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可採蓮」為何取代《詠鵝》成為一年級學習的第一首古詩?
《江南》是部編版小學一年級語文上冊的一篇課文,屬於詩歌。
《江南》
江南可採蓮,
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
魚戲蓮葉北。
相信大部分朋友們對這首詩歌,並不是特別耳熟能詳。詩歌的大概意思是:江南水鄉又到了採蓮的季節,蓮葉浮出水面,挨挨擠擠,形成美麗的景觀。後五行反覆詠唱,描寫了一幅魚兒圍繞荷葉四面遊動的動人畫面。詩歌的語言簡潔明快,意境優美,非常適合小朋友學習。這也是在當前大語文學習環境下做出的改變。也就是說學生們以後語文很難考100分,國學知識會佔到語文知識的30%。這樣大家也看出了語文學習的大方向。
相反,相信《詠鵝》這首詩大家耳熟能詳。孩子們在幼兒園階段,甚至沒有入學之前就已經會背這首詩,當然對這首詩所表達的意思也一定有所了解。
《詠鵝》這首詩在小學一年級的語文課本中被《江南》取代成為小學生學習的第一篇古文。不是說《詠鵝》它不重要,也不是說它的意境不好,或者說不適合一年級的孩子學習。他是非常適合一年級的小朋友學習的。但是因為當前大語文學習環境下,用《江南》作為小學生的第一首啟蒙古典文學,這就要提示,或者警示,我們大家以後在學習語文方面涉獵要廣,要深,要有厚度。這是在打破以往的傳統形式,重新拾起我國文化精髓。
首先,面對「《江南》(江南可採蓮)為何取代《詠鵝》成為一年級學習的第一首古詩」這個問題,小徐要問問大家在一年級上冊語文課本中《江南》(江南可採蓮)真的取代《詠鵝》成為一年級學習的第一首古詩了嗎?
其實,按教材內容的編排來看,《詠鵝》出現在一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語文園地一」「日積月累」欄目,在課本的第16頁(如下圖所示),是一年級學生最早接觸並讓背誦的第一首詩。
大家都知識,在小學課本中,每個語文園地中的「日積月累」內容相當重要,是學生必須積累的內容,不但會背還要會寫。從這一點而言,《詠鵝》的地位並沒有因為沒排在正課中而減弱。
而《江南》則出現在一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第3課,在課本的第58頁(如下圖所示),是以重點講讀課文內容出現的,可見地位也相當重要。
那麼,為什麼一年級語文要對《詠鵝》和《江南》做這樣的安排呢?
一、從詩詞內容和傳達的思想情感來看《詠鵝》和《江南》都篇幅短小,內容取材於人們熟知的生活場景,充滿了童趣。而且兩首詩都有地域差別,一個常見於農村,一個常見於江南,雖然不是普遍現象,但對孩子們來說也容易理解,之所以將《江南》做為講讀課,是因為這篇文章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了解我國的大好河山,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熱愛勞動生活的思想情感。
二、從識字安排來看部編新語文教材相比舊教材一方面加大了識字量,並且更側重對生活中常用字的認知,另一方面按照從易到難的識字規律進行安排,《江南》這首詩中的字不但筆畫簡單,而且在生活中也經常能看到,因此既保證了識字量,也降低了識字的難度。
一年級上冊語文課本中每課安排三四個「我會寫」的字,同時也安排了9-11個「我會認」的字,《江南》一課中「我會認」的字包括「江、南、可、采、蓮、魚、東、西、北」9個字,而如果將《詠鵝》做為講讀課的話,要從中挑選九十個「我會認」的字的話,相對「江南」中的這幾個字而言,不但筆畫多,而且在在生活不常見,會增加識字難度。
三、從兩首詩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來看
《江南》選自《漢樂府》,是漢代樂府機關專門從民間採集歌謠或文人的詩配樂而成,一方面因為詩歌源自民間,所以非常有生活氣息,另一方面《漢樂府》是繼《詩經》《楚辭》後興起的一種新詩體,且比《詩經》《楚辭》要好懂得多,是學生了解古人的生活的最有代表意義的詩作。因此,《漢樂府》代表古代勞動人民的文學成就,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不容小覷。
