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評價霍光?


霍光是西漢的大功臣,這一點毋庸置疑。沒有他,西漢不會有後來的「昭宣中興」,輔佐兩位位皇帝,後來還被漢宣帝劉詢列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首。但是,他一人把持朝堂,作為一代權臣還行廢立皇帝之事,後人因此把他和伊尹並稱「伊霍」,代指權臣行廢立皇帝之事,真的把霍光作為反面教材了。

霍光能有如此成就,多虧他的同父異母哥哥霍去病。元狩二年,霍去病出擊匈奴回來後,把霍光帶到長安,十歲的霍光在霍去病的幫助下進去朝堂。霍光在漢武帝身邊二十年未曾犯錯,一直很謹慎,武帝因此很信任他。

在武帝去世後,霍光同金日磾和上官安作為輔政大臣,共同輔佐漢昭帝劉弗陵。後來,金日磾和上官安謀反,被霍光殺死滅族。結果三人輔政變成一人輔政了,霍光成了朝廷最有實權的人,朝政皆出其手。

在漢宣帝時期,霍光採取與民休息,鼓勵農業,國力有所恢復,並且緩和和匈奴的關係,恢復了和匈奴的和親。

昭帝去世後,霍光迎立昌邑王劉賀繼位,卻二十七天就把他廢了。權利膨脹到了可以隨意廢立皇帝,這是帝王最忌諱的事,這也是霍家最後滅族的一個原因。為了便於控制皇帝,霍光迎立了漢武帝的曾孫劉病已,後改名劉詢。劉病已以前流落民間,在朝廷沒有任何勢力,怪不得他會這麼好心迎立一個籍籍無名的劉病已。

宣帝時期,霍光要歸政於劉詢,劉詢拒絕了(很聰明),霍光成為宣帝時期最大權臣,朝廷事物要先經過他之後才會給皇帝稟報。但是,霍光不是一心謀私利的人,他也堅持著昭帝時期所立下的政策,所以後人把昭帝和宣帝時期合稱為「昭宣中興」。其實,這也是對霍光的一種肯定,確實為大漢做了實實在在的好事。

霍光死後,漢宣帝劉詢還把他比作蕭何,甘露三年,劉詢命人畫十一功臣於麒麟閣以示紀念和表揚,霍光被列為第一。劉詢都沒有因為他是權臣,而對他大開殺戒,還懷念他的功勞。

結語:霍光是西漢的大功臣,他的與民休息使天下安定,天下得以富庶,作為一代權臣他是絕無僅有的,但功高震主,行廢立皇帝之事,這一污點後人恥之,把他和伊尹並稱「伊霍」。


謝邀!殊不知「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想當年周武王姬發臨終前,將自己年幼的兒子姬誦(後來的周成王)託付給自己的弟弟周公旦。周成王初期,內外大小事皆由周公處理,待到姬誦成年後,便主動歸政權於姬誦,可見周公對周王朝的忠心耿耿。

而霍光正是歷史上的第二位「周公」,霍光深受漢武帝喜愛,官至奉車都尉、光祿大夫。到了漢武帝晚年,打算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劉弗陵(後來的漢昭帝),經過思索,漢武帝命人畫了一幅畫,畫上正是周公旦攜周成王上朝的情景,他將這幅畫送予霍光,希望他能效仿周公輔佐成王一樣,並拜霍光為大司馬將軍,與左將軍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車騎將軍金日磾共同輔佐。

在政治上,霍光不辱使命,傾心輔佐漢昭帝,毫無二心。值得一提的是,漢昭帝劉弗陵即位時,年僅8歲,朝中一切事物皆由霍光處理,專權橫斷,這使以上官桀和桑弘羊為首的朝廷大臣非常不滿,而此時漢昭帝的哥哥燕王劉旦覬覦皇位,於是這幾股勢力悄然結合在一起,蓄謀久矣。不久後,,他們先是對霍光下手,誣告霍光密謀造反,然後燕王劉旦藉機引兵入京,奪取權位。但一開始他們就失敗了,他們向昭帝誣告霍光,年幼的昭帝立刻就識破了詭計,不予理睬。劉旦、上官桀等人不甘心,打算髮動政變,讓當時的長公主邀請霍光參加宴會,實則是要除掉霍光,然後進京發動政變,沒想到的是漢昭帝和霍光早已預料到,先發制人,把他們扼殺在搖籃里,並掌握了他們造反的證據,隨後將反動勢力一網打盡,霍光也由此成為挽救漢室的英雄。在後來昭帝去世後,本來是立漢武帝的孫子劉賀繼承皇位,但劉賀品行惡劣、荒淫無道,霍光與眾臣商議另立新主,於是把沒做幾天的皇帝廢掉了,立漢武帝曾孫劉病已(漢宣帝)為皇帝,足見其深明大義,為漢室嘔心瀝血。

