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人吃過帶魚嗎?
人們知道帶魚為深海魚,出水即死,而且依照清朝的潛水水平,估計可能沒有接觸過帶魚,不過事實確是相反,清朝人們大量吃過帶魚。
帶魚屬於深海魚類,一般生活在水下30米以下,冬天更深,到水下60-100米左右,像這麼深的水下距離,在清朝捕到帶魚還不是難事。
清袁枚在《隨園食單》里就提起過帶魚: 帶魚,寧波有鮮者,內地則無。其長數尺,鱗色閃爍如錫箔然。以糖醋煎之,或用蘿蔔絲亦可。
清乾隆年間趙學敏所著《本草綱目拾遺》所記
據漁海人言,此魚八月中自外洋來,千百成群,在洋中輒銜尾而行,不受綱,惟釣斯可得。漁戶率以干帶魚肉一塊作餌以釣之,一魚上釣,則諸魚皆相銜不斷,掣取盈船。
不僅如此,清朝浙江一帶大量志書均有記載:成化《寧波郡志》、雍正《慈溪縣誌》、嘉靖《臨山衛志》等等均記錄物產-鱗類-帶魚,身如帶,身長四五尺。
可見在清朝,人們已經吃過帶魚,而且帶魚還大量出現於食譜,記錄在縣誌,早已司空見慣。
清朝人當然是吃過帶魚的,那時候還有專門的漁場。
《異魚圖贊》中就對帶魚做過形象的描述:
除了描繪帶魚的形象,文中還記錄了一個美麗的神話傳說,帶魚是由西王母渡東海時,侍女飛瓊的腰帶落入大海而化成的:清朝康熙年間,畫家聶璜繪製的一組《海錯圖》。以圖片和文字記錄了他在中國沿海耳聞目暏的種種海洋生物。其中就有帶魚。
《海錯圖》裡面繪畫了許多的海洋生物。絲毫不亞於《海底總動員》。從北方的河北、天津直到南方的浙江、福建等多地,聶璜考察了祖國沿海的各類生物,把所見所聞都畫了下來,當地漁民請教,還翻閱各種書籍考證。
康熙三十七年,《海錯圖》終於畫完。但聶璜並沒有把書上貢。到了雍正四年的時候,內宮太監蘇培盛把《海錯圖》帶入了皇宮中。
蘇培盛,這名字熟悉嗎? 對,就是《甄嬛傳》里的太監總管,歷史上也確有其人。
發出幾幅《海錯圖》其它一些海洋生物,現在大家看看,能不能認出來?
上面這個是高檔次的美食。上面這個也很眼熟,我們這兒有個海鮮店,大堂水櫃里就有它遊動的身影。上面這個我不認識。這個我也不知道是啥東西。除了圖,還有人寫詩讚美帶魚,比如,清初有個詩人名叫宋琬,寫了一首詩就叫《帶魚》:
把帶魚比做了專諸刺王僚時候用的魚腸劍。1743年,乾隆曾經東巡盛京祭祖,用併文體寫了一篇《盛京賦》,這是乾隆帝所有作品中唯一的一篇以都市為題材的大賦。
在這篇賦中,乾隆就提到了帶魚:
看來,乾隆是去當地的漁場視察過了。通過以上資料,我們可以知道,清朝時候,人們是肯定吃過帶魚的。
據說元末浙江張士誠起事之時,因為元朝限制民間管制刀具,一幫人趁夜把銀色帶魚綁在杆子上冒充兵刃。可見當時人就開始捕撈帶魚了吧。
1911年之前就是清朝,離現在不遠!
什麼都沒吃過,帶魚是突然從海里進化來的!清朝人連飯都不吃靠喝風活著
帶魚古代就有,在清代的一些醫書中,有關於帶魚的記載,其中以乾隆年間趙學敏所著《本草綱目拾遺》卷十《鱗部·帶魚》所記最細。
唐朝人也吃飯嗎?
還吃過娃娃魚呢。你沒吃過吧。
有人類活動就有魚了 大概古代人就有吃帶魚及各種魚類的習慣
推薦閱讀:
※?歐陸風雲-第一次達西亞戰爭
※回答姓氏的時候為什麼要"免貴"呢
※榮耀背後的白骨
※以全球視角重新解讀一戰前歐洲格局的形成
※探訪日本忍者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