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鄭成功最後為何自盡?


康熙元年,在清政府對台灣地區和鄭成功的接連打擊下,明鄭政權內部也混亂不堪,內外交困下,鄭成功一病不起,最終去世。對於鄭成功的死,有4種說法,僅有一種說是自盡而亡,可信度較高。

根據前明遺民林時對所著的《荷鍤叢談》記載,鄭成功系「驟發顛狂,咬盡手指死」表明了鄭成功自盡而亡的事實,個人認為可信度較高,原因有三:

1、鄭成功的父親鄭子龍被清廷斬首,鄭氏祖墳也被挖掘,並在原地墾荒種地。

2、明鄭政權的降將黃梧為了邀功,主動向當時的「輔政大臣」鰲拜建議了數項圍困台灣的有效建議。

3、台灣內部情形也出現了不利於政權穩定的局面,將士們大多來自內陸地區,對台灣水土不服,加之思念家鄉的緣故,軍心不穩。

鄭成功作為前明將領,而且是最後一支前明軍事力量,身上肩負著復國大任,在內外交困的艱難境地下,鄭成功一病不起,而自己的兒子鄭經偏偏又在這個時候爆出了「與乳母私通」的醜事。想到自己獨自承受萬千困難的時候,自己的兒子非但不與自己同仇敵愾,反而做出如此仇視,徒增自己煩惱,鄭成功心中的苦痛可想而知。這樣一個被南明政權寄予厚望的明鄭政權,也真是無法面對死去的崇禎皇帝。鄭成功選擇自盡而亡,可信度很高。


鄭成功最後並不是自盡的。

永曆十六年(清康熙元年,662)五月初八(公曆6月23日),鄭成功在台灣急病而亡,時年39歲,可以算是英年早逝。

此時距鄭成功收復台灣僅過去4個多月,後人分析原因,認為與鄭成功悲憤、痛心與羞愧的心情有關。

鄭成功奉其正朔的南明永曆皇帝被吳三桂殺害、父親鄭芝龍被清廷殺害、祖墳在叛將黃梧的建議下被清軍掘了、留守金廈的長子鄭經與乳母私通生下一個兒子,種種負面的消息激起了鄭成功的負面情緒,加上感染風寒,心理與病理的共同作用,使得他病情很快嚴重起來。

這就是鄭成功去世的直接原因。

鄭成功臨死之前感嘆說:

忠孝兩虧,死不瞑目。吾有何面目見先帝於地下?

很明顯可見其心情非常非常的不好。

李光地的《榕村語錄續集》記載鄭成功的部將馬信推薦的醫聖誤認為鄭成功是中暑,給他服用涼葯,結果葯不對症當晚就去世了;夏琳的《閩海紀聞》說鄭成功臨終之時『頓足扶膺,大呼而殂』;林時對的《荷閘叢談》說鄭成功『驟發癲狂,咬盡手指死』;清代官書中還有『成功恚甚,得狂疾,索從人佩劍,自斫其面死』的說法。

這些說法或許多少也有一些依據,但是我們要注意這些作者都是清朝臣民,所以其中也不排除為了強調鄭成功是『天奪其魄』而故意誇張演義的成分,不能完全相信。

鄭成功病逝的時候情緒可能比較激動,但是上述記載中誇張的說法並不見得成立。


感謝悟空問答官方邀請!鄭成功是氣噎而死,屬於憂憤成疾,並非自盡。

進入公元1661年,鄭成功遭遇了家亡國破的悲重大變故。先是1661年十月初三日,由於清廷見鄭成功毫無歸順之心,便把拘禁在北京的鄭芝龍和他的兒子鄭世恩、鄭世蔭等全家十一口「照謀叛律族誅」。儘管鄭成功對此早有心理準備,但當消息真的傳來時,他還是不能抑制內心的悲痛。