在民生上,由於早年漢武帝時期,對北方匈奴戰事不斷,導致地方徭役繁重,國庫空虛,全國人口銳減等嚴重問題。在霍光的建議下,漢武帝在晚年時期開始實施一系列方針政策來恢復國力民生,漢武帝死後,這個重任逐漸落到霍光一人身上。後來漢昭帝成年後,皇權重歸,在霍光的輔佐下,漢武帝採取對匈奴勢力主和,與民休息,廣施仁政,輕徭服役,還廢除了剝削百姓已久的鹽鐵官營壟斷及平準均輸等惠民政策,國庫逐漸豐盈,百姓逐漸安樂,國力日益強盛。《霍光傳》中就指出「百姓充實,四夷賓服」的盛況。霍光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儘管霍光一生為漢王朝畢恭畢敬,勞苦功高,但由於他專權獨斷的行為,得罪了不少人。霍光掌權之後,許多朝廷大臣便向霍光討好,出現了為親戚朋友謀官求位的現象,霍光置之不理,這也是一件值得稱讚的事,但霍光對自己的家人親戚卻不同,將他的兒子霍禹和親戚霍雲封為中郎將,霍雲的弟弟霍山封為奉車都尉等等,這些行為不免讓人唏噓,堂堂大司馬、大將軍亂用職權,只為親戚謀官位,任誰都痛恨。而且霍家勢力幾乎掌控朝廷軍事命脈,霍家人在朝中更是仗勢欺人,誰都不放在眼裡。後來,漢宣帝即位後,逐漸削弱霍家的兵權,慢慢將其瓦解,霍家後人企圖篡奪皇權,最終被漢宣帝一網打盡,滿族處死。

綜上所述,霍光個人的功勞始終比過錯大,贏得身前身後名,但其縱使家族掌權,實屬不應該啊!


宋人張詠曾在寇準任相時對其說道「《霍光傳》不可不讀」,無論張詠本意如何,這句話對於今日更為重要的意義在於告訴我們,霍光這一人物早已超出了他本身的歷史行為,成為了一種政治符號,霍光的橫空出世,正是武帝時代後皇權體制日益完善的產物。

後元二年,年邁的武帝命霍光為顧命大臣,連同車千秋、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共同輔政,其中尤以霍光為核心,武帝對其所說【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更是直接體現了武帝對其的信任。

然而吊軌的是,武帝一生雄才大略,為何卻將身後之事託付給霍光?《漢書霍光傳》中沒有明確寫明武帝託孤於霍光的理由,對其往日功績也僅僅表述為【出則奉車,入侍左右,出入禁闥二十餘年,小心謹慎,未嘗有過,甚見親信】,即使經歷過巫蠱之禍的洗禮,西漢朝廷也不至於如此無人,反觀其他輔政大臣,論地位,車千秋是當朝丞相,論功績,桑弘羊是武帝興利事業的首功之臣,為何武帝將此重任託付給籍籍無名的霍光?這一點也是我們理解霍光人生軌跡的關鍵。

霍光的執政生涯,是與兩場政變息息相關,其一是元鳳元年,燕王旦聯合桑弘羊、上官桀、長公主共同企圖廢光,其二是元平元年霍光廢昌邑王劉賀天子位,這一攻一守、一進一退之間,便能夠梳理出霍光一生的脈絡。

觀武帝對於後事的安排,其對於輔政五人安排如下:丞相車千秋、大司馬大將軍霍光、車騎將軍駙馬都尉金日磾、左將軍太僕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這份安排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首先是就身份而言,霍光與金日磾從前並無太多事功,主要因在內朝服侍武帝而得親近,車千秋與桑弘羊分別為丞相和御史大夫,均為朝臣,而上官桀則具有溝通內外朝的作用。其次就排序而言,丞相車千秋因其丞相之位居於首位,但其本人卻無太大才能,桑弘羊雖有興利之功但卻身居末位,顯出武帝似乎有意壓制五人之中功勞最高的桑弘羊,使車千秋與桑弘羊互相牽制。從上述分析可以簡單推斷出如下結論:武帝對於輔政大臣明確的分為內臣和外朝兩派,其中內臣以霍光為首,外臣則以車千秋為首,並且有意壓制五人之中功勞最高的桑弘羊。

