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有什麼區別?


在歷史上,這幾種艦種分工明確,適用環境各不相同。但是到現在,戰列艦已徹底退休,巡洋艦也沒多少了,驅逐艦和護衛艦成為主力艦種,很多功能界限已經模糊,不那麼明確了。

1、戰列艦是最引人矚目的傢伙,因其打架時喜歡多艘戰艦排成單縱隊戰列線,互相開炮對轟,所以叫戰列艦。

它的特點是:大艦、巨炮、厚甲,航程遠,但跑的慢。在航母興起以前,它是一國海軍的當家花旦。

戰列艦指著火炮過日子,所以口徑大的嚇人,280毫米都是小的,最大的日本「大和號」艦炮口徑達460毫米。炮彈有1噸半重。一次齊射可以輸出十幾噸炮彈,打擊力驚人。然並卵,在航空兵面前都是送功勛的。

戰列艦的裝甲薄的地方也有150毫米左右,重要部位達400毫米以上,能硬抗數發炮彈和魚雷。

裝那麼多炮和裝甲,其噸位必然小不了。小的也有2萬噸左右,最大的7.3萬噸,很費鋼材的。

戰列艦是遠洋艦隻,航程大,續航有1~1.5萬海里,可以有力的執行對海對地攻擊任務。

其中還有一個小分支,就是戰列巡洋艦,它航速較高,裝甲較薄,主炮口徑也較小。它的邏輯就是:能追上我的打不過我,打得過我的追不上我,有點放風箏的意思。比如英國的考胡德號戰列巡洋艦。

但戰列艦造價高昂,出動一次費用太大,速度又慢,所以它需要一個平時跑腿的幫手。這個幫手就是巡洋艦。

2、巡洋艦火力適中,裝甲僅次於戰列艦,一般裝備250mm以下主炮,噸位多在7000-15000噸。

但它跑的快,航程遠,可以快速趕往任務地點偵察,出動費用低,因此成為平時常用的主力戰艦。

當它發現敵人時,可以拖住敵人,等待大哥戰列艦到來。打群架時,巡洋艦編入艦隊,彌補戰列艦火力空隙,兼顧防空、反潛,它的火力配置比較豐富。

巡洋艦分重巡洋艦和輕巡洋艦,重巡以火力投送為主,主炮口徑通常大於6英寸(152毫米),輕巡主要是防空與反潛。

3、驅逐艦原本是個小傢伙,只有幾百噸。它是瞄著魚雷艇而生的。

19世紀人們發明了魚雷,玩魚雷的魚雷艇也應運而生。它個子不大,速度又快又靈活,對笨拙的戰列艦、巡洋艦危脅很大。

為了把這些蒼蠅趕走,「魚雷艇驅逐艦」出現了,它同樣用魚雷和火炮做武器,以快打快,效果很好。也可以用魚雷襲擾對方主力艦艇。

慢慢的驅逐艦越做越大, 成長為現代海軍中的「多面手」,保衛對象也從戰列艦換成了航空母艦。

它的排水量通常在2000—8000噸,大的上萬噸,航速30—38節左右,成為集防空、反潛、反艦於一體的主力艦種,是艦隊不可缺少的角色。導彈出現後,驅逐艦的功能更加強大。

4、護衛艦既是小弟也是長輩,它個子小,噸位小,火力也弱,主要為編隊提供反潛、護航、巡邏、警戒、偵察等,是輕型水面戰鬥艦艇。

但護衛艦年齡可不小,是最古老的艦種之一,早在16世紀人們就把一種三桅武裝帆船稱為護衛艦。

二戰時,德國潛艇橫行海上,對盟軍運輸線造成巨大威脅。為了保護商船,盟國建造了2000多艘護衛艦,打的德國「狼群」不敢抬頭。

同驅逐艦一樣,隨著科技發展,護衛艦也越造越大,從早期的1000噸,到現在已經上升到2000—4000噸,航速30—35節,導彈和直升機上艦後,已經成為一種能夠遠洋機動作戰的中型艦艇了。

到現在,除了走入博物館的戰列艦和日漸衰退的巡洋艦,驅逐艦和護衛艦功能越來越全面,界限也越來越模糊,有的驅逐艦已經達到上萬的噸位,比巡洋艦還要大。以前的分類方法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主要還是以各國海軍對用艦艇功能的定義區分了。


在各個時期,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地位和形態都不斷變化,不是一個固定模子!四種艦的發展高峰,都在上個世紀,也就是20世紀,我們就看看20世紀的情況!