《詠鵝》是被稱為「初唐四傑」之一的詩人駱賓王於七歲時所寫。只代表了個人詩壇上的卓越地位。
四、從兩首詩的運用的藝術手法和小學一年級學生的可模仿性來看在詩壇上,《詠鵝》的藝術手法相當高,比如開篇先聲奪人,調動人的聽覺和視覺,並結合動靜、色彩等,將鵝的形神刻畫的活靈活現,可以說,本詩雖然出自一個七歲孩子童之手,但是歷年來被詩人大加推崇,可見藝術性之高。
《江南》因為出自民間,是勞動人民結合「採蓮」時的情景,來表達人們愉快輕鬆的心情,其言辭和手法均淺顯易懂,不飾雕琢,對於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江南》更容易模仿。拉近了詩歌與孩子的認知及模仿的距離。
例如,學了「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這幾句話,我們就可以讓孩子結合生活中鳥在枝頭飛來飛去的場景來模寫成「鳥戲枝葉間,鳥戲枝葉東,鳥戲枝葉西,鳥戲枝葉南,鳥戲枝葉北。」讓孩子體會創作的快樂。
綜上所述,正像部編語文教材的編者們所言,新編語文教材歷時三年,修改了數次才編製而成,對於每一篇文章的選入和編排,都從各個角度進行了細緻的思考,力求既適應學生的學情,又能將中國文化的精髓展現給學生,又能傳達文學作品「立德樹人」的作用。對《詠鵝》和《江南》而言,兩篇小詩都特別適合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學習,而一篇安排在《語文園地一》的「日積月累」欄目,一篇安排在第三單元第3課作為講讀課出現,都恰恰說明兩首詩的重要性和一年級學生學習的適合性,並不存在誰替代誰的問題。
一:《江南》漢樂府
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
魚戲蓮葉北。
二:《詠鵝 》唐 · 駱賓王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很明顯,這兩首詩詞都適合小學生。但隨著家長對孩子們教育的投入,駱賓王的這首詠鵝,絕大多數的家長都學過或者都聽過,在娘胎里,或者是幼兒園的時候,就已經讓孩子學過了,所以說,在小學的課本里再學這首詩有點重複,也過於簡單了。而《江南可採蓮》這一首樂府詩詞,大部分的家長都沒學過,但這首詩又很適合孩子們,用這首詩詞來代替《詠鵝》,還是有所考慮的。
答:「江南可採蓮」《江南》是一首與勞動相結合的情歌,它看起來簡單,簡潔,實際意境優美意象繁複,其複雜程度遠遠超過了《詠鵝》詩,甚至可以說連一些現代成年人都只是明白表意,實際內函並不太懂。《江南》釆蓮歌全詩沒有一字一句直接描寫釆蓮人釆蓮時的愉快心情,而是通過對蓮葉和魚兒的描繪,將她們的歡樂之情充分透露了出來,彷彿親耳聽到和親眼看見許多釆蓮俊男美女的歌聲和笑語融成一片,看,許多小夥子和釆蓮姑娘們正在調情說愛呢。歌辭只有七句,明白如話,妙在運用民歌中常用的比興,雙關手法,詩歌頭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動的江南採蓮時作者雙眼所見之美景,後四句以東,西,南,北並列,方位的變化以魚兒遊動為引線,看呀魚兒一會兒嬉戲在蓮葉的東面,一會兒它又嬉戲在蓮葉的西面,一會兒它又嬉戲到蓮葉南面,一會兒它又嬉戲到蓮葉北面。這即是眼前美景,又是釆蓮′姑娘小夥子們口中所唱的歌聲。全詩一氣呵成,意境清新開朗,寓情於景,如聞起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使人浮想聯翩,感到美景如畫,心曠神怡,反覆詠唱,餘味無窮,極富「禪意」。全詩如下:《江南》(漢樂府)
江南可釆蓮,
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
魚戲蓮葉北。
注,田田:荷葉茂盛的樣子。可:這裡含「適宜」,「正好」的意思。
相比之下《詠鵝》詩表面看是複雜實際上意境就比較簡單一些了。全詩如下:《詠鵝》
鵝,鵝,鵝,
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