公元1662年四月,林英從雲南帶來了永曆帝在緬甸被清軍俘虜,南明大將李定國僅率殘部退往邊境的消息。這對於鄭成功來講意味著兩個信號,第一就是鄭成功日後將不得不單獨面對清軍的進攻;第二是東、西遙相呼應的局勢宣告結束,抗清大局一蹶不振。平心而論,造成今天如此不利局面,鄭成功難辭其咎。他雖然表面上奉南明永曆帝為正朔,實際上卻一直奉行「東南之事我為政」的方針。他在世時,「總兵以下皆自委任,如公、侯、伯及提督,必修表請封,然後出印諭」。所謂的「必修表請封,然後出印諭」不過是走走形式,根本不把永曆帝放在眼裡,完全是一副威福自操,獨立王國的作派。他之所以消極對待南明朝廷與他的數次會師,就是不希望他的地盤與南明朝廷連成一片,那樣一來,他將不得不直面服從南明朝廷的指揮。從這個角度來講,他是希望南明永曆朝廷長存於世的,這樣既可以借朝廷名義吸引東南復明勢力的支持,又可利用永曆朝廷的軍隊牽制清軍。但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在這之後,鄭家又發生了一樁醜事,那就是世子鄭經同四弟的奶媽陳氏通姦生下了一個兒子。鄭成功起初被蒙在鼓裡,聽說鄭經多了一個兒子後,還特意進行了賞賜。不料醜事外泄,鄭成功大發雷霆,要將鄭經的母親董氏及鄭經、奶媽陳氏、所生之子全部處死。不料,鄭經部下誓死不從,聯名向鄭成功送去「報恩有日,侯闕無期」的公啟。鄭成功在聽說其父和永曆帝的消息後,本就心情不適,在收閱了鄭經部下的聯名信後,更是悲憤交加,一病不起。五月初一日,他強拖病體,仍然每天登上將台望向鄭經駐守的金、廈,希望事情有所轉機。直到初八日,仍無消息傳來,他完全絕望,氣噎而死,年僅三十八歲。


謝邀。

鄭成功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在明朝大廈將傾之際,奮力抗清,還擊敗荷蘭人收復了台灣,可謂功德彰顯。

