問題很好解釋,天神=外星人。只不過古代的人是不明白外星人概念的,他們也不知道有外星人這個詞,因此用神來稱呼。


1971年8月,前蘇聯飛行員亞歷山大·斯諾夫駕駛米格21型飛機在飛行過程中意外進入一個奇怪的雲團,當他衝出這片雲團後,卻驚詫的發現自己進入一個陌生的空間,他從飛機上朝下俯視,發現沙漠之中有兩座古怪建築,他意識到這是埃及的金字塔,一座已經完工,而另一座正在建立。在眾多建築工人中,存在幾個巨型身材者。大約幾分鐘後,斯諾夫的飛機再次進入雲團,他估計衝出這段雲團用了三分鐘時間。而等他返回基地是,基地人員告訴他,他的飛機失聯近5個小時。斯諾夫的話引起過很多人質疑,但他堅稱自己沒有說謊,也沒有任何理由說謊。

金字塔實在太神秘,如果要詳細描述它的神秘之處,需要大量篇幅,因此寫到這裡也就作罷。

請關注大獅,大獅有許多許多神奇的故事講給你聽!


古今中外,總有一些號稱專家的人,提出一些嘩眾取寵、諾人眼球的論點,都是基於一些似是而非的證據,加上腦洞大開式的主觀臆想。尤其對由碎片化的文物古迹和記載發展起來的埃及學,提出任何觀點,都可能有一些受眾。但是,埃及學經過200年的研究,不斷的文物發現,加上現代科技的應用,學界已形成了相當可靠的符合邏輯的理論。1:金字塔建造的記載不多,但是從已經發現的工人聚集地遺迹和墳墓,以及零星的記錄來看,它們無疑是古埃及人的傑作。提出什麼外星人理論的人,有意的隱瞞了金字塔的發展歷程(這裡就不展開說了),完全忽視了古埃及人生死觀,那些數字只不過是生搬硬套。順便說一句,古埃及人已掌握了豐富的天文學知識。2:至於飛行器等等圖案,那是古埃及人改寫錯誤的象形文字和修改記錄的白灰泥剝落後疊加的結果。總之,如果現在還信那些天方夜譚的理論,那必將把人們帶入岐路


古埃及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古埃及文明繼蘇美爾文明之後,比中華文明起步要早得多(己知資料),發明了象形文子,使用了三千五百多年,對世界文明影響較大。由於其地理位置特殊性,埃及文明輝煌數千年後,又被異族統治兩千多年,原生文明湮沒在漫漫黃沙之中,埃及文明給人類歷史留下歷史坐標是七十多座金字塔,其中的胡夫金字塔則是一張宣傳古埃及歷史的一張名片。

埃及歷史優久,其地理位置位於尼羅河下游兩岸,面積約一百萬平方公里。尼羅河定期泛濫給下游兩岸帶來肥沃土壞。在九千年前的新時期時代,埃及已出現發達的農業和畜牧業。公元前3510年左右,美尼斯統一上下埃及,定都孟斐斯,他自稱法老,埃及開始進入王朝時期。埃及人發明象形文字---聖體書,寫在莎草紙上。這種文字使用了三千五百多年,埃及王朝沿續了三千多年,又被異族統治二千多年。

從第十五王朝開始,西亞的喜克索斯人在埃及開始殖民統治,以後希臘人,羅馬人,阿拉伯人,奧斯曼人,拿破崙大軍,大英帝國淪番肆慮過這片土地。現代意義的埃及是1953年建立的,只不過土地依然是這片土地,人已不是古埃及的人了,現代埃及人是以阿拉伯人為主,和古埃及人沒多少關糸。古代埃及人給後人留下七十多座金字塔,尤以胡夫金字塔著名。

胡夫金字塔歷經數千年風雨,高136.5米,相當於四十層大廈高度。胡夫金字塔用230萬塊巨石壘成,邊長一百四十六米,平均毎塊石頭重2.5噸,最重的達160噸。專家推算建造這樣的偉大工程須十萬人用二十年左右時間在才完成。胡夫金字塔建造於四千五百年之前,那時侯中華大地上,良渚文明,三星堆文化,姚寺文化,大汶口龍山文化,石卯文化已經群星閃耀了。

