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的熹貴妃,乾隆的母親鈕祜祿氏,為何死後不願與雍正帝合葬?


不是鈕鈷祿氏不願意和雍正帝合葬,而是從孝庄皇后開始形成的「卑不動尊」制度,死在皇帝之後的皇后或者嗣皇帝生母,都沒有資格開啟皇帝的地宮,需要要另外修建陵墓,鈕鈷祿氏只是遵循這個制度,並不是她不願意。

康熙時代,太皇太后駕崩前留下遺囑,不願意遠離兒孫,因此康熙帝在遵化給修建暫安奉殿,把孝庄的梓宮安放在那裡沒有下葬,直到雍正繼位後,才下令在梓宮安放處擇地建陵,就是昭西陵,陵名帶昭,表示昭西陵是昭陵的附屬,還是一個系統的。

在孝庄之後,順治的孝惠皇后也沒有合葬孝陵,而是另起孝東陵。在孝惠之後,就是乾隆生母孝聖皇后鈕鈷祿氏,另外修建泰東陵。

乾隆母子只是遵循祖制而已,可不是她說願意不願意就行的。康熙死後,雍正帝的生母孝恭皇后烏雅氏為了合葬景陵,就自殺而死,只為了和丈夫在一個地宮。當然,孝恭自殺還有其他原因。

就是這樣。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出身上三旗的滿洲鑲黃旗,四品典儀凌柱之女。其曾祖父額亦騰和康熙初年的輔政大臣之一遏必隆的父親、位列清朝開國五大臣之一的額亦都是叔伯兄弟。簡單說就是,遏必隆是鈕祜祿氏父親凌柱未出五服的堂叔。

雖然出身額亦都家族,但由於血緣疏遠,實際上鈕祜祿氏家這一支到康熙年間已經沒落了。鈕祜祿氏的父親凌柱雖然是遏必隆的堂侄,卻只擔任了四品典儀一職,一個並沒有太大實權的廳局級幹部。因此,鈕祜祿氏進入清世宗潛邸時,身份只是格格,也就是妾,而且是沒有正式名分的妾(有正式名分的妾叫側福晉,是經正式程序進門,有正式封號、待遇的)。終康熙一朝,鈕祜祿氏的身份一直都是格格,並沒有什麼變化。但是,兒子改變了這個女人的一生。

康熙六十年,清聖祖第一次見到了鈕祜祿氏的兒子清高宗。清聖祖非常喜歡這個孫子,並公開稱讚鈕祜祿氏為「有福之人」,其意不言而喻。而丈夫清世宗對於鈕祜祿氏的這個兒子也是格外地中意,當成繼承人來培養。雍正元年,清世宗試行秘密立儲制度,密立清高宗為皇太子。因為兒子的原因,清世宗即位之後,鈕祜祿氏也水漲船高,雍正元年即被冊封為熹妃,雍正八年又晉封為熹貴妃。地位僅次於雍正九年去世的孝敬憲皇后烏喇納拉氏和雍正三年去世的敦肅皇貴妃年氏。個人覺得,如果不是因為秘密立儲的原因,鈕祜祿氏很可能會在雍正九年之後被冊立為皇后。冊立皇太子的生母為皇后,理所當然。但是,清世宗正在試行秘密立儲制度,一旦冊立鈕祜祿氏為皇后,秘密立儲也就毫無秘密可言了。但是,在雍正九年孝敬憲皇后烏喇納拉氏去世之後,鈕祜祿氏實際上已經成為了後宮之中位分最高的女人,只是沒有皇后、皇貴妃的頭銜而已。

雍正十三年,即位伊始、尚未改元的清高宗便尊鈕祜祿氏為皇太后,上徽號崇慶,是為崇慶皇太后。自此,鈕祜祿氏成為了整個大清國地位最崇高的女人。清高宗對於母親也是非常孝順,不僅給了母親異常奢華的生活,數次南巡也不忘帶上了母親、公費旅遊一番。後半輩子的鈕祜祿氏可以說是過得非常順心、舒服的。乾隆四十二年,鈕祜祿氏壽終正寢,享年八十六歲,謚「孝聖」,是為孝聖憲皇后,後世累謚「孝聖慈宣康惠敦和誠徽仁穆敬天光聖憲皇后 」。不久後,鈕祜祿氏正式下葬泰東陵地宮。

