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翁同龢舉行洋務運動是利,還是弊?


我不得首先指出,題主這個問題有些錯誤。實質翁同龢本人是極力反對洋務的,到最終不得已才「支持」,也不能算支持,只能說自己不再反對。而真正強力推行洋務運動的是李鴻章、張之洞、以及後來的袁世凱等人。說翁同龢舉行洋務運動,純粹是個錯誤!

翁同龢自譽清流人士,是典型的保守派,身為帝師的他,針對李鴻章等洋務支持者是持堅決反對態度的,因此兩人積怨很深,這直接導致了李鴻章在籌措軍備之時的不順利。無論李鴻章如何闡明觀點,說教洋務以及西學的好處,以及堅船利炮的威力和東洋虎視眈眈的野心,人家翁先生絲毫不為所動,就倆字「沒錢」!

結果搞得李鴻章沒錢買新船,連炮彈都買不起,甲午一戰,被日本打傷了元氣。

另外在那甲午之前,李鴻章提議修建鐵路之時,李鴻章認為當務之急是修建京津之間的鐵路,不但可以讓兩個城市之間的貿易更加便捷,而且如何洋人在天津登陸,也可從京城快速運兵至津。但結果怎樣,又被翁同龢給否了,不但如此,翁同龢還聯絡孫家鼎一眾大臣聯名彈劾李鴻章。

好在慈禧知道大清離不開李鴻章這種務實的大臣,也知道單靠翁同龢這種清流人士不會有啥大作為,要不然老李非被老翁整死不可。

清流派對西學的鄙視早已是根深蒂固,何況翁同龢還是清流的頭領,他經常在光緒面前講所謂的「夏夷之辯」,認為「夏」是正統,天下應該以「夏」為楷模,而「夏」則無論如何也不能效仿「夷」。在他眼中,「夷」意味著野蠻,而「夏」則意味著文明。「夏」便是大清,「夷」便是東洋、西洋。現在所留存的翁同龢手跡之中,出現大量類如「尊夏攘夷」、「用夏變夷」的辭彙。試問,持這種態度的人能支持「夷」的洋務嗎?

因此,翁同龢不但不是改革的倡導者,反倒是阻擋歷史進程的絆腳石。

就連日本伊藤博文對翁同龢的作風感到無比嘆息,他認為如果沒有這個絆腳石,大清也許三年之後會強大起來,但偏偏是清流擋路,弄得舉步不前。

最終,在甲午戰爭之後,光緒才意識到這個老師真的太「老」了,人老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太老,老的一塌糊塗。若自己當時能聽取李鴻章的建議,大清也許有可能避開與日本開戰的局面,更不會賠款兩萬萬兩白銀給人家,可是後悔已經來不及了。

也因為一場甲午之戰,翁同龢等清流閉嘴了,對西學和洋務也不再鄙視,也意識到西學的優點。此後翁同龢也確實幫助過光緒變革,並且推薦了一個人給光緒,沒有這個人,也許光緒就不會被囚禁瀛台。這位就是近代史上沽名釣譽的第一偽君子——康有為!


這老王八什麼時候搞洋務運動了?不過話說回來,現在太多人跟翁同龢一樣了,天天以愛國者自居,抵制這個抵制那個,容不得對本國的一句批評,容不得對別國的一句讚揚!


洋務運動是利國利民的,興農可以溫飽,興國還需重工。至於翁同龢也是一個有爭議的人。位高權重稍有心思不正便是誤國殃民。國家至此也是當時的幾任皇帝加上慈禧都是低能兒的緣故。


利國利民的,主要還是以中西合璧為主。


推薦閱讀:

是翁同龢剋扣北洋水師軍費導致甲午戰爭一敗塗地的嗎?
翁同龢和李鴻章為什麼不對付?
為什麼光緒帝、恭親王、醇親王、翁同龢、李鴻章那些人那麼怕慈禧太后?
北洋水師慘敗的原因是什麼?

TAG:翁同龢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