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理解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原因是什麼?


其實,海森堡發現的「測不準原理」,是指「一對共軛物理量不能同時測准」,而不是「一個物理量不能測准」。例如,單獨測量一個粒子的位置,或者測量粒子的動量,都是可以「測量準確」的(不是具體測量中的「不確定度」),而不是「測不準」的。但如果想同時測准那個粒子的「位置」和「動量」,那麼,測量值的「不確定度」就必須滿足「測不準關係」(那個不等式)。那個關係意味著,如果測量「粒子位置」的不確定度是零(無限測准),那麼同時測量它的動量的不確定度,就是「完全測不準」。

如果從「波動力學」角度去理解,就可以發現,如果要求「測量動量很准」,粒子的波函數一定是一個「三角函數」,這個「三角函數」一定是「瀰漫在整個空間」的,意味著「空間到處都有測量到的幾率」,完全測不准它的位置。不存在一個「波函數」,既有確定的位置,又有確定的動量。

但對「非共軛的物理量」來說,就不存在這樣的「測不準關係」。例如可以同時測准一個粒子的動能和能量。

也不能將關於「一對共軛物理量的測不準關係」,與「測量一個物理量的不確定度」混為一談。這兩個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來自於(uncertainty principle)粒子本身,即粒子內在的不確定性,而不是由測量手段引起的。在量子力學中,任何粒子都具有波動性和非對易關係,可以自然地推導出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

海森堡在1927年靠非對易關係提出了不確定原理,當時他誤以為這個不確定原理只是測量手段的極限引起的,並沒有給嚴格的證明。但是Robertson和薛定諤分別在1929年和1930年獨立地利用粒子非對易關係嚴格推導出了海森堡不確定原理,即發現它是粒子內在的屬性,跟測量手段無關。

需要注意的是粒子的波動性和非對易關係是互相等價的,可以互相推導出彼此(即海森堡表象和薛定諤表象的等價),不能說誰比誰更基本,不確定原理雖然可以作為非對易關係的推論,但也是和二者等價的,所以認為它們是同一深層次的原理。不過在量子力學公理體系中,習慣上把粒子的波動性列為基本的公理,不確定原理作為推論。


不確定原理與測不準是人類對自然界的感覺現象,如果以人類對萬物的客觀實在性的絕對確定,那麼不確定與測不準才能稱謂原理,實際上不確定性與測不準是對標準模型的否定,也是對自然界存在最小尺寸的普朗克尺度的否定,也是對自然界存在最小最基本的質量產生體的否定,從不確定性與測不準的深度理解,實質是否定了當代的整個定質定態理論體系,所有以等號用數學邏輯建立起來的方程體系都是不確定的,這些方程描述並獲取的準確數據是不準確的。為什麼會這樣?這就要從物質產生的根源及其演化機制去理解。

宇宙的本質就是存在,無論萬物怎樣變化演化始終還是叫做自然存在,存在的方式和顯性就是運動,假如不動不變存在依然是存在但無任何可感知性,所以動是體現存在的方式,人類及其宇宙萬物都是自然存在下的動態幾何造型體,也就是說在自然界里任何一物一態都是不同運動規模的幾何結構造型,運動不是絕對的循環而是動中生變,其結論就是自然界的萬物是演化存在而不是不變的絕對存在,任何物任何時刻都在變都在演化並且任何物任何時刻的存在幾何造型態都不會重複,不但不會重複而且還絕對不相同,無論過去現在未來萬物都不會重複都不會相同,這就是自然界的演化存在性,需要證明嗎?需要用人類的數學方程式推導嗎?根本不需要,任何萬物都是證據,沒有人能找到絕對相同與絕對重複的物質,無論多大的天體多小的粒子,從這裡再去回味人類對園周率永遠不重複不為零不循環也就不以為然。

選成自然界的無限不循環不相同性是萬物的演化性,為什麼會演化?人類感知並稱謂的萬物實質是構成宇宙存在下的不同運動規模動態,動態以耦合達到互為承載的動態平衡體成為萬物的有型演化體,上至無限大的天體也就是宇宙,下至無限小的粒子都是由耦合自旋創生而來,都不會無源開泰無物轉化而創生,說句心裡話從萬物演化角度分析,宇宙大爆炸理論不如神創論靠譜,神創萬物造人還來源於用物製造,可是大爆炸奇點論是近似無物的無空間創造,讓人的感覺不可理喻,這就是人類自己用人類的數學邏輯推理來忽悠自己對萬物的感知。