戰列艦,從風帆時代開始,戰列艦就是主力,而且這個主力既能作為肉盾抗揍,又能輸出火力,是全能型選手!戰列艦顧名思義,就是在火炮戰艦線列中作戰的艦隻,按照現在流行遊戲如"王者農藥"、"DOTA"中的標準,就是扛線主力——始終扛在第一線上!這個任務,決定了戰列艦必須同時擁有厚重裝甲,和巨大的火炮,以便和敵方戰列艦,甚至更恐怖的岸炮互毆!

1906年,英國開始建造「無畏」號戰列艦(HMS Dreadnought),把所有主炮統一了口徑。之後主炮越來越大,口徑節節上升,一戰後美英日三強國戰列艦,已經成批裝備356毫米口徑主炮,之後主炮達到俾斯麥、黎塞留等艦的380/381毫米口徑,再到三國的"BIG 7"戰列艦406/410毫米口徑主炮,再到日本"大和"級的460毫米口徑……排水量、裝甲和航速,這些年內也是節節升高,如果不是華盛頓和倫敦兩個海軍條約,軍備競賽還得更加恐怖!當然二戰後,航母和導彈終結了笨重的戰列艦,最後一款戰列艦——美國"衣阿華"級,改裝為導彈-火炮戰列艦打完海灣戰爭,完美謝幕。下圖為改造完的"衣阿華"級。

巡洋艦,最初就用於偵察、襲擾、破交等機動作戰任務,玩的就是馳騁大洋!但20世紀初,由於蒸汽機火炮艦的大發展,戰列巡洋艦出現,顧名思義又能編入戰列線,跟戰列艦並肩作戰,跑得又快可以偵察,或者追殺別的巡洋艦。但日德蘭大海戰證明戰列巡洋艦還是太脆了,還是別扛在第一線,應專註於機動。在二戰前,火炮魚雷巡洋艦發展到極致,出現了帶領驅逐艦雷擊作戰的輕巡(日本),專註於防空作戰的輕巡(美英),專註於殖民地巡邏的輕巡(英國),以及越來越大的主力巡洋艦——從輕型,到重型,再到戰列巡洋艦!下為美國"巴爾的摩"級重型巡洋艦。

二戰後,巡洋艦又迎來一次大發展!因為沒有戰列艦那麼多累贅的裝甲,其成本得以控制,所以可搭載導彈和直升機,再次披掛上陣!美國和蘇聯的巡洋艦反覆爭霸,美國從8203噸的"萊西"級,一路造到11300噸的"弗吉尼亞"級核動力巡洋艦,中間還用二戰巡洋艦艦體,搞了17525噸的"長灘"號巡洋艦。蘇聯從滿載排水量5380噸的蘇聯58型導彈巡洋艦,一直造到24000噸的蘇聯1144型"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巡洋艦越來越大,攜帶導彈和船電設備越來越多,最終又昂貴了,又笨重了,冷戰一結束,大家就覺得搞不下去了!下為地球最大導彈巡洋艦"基洛夫"級。

至於驅逐艦,就誕生於20世紀,他最初"驅逐"的是魚雷艇,給大艦擋槍,尤其在近海。後來又被用於驅逐潛艇,到二戰又增加防空任務。這種艦隻速度特快,跟巡洋艦一樣快,但是當然續航力遠不如巡洋艦,不能持久。武器也就適合就好,別要求那麼高,不能跟戰列艦、巡洋艦相提並論,在一二戰時期,除了魚雷,其他武器完全威脅不了大艦。但是,反潛也很重要,而且也正是用魚雷,驅逐艦也取得了重要戰果。比如塔薩法隆格海戰,日本全部由驅逐艦組成的雷擊隊,擊沉擊傷美軍4艘重巡,真是以小博大不要命。下為日本驅逐艦。

二戰後,驅逐艦儼然成了艦隊主力,滿載排水量從二戰後期美國基林級的3000多噸,一路飆升到冷戰結束時"伯克"I級8135噸,之後又出現了一大堆代替巡洋艦功能的大型驅逐艦——日本"金剛"、"愛宕"、"摩耶"級,韓國"世宗大王"級,以及世界第一的055型。至於日本的航母"日向"級和"出雲"級,以及美國DDG-1000"朱姆沃爾特"級"新型打擊艦",那些只是掛了個"驅逐艦"名字而已!但是,誰又知道以後,驅逐艦不會有更大發展呢?拭目以待吧!