1662年鄭成功去世,這時距他收復台灣才過去幾個月,堪稱英年早逝。

鄭成功的死因多種多樣,也是複雜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悅史君給大家剖析一下。

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是海盜,後被明朝招安,鄭成功也就在福建長大,潛心求學。

隨著崇禎帝自縊、弘光政權覆滅,重兵在握的鄭芝龍成為隆武政權的倚靠,隆武帝還賜鄭成功國姓「朱」,這也是後世國姓爺的由來。

清軍繼續南下,鄭芝龍卻沒有抵抗的想法,反而決意降清,結果被抓下獄,鄭成功則帶了一支人馬避走金門,堅持抗清。

隆武政權滅亡後,鄭成功支持永曆帝,被封延平王。

清朝多次派人跟鄭成功協商,企圖迫使鄭成功投降,但一直沒有結果,鄭成功也因連年征戰損失慘重,決定對荷蘭人佔據的台灣下手。

1661年,鄭成功率軍攻打台灣,7個多月後荷蘭人出降,鄭成功有了一塊穩固的反清根據地。

但這時噩耗也接連傳來,清朝不僅下了遷界令,斷絕鄭成功的補給,還把鄭成功的父親斬殺,挖了鄭家祖墳。

就在鄭成功悲憤之際,又傳來兒子鄭經在澎湖與乳母私通的醜事,鄭成功就在不久後去世。

由於各種事情集中在一塊,鄭成功的死也就有了多種說法,一說急病去世,一說被人毒殺,一說自殺身亡,不一而足。

在悅史君看來,自殺身亡說不足取,於情於理不符;而病逝和毒殺則都有可能,一是壞消息太多,二是積勞成疾,三是內部紛亂,不容易。

但無論如何,鄭成功的偉大無損,是一個牛人。


「吾有何面目見先帝於地下!」頓足拊膺,「以兩手抓其面而逝」。

年僅39歲的鄭成功去世了,關於他的死因有很多說法,無論病死、憤懣而死、自殺,1662年的國姓爺經歷了常人難以想像的驚天巨變。

總的來說,剛剛趕走荷蘭人、收復台灣的鄭成功是心力交瘁而死。

1.永曆帝被吳三桂勒死,反清復明大業基本宣告失敗,盡「忠」不成

在清軍追擊截殺下,南明小朝廷四分五裂,永曆皇帝遠遁緬甸,還遭遇咒水之難。儘管相互隔絕,但鄭成功奉永曆朝為正朔,始終活躍在東南沿海與清軍血戰,打出了進攻南京、廈門之戰等輝煌戰績,鄭成功無愧於國姓爺的稱號。

在精心謀劃、圍城八個月才攻克台灣城之後,對台灣寄予反清復明基地厚望的鄭成功,卻收到一個震驚的消息——永曆帝被吳三桂俘虜了。

儘管永曆皇帝勢單力薄,更多時候只是反清志士的精神象徵,但精神支柱倒了,對鄭成功來說,就意味著他多年嘔心瀝血、苦苦支撐的東南抗清大局將付諸東流。 這對剛剛收復台灣的大喜突遭大悲,情緒的大起大落足以擊垮這個血氣方剛的漢子。

2.鄭芝龍被康熙帝誅殺,保全鄭家十幾條性命的念想破滅,盡「孝」不能

「但因一人在北,不得不暫作痴呆耳」、「我豈非人類而忘父耶」、「乃到所以強忍須臾不得輕身一擲者,徒南望吾君,雲天萬里,北望吾父,喘息重圜,恐一朝落機阱,飽虎狼,為婦孺所筆,負君父重恩,靡有極端耳。」 從鄭成功寫給遠在北京被軟禁的父親鄭芝龍的書信中,字裡行間不難看出他在忠孝之間苦苦煎熬。

年少與父決裂,面對高官厚祿,鄭成功選擇了民族大義,並不惜與投降清廷的父親決裂。鄭芝龍到了北京,卻只得到一等男爵的空職,隨即被軟禁起來用來威脅鄭成功,企圖使鄭成功為父盡孝而投降。

儘管對當初的決絕鄭成功從來不後悔,但鄭芝龍多次派鄭成功之弟作為使者勸其歸降,「跪下涕淚漣漣稱,父在京許多斡旋,此番不就,全家難保,乞勉強受詔」,骨肉親情,就算是鐵血將軍也難免有柔軟之處,可以想像,1661年10月,當聽聞鄭芝龍因自己拒不投降,而導致全家11人被清廷屠殺,鄭成功難免悲愴,史載「成功先叱為妄,然中夜悲號,不能自己,乃發喪,一軍皆縞素」。

3.鄭經與奶媽通姦,徹底顛覆鄭成功嚴明治家的底線,奇恥大辱

盡忠盡孝都沒盼頭了,鄭成功的後方還著了火——兒子鄭經與奶媽私通,還生了個孽子。「我欲成大事,乃不能治家,遑問天下!」這是鄭成功聽聞消息後的震怒,他喪失了理智,立刻派人持令箭把他的妻子董氏(管教不嚴)、鄭經的私生子(孽障)一併處死。顯然,這種有背人倫、矯枉過正的做法暴露了鄭成功內心深深的失望和恥辱。他臨終前感慨到:

自國家飄零以來,枕戈泣血十有七年,進退無據,罪案日增。今又屏跡遐荒,遽捐人世。忠孝兩虧,死不瞑目!天乎天乎!何使孤臣至於此極也?