耦合自旋是產生永無止境永不重複永不相同的動態演化根源,耦合源於能量動態的對立收縮態自旋合併,如電子的創生星系的合併,自旋由於是收縮對立非鋼性碰撞合併,這就使合併體成為內外線速等速體,耦合的對立收縮雙方擠壓是產生擠壓臨界塌縮形成自旋中心的根源,例如颱風的風眼星系中的黑洞等等,這樣的無內外線速差自旋體產生內動角速超前,使逐層向內收縮擠壓,產生半徑自旋內落,人類在生活中繞純子纏水管的生料帶都是順纏順繞,越旋越緊,天體中耦合體的對立慣性速度成為線速不變與水管生料帶不會加長的原理是等同的,天體自旋縮小將壓縮天體物質釋放巨大能量,人們生活中順纏順旋壓縮使物體更緊發熱,這些說明自然現象都是相同的存在方式,型變是能量產生和轉移的根本,物質體的型態改變是物質體外的環境而不是物質體本質屬性,測不準與不確定的根源就在於測的物體與被測的物質體都是自然界的動態演化體,決定型態與存在的空間點位都是由環境動態確定的,人類站在小範圍小規模的環境中感知萬物體都是測不準也不確定是正確的,但站在自然演化的總體動態在一定空域空間內一切都是確定的,自然界的一切演化結果都是必然結果,不存在偶然結果,人類之所以有偶然一說,關鍵是對自然演化的變數不能全知,例如一個人一棵植物可改變他人它物但改變不了自己,從微觀分析,任何一粒電孑的時刻型態都是電子外的能量動態確定的,電子自己確定不了自己型態,電子的時刻動態都是由環境確定而不是電子本質屬性,如果將電子的變化演化過程態定義為量子,量子力學也就升格為因能量運動而演化為動態力學,這就與萬物作為不同動態規模的演化體構成的宇宙萬物統一起來,用動態平衡原理去解釋各自不同節點的自然現象,人類對自然也就不再迷惑。(本文原創,個人研究結論供參考)


不確定,對於人類來說,是一種客觀存在;

原因在於有一種存在叫「時間」,時間是生命的維度,或許有來世但對個人來說是不可逆的。

不確定對應的應該就是這種「不可逆性」,只有到了這個點以後,才能確定真假,才有取捨,才會雲開見日;常說的「不是不報,時間未到」,也意味著這種確定的不確定吧…

你盡可以發揮各種想像,但未必能做到;如同,大家儘管問,但不一定有人來答一樣。和多少人來答題,答了有多少人來看,似乎好像有點知道其中的奧秘,但要實際發生了才能確定,一個道理!這是確定無疑的…


海森堡不確定原理是有因果關係的:光子的電場方程E=2mcf/e sin(2πft),公式中mc為光子的動量,f為光子的頻率,e為正電子的電量;光子的磁場方程B=2mcf/(2πfe) cos(2πft) 。

海森堡不確定原理的物理意義是可以用嚴格的數學公式推導出來的:①動能磁荷沿光速方向1/4λ位置轉變成動能電荷——不需要時間;②動能電荷失去動能,而使左側的磁荷2帶有動能——不需要時間;電場能量完全形成後,最後一個電荷帶有動能,開始電場能量向磁場能量的轉化,這要求左側的第一個電荷重新攜帶動能,——這也不需要時間。


海森堡:在微觀世界,你測量一個粒子,你要精確地確定它的位置,就不能準確地測量它的速度。反之亦然。這是因為受觀測環境(包括觀測者)的影響。也叫測不準原理。其實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說明其原因,是因為粒子處於永恆的「運動」狀態。


推薦閱讀:

量子力學有沒有可能證明神的存在?
9月8日,誰將獲得第三屆未來科學大獎?
請不要給科學隨便捏造一個精神
科學實驗——火柴棍也能被吸鐵石吸起!?
宇宙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

TAG:物理 | 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