至於護衛艦,是一種純粹輔助性作戰艦艇。在剛誕生時,護衛艦就直接定位為,不參加主力艦隊作戰,在近海只保護大艦出港和航渡,在遠海護衛商船。因為任務都是護衛、保衛,所以叫"護衛艦"。最初很多國家護衛艦並不叫護衛艦,稱呼五花八門,叫護航驅逐艦,叫護航巡邏艦等等。護衛艦第一個發展巔峰,就是二戰時期美英護航驅逐艦,對抗德國潛艇"狼群戰術"。大量護航驅逐艦配合海上巡邏機,以及護航航空母艦,驅趕、追殺德國潛艇,逼著德國潛艇在白天必須潛航,大大壓縮它們的活動範圍。看看下圖當時護航驅逐艦的簡陋勁——

冷戰開始後,護衛艦又迎來大發展,遠洋護衛艦從美國1892噸排水量的"迪雷"級,膨脹到冷戰末4100噸的"佩里"級;近海護衛艦從蘇聯1186噸的50型,膨脹到冷戰末3800噸的1154型。冷戰後,經歷實惠,加裝大量先進軍械和船電設備的護衛艦,更是成為廣大發展中國家絕對主力,甚至成為歐洲國家這種破落戶的主力艦。主力遠洋護衛艦,比如英國26型護衛艦,排水量一舉攀上8000噸!而輕型護衛艦排水量也迅速膨脹,最新型如印度"卡莫爾塔"級達到3150噸,韓國"大邱"級達到3650噸……護衛艦大有全面替代驅逐艦,成為艦隊中流砥柱的趨勢。下圖為巨大的英國26型護衛艦。

任何武器裝備,發展都是螺旋形!經濟實惠、精密靈活的小船,經過發展,很有機會慢慢替代巨大、笨重、昂貴的前輩,扛起艦隊作戰的大梁,這就是"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不要看不起今天的小不點,畢竟巨獸都是從小不點發展來的!


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在不同歷史時期的體型、裝備、任務都有所不同,很難有一個統一標準。簡單說,早期戰列艦是用於主力決戰的絕對主力艦,巡洋艦是用於快速包抄、機動作戰的次級主力艦,驅逐艦是用於魚雷攻擊和防禦的輕型戰鬥艦艇,護衛艦是用於單純的護航的輕型戰鬥艦艇。

在這裡,咱們就簡單把這4種戰艦的發展歷程說一說吧。

在16世紀的風帆戰艦時代,歐洲主要產生了兩種大型戰艦。一種體型高大,火力猛,速度較慢的作為主力,一般在海戰中排成一列一列的向對方開火,稱為戰列艦。另一種比較小型的,機動靈活的,用於掩護側翼,或者包抄側翼,以及遠洋巡邏,稱為巡洋艦。當時戰列艦一般幾百噸乃至上千噸,巡洋艦幾百噸。

此後,戰列艦和巡洋艦這兩者的搭配就延續了幾百年。在殖民時代,戰列艦用於海上決戰,巡洋艦則用於巡邏、掩護。後來木船加上了鋼鐵,風帆換成了蒸汽。到19世紀中後期,戰列艦已經有近萬噸排水量,裝載大口徑火炮;巡洋艦排水量一般在一兩千、三五千噸這個量級。

這時,魚雷發明了。英國人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魚雷艇。對於體型龐大的戰列艦、巡洋艦,魚雷艇構成嚴重威脅。為了對付魚雷艇,英國人又發明了驅逐艦(又叫雷擊艦),當時其排水幾百噸,速度很快,裝備小型火炮和魚雷。驅逐艦(雷擊艦)主要任務有兩個,一是用火炮和裝甲優勢,驅逐或殲滅對方的魚雷艇,二是用魚雷攻擊對方的戰列艦、巡洋艦。

經過幾十年海軍大發展,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各國的戰列艦已經製造到了「無畏艦」級別,排水量達兩萬多噸,裝備300多毫米或400多毫米的巨炮,是海上決戰的主力。巡洋艦則發展出了「裝甲巡洋艦」,排水量大的達到近萬噸,裝備200多毫米火炮,輕巡洋艦則排水三四千噸。巡洋艦沒法與戰列艦正面對抗,但可以參與偵察和遠洋巡航,打擊薄弱地區的敵軍。驅逐艦一般還是千噸左右,主要用於偵察、巡邏和魚雷攻擊,驅逐艦面對巡洋艦也是被虐殺。另外,「護衛艦」也由俄國人發明了,最初只有幾百噸,主要就是防範敵方的快艇偷襲,後來又增加了反潛的任務。護衛艦面對驅逐艦,也是招架不住的。

到此時,四大艦種已經齊備了。除此之外,英德等國還造了一種「戰列巡洋艦」,其實叫「高速戰列艦」更合適,就是把戰列艦的裝甲或火力削弱,削弱的部分加到機動力上去,排水量和體型還是和普通戰列艦差不多。戰列巡洋艦硬拼不過普通戰列艦,但是比戰列艦快可以跑;面對重型巡洋艦則可以碾壓,還可以追著虐。