即使武帝有意壓制,但是桑弘羊終究等閑之輩,其與霍光的鬥爭先於暗處爆發,這就體現在鹽鐵議中。霍光支持儒生與桑弘羊為代表的興利之臣就經濟政策進行辯論,一方面表現了輪台詔前後「霸證」與「霸王道雜之」兩種政策傾向的鬥爭,也是霍光與桑弘羊兩人間的暗中衝突。最終鹽鐵議不了了之,但是桑弘羊與霍光的衝突並未結束,最終燕王旦聯合桑弘羊等人聯合發動政變,卻反被霍光一網打盡,加上金日磾早亡,車千秋為人軟弱,至此霍光徹底掌握了朝堂的權柄。就這一階段而言,我們可以看到在武帝去世之後西漢朝堂並不穩定,為了獲取武帝留下的權力真空,在霍光與桑弘羊之間存在激烈的交鋒,最終霍光以弱勝強,內朝壓倒外朝,真正握住了權柄。

而更為著名的,則是霍光廢帝一事,此事不僅是霍光個人權勢的巔峰體現,更具有超出事件本身的符號意義。對於霍光列舉劉賀罪狀,前人多有懷疑,近年隨著海昏侯墓的考古成果問世,基本可以推定此事件上本質為霍光與劉賀的權力鬥爭。其中最為重要的原因在於劉賀即位以來任用親近舊臣、排斥霍光。《霍光傳》載劉賀【從官更持節,引內昌邑從官騶宰官奴二百餘人……自之符璽取節十六,朝暮臨,令從官更持節從】,將自己的班底安插至關鍵位置,謀圖從霍光手中奪回權柄,最為典型便是【(昌邑)王相安樂遷長樂衛尉】,希望以此掌握京師武裝,由此便觸動了霍光的逆鱗,先行動手發動政變,廢黜昌邑王劉賀,盡誅舊臣二百餘人,其臣「當斷不斷,反受其亂」的呼喊,正表現了其政治鬥爭的實質。

秦漢帝制建立以來,不乏強臣,但如霍光這般將皇帝玩弄於鼓掌之間的實屬罕見,再加之前述霍光在輔政之前並無功勛及自己的班底,便更讓人不寒而慄,他能夠獲得輔政之位進而得窺權柄,全賴武帝「周公之託」,武帝的詔命構成了霍光輔政全部的合法性,更加之其「霸王道雜之」的行事作風,毋寧說霍光正是武帝本人的化身。在其擊敗政敵,正式執政以後,霍光本人便更是成為了皇權的代理人。而廢黜昌邑王一事,更是直白的顯示出「皇權」與「皇帝」之間產生了分離,皇權是一種制度性權力,其淵源在於完整的內外朝官僚體制,而非簡單的皇位,易言之,掌握皇位者未必擁有皇權,只有能夠掌握整個政治系統的人才能夠真正擁有權力,而霍光,正是這一皇權體制的產物。

與昌邑王相關,一個有趣的對比是漢文帝。時值周勃聯合齊王平定諸呂之亂,一番協商之後決議擁立文帝,文帝對此一度惴惴不安,最終決議入京,並且【乃夜拜宋昌為衛將軍,鎮撫南北軍,以張武為郎中令,行殿中】,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文帝入京之後,首要之事便是將自己的舊臣安置於關鍵位置,以防生變,可以說文帝的做法與昌邑王並無不同,均是穩固權力之措施,但是二者結局卻如此不同,其中固然有文帝與昌邑王政治手腕之高下、周勃與霍光野心慾望的不同,但是其中則更有制度與政治兩個深層原因。

就制度體制而言,中朝官的崛起帶來了權力的集中化,這更是皇權體制的重要表現。在武帝之前,中朝官主要僅是服侍皇帝之人,即使握有權力也並非正式的制度性權力,但是在武帝以後,皇權得到強化,中朝官的地位日益強化,內朝不僅是皇帝的親信,更是皇權的延伸,相比之下外朝更顯得更加官僚化與工具化。內朝權力的加強,本是為了輔助皇權的運行,然而當出現權力真空時,內朝反而變成了皇權的掌控者,霍光正是典型,而後世的外戚、宦官之亂,或亦起源於此。因而,彼時周勃之權勢,亦不可與今日之霍光相提並論。