古埃及人沒有現代起重機,運輸起,切割機建造如此偉大工程確實讓人驚嘆。自進入現代社會以來,胡夫金字塔種種傳說不斷。塔底有個暗門,認為是通往星際之門,科學家曾用機器人進去探測,全世界大部分媒體派出大量工作者進行現場拍攝。近年又有說法古埃及人掌握了WⅰFⅰ技術,塔底聚有大量電磁波。總之金字塔之謎永遠是科學家津津樂道的話題。


金字塔作為埃及原生文明的建築結晶在世界上太有名,圍繞著它的各種猜測和神秘色彩經久不衰。它的建造,它的用處,它用到的技術等等吸引了無數學者研究它,只是大家研究它,感覺越來越為它添加神秘色彩,什麼外星人建造的,它是通往星際之門的,甚至它可以發射電磁波,裡面有有信號等等,實在太過於科幻了,可能是未知所以神秘吧,其實金字塔沒有我想像的那樣科幻。

金字塔是埃及法老豪華的墳墓罷了,作為埃及的國王修建豪華的陵墓是很正常的事情,我們不必要添加更多色彩。其實早期的埃及國王的墳墓不是金字塔,因為沒有多少錢,也就在地里造個墳墓罷了。到了埃及國力鼎盛時,有錢了,所以才耗費人力物力建造華麗的金字塔。到了埃及衰落時候,就在山裡鑿洞建陵墓,因此金字塔就是埃及鼎盛時期建造的法老陵墓罷了,沒有其他什麼神秘用處,當然埃及人希望金字塔的結構能夠保存屍體,安息靈魂。其實我們中國漢朝皇帝的陵墓也是那樣的,漢朝皇帝陵墓高高的的封土也類似金字塔的結構,只不過不用石頭來建造,反正像皇帝這樣有權有勢的人,建造豪華的陵墓也是人知常情。

對於金字塔的建造充滿神秘,甚至有點說它是外星人建造的,因為我們不知道它是怎麼建造的,技術太高超了。其實金字塔是人造出來的,沒有外星人什麼事。只不過埃及文明斷絕了,技術沒有傳承下來,所以感到神秘。現在已經很多研究表明金字塔就是用到很多我們都能做到的技術去建造的。金字塔外形最大的疑問就是那重達十幾噸巨石是怎麼搬運上去的,沒有起重機的時代似乎很難做到。其實已經揭示了謎底,就是利用水的浮力搬運巨大的條石。埃及工人在金字塔周圍建造了高高的水槽,那些打磨好的巨石身上綁上許多充滿氣的羊皮筏,羊皮筏就是羊皮紮緊了,裡面就可以充滿氣了,就可以利用它的浮力了,中國的先人也是利用羊皮筏渡過黃河的,埃及人很早就利用羊皮筏這個工具了。巨石和羊皮筏綁在一起放在水槽內,充滿氣的羊皮筏提供巨大的浮力,幾噸重的巨石就那樣被水的浮力一點點沿著水槽上升到高處,工人也就這樣完成了搬運石條的任務,通過這種辦法,可以輕易的把巨石一條條磊起來,最終建造成金字塔。所以說人類的智慧是無限的,我們不知道怎麼建造,就不要神化它,說它是外星人建造的,只要有人,就一切皆有可能!

還有就是金字塔裡面有什麼電磁波,神秘的能量保存物品,裡面有通往外星空間的星際之門等等的傳說,這也只是別有用心的人猜測的結果,想像的結果,畢竟是人就可以去猜測,因為你沒有證據是檢驗猜測是否正確,所以才有金字塔無數科幻的傳說了。金字塔確實是埃及人智慧的結晶,我們感嘆他們的技術,只是我們不要神話它,只要是人創造的,我們總有一天會搞清楚它的,畢竟它就在那裡,去看看,求索一番好過無事可干漫無邊際去想像和猜測來的好吧!


今天,我要針對古埃及文明的來歷,提出一個不一樣的、全新的理論,試著揭示其秘密(這註定是一篇長文,慎入!)