到二戰時期,這四大艦種繼續發展,各自繼續變胖。但是因為航母和潛艇的大量使用,作戰模式發生了一些變化。比如日本大和號滿載排水量達7萬噸,卻在美國飛機襲擊下基本沒啥表現就被擊沉。德國的俾斯麥號排水5萬噸。重型巡洋艦的排水量也到了1萬5千噸左右,超過50年前的戰列艦。驅逐艦最大的已經有3000噸左右,接近輕型巡洋艦。其作戰任務已經由原先的魚雷攻擊基礎上增加了防空,幫助大型艦艇對抗空中戰機。護衛艦排水量1000-2000噸,主要任務還是反潛。

二戰結束後,隨著巨炮大艦主義的漸漸淡化,一方面大型軍艦逐漸推出舞台,另一方面驅逐艦、護衛艦體型逐漸擴大化,取代了之前戰列艦、巡洋艦的部分任務。所以新時代的驅逐艦護衛艦,和舊時代的戰列艦巡洋艦越來越難以區分。

例如,戰列艦方面,只有美國的衣阿華級(5萬噸)在二戰後參加了朝鮮戰爭,又進行改裝後參加了海灣戰爭,然後退役。巡洋艦方面,只有俄國的彼得大帝號導彈巡洋艦(排水2萬多噸)和美國的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1萬噸)還在服役。兩者都是兼具防空、反艦和對陸地打擊的能力,實際上綜合了過去戰列艦、巡洋艦的功能。而驅逐艦,現在中國的055,韓國的世宗大王這些,都是萬噸左右的,基本相當於過去的重型巡洋艦,和巡洋艦差別其實已經非常小。護衛艦主要任務還是反潛,一直沒變,但大的排水量已經到了五千噸,和一百年前的輕型巡洋艦差不多了。

所以區分這四種艦艇,本質上應該按功能任務區分,多數情況下按排水量區分就可以了,不同時代四種戰艦排水量都有變化,但基本都能拉開差距的。到今天拉不開差距了(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排水量還不如朱姆沃爾特驅逐艦),那麼功能其實也都混淆了。


戰列艦在一戰前分為前無畏艦,一戰到二戰前為無畏艦,主炮口徑大多在12英寸及以上(305mm及以上)。

《華盛頓條約》 規定以後的戰列艦通常超無畏艦,最著名的條約艦 big seven 2條英國的納爾遜級戰列艦,2條日本的長門級戰列艦,3條美國的科羅拉多級戰列艦。1935年隨著希特勒的擴軍備戰 條約失效。

英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 主炮 14英寸(356mm)

納爾遜級戰列艦 主炮16英寸(406mm)

美國科羅拉多級戰列艦 主炮16英寸(406mm)

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 主炮16英寸(406mm)

南達科他級戰列艦 主炮16英寸(406mm)

衣阿華級戰列艦 主炮16英寸(406mm)

日本長門級戰列艦 主炮16英寸(410mm)

大和級戰列艦 主炮18英寸 (460mm)

義大利羅馬級戰列艦 主炮15英寸 (381mm)

法國敦刻爾克級戰列巡洋艦 主炮 13英寸(330mm)

黎塞留級戰列艦 主炮15英寸(380mm)

德國俾斯麥級戰列艦 主炮15英寸(380mm)

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 主炮11英寸(283mm)

重巡與輕巡的劃分線是203mm,以下為輕巡,以上包括為重巡,日本的最上級輕巡洋艦可以換裝203主炮,升級為重巡。

大致排水量噸位可劃分

排水量3w+ 戰列艦 戰列巡洋艦

排水量1w-3w 重巡

排水量3k-1w 輕巡

排水量1k-3k 驅逐艦

排水量1k以下 護衛艦


戰列艦,戰列巡洋艦,快速戰列艦,裝甲巡洋艦,重型巡洋艦,輕型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如何區分?只能長話短說了。