就政治形勢而言,二者的不同也體現出漢初貴族政治殘餘到武宣時代皇權體制完善的變遷。漢初,劉邦立國承秦之鑒,摒棄了秦朝絕對化的皇權體制,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戰國時代關東六國的貴族政治,主要體現在分封諸侯王和軍功貴族兩個方面,前者與本題無關在所不論,重點就周勃等軍功貴族問題進行說明。長期以來,我們在提到秦漢時代的政治問題時,皇權與相權的衝突一直是一個重點問題,但是一個問題在於,相權的權力淵源在哪?其與皇權的衝突體現為何?考察西漢前期丞相人選,發現上自蕭何、下自周亞夫,丞相之位大多由軍功貴族所掌控,與其說是皇權與相權的衝突,倒不如說是皇權與軍功貴族之間的權力衝突,在這一時期,權力並非制度性的,而與官員自身的身份相關,周勃的權力不僅僅是因為他所任職的官位,更在於他軍功貴族的身份,而霍光的權力則已經制度化了,他的權力並不因其為霍光,而因為他是大司馬大將軍,並領尚書事。而文帝任用親信而得善終、采賈誼之策令列侯之國而未遭反叛,正是體現了在漢初皇權與貴族之間的制衡,只有當權力格局發生重大變化時,如周勃入宮、七國之亂這樣的政變才會發生。然而到了武宣時代,隨著皇權體制的完善,軍功貴族與諸侯王先後退出了政治舞台,皇權失去了制約,因而在朝堂之上,掌握權柄的霍光相比於周勃也就更加無所忌憚,彼時的周勃需要考慮良多,而霍光自己便是皇權本身。

綜上所述,我們不妨說霍光是第一個真正意義的權臣,在輔政之前,他沒有周勃那樣的功勛地位,也沒有後世王莽那樣支持自己的班底,皇權的詔命成為他唯一的依託,然而只憑此物,他便能在政壇翻雲覆雨,其體現的正是皇權體制本身的強化,後世的王莽與司馬懿,也不過是霍光的追隨者。

最後分享一個關於霍光的短小故事,霍光【初輔幼主,政自己出,天下想聞其風采。殿中嘗有怪,一夜群臣相驚,光召尚符璽郎,郎不肯授光。光欲奪之,郎按劍曰:「臣頭可得,璽不可得也!」】即使面對執掌生殺大權的霍光,依然有人堅守著最後的底線,維護著大漢的威嚴,而這方才是「漢家故事」。


霍光是大司馬霍去病異母弟、漢昭帝皇后上官氏外祖父、漢宣帝皇后霍成君之父。霍光死後霍家發動謀反,全族誅殺。當然這不知道是不是漢宣帝找了個借口殺了霍光全家,但是霍光其人對漢朝貢獻還是不小,他執政漢朝二十年,不是皇帝勝似皇帝,更創下了第一次權臣廢立皇帝的歷史記錄。同時, 他息兵養民積蓄國力,蓄勢一擊打垮匈奴,為後來漢宣帝時代,最終迫使匈奴臣服於漢朝,打下堅實基礎。因此,被漢宣帝欽定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首。 雖然歷史上曾經猜測他想效仿呂不韋,讓漢昭帝不能碰其他女人,只能先讓霍家的皇后生下來太子,就有了霍家一半血統。可惜造化弄人,漢昭帝年紀輕輕就駕崩。

