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孝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人們要破孝?中華民族一直流傳的「禮」很重要嗎?


謝邀!

破孝是出葬的前一天,為參加喪禮的親戚裁剪孝布,製作孝衣。破孝要請外人,多為有經驗懂禮路的中年婦女,稱為「破孝的」。小的葬禮「代東」則一手操辦。

破孝在過去比較複雜,在喪葬當中常因破孝違禮而發生,爭爭吵吵,有時大打出手,往往幾經協商才能協調解決。所以,在人們的生活當中,人們經常用「吵鬧甚了,破差孝了?」來比喻大吵大鬧的雜亂場面。破孝是按輩數按親戚的遠近關係發孝布的,尺寸、數量、顏色的搭配都有講究、各不相同。大者一身孝衣,小者一方孝巾,有單褲子半身,上下全身,在過去凡是穿全身和半身孝的這些人在出殯前一天晚上叫夜回來喝宵宴酒時,代東先生都要讓攤聒靈錢。

舊時的穿孝、戴孝必須嚴格遵守有關禮制,不允許有所差錯,所以叫「遵禮成服」。

成服最基本的「禮」即傳統的所謂「五服」制度。所謂「五服」,即按親屬遠近親疏關係規定的五種不同粗細不同製法的孝服,有「斬縗」、「齊縗」、「大功」、「小功」、「緦麻」。「斬縗」是用最粗的生麻布做的不緝邊的毛邊孝服;「齊縗」也是用最粗的生麻布做的孝服,但要將毛邊緝起,成為齊邊;「大功」是用粗的熟麻布做的孝服,緝邊;「小功」是較粗的熟麻布做的孝服;「緦麻」是用細麻布做的孝服。「五服」禮制規定了何種關係應該穿哪一種孝服,服孝多長時間。歷朝歷代的「五服」制度均有所差異,當地基本尊行的是清末至民國時期的喪服禮制。根據「五服」禮制戴的孝,人們一看,就能知道與死者之間關係的遠近親疏,並且大略推知戴孝人相互間的關係。

「五服」不僅標明了親戚內部的人際關係,也約定俗成地規定了這些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係。假如與死者的關係是父子或父女(未嫁),就屬於「五服」的「斬縗」,那就要穿最粗的生麻布做的毛邊孝服,服孝三年(一般為25個月,即進入第三年的第一個月除孝),同時也有繼承死者遺產的權利。假如死者是已嫁的姑姑,則屬「五服」中的「大功」,那就穿麻布做的緝邊孝服。當然,禮儀規定的不同關係間親戚成員相互不同,比如姨表親、舅表親同屬「五服」中的「緦麻」,但俗語又有「姑舅親輩輩親,姨表親當輩親」的說法,說明二者有一定的差別。

什麼關係的人穿什麼樣的孝服,而「分配」孝服也有一定的禮節。一般的關係,主家送上即可,而特殊的關係如人主、四門親家等,都要由孝子跪叩呈上,稱作「獻孝」。所謂「獻孝」,就是當人主、四門親家前來祭弔時,所有孝子們都走出院門迎接。接到席棚後,按程序以尊輩長上的禮俗依次坐好,所有孝子,身披孝衣,齊刷刷雙膝跪地行跪叩之禮。長子、長孫(沒有長孫的由長子)頭頂圓盤,盤內放有早已破好的孝衫、孝褲、孝帽呈給男姑舅、女主家。如果這些禮節沒有做到,把尊卑、先後、親疏的關係搞錯了,就可能出現爭吵。尤其是女死者的人主,會不依不饒,以各種借口進行刁難。獻孝後,主要男孝子要陪人主、四門親家到靈前給亡者點紙祭奠,女孝子(媳婦、閨女)要陪伴哭喪。

孝服遮體的多寡也和「五服」制度有關。若是斬衰一服的,即父子、父女(未嫁)關係,孝要從頭到腳一片白,一律不鎖邊,不縫衣襟,腰扎麻繩,即所謂「披麻戴孝」。如果雙親中有一個健在,則鞋後跟處不用白布包嚴。此外,只戴孝帽,卻無孝服。孫子、重孫孝服外還有特別的標誌,如孫兒、孫女孝帽前面綴紅十字一個,重孫綴紅十字二個,腰系紅褲帶一條。外甥孝帽前綴藍十字一個,重外甥綴藍十字二個,腰系藍帶一條。男孝子的孝帽各地有所不同。有的如相公帽,有的則只蓋一塊白布頂,後面都綴有長條,如單親去世,則綴一條,如雙親去世,則綴有兩條。侄子輩也按各自父母是否離世而綴長條,如雙親均在世,則不綴長條孝。

女婿、侄女婿身披白大褂上衣一件,不穿孝褲,俗稱「大孝衫」,標準用布料8尺,孝帽用布1尺8寸。外甥全身孝1丈4尺,孝帽一樣,其中女的是遮臉布帶孝帽,俗稱「大罩」,4尺8寸。老娘舅舅也稱人主家,孝帽一樣,腰孝寬3寸、長4尺6寸。朋友戴單邊孝帽,腰帶寬2寸、長4尺6寸。