戰列艦或者戰列巡洋艦,裝甲艦等戰鬥艦艇,對於這類型戰艦而言,大艦巨炮是他們最本質的特徵。第二 戰列艦系列喜歡一字縱隊出行

比較粗短的是原教旨戰列艦,航速一般也就二十多點,但是裝甲很厚,可以說是重鎚。

很苗條的是戰列巡洋艦,一樣致命,但是為了擁有戰列艦級的火力和較高速度,犧牲了防護性能。

至於快速戰列艦則是因為科技發展,所以不用在重甲還是高速之間艱難取捨,而是我全都要,所以快速戰列艦出現後,再無原教旨戰列艦以及戰列巡洋艦。

裝甲艦的話比較好分析,一種小船抗大炮的感覺的是裝甲艦德國

如果只有一門大炮的話,是淺水重炮艦,活躍與一戰期間,??總共也沒幾個,是為了讓主力艦干自己該乾的,而不是炸島

所以航速也很慘,

接下來的是裝甲巡洋艦,實際上acr主要是和穹甲巡洋艦區分的,裝甲巡洋艦指的是有裝甲都巡洋艦

穹甲巡洋艦,水線以上無裝甲,就靠鐵褲衩瀟洒。

輕重巡洋艦則是因為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對於海軍軍備都限制。

155以上主炮的戰艦叫做重巡。

一下都叫輕巡

所以出現了最上155換203就變成了重巡的情況。

但是上面的艦艇全涼了,巡洋艦這個分類也快沒了。

因為導彈出現以後,去tm的大艦巨炮,這些東西在反艦導彈面前毫無意義,所以消亡了

只有現代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愛咋叫咋叫

2000噸的驅逐艦

1000噸的巡洋艦27000的直升機護衛艦emmm,亂的很


在近代以前,海軍艦艇的分支和種類很多,而戰列艦,巡洋艦的名字都是從那個時代額來的,驅逐艦和護衛艦則出現的稍微晚一些,到了現代,這些海軍艦艇的定位已經幾乎重合了,也沒有了戰列艦和巡洋艦。

戰列艦

在帆船時代的海軍,戰列艦(Battleship)是艦隊中最強大的中堅力量,其火炮重多,主要依靠排為戰列線作戰,她的作戰目標是敵方的戰列艦和巡洋艦,所以稱之為戰列艦。

而到了近代,它逐漸延伸出了「裝甲艦」「戰列巡洋艦」等艦種,這些也屬於戰列艦的一種,比如清朝北洋水師的鎮遠,定遠號裝甲艦也是戰列艦。

戰列艦主要以大口徑艦炮為主要武器,具有厚重的裝甲,可以承擔遠洋作戰任務,是航空母艦出現以前的各國海軍中最主要的艦種,可以說,戰列艦就是國家力量的象徵。

一般來說,戰列艦的主炮口徑從250mm到460mm,目前保持口徑最大的460mm三座三聯裝火炮的日本大和號戰列艦,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戰列艦,她的滿載排水量72808噸,擁有2300名艦員,僅僅一座炮塔就重達一千多噸,是名副其實的戰列艦時代的霸主,但她出現的時候,航空母艦早已崛起,面對飛機,戰列艦幾乎沒有還手之力,最終被飛機炸沉。

從一戰前到二戰後,戰列艦的數量是各國海軍地位的標準,建造一艘戰列艦,就可以說是增加一艘國之重器,她是火炮時代的絕唱。

巡洋艦

巡洋艦在帆船時代是一些噸位較小,適合快速航行,巡視己方海域的中型作戰艦隻,到了近代,開始成為比較適宜的作戰力量,她雖然沒有戰列艦的火炮和裝甲,但裝備的中大口徑火炮和適中的裝甲足以使她可以為航空母艦和戰列艦護航,或者作為編隊旗艦組成海上機動編隊,攻擊敵方水面艦艇、潛艇或岸上目標。

巡洋艦又分為重型巡洋艦和輕型巡洋艦,重巡洋艦的噸位在一萬噸以上,最高的達到了3萬多噸,航速32-34節,續航力1萬多海里,裝甲厚達127-203毫米。主炮口徑在200毫米左右,射程20海里以上,如最大的巡洋艦當屬二戰中美國的阿拉斯加級巡洋艦就達30000多噸,裝有9門304毫米的艦炮。這其實已經達到了戰列艦的標準了。

輕巡洋艦噸位在10000噸以下,她的航速快,主炮口徑從127—152毫米不等。主要用來偵察,消滅敵方驅逐艦等。

驅逐艦

驅逐艦是一種比較新的艦種,從19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以來,驅逐艦的地位逐漸提高,從攜帶魚雷攻擊敵方戰艦,驅逐敵方魚雷艇一直到攻擊敵方潛艇,保護己方重型軍艦的護航,她都能發揮重要的作用。