忠臣孝子嚴父,古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也是鄭成功畢生追求,在收復台灣繼續抗清之際,他的一切功敗垂成,世道對鄭成功太殘忍,他無顏面對那個本該意氣風發、力挽狂瀾的自我,最終自殺。


據清人《閩海紀要》記載:

  他又外感風寒,病勢日重,但他仍強振餘威,登台,手持望遠鏡,遠望澎湖,是否有船隻到來。文武百官入謁時,他依舊端坐床上,談論國事。因此,許多官員不知其病。及至他病危時,都督洪秉誠調葯送至床前,他將葯投地,嘆曰:自國家飄零以來,枕戈泣血,十有七年,進退無據,罪案日增,今又屏跡遐荒,遽捐人世,忠孝兩虧,死不瞑目,天乎天乎!何使孤臣至於此極也!吾有何面目見先帝於地下。復頓足捶胸,雙手抓面,大呼而逝。

就這樣,鄭成功反清復明的壯志未酬,結束了充滿波折的生涯,享年38歲。他的死因有多種說法,最可信也是最籠統的說法是:鄭成功在短短的3個月之內經歷了許多讓其氣塞胸膛、怒不可遏的大事:供奉的旗號和精神支柱——南明永曆帝在雲南被吳三桂殺害;降清的父親、叔叔及幾位弟弟等族人被清廷斬殺,祖墳被掘;鄭經無行,眾將抗命……這些負面因素引爆他易怒的個性,加重了他因水土不服所致的病情,最終急怒攻心,含恨而逝。


民族英雄鄭成功,面若潘安,美如冠玉,兼之文武韜略,英雄氣度,為當世人所崇敬擁戴。然天不假年,南明永曆十六年(清康熙元年1662年)壬寅五月初八日,這位被台灣人民稱之為「開台聖王」的國姓爺鄭成功,正當英年有為之時,突然離世,年僅三十八歲(虛歲三十九歲)。消息傳來,山河嗚咽,舉國悲痛!

由於他的死亡撲朔迷離,後人猜測其中必有隱情。其死因大致有以下幾點說法:

一. 情緒失控(活活氣死)說

1. 因家仇政治問題導致其精神崩潰。《台灣通志》上記載鄭成功是死於感冒風寒。據一般常識判斷,患感冒除非並發肺炎症,否則不至於死亡的。其實從志書的字裡行間,可以尋出蛛絲馬跡來。

  鄭成功的性情素來急躁,他治軍嚴格,令出必行,雖至親亦不免。如清將襲廈門,叔父鄭芝莞怯戰,鄭成功以失機論罪問斬;另一叔父鄭芝豹因庇護施琅,也怕追究責任而叛逃。因此叛將黃梧向清廷獻《平海五策》中就有以事刺激鄭成功,使他因遭受打擊而至精神崩潰的建議。

  這一年正月間,鄭成功接到凶信,說他父親的家奴伊大器出首,告發鄭芝龍和鄭成功之間不時有書信往來,圖謀不軌。清廷震怒,逮捕鄭芝龍全家十一口棄市。鄭成功聞訊頓足擗踴,望北慟哭道:「若聽兒言,何至殺身!」

  不久,又得知,叛將黃梧在家鄉發掘鄭氏祖墳,暴塚毀屍,鄭成功更是捶胸頓足,哀慟無寧日,精神大受刺激。他咬牙切齒向西咒罵道:「生者有怨,死者何仇?黃梧啊黃梧,倘一日治兵而西,吾不寸磔汝屍,枉作人間大丈夫!」後來他的兒子鄭經於十四年後,攻陷漳州時,也挖了黃梧的墳鞭屍,替鄭成功雪了恨。

  當年四月,南明兵部司務林英削髮為僧,從雲南逃到廈門,過台灣見鄭成功,哭訴道:「皇上不聽李定國之勸,駕臨峒烏,將來可以航船來廈尋藩主,合師取進。而聽信奸相馬吉祥、逆戚李國泰之話,避居緬甸。今吳三桂攻緬甸,緬王已將皇上獻給吳三桂,聞已被害。」鄭成功聽罷,更是頓足痛哭不已,從而心疾發作,為其早逝埋下伏筆。