何為泰東陵?清朝祖制,皇后(含原非皇后的皇太后)死於皇帝之後者,不入帝陵地宮,而是在帝陵附近另建陵寢,仍被視為合葬,後陵為帝陵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相對帝陵的位置命名為某東/西陵。而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的泰東陵正是如此,鈕祜祿氏去世時,清世宗已經去世四十二年,按祖制是不能葬入泰陵地宮的。因此,在泰陵以東另建後陵,是為泰東陵。提問者所謂的鈕祜祿氏不願與清世宗合葬之說可能就出於此。實際上,泰東陵和泰陵屬於同一個陵寢系統,鈕祜祿氏和清世宗仍然屬於合葬,只是沒有葬入同一個地宮而已,何來不願合葬之說?即便是遠隔千里之遙的昭陵和昭西陵,名義上也仍然屬於同一個陵寢系統,清太宗和孝庄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名義上仍然屬於合葬,只是隔得遠了那麼一點點……


合葬是老習俗,夫婦去世之後安葬在一處,稱之為「合葬」。合葬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當時最常見的還是家族合葬,或男子和妻妾合葬,兄弟姐妹合葬等形式!

到了後來,「合葬」則專指丈夫和妻子的合葬。在封建時代,男人少不了三妻四妾,皇帝則還是三宮六院,身邊女人那麼多,能和他合葬則是一種榮幸!在封建時代,只有皇帝的髮妻,也就是皇后才有這個榮幸,而乾隆的生母鈕祜祿氏卻甘願放棄。

乾隆繼位之後,負責修建雍正皇陵的大臣們紛紛上述,詢問是否要在雍正的旁邊給鈕祜祿氏留個位置,以便未來合葬。鈕祜祿氏雖然沒有當過皇后,但兒子爭氣,弘曆從小就受到康熙和雍正的喜愛,後來登基稱帝也就順利成章,而鈕祜祿氏則母憑子貴,成了乾隆朝的皇太后,得以頤養天年!

按道理來說,與皇帝合葬的只能是第一任皇后,但是後來演變為繼後和皇太后都有權利和皇帝合葬,因此才有了恆親王和大臣們詢問此事!

要不要和雍正合葬,這個問題乾隆自然不能決定,還要問問鈕祜祿氏的意見。沒想到,鈕祜祿氏當即拒絕,還說:「世宗憲皇帝奉安地宮後,以永遠肅靜為是,若將來複行開動,揆以尊卑之義,於心實有未安。況有我朝昭西陵、孝東陵成憲可遵,泰陵地宮不必預留分位。」

別人求也求不來的榮耀,鈕祜祿氏為什麼要放棄呢?主要有幾點原因:

  1. 這種說法也是最廣為接受的。鈕祜祿氏原本出身名門,到了父親凌柱這一代家道中落只混得一個四品典儀官,而他進入雍正府邸的時候只是一個通房丫頭,即使生下弘曆以後十幾年,身份也沒有什麼改觀!在府里地位也是最低的!另外,雍正忙於奪嫡,對兒女私情本就沒有多少眷戀,更何況是這通房丫頭,兩人幾乎沒有感情!
  2. 因為有更好的選擇,所以才選擇不合葬。鈕祜祿氏在雍正朝受盡委屈,儘管後來因為兒子榮升至貴妃,但依舊沒能做了皇后,如今死後和先皇后共同陪葬,地位依舊是最低的,她肯定不想。如今兒子做了皇帝,有能力給自己修建一個全新的陵墓,事實上確實如此,乾隆後來修建新的陵墓,規模並不小!
  3. 有先例可循。孝庄皇后死後因為種種原因就沒有與皇太極合葬,因此她也可以選擇不合葬。
  4. 另外,也有可能如鈕祜祿氏的懿旨所說,不宜在先皇的陵墓動土,為了心安才選擇不合葬的!