驅逐艦在19世紀末的時候,主要作用是驅逐敵方對我方重型軍艦危害極大的魚雷艇,所以因此而得名,當時的驅逐艦的噸位只有幾百噸。後來,驅逐艦也裝備了魚雷,成了擁有魚雷和火炮的中型軍艦,她幾乎沒有裝甲,但航速快,可以執行偵察,反潛,為艦隊護航等任務,是名副其實的多用能手,此時的驅逐艦的噸位有100-3000噸,裝備的火炮大多是127毫米以下。到了現代,驅逐艦成為海軍的主要作戰力量,劃分為多用途驅逐艦,反潛驅逐艦和防空驅逐艦,中國新下水的055型驅逐艦,排水量達到了12500噸,這幾乎已經相當於一艘重巡洋艦的噸位了。

護衛艦

護衛艦的起源來自於第一次工業革命後,西方各國在非洲、亞洲、美洲、大洋洲各地獲得了為數眾多的殖民地,為保護自身殖民地的安全而建造的適合在殖民地近海活動,用於警戒、巡邏和保護己方商船的中小型艦隻,她的排水量小,裝載火炮少,但航速快,偵察,反潛都比較合適,更重要的是價格低廉,各國均大規模的予以建造,而到了現在,護衛艦也是各國海軍比較適用的中小型艦艇。

護衛艦在一戰到二戰時期的排水量大概為1000噸左右,裝備數門127毫米以下的火炮和魚雷,而到了現在,排水量從2000噸到6000噸不等,已經成為了中大型軍艦。


就讓我們一個個來分析,簡單了解這些戰艦吧。

戰列艦

這是一個大塊頭的軍艦,歷史上最大的戰列艦達到七萬噸的記錄。輸出主要靠大口徑火炮,是曾經各國海軍的決戰力量。幾百年「大炮巨艦」主義的發展,人類把戰艦做得越來越大,裝甲也越來越厚,火炮也越來越大了,這就是誕生現代戰列艦的原因。一艘戰列艦相當於陸軍的重型裝甲軍團,這可不是一艘船而已了,每一艘戰列艦隸屬的人員有一些甚至可以在服役期間上不了這艘船,比如說這艘戰艦在駐地的辦事處的軍人等等...

巡洋艦

那麼巡洋艦呢?因為戰列艦又貴又費,不能經常開出去。在陸軍中也沒有司令排重型裝甲軍團出去巡邏威懾的吧,同樣的道理吧。而近代那些海軍強國無一不在海外有多處殖民地需要武力威懾的,所以就做一種新船吧。這種軍艦要快速(可能要跨大洋去威懾和戰鬥呢。),所以消減了一部分裝甲(太重速度慢),自持力還得強哦。

於是乎,這種長條形的火力強大的跑得又快又遠的軍艦就出現了----巡洋艦。

相當於陸軍的快速機動戰鬥師。

驅逐艦

這,驅逐艦嘛,出現的有點時代需要。話說這時候,海上出現了新武器,又猛又惡,啥呢?魚雷!

還發展了一種新軍艦----魚雷艇。這些魚雷艇又輕又快,動輒三十來節,飛一般的速度衝到戰列艦或者巡洋艦的身邊,「嗖」的發射一枚致命的魚雷,致命哦,殺傷力比炮彈大十倍以上哦。(早期的軍艦裝甲主要是裝在甲板和艦舷的水面上部分。),而龐大的戰列艦。巨大的火炮只需要一發炮彈在魚雷艇旁邊落下就足以掀翻魚雷艇,但是,能用那些巨型火炮打中或者擊打在這快速機動的魚雷艇旁邊嗎?不行。

編製為一個連的部隊很容易打敗整個重型裝甲軍團,怎麼辦?戰列艦和巡洋艦難道要下課了?不行不行,帶小弟,防悶棍才是正途。

小弟是誰,驅逐艦啊。裝上射速高的小炮,專門對付魚雷艇,驅逐艦閃亮登場,因為要隨著戰列艦大哥,巡洋艦二哥去玩,噸位還不能做小了,太小不抗風浪呢。速度要能夠驅逐魚雷艇,裝甲肯定也高不到哪裡去了。於是一艘快速的炮艦出現了。

有人就抓抓頭啊,船這麼大,就幾個快速炮,有點浪費吧,咱的速度也不慢呀,要不也裝點魚雷,大哥二哥打架,我也可以抽冷子放個魚雷什麼的?可以,於是咱驅逐艦還裝上魚雷發射器了。

又過了一段,敵人用飛機和潛艇來發射魚雷了。大哥二哥齊齊轉頭看著驅逐艦,驅逐艦隻有拍著胸膛,包在我身上。聲吶探測系統,深水炸彈,防空火力,裝上。

跑了幾百上千海里,驅逐艦:「大哥,我餓了」

戰列艦遞過一根輸油管:「管飽,喝吧。」

陸軍重裝甲軍團補給一個防空營,小事。

二戰驅逐艦遠洋機動和和戰鬥,靠戰列艦補給(這個記住。)