古埃及,一個橫空出世於尼羅河谷的沙漠王國,其最初的起源與真正的來歷至今仍然是個迷。

這一情況,早就為許多學者所注意。英國歷史學家羅林森直截了當的指出:「現在,在埃及,眾所周知沒有任何跡象表明,埃及早期曾經歷過野蠻時期,所有權威人士一致同意,埃及文明…………找不到任何野蠻文明的時代……」。法國學者賽斯說:「她突然降生,……沒有任何進化過程,埃及文明從哪裡來的呢?」

埃及大金字塔,又稱胡夫金字塔,據說是由4600年前埃及第四王朝法老胡夫所建。金字塔高146米(由於風化脫落,現高137米),由230萬塊,平均每塊重約2.5噸重巨石搭建而成。據埃及官方給出的信息,為了建造大金字塔,當時共用數十萬工匠,花去20年時間。

我們來簡單的算算,230萬塊巨石、20年時間,平均下來不到5分鐘(按照每天工作24小時計算)就必須將一塊數噸重巨石舉到百米的高空並準確無誤的擺放好,不能有錯誤。這在當時以古埃及人的科技顯然是無法做到的。

金字塔塔身外牆還覆蓋一層打磨過的復面石,類似於現在裝修時帖的瓷磚。而每塊這樣的「瓷磚」每片要重達10噸,共用去了近12萬片。(下圖中的大金字塔的頂端還可以見到少量的復面石)

上世紀70年代,日本尼桑公司打算用最原始的方式複製建造一個60英尺大小的金字塔模型。雖然國際地位和榮譽對日本來說很重要,據當時的報道說:「這是一次恥辱的經歷」。到最後,要面子的日本人動用了他們所能想到的所有現代先進的機械設備,但最終還是失敗了。

「胡夫金字塔」這個名稱的來歷。

1837年,英國上校維斯在對金字塔作考察時,在一無所獲的最後時刻有了「重大發現」。他在金字塔內的石塊上發現一行用赭石塗寫的文字,內容是「石工群,庫姆胡夫的白王冠具有的強大力量」。這就是所謂的「石工記號」。因此,大金字塔就被認定為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傑作。可事實如此嗎?嚴肅的古埃及學者對這一說法提出了極為有力與合乎邏輯的質疑。原因有很多,最有力的一點是,這一行「石工記號」中的「胡夫」王名字竟然是錯別字。這簡直難以置信。在法老去世後,祭司們竟然把法老的名字寫錯了,而且四千年了還沒人發現,這實在是說不過去的。疑點還有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想要破解金字塔建築師之謎,還得從最古老的「金字塔」象形文字名稱說起。

「金字塔」是中國人起的名字,因為其形狀與漢字「金」相似。事實上,金字塔有自己的名字,是由三個圖符組成的片語,如下圖:目前西方學者的解讀是「法老聖體(麵包)的永久存放之所」。這個解釋出處是聖經,西方學者借鑒了聖經中的內容。這種解讀的錯誤之處顯而易見,聖經要比金字塔象形文字晚了3000年,要說耶穌借鑒了古埃及文字還差不多。

我們的解讀:左側是一隻立鳥,是埃及文明的創建者荷魯斯的化身,是太陽之子,既天子。第二個圖符是一座金字塔座落在水池中,或臨水的天子之山。第三個圖符代表「口」,既「大嘴」。

古埃及有一位蒼天女神努特,每天傍晚要將落山的太陽吞下(西邊的太陽),第二天在東方再下生出來(如下圖,藍色巨人既是努特)。

小貼士:在古埃及壁畫中,人物體積越大,其身份地位就越高。

口型圖符正是象徵著日落之處將要吞日的大口,代指西方之極。因此,以上的古埃及象形文字的解讀正是:「西方之極的天子之山(大金字塔)」。中間△圖符代表的是金字塔,右側「大嘴」是指金字塔的具體地理位置(西方之極),左側鳥圖符則指金字塔的建造者為古埃及王朝的創建者荷魯斯(下兩幅圖為創世神荷魯斯)。

大金字塔非胡夫所建還有一個強而有力的證據。1986年,馬克·萊納教受從胡夫金字塔內的石造建築中收集提取了15個古灰泥樣本,經過碳十四鑒定,最古老的一份年代竟然為5800年前,這遠遠早於4600年前的胡夫第四王朝。教受說,最保守的估算,大金字塔的年齡也要在5100年前,不會再晚了(《創世紀的守護神》)。

自此,埃及官方就大金字塔年代的問題集體閉嘴,也不做任何回應。可金字塔的身世到底如何呢?這還得從「崑崙」說起。

何謂崑崙?昆:彝語為「天」,侖:意為「子」。故「崑崙」實為「天子」(《彝族史要》)。關於「崑崙」,古史中有諸多線索。篇幅與時間所限,就不一一列舉了(篇幅太長沒人看啊????)。