紅掌撥清波。
現在就可以明白了吧,把「江南可採蓮」《江南》取代《詠鵝》成為一年級學習的第一首古詩,這也就不奇怪了,主要是教材與時俱進,為了培養孩子們從小喜歡中國的古典文學詩歌,激發孩子們的想像力,為啟發式教學壘好首塊墊基石而打基礎。完畢,謝邀。
作為一個剛走過一年級的家長,我覺得江南明顯比詠鵝好,江南這首樂府詩,從設計上來說,非常樸素,簡單,一年級的小學生是沒有文學功底的,但這首詩只要認識那幾個字,便能很好理解,而且剛入學的小朋友識字也很少,這首詩則大部分是重複的片段,加上東西南北,讓學生很好記憶很容易獲得成就感。反觀,詠鵝,之所以我們感覺好背是因為這是啟蒙詩,很多人從小就會跟著大人背,但你隨便問個一年級學生,有幾個能完全理解詩的意思,尤其是「曲項向天歌」,讓老師解釋起來都有些困難,其中的文字更是難寫,讓剛入學的小朋友去記去寫鵝,浮,綠,歌,掌,撥,清,波,有幾個能受得了。國家編的教材,本身就應適合大部分孩子的,對於小部分上補習班,超前學習的,還是另當別論吧。另外不要以大人的智商水平去要求孩子的學習,切記切記,
新部編的語文書,看了一下,教材文章特別陳舊老化,果然和主編年齡一樣的老……版面設計也完全沒有蘇教版的用心良苦
關於用《江南·可採蓮》取代《詠鵝》成為小學一年級學習的第一首古詩。我來說說我個人的看法:
其實「江南和詠鵝」各有千秋,都可以供小學生學習,只是我國古代的優秀詩篇太多,很多的詩都適合小學生朗讀。《江南可採蓮》和《詠鵝》我認為都可以作為一年級課文,荷葉魚兒與白鵝浮水都是孩子們常見的兩種東西。
無非《江南可採蓮》作為漢代、漢樂府,要比《詠鵝》這首唐詩的年代久一點,二者都能讓小學生、兒童,朗朗上口,都是詩中有畫,生動形象很有生活情調,讀來上口容易記憶。
我從來沒有分辨這二首詩,誰好誰壞,只能說都好都值得學習。無非是一年級的課本容納量有限,替換一下也好。這隻能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還有時代因素、人本因素,但都沒關係,小學生學哪首都一樣。在課堂學了《江南可採蓮》也可以課外讀一讀《詠鵝》。
這是本人的一點膚淺的回答,謹代表我的觀念。如有不當,請大家批評指正。感謝悟空問答的邀請!
個人認為小學課本的改革其實是教材內容在深度上比以前提高了。從作品的體裁上分析,《詠鵝》是唐詩,《江南》是漢代的樂府歌,在唐代之前,並沒有特定格式的詩出現,作為詩歌的鼻祖《詩經》最早記錄的也是各地的民間優美動聽的歌曲。《詩經》里的「風」記錄各地的「國風」,民情民俗的民間歌曲記載,「雅」為「正」,是當時貴族們流行的歌曲,「頌」是朝廷舉行祭祀的樂歌,所以詩的第一個特點是要能夠「唱」!漢樂府的詩歌是漢代的「雅樂」,其樂理性、文學性、規範性是國家標準,在地位上來說就遠超「詠鵝」。「詠鵝」現在是幼兒園裡就教唱的一首詩歌,再放到小學教材里就脫節了。所以,現在的小學教材改革是從整個中國文學的發展史上進行了通篇布局,內容更加深入細緻,這也和現在語文教材的改革相契合,要多加中國古代文學的內容,把古文的內容充實到教改裡面!所以今後語文學習的重點肯定是古文!
如果覺得好的請給我點贊,添加關注!
個人觀點,還請各位教育達人斧正!
最後四句,朗誦起來感覺傻乎乎的。如果配上音樂,就不同了。音樂有結構變化。
個人覺得,每一首古詩都有它的價值,不管選的是那一首作為孩子的人生第一詩都要它的用意。
像這首就不錯,詩中著重點出了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不僅讓孩子認清現實中的四個方向,同時也寓意著讓第一次接受教育的孩子認清自己人生的向雖然跟小學一年級的孩子講人生還為時過早,但並不妨礙它寓意的深遠。
這僅是個人的觀點,有不認同的可以留言。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岳不群呢?
※周易為什麼不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呢?
※賈平凹曾被禁了16年的作品《廢都》究竟算是「黃書」嗎?
※為什麼專家說現在的華夏人已不是過去的華夏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