護衛艦

護衛艦體型小,可是年紀比驅逐艦要大哦。最早是近海防禦的,然後是隨著運輸船隊防禦的,後來又是跟著戰列艦艦隊防禦的,現在是跟著航母艦隊防禦。。。。。。說白了,沒有具備對主力艦攻擊能力。(現代的不算,武器進步出導彈了,兔子也能蹬鷹的不算。)

看看,區別很明顯吧。至於怎麼區分也很明顯

戰列艦:我到達,我跑的遠,我射擊,我抗揍,我在就是決戰。

巡洋艦:我快速到達,我跑的遠,我射擊,我不大耐揍,可我也不含糊。

驅逐艦:我速度快,大哥餵奶我也跑的遠,我幫大哥防空反潛,我還會抽冷子放幾個魚雷對付地方戰列艦,巡洋艦。

複位鍵:按下我,可以重啟,又叫熱啟動。。。(跑錯片場了,不好意思。)

護衛艦:我速度快,要大哥餵奶,我為大哥防空反潛,不過大哥那個級別的戰鬥,我真的參與不了。

當然,這僅僅是發展到二戰時候的區分了,大家留著做個紀念了。現在的戰列艦,基本退役了,巡洋艦也是,驅逐艦也改頭換面了,護衛艦也能兔子蹬鷹了。沒有什麼要詳細區分的必要了。


在現在海軍體系中艦艇的區分不那麼明顯,界限很模糊了。二戰時期的區分是一萬噸以上的為戰列艦,主炮口徑300毫米以上,艦體重裝甲。五千噸至一萬噸的為巡洋艦,主炮囗徑200至300毫米,中等裝甲。一千噸至五千噸的為驅逐艦,主炮口徑一般150毫米,輕裝甲航速快。一千噸以下的為護衛艦,主炮口徑一百毫米以下,輕裝甲。二戰時期戰列艦作為主力艦艇,執行對敵艦和海岸打擊,(相當於現代航母的角色)巡洋艦任務是為戰列艦的護航艦隻,給戰列艦提供保護和火力支援,驅逐艦任務是以航速快驅離敵艦和反潛艇,護衛艦任務就是給航線和海岸,港口保衛警戒。現代海軍體系中航母替代了戰列艦成為大國海軍標誌和核心艦艇,現代驅逐艦都是通用的多面手防空,反艦,反潛,對陸打擊都可以,噸位也越來越大到了萬噸以上。現代護衛艦噸位也造到五六千噸,也是多面手,其主要任務是反潛和近海巡邏護衛,在很多國家是主力艦。現代的驅逐艦護衛艦都是向通用化大型化發展,任務的界限很模糊了。


在世界海軍發展史上,出現過很多種類的海上/海下作戰平台,有的依然活力四射,而有的已經退出舞台。戰列艦:是以大口徑艦炮為主要火力、能執行制海或對地攻擊任務的水面戰艦,因在交戰時由多艘戰艦組成戰列線而得名。戰列艦的外觀特徵是擁有三到四座體積巨大的主炮塔,另外有數量眾多的副炮和導彈發射筒。戰列艦在體積和噸位上僅次於重型航母、高於其他水面戰艦,在戰列艦的黃金時代,起到艦隊核心的作用。由於戰列艦的作戰手段非常單一,目前這一艦種已經遭到淘汰。

巡洋艦:是具有包括艦炮、導彈、艦載直升機等多重作戰手段的大型水面戰艦,因在出現之初主要用於海上巡邏作戰而得名。在戰列艦時代,裝備中小口徑火炮的巡洋艦主要作為戰列艦的補充力量;二戰結束後,巡洋艦實現導彈化,其作用轉向艦隊防空作戰中心和反水面目標作戰火力平台,是除航空母艦外噸位最大的水面戰艦。上世紀70年代後,只有美國和蘇聯繼續研發和裝備巡洋艦,而目前中國、美國的新一代驅逐艦雖然噸位和作戰能力上與巡洋艦無異,但在艦種分類上並未劃為巡洋艦,因此巡洋艦實際上也處於消亡狀態。

驅逐艦:起源於魚雷艇、因作戰方式上以驅逐和殲滅敵方艦船為主而得名,目前是主要海軍強國的主力水面戰艦。二戰結束後,驅逐艦逐漸導彈化,因此其在作戰手段上與巡洋艦無異,但由於噸位相比於巡洋艦較小而作戰能力略遜,一般也不具有巡洋艦上設置的艦隊指揮中心。目前,驅逐艦正在不斷大型化,各國新一代的驅逐艦最大排水量已經超過萬噸、與巡洋艦無異,因此驅逐艦正在替代巡洋艦的地位。