《新唐書》中提到崑崙為三座山。酈道元在《水經注》中明確指出「天下仙聖,在柱洲昆崙山上」。這裡的「柱洲」非中國本土。古史記載,伏羲王朝治下十二洲。海內九州,海外三洲。分別為:柱洲、壺洲、瀛洲。而柱洲已被學者證明為非洲。剩餘壺洲與瀛洲為南北美洲。有時間我會另起一篇專門論證這三個洲。在這裡只要知道柱洲就是非洲即可。

漢武帝時期,命張騫出使西域,《博物志》中說:「漢使張騫渡海至大秦,西海之濱,有小崑崙,高萬仞,方八百里」。這裡的大秦,是漢代時對古羅馬帝國的稱呼。那時的古埃及是古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下圖為張騫出使西域路線圖,由圖可知,張騫最遠確實到了大秦)

《山海經·大荒西經》記載: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崑崙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

這段話說的很清楚了,明確的地理位置界定了昆崙山就在尼羅河畔。

西海指西方的海洋,既地中海。西海之南就是地中海南邊。流沙指阿拉伯沙漠。赤水之後指紅海西(古人以東為前,西為後)。黑水之前指尼羅河上。稱尼羅河為黑水太恰當不過了。再者,「黑水」在彝族語言中讀「以諾」《彝族史要》,與「尼羅」的讀音也很近似。

碼字差不多三個小時,之前用了整整兩天時間來翻閱資料作功課,只想來證明,大金字塔是古埃及王朝的創建者荷魯斯建於5000年前,而非胡夫的陵墓。道格拉斯·凱尼恩在《被禁止的歷史》中說埃及官方是知道些秘密的,只是不說而已。

埃德富神廟的銘文中清清楚楚的記錄著,荷魯斯及其追隨者乘坐大船漂洋過海才來到了尼羅河谷。關於荷魯斯的來歷,可以肯定的說是來自於中國。至於為什麼?有興趣的朋友還是在評論區討論吧。

我啰哩啰嗦的講了一大堆,估計也沒幾個人願意看,更不用說關注並留言討論了。我只是說出了心裡所想,今天總算達成所願了,感謝各位能看到這段話的朋友,非常感謝。


金字塔,主要建於埃及古王朝時期,底座為四方形,四面是四個相等的三角形,是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相傳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墓,但是奇怪的是,考古學家卻從來沒有在金字塔中找到過法老的木乃伊。

金字塔都是由幾頓重的整塊岩石堆砌而成,這對勞動力和建築技巧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對當時的埃及社會來說幾乎是難如登天,所以一直有言論說,埃及的金字塔是外星人幫著建造的。

因為金字塔的建造難度極高,所以這種說法一段時間內甚囂塵上。

但是,近期,金字塔的建造方法已經被破解,往下看。

其實原理是比較簡單的,就是埃及人聰明的運用了水的浮力。

埃及人先根據金字塔的形狀挖一個類似於護城河一樣的水道。

然後用充了氣的羊皮,使石頭可以浮起來。

然後用牛來拉到港口。

怎麼把石頭從地處運到高處呢,聰明的埃及人在往上的水渠中設置了多道閘門,當打開第一道閘門時,石頭會浮到第二道閘門處,然後關閉第一道,打開第二道,石頭就浮到第三道門,以此類推。

而工人只要在正確的地方卸掉羊皮筏就可以讓石頭落在想要的位置了。

就是用這樣的辦法,金字塔也就一層一層蓋起來了。這樣雖然依然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在當時那個社會的技術條件下,修建金字塔已經不死問題了,我們真的得為埃及人民喝彩!

而當金字塔建造的謎團破解之後,金字塔身上的神秘色彩就失去了,金字塔只是一個勤勞聰明的人類又一個建築奇蹟而已,並沒有外星人也沒有神仙參與。我們欣賞它就如同欣賞我們的長城一樣,除了讚歎人類的聰明智慧之外,別無其他。


說金字塔是幾千年前的文物,可能性比較低,更像是偽造的。對此質疑中外皆有,並且證據很多,有興趣自己百度一下。可以長長姿勢。


推薦閱讀:

讀史札記——德才之辯
乾隆寵臣紀曉嵐真面目:能吃能喝娶了8房老婆,一口氣活82歲!
硅基生物看人類——政權的飢餓分配
銘記歷史,吾輩自強|日本投降73周年
歷史故事——被丹藥毒死的唐武宗

TAG:埃及金字塔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