鈕祜祿氏為什不願意和雍正合葬,真正的原因我們不得而知,不過正是因為不合葬,乾隆皇帝為母親建造的泰東陵留給我們寶貴的歷史財富!


知史局【2018】總第295期

本期作者:關捷

孝聖憲皇后(1692年11月5日—1777年3月2日),是滿洲鑲黃旗人,開國大臣弘毅額亦都的堂曾孫女、四品典儀官凌柱之女。更重要的,她是乾隆大帝的母親,她因此而成為孝聖慈宣康惠敦和誠徽仁穆敬天光聖憲皇后。

想當年,她的地位並不高,。康熙四十三年(1704) 十三歲時進入雍親王府邸,作為雍親王胤禛的服務型格格。也叫「入侍格格」,雖不是王妃,但身份還是主子。

鈕枯祿氏,性格溫柔可愛。在康熙四十九年的時候,雍正不幸患上了流行疾病,生命危在旦夕。鈕枯祿氏侍奉殷勤周到,煎湯熬藥,無微不至。在眾王妃與福晉當中,她的態度真誠,行動優異。

雍親王康復之後,對她格外寵愛。

她在默默地等侍命運的大翻轉。這一天,終於來了。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子時,她在雍親王府東書院的「如意室」生下了四王子弘曆。

弘曆長到十二歲時,已是宮內外人見人愛的明星皇子。這一年,鈕枯祿氏再次發生命運大翻轉

有一天,康熙教弘曆讀書,越教越喜歡,老人家突然說弘曆將來「有福」, 並且還說鈕枯祿氏也有福。這句話似乎是句暗語。雍正何等聰明之人,他似乎從父親這一說法中,參悟到自己的未來。所以,現在有學者認為,雍正後來的繼位,與康熙看好弘曆也有關係。隔代指認,雍正借了光。但這個觀點,力量顯得微弱。

從康熙那句話說出以後,雍正更加與鈕祜祿氏恩愛。雍正元年,雍正就封她為熹妃。並且在這一年的八月,雍正親書立儲密旨,立弘曆為繼承人,藏於鐍匣,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

從此以後,在雍正眼裡,熹妃的地位更加重要。

雍正八年,晉封鈕枯祿氏為熹貴妃。雍正十三年,弘曆即位,她被尊為皇太后,上徽號曰崇慶皇太后。同時, 她的父親凌柱受封一等承恩公。崇慶皇太后於1777年3月2日(乾隆四十二年正月二十三)去世,享年86歲,葬在東陵。謚號為孝聖慈宣康惠敦和誠徽仁穆敬天光聖憲皇后。

鈕枯祿氏的長壽,在清代皇太后中居於首位,在中國歷代皇太后中也是極為罕見的。

查遍《清實錄》、《清史稿》也沒有看見鈕祜祿氏不願與雍正帝合葬的記載。足見江湖傳說的荒謬。

首先,兩人的感情很好,前面說過,康熙四十九年,她照顧病重的雍親王,兩人的感情加深。其次,在第二年,她生下了人見人愛的弘曆,並且在雍正即位的當年就鐵定了做繼承人。再其次,史載,她皇太后身份的確立,也是雍正帝的遺命。

因此,電視劇般戲說的猜測完全可以認定是錯的。孝聖憲皇太后所以沒有葬在雍正帝的身旁,應該還是她考慮到先帝已安息42年,不好打擾,這也是感情深厚的證明。這樣的例子清史上還有,就是孝庄太皇太皇最後也沒有葬在皇太極的陵里。好事的人們也編排了一番瞎話,真是可笑到了可憐。


謝邀。「熹貴妃」是有實無名的,她並沒有得到正式的冊封,但是「待遇」和稱呼已經提升到了貴妃的層次,應該是「後宮佳麗三千,偏寵我一人」的原因吧,雍正帝對熹妃著實不錯。

「娘娘」懿旨:「世宗憲皇帝奉安地宮之後,以永遠肅靜為是。若將來複行開動,揆以尊卑之義,於心實有未安。況有我朝昭西陵、孝東陵成憲可遵,泰陵地宮不必預留分位。」

大致意思就是,位分尊卑,卑不動尊,以免打擾先皇清凈,昭西陵和孝東陵就是有章可循的先例(要單獨建陵),所以泰陵就甭給我留位子了。

咱們先分析一下生平,就不難得出不願合葬的原因:

《清史稿》:「孝聖憲皇后,鈕祜祿(一說鈕祜魯)氏,四品典儀凌柱女。後年十三,事世宗潛邸,號格格。康熙五十年八月庚午,高宗生。雍正中,封熹妃,進熹貴妃(存疑)。高宗即位,以世宗遺命,尊為皇太后,居慈寧宮。」

簡述就是,熹妃是凌柱的女兒,雖然能和遏必隆攀上點關係,但遏必隆本家不振的情況下也沒啥依仗(鈕鈷祿氏家族與皇室聯姻是極其頻繁的),父親是個四品的典儀,顧名思義,監督典禮儀式的官員,不是大官,但屬近臣,緊密圍繞在皇帝身邊辦事的官員。

康熙年間,十三歲的鈕鈷祿氏進入雍親王府,後生下了弘曆也就是乾隆,雍正年間封了熹妃,乾隆繼位後遵照雍正帝的遺囑,尊鈕鈷祿氏為皇太后,居住在慈寧宮。

由於起點不高,基本屬於末位排行,即便不被擠兌也好不到哪兒去,在那個"尊卑有別,長幼有序"的年代,不受待見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如果沒有母憑子貴這層原因,不好預測鈕鈷祿氏的一生會有怎樣的悲慘境遇和結果。

喜歡刷歷史存在感的乾隆,被鈕鈷祿氏借刷了一次,康熙五十年,鈕鈷祿氏生下弘曆,自此起,地位上有了一定改善,尤其是後來康熙初見弘曆就非常喜歡,鈕鈷祿氏的地位就再次大幅提高。

再然後,弘曆被雍正帝「內定」為皇位繼承人,鈕鈷祿氏的地位再次大幅提高......這樣說來,雖然剛入親王府的時候,地位低下的她活得不怎麼舒坦。但後來的鈕鈷祿氏是非常受寵的,雍正並沒有虧待她,但估計一切寵愛都源於弘曆,夫妻感情非常一般吧-----年世蘭八年四胎,齊妃的九年四胎,而鈕鈷祿氏呢,七年才為雍正生下了第一個兒子。

從經歷上來看,最初入府地位低下,再加上雍親王也不寵,所以日子並不好過,母憑子貴才得以「改善生活」,與雍正帝的感情淡漠,與其他人的關係也很一般,具有心理陰影的鈕鈷祿氏不想再和這群人一起住了,所以決定「離家出走」,住「單身公寓」,否則就年世蘭一「人」,鈕鈷祿氏就頂不住,年世蘭是極其受寵的,即便最後雍正帝要動年羹堯,也是等年世蘭死後才動手的,誰沾誰的光可想而知。


青櫻愛的乾隆是兒時的少年郎,對於她來說變成皇帝的乾隆已經不是以前那個人了,那個人已經死了,雍正的皇后是被甄嬛陷害從而被雍正立誓死生不復相見,皇后還是愛雍正的。


鈕祜祿氏生前未被封后,一般都是帝後合葬。另外一層可以說她對雍正恩情不深,這個可以追溯到她年輕時在雍王府為格格之時,並不受寵,可知帝妃之間恩義不深厚。女子都願隨葬心愛之人,更知她心裡沒有雍正


鈕祜祿氏可能出於以下考慮:自己不是雍正的髮妻,不是皇后,是憑母以子貴得到榮寵的,同時雍正去世日久,沒有必要再談合葬。


推薦閱讀:

【北京遊記】雍和宮——廟宇巍峨借帝風,原來雍正究乘宗
雍正為何罵納蘭明珠的兒子為不忠不孝陰險之人?
康熙第十子允鋨怎麼沒被雍正清算了?
雍正王朝科舉案,那個道士怎麼知道那三個考生會中前三名?這樣安排有什麼用意?

TAG:清朝 | 雍正 | 中國古代史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