霍光當權的時候,做的最大的事情恐怕就是廢立皇帝了,他曾立了兩位皇帝,分別是劉賀和劉詢,劉賀昏庸,被霍光廢黜,又立劉詢,成功開創了孝宣之治,這一點是值得肯定的。


霍光把持西漢朝政20餘年,期間提拔親信,廣布黨羽。宮廷內外政令皆出其手,群臣也以霍光馬首是瞻,甚至連昭帝寵幸哪個妃子也由霍光安排。最後更是將不甘做傀儡的昌邑王劉賀廢黜,另立長於民間沒有任何勢力的劉病已為皇帝。如此囂張跋扈,獨斷專行視堂堂天子如玩物,視巍巍皇權如草芥!實乃西漢王朝建立以來最大政治危機。霍光11歲時由哥哥霍去病保舉入宮為郎官,服侍漢武帝三十餘年,深得武帝信任。武帝臨終之時,更是提拔他為大司馬大將軍為託孤大臣之首。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霍光掌權之後先是分封他的兒子和女婿分別為禁軍和羽林軍的統帥,把控軍權。然後升自己的妹夫和親信進入中樞,掌握朝政!自此以霍光為首的「霍氏集團」完全把握西漢帝國的命脈。其實我相信剛開始時候的霍光還是感謝武帝的託孤囑託與年幼昭帝的信任。期間他也確實下達了許多利國利民的措施。可是權力最大的弊端在於它會慢慢腐蝕人心,品嘗過「醒掌殺人劍,醉卧美人膝」的滋味,感受過至高權利的美妙,誰又會再心甘情願的向別人俯首稱臣呢?於是,在漢昭帝加元服,行冠禮之後,他還是遲遲不願交出手中的權力讓皇帝親政。為了保住權力,他更是限制漢昭帝只能跟自己的外甥女兒也就是上官皇后行房,以期生出帶有自己血統的孩子,立為太子,維持權利。而其他嬪妃皆不許接近皇帝。須知漢昭帝就算20歲行冠禮,上官皇后也年僅13歲啊…所以直至元平元年21歲的漢昭帝駕崩於未央宮中也沒能生出個一男半女。我想漢昭帝臨死時肯定也特別懊惱自己怎麼會輕信霍光這麼一個白眼狼。一代帝王被臣子欺負到斷子絕孫的地步,當真是可悲可嘆。漢昭帝已死,群臣商定從宗室中推舉昌邑王劉賀繼承帝位。很快霍光便發現苗頭不對,因為劉賀在登基之前已經有自己的班底,登基之後,劉賀便帶領這些人向霍光搶班奪權。霍光心想這還了得,你剛坐上皇位,就想奪權,等你羽翼豐滿,老子還不死無葬身之地?本著「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的思想在劉賀繼承帝位的第二十七天,霍光率領群臣逼宮,當面列舉劉賀一千餘條罪狀。宣布廢黜劉賀的皇帝之位,估計當時劉賀肯定一臉蒙逼「二十七天就一千餘條罪狀,我就是不吃不喝一天犯四十餘條,也犯不完呀」霍光用輕蔑的眼神告訴他「小子,我說你能你就能」。就這樣劉賀被趕下帝位。霍光也吸取了這次的經驗,絕不能再立有勢力有背景的宗室為帝。經多方考察最終決定立從小以戴罪之身長於民間的漢武帝的曾孫劉病已為皇帝。劉病已一無人脈,二無威望入這深宮大內為帝,還不是他霍光想怎麼捏就怎麼捏!劉病已由一介布衣一夜之間變成至高無上的天子,也深刻認識到霍光權力的可怕。據後來劉病已回憶說,登基當日霍光與他一同乘車去太廟「謁見」,他看著只比他落後半個身形的霍光,深感「如芒在背」。漢宣帝劉病已登基以後,霍光繼續獨攬朝政。為了更好地掌控漢宣帝,他便效仿原來對付漢昭帝的辦法,妄圖把自己的小女兒霍成君送進皇宮立為皇后。漢宣帝卻堅持立自己未進宮之前的結髮妻子許平君為皇后。就這樣霍光的妻子懷恨在心,竟然趁許皇后生產之時派醫官毒死了許皇后,並如願以償地推自己的女兒登上皇后之位。霍光知道後非但不能秉公執法,反而利用手中的權力下令官員不許追查,草草結案,不了了之。堂堂一國之皇后就這樣被人堂而皇之的謀殺於宮廷之內實在駭人聽聞,荒唐至極。漢朝自建立之時起便多災多難。可是,「白登之圍」,高祖仍然內有智謀之士,外有強兵來援。「七國之亂」景帝尚可調動兵馬,任用良將,舉兵平叛。「匈奴叩邊」武帝毅然御駕親征,軍民同心,抗擊外侮。凡此種種危局皆不能與霍光之禍相提並論。自霍光受命輔政大臣以來,歷任三朝,挾一帝,廢一帝,立一帝。沒有一天放下過手中的權力,為了保住他手中的權力,可謂無所不用其極!昭帝及冠,不思歸政,反而限制著他接近嬪妃間接導致漢昭帝斷子絕孫。如此欺君罔上,巍巍皇權尊嚴何在?昌邑王即位,只是想奪回皇帝權利便被霍光廢黜,如此以下犯上臣子綱常本分何在?以一己之欲縱容妻子毒殺皇后繼而以權謀私,封堵追查之路,如此倒行逆施,國家法律正義何在?更何況霍光當政期間提拔親信,廣布黨羽。一言決興替,一念定乾坤!大將軍之令莫敢不從,皇帝詔令不得出宮!霍光實乃無冕之王大漢帝國實際掌權者,而所歷三帝皆不過徒有皇帝虛名而已!有如此囂張跋扈之權臣,實乃大漢建立一百餘年來最大之危機。所幸就在霍光如日中天之時,突發重病,不治身亡。真乃天佑大漢!霍光死後,「霍氏集團」不思悔過自新,反而變本加厲,妄圖篡漢自立。終於自食惡果被漢宣帝一網打盡,滿門抄斬於刑場之內!大漢也得以激濁揚清,撥亂反正!一場陰霾籠罩下的浩劫終於散去,朗朗乾坤重又普照大地!