  2。直接誘因:鄭經與乳母通姦事件導致其心疾發猝發。尚書唐顯悅告發:「三父八母,乳母亦居其一。令郎狎而生子,不聞飭責,反加齎賞,此治家不正,安能治國乎?」鄭成功閱畢,登時氣塞胸膛,立刻差遣都事黃毓,持令箭並畫龍桶三、漆紅頭桶一,過金門與兄泰同到廈門,以治家不嚴之罪斬其妻董夫人,並子鄭經與其所生嬰兒、乳母陳氏。誰知眾將不執行命令。鄭成功天天登將台,持千里鏡,望澎湖方向有船來否,因成風寒,沿至第八日,他突然發狂地喊叫道:「吾有何面目見先帝於地下也!」用兩手抓面而逝。於是後人基本推斷國姓爺死於心疾發作。

二。正常病理死亡說。1。病因記載不明,卻排除他殺或自殺的依據。關於鄭成功的生理死亡,同時代人如李光地、林時對、夏琳等人的筆記都很簡單,一般是說「偶傷寒」、「感冒風寒」。另外,李光地提到「馬信薦一醫生以為中暑,投以涼劑,是晚而殂」(《榕村語錄續集》)。林、夏等人提到鄭成功死前的一些異常情狀,林時對的《荷鍤叢談》中說成功「驟發顛狂」,「咬盡手指死」;夏琳的《閩海紀要》中載成功「頓足撫膺,大呼而殂」。

文獻上看到的傷寒、肝病、狂疾等病名,其意涵與今天該病的內涵相同,惟缺乏真正病程的記載與醫療紀錄,唯一能確定發病的時間約在五月一日,死亡的日期是在五月八日。這樣顯然說服不了這一疑案。

有人補充說,直接的死因則是除鄭經的醜聞外,因感冒引起的一種急性熱性病,使本來身體正處在疲乏虛弱的狀態的鄭成功,終因得上此病而撒手人寰。

2. 死於台灣島瘴癘類傳染病。這樣的說法,乃因自古以來,台灣每稱為瘴癘之地。原始之景象,到處都是密林茂草,加以高溫多濕,對於傳播疾病之生物,生長繁殖極為有利,對人體的健康反為不利。周鍾瑄《諸羅縣誌》:「台南北澹水均屬瘴鄉。南澹水之瘴作寒熱,號跳發狂,??北澹水之瘴,瘠黝而黃脾,泄為痞,為鼓脹」。藍鼎元《平台紀略》也提到:「時台中癘疫盛行,從征將士冒炎威、宿風露,惡氣薰蒸,水土不服,疾病亡故者多」。這些可怕的傳染病,在當時確是一個可怕致死的殺手,這些傳染病的產生,確與台灣的地理環境有關。因此,以當時台灣風土環境的惡劣,疫病的盛行,傳染病遂成為入澤達吉論斷鄭成功死因的依據。


感謝邀請,關於鄭成功的死因

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清順治帝崩,皇三子玄燁繼位;鄭氏降將黃梧向清廷建議「平賊五策」,內容包括長達20年的遷界令,自山東至廣東沿海廿里,斷絕鄭成功的經貿財源;毀沿海船隻,寸板不許下水;同時殺成功之父鄭芝龍於寧古塔流徙處,(一說斬於北京柴市口,即今府學衚衕西口,元代以來的刑場);挖鄭氏祖墳;移駐投誠官兵,分墾荒地。

鄭成功接連聽聞噩耗,加上在台將士水土不服人心惶惶,其子鄭經又與乳母私通,使鄭成功內外交逼,於1662年陽曆6月23日(永曆十六年農曆五月)急病而亡,死前大喊:「我無面目見先帝於地下」,抓破臉面而死,年僅39歲。

然而根據夏琳《閩海紀要》和江日升《台灣外志》的記載,鄭成功病情一開始並不嚴重,還能看書、觀台、飲酒,有人認為可能是被下毒害死。


推薦閱讀:

茶為什麼是待客首選的飲品呢?
父系單倍群G2a
雪茄名人海明威|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
五分鐘了解侵華日軍最毀滅人性的殘暴行為
安納托利·福緬科《中國偽史考》01 俄文

TAG:鄭成功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