護衛艦:護衛艦是一種起源相當繁雜的艦船,在無畏艦時代,護衛艦曾經是巡洋艦的一個分支;二戰期間,各國建造的護航驅逐艦、反潛護衛艦和海防艦在戰後繼續服役時往往被劃分為護衛艦,因此現代護衛艦指的是比驅逐艦噸位更小的水面戰艦。護衛艦是目前世界各國海軍的主力水面戰艦,因作戰能力相對較弱而在主要海軍強國中其地位遜於驅逐艦,但在其他國家往往作為主力水面艦。與驅逐艦一樣,護衛艦也正在不斷大型化,一些現役護衛艦已經超越了冷戰時代驅逐艦的噸位,而傳統意義上的護衛艦則正在演變為巡邏艦。


現在來說這個問題,實際上已經沒什麼意義了,或者說已沒區分的必要了——戰列艦已經淘汰,退出了戰爭的舞台,徹底走進了歷史;巡洋艦也已日落西山,即將退出現役,唯有美、俄裝備,已沒有任何一個國家還在研發、製造巡洋艦。想要看戰列艦,那就只能去博物館了。

美國的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共建27艘,5艘退役,現役22艘。俄羅斯海軍現役的巡洋艦有兩款:「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2艘,彼得大帝號、納希莫夫海軍上將號;光榮級巡洋艦3艘,光榮號、烏斯季諾夫海軍元帥號、瓦良格號。俄羅斯海軍已開始對光榮級巡洋艦進行現代化的升級,預計全部返回俄羅斯海軍需要到2020年。全世界的巡洋艦也只有這些了,退役一艘就少一艘。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導彈小型化等技術的進步,戰場環境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戰列艦早在二戰中後期就已經無法適應戰場,被淘汰是必然的。巡洋艦也將被淘汰,只是遲早而已——驅逐艦、護衛艦已經成了現代戰場上的主力戰艦,由於很多作戰功能重疊,驅逐艦與護衛艦沒有明顯的劃分界限——界限很模糊,如英、法等國的護衛艦,更應該被稱為驅逐艦。

戰列艦屬於遠洋大型水面戰艦,排水量在15000噸以上,它的特點就是「大炮巨艦」外加「裝甲厚」——利於開炮對轟,能承受數發炮彈或者是魚雷的攻擊。它的航程遠、速度慢,曾經的主力戰艦、中堅力量。戰列艦的武器就是火炮,口徑最大可達460毫米。防禦靠的就是裝甲,重要部位裝甲厚400毫米。世界上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戰列艦是英國的「無畏」號戰列艦,航速21節,「無畏」號裝備10門12英寸(304.8mm)主炮,再有就是對付魚雷艇的小口徑速射炮。

戰列巡洋艦是戰列艦的一個分支,航速高、裝甲薄、火力相對來說要弱——簡單說就是,簡化版的戰列艦。隨著航空母艦的出現,在艦載機面前,戰列艦就成了「靶船」,最終淘汰。現代化的巡洋艦主要就是為了給航母、戰列艦護航,排水量7000-15000噸。可攻擊敵方水面艦艇、潛艇、岸上目標,特點是火力強、用途多,屬於大型遠洋戰艦。巡洋艦的火炮口徑較戰列艦要小很多,一般在250mm以下——輕巡洋艦的主炮口徑在155毫米以下,重巡洋艦的主炮口徑在155毫米以上。

驅逐艦、護衛艦就沒必要說了,界限模糊不清。幾千噸、上萬噸都可叫驅逐艦,歐洲的護衛艦排水量甚至比我國的052D驅逐艦排水量還大,防空、反潛、反艦,驅逐艦能執行的作戰任務,護衛艦也基本上都能做。現在的驅逐艦把以前巡洋艦的作戰任務全都搶了過來,甚至是對地攻擊。從目前戰艦的發展趨勢來看,多功能是必然的發展潮流,這種情況下,驅逐艦、護衛艦的區分已經不重要了。


推薦閱讀: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二十年後再品大隅級
哈布斯堡的榮光閃耀亞得里亞(三)——奧匈海軍巡洋艦早期發展
迷之尷尬的撞名——盤點同名同姓的海軍艦艇
136艦改造提升後在艦隊體系中的作用
中國海軍到年底還有哪些驚喜?一神秘武器被暴露後遭多國猜測

TAG:軍艦 | 驅逐艦 | 護衛艦 | 海軍 | 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