霍光是西漢時著名的權臣,霍去病的兄弟,是漢武帝信任的託孤大臣。才能不用多說,他確實完成了漢武帝交代的使命,輔佐宣帝、昭帝兩位君主繼位。死後陪葬在了漢武帝陵墓前,不過死後不久,全家以謀反罪被滅族,這一事件存在爭議。

首先霍光的政治才華必須予以肯定,和上官桀、桑弘羊同為託孤大臣,扶持漢昭帝繼位。後來上官桀與桑弘羊試圖打擊霍光不成,竟生反心。漢昭帝對霍光十分信任,他也沒有辜負昭帝的信任,一手銼滅了這次陰謀。

昭帝很快就病逝了,沒有子嗣,霍光親手扶持漢武帝的孫子漢宣帝繼位。漢宣帝十分害怕手握大權的霍光,霍光雖然有權,但行為還算合乎禮法。但他的妻子因為女兒沒有當上皇后,心生不滿,毒殺了宣帝的原配。當時宣帝忌憚霍光權勢,沒有發作,還立了他的女兒為皇后。

霍光死後,漢宣帝給予了足夠的禮遇,葬禮十分豪華。但之後不久,漢宣帝以霍家後人謀反為由,誅殺全族,並廢除了霍光女兒皇后之位。究其根源,和霍光妻子私下毒殺宣帝原配妻子逃不了干係。不過宣帝在接受南匈奴投降之後,封賞麒麟閣功臣,霍光位列第一。

其中不乏宣帝恩怨分明的原因,但也不可忽視霍光本人的人格魅力。多年的權臣生涯,他始終明白君臣有別,治國理政成效也十分顯著,恢復了漢武帝時期損耗的國力,極大的恢復了國力民生,可謂治世之能臣。


霍光,字子孟.西漢權臣,政治家.

大司馬冠軍侯霍去病異母弟,麒麟閣十一功臣之首.是漢昭帝皇后上官氏的外公,漢宣帝皇后霍成君的父親.

霍光歷經漢武帝,漢昭帝,漢宣帝三個朝代.官至大司馬大將,掌握生殺大權的一代權臣.

霍光常被後人為伊尹相提並淪,稱為"伊霍".


負面人物,不足為訓。

漢武帝的後人比較仁慈。要是換明英宗,誅殺于謙。

秦朝的話,腰斬。

唐朝的話,公元705年,宰相張柬之見武則天日漸式微,發動神龍政變,李隆基出馬,武則天被軟禁後,知趣退位,否則一定會被賜死:三尺白綾,懸樑自盡。

清朝的話,得弄個千刀萬剮,誅滅九族。

廢立皇帝,古代屬於十惡不赦,其中的第一個最惡,罪大惡極。

霍光沒有遭到誅滅九族,純屬意外。


三國時的曹操就是吸取了霍光的教訓,霍光式的權臣只是繼續朝前走,徹底控制皇權,才能避免滅門之禍。


推薦閱讀:

霍光是怎樣接受漢武帝託孤的?
清洗掉霍光家族,漢宣帝為何依然尊崇霍光?
如果劉弗陵不早逝,霍光是否會還政?
霍光是如何一步步成為「權臣」的呢?
漢武帝時候的霍光和霍去病是怎樣的關係?他有什麼故事嗎?

TAG:霍光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