主家兒子、媳婦都須自備孝服,可以穿舊的或外借,女兒或侄女輩必須由主家扯新白布現做,其他人主、兒女親家和三朋六友的服孝都由主家供給,稱為「送孝」。

當地風俗,孝子服孝期間,都要散發,以麻束之,男左披,女右垂。男子不穿皮鞋,不著紅服,不理髮刮鬍,婦女則不穿帶有紅或艷麗布料的衣服,不化妝不戴裝飾品。直至百日後,才剃髮。


我們安徽淮北地區,破孝的意思是請近支宗親女性去做孝服,孝帽。人在去世當天,將去世之人抬到正房中間,用黃表紙蓋住臉蒙上頭,兩邊鋪上麥秸或豆秸,兒女分跪兩旁,有人來燒紙弔唁時兒子孫子出來跪迎叩頭,然後請來總管來安排事情。近支宗親的的男人會聚集在一起商量,找忙人,安排任務。一般破孝的都是已婚婦女,而且是五服之內,根據主家的預算有多少親戚,包括近支宗親,忙人,來算需要做多少孝服,孝帽,孝巾。在下葬結束後,孝服孝帽孝巾會撕開,兒孫女兒的留到燒三七紙,撕開之後白布誰帶誰家,留著做抹布希么的。


確實沒聽過「破孝」一詞,從而不能回答。

但孝不是「禮」,僅是自東西丟了後,心裡不高興,甚至一個紐扣掉了,丟了,心裡也略有損失的感到不爽快,更何況自家人及自父母呢。

現實內,家裡老人突然離世,屬好事,老人沒受折磨,子女沒受服伺的拖累,但子女及親人都受不了,這突然的打擊,會悲傷幾年的。若病卧床上幾年,吃喝拉撒都靠伺候,累的子女親人厭煩了,再亡故心裡就悲傷少多了,有長達十幾年的,心裡會有解脫感,反徑鬆起來,沒有悲傷感的。這就是情感債必須還,從而沒伺候的,欠情太重太巨,必大悲傷,服伺過的,欠債少,悲也小些,服伺久的,債還的差不多了,悲就更小了。

此為孝的本型形式。從而與其它無關,屬人類特有形態,即只要是人都如此,除非不是人才不這樣。

喪事程序是「禮」,沒有比喪事舉行的禮更嚴更細更全詳的事情了。

人生四大事:生.老.病.死。

其中,生除生育生養外,婚姻更主要,無婚不可能生育生養。但婚事不講禮,沒大沒小的亂鬧,婚慶場合才熱鬧熱烈,從而顯的婚姻慶典上喜氣洋洋.歡喜歡慶的。因而禮不在婚典上。

從而民禮在喪事上。但帝王各儀式是有禮的,此是王與民的不同。

這是典禮的儀程禮,平日的常禮,在民僅是打招呼。再為探望的訪問.慰問.關護.照護了。庸俗化時變成:有來有往的帶禮品禮物了。因而,君子之交淡如水,就是往來無禮品禮物。

悟空問看後,新春好。


所謂破孝,是一種禮節,即家中有人去世,需要向未過門的姻親方報喪,處於禮貌,應備上六樣禮品(通常為點心一類)另加六尺紅布和六尺白布(必備)到姻親方說明來意,姻親方了解情況後處於禮貌,又將對方帶來的禮物回贈二樣,讓其帶回,俗稱「回禮」,而後,姻親方隨即帶著準備嫁給對方的女兒或娶對方女兒為妻的兒子到喪家去奔喪,這一過程叫做「破孝」。


謝謝邀請,破孝其實就是農村的一種習俗,原意為家中有親屬過世需要披麻戴孝的,然後等親屬出殯安葬了,這些個東西都要統統扔掉。以示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之意。破孝,這種儀式既體現了對逝者的尊敬外,還有一層意思就是,將不吉利的東西或事情趕緊扔掉,不讓厄運降臨到我的身上。喪葬的禮儀也屬於中華民族的傳統禮儀的一部分,也就是你所說的中華民族一直流傳的「禮」了。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以「仁」治天下,而「仁」又是儒家的學說的精髓所在,儒家最看重的就是這個「禮」字,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說的就是這個禮的重要性。可以這樣說這個禮字就包括了我們所有的傳統習俗,也包括了我們待人接物應有的態度,是否重要,不言而喻了吧!


破孝就是整個晚上的所有活動的統稱。

破孝,要理解什麼叫破,什麼叫孝,為什麼要破?破什麼?往喪服上扯,就太外行了。破孝包括很多,包括整個晚上,白天不能破孝。當然這包括喪服等級,一句話破孝就是整個晚上的所有活動。但有一個詞是主題,那就是——辭靈。


本人也不太懂,個人認為破孝也就是看這家有多少晚輩多少親人,有幾代人。


我們這裡辦喪事有大破孝和滿破孝的說法。


破孝我不明白,但「禮」卻是貫穿封建社會的核心內容,是古人立家立身立國立言之本,幾乎可以當做古代固有的自然規則來看待。簡單來說,禮就是為人處事的標準,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該怎麼做,什麼時候做……


推薦閱讀:

美國有哪些世界第一?
網秦創始人林宇稱被董事長史文勇綁架九死一生?
打鐵,確實還得自身硬。
搖頭丸對大腦的傷害遠遠超出了你的想像!
這屆社會人不行,太沒性格了!

TAG:文化 | 禮記 | 儀禮 | 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