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關羽死後,劉備傷心欲絕,而張飛死後,劉備就僅僅說了「噫!飛死矣」?


這個得從三國演義和三國志兩個版本來講一下,因為兩個版本還是有所不同的,看是否如題主說的這樣,劉備對關羽的死很傷心,而對張飛的死,卻表現得有點冷淡。

我們先來說三國志的版本的,我們來看看關羽被殺後,劉備都有哪些反應,第一,關羽被殺後,劉備並沒有立即對其封謚號,當然,張飛也同樣沒有。而在法正死後,劉備就立即對其封謚號,第二,未記載關羽死後,劉備痛哭的記載。

而龐統和法正死後,劉備均痛哭。第三,關羽死後,劉封因為不救援關羽,再加上對劉禪有威脅,所以在諸葛亮的勸說下,就將劉封殺掉。第四,劉備稱帝,然後征東吳。

那我們再來看看張飛死後的情況,張飛是被自己的部將張達和范強殺死的,而在之前,劉備就勸戒過張飛,平時要將脾氣收斂一些,不要動輒打罵部將,還將他們放在身邊,這個遲早會有禍事的,而張飛一直不聽。

當張飛被殺之後,張飛的營都督向劉備報告,而劉備一聽到張飛的都督有表的時候,他就猜到張飛會有這麼一天,說了一句「噫!飛死矣」。那我們來看看這裡面的「噫」是什麼意思,噫有表嘆息和悲痛的意思,也有驚訝的意思。

由此可見,雖然同樣沒有記載劉備在張飛死後痛哭,但還是有表現對張飛之死的悲痛之情。

那我們再來看看三國演義裡面的情況,劉備在聽說關羽死後,就痛哭,然後暈倒在地,被救醒之後,每天都要痛哭三五次,幾天吃不下飯。劉備一聽到張飛的死訊,他也是痛哭後暈倒,與關羽的情況類似。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不管從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劉備對於關羽和張飛的死,態度都是一樣的,並不存在,關羽死了,劉備傷心欲絕,而張飛死了,劉備無動於衷,一句了事的情況。


  

  在正史中,龐統、法正去世之後,都有劉備痛哭的記載,然而,在關羽、張飛去世之時,卻並無特別記載。

  這是為什麼呢?

  不是因為劉備對關羽、張飛感情不深,對龐統、法正感情深,恰恰是劉備對關羽、張飛感情深沉,對龐統、法正相對感情淺,因此劉備才要哭龐統、法正。

  在正史中,劉備號稱一代梟雄,多年大戰,屢屢有拋妻棄子的舉動,對於私人情感,他是看的很淡的,一切的需要都是從大業出發。只要對帝業有助,劉備什麼都做得出來,相反,對霸業無助,他也就懶得表演。

  龐統乃荊州集團利益代表,輔佐劉備奪取益州有大功;法正是益州集團利益代表,輔佐劉備奪取漢中集團有大功。這兩大集團,都是後來因為利益歸附在劉備麾下,彼此關係並不緊密。

  正因如此,龐統、法正死後,劉備要大哭,他是哭給活著的荊州集團、益州集團看的。他哭龐統、法正,其他諸如諸葛亮、李嚴等人就會更加賣命。

  劉備與關羽、張飛恩若父子,並非簡單的君臣關係。在劉備最落魄的時候,關羽、張飛就不離不棄,雙方已經不需要通過表演來維繫感情了。因此,在人前劉備沒有特別大哭。

  況且,關羽死時,丟掉了荊州,損傷了軍卒,對於蜀漢犯下大錯,劉備公然大哭不能作為賞功罰過的表率。至於張飛,劉備都已經與他結成了親家,更沒有必要人前作秀。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是典型的仁德之君,與關羽、張飛感情極深。因此,關羽死時,劉備必須大哭。因為羅貫中覺得,唯有大哭才能表現彼此兄弟情深。也唯有如此,劉備才能標榜:東吳殺害關羽傷害了劉備,傷害了蜀漢,才使得蜀漢有了出兵討伐東吳的理由!

  至於張飛之死,屬於作死。劉備早就提醒他了,張飛屢教不改。加上大悲之後,感情確實會麻木一些,故此劉備只是「噫」了一句。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對關羽、張飛的感情確實是不一樣的。在演義中,關羽是可以獨當一面的統率,是劉備的左膀右臂,其重要性堪比諸葛亮。至於張飛,不過是一勇將,其重要性也就與趙雲、黃忠相當。

更多品讀歷史,點擊右上角葉之秋,關注一下吧


這個得從三國演義和三國志兩個版本來講一下,因為兩個版本還是有所不同的,看是否如題主說的這樣,劉備對關羽的死很傷心,而對張飛的死,卻表現得有點冷淡。

我們先來說三國志的版本的,我們來看看關羽被殺後,劉備都有哪些反應,第一,關羽被殺後,劉備並沒有立即對其封謚號,當然,張飛也同樣沒有。而在法正死後,劉備就立即對其封謚號,第二,未記載關羽死後,劉備痛哭的記載。

而龐統和法正死後,劉備均痛哭。第三,關羽死後,劉封因為不救援關羽,再加上對劉禪有威脅,所以在諸葛亮的勸說下,就將劉封殺掉。第四,劉備稱帝,然後征東吳。

那我們再來看看張飛死後的情況,張飛是被自己的部將張達和范強殺死的,而在之前,劉備就勸戒過張飛,平時要將脾氣收斂一些,不要動輒打罵部將,還將他們放在身邊,這個遲早會有禍事的,而張飛一直不聽。

當張飛被殺之後,張飛的營都督向劉備報告,而劉備一聽到張飛的都督有表的時候,他就猜到張飛會有這麼一天,說了一句「噫!飛死矣」。那我們來看看這裡面的「噫」是什麼意思,噫有表嘆息和悲痛的意思,也有驚訝的意思。

由此可見,雖然同樣沒有記載劉備在張飛死後痛哭,但還是有表現對張飛之死的悲痛之情。

那我們再來看看三國演義裡面的情況,劉備在聽說關羽死後,就痛哭,然後暈倒在地,被救醒之後,每天都要痛哭三五次,幾天吃不下飯。劉備一聽到張飛的死訊,他也是痛哭後暈倒,與關羽的情況類似。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不管從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劉備對於關羽和張飛的死,態度都是一樣的,並不存在,關羽死了,劉備傷心欲絕,而張飛死了,劉備無動於衷,一句了事的情況。


那一年正是桃花盛開的時節,在涿郡張飛庄後的桃園裡,歷史上著名的三個人,備下烏牛白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結為異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桃園三結義。

這三位主角便是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說起來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當初張飛是個賣豬肉的,有一天他殺了一頭豬,因為天氣已經熱了,豬肉賣不完很容易壞掉,張飛雖然粗魯,但他也是個有良心的商人,想著怎樣才能把豬肉保存好呢?

正好家門口有一口井,他想井水涼,把豬肉吊在那裡肯定壞不了,但是又怕別人順手牽羊把豬肉偷了去,於是就在上面蓋了一塊千斤大石,他一時性起,又在大石上寫了幾個字,「誰能揭開石板,可切走好肉一刀」。

張飛是太自信了,他想著千斤大石沒有人能夠提得起來。可是沒想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等張飛走了以後,來了一個推著獨輪車的大漢,車上還裝著兩袋綠豆,走的久了一時口渴,就想喝點水。

他來到井邊,卻看到井口被一塊大石頭蓋上了,於是二話不說便把石頭給掀開了,然後就去提著井繩打水,沒想到水沒打上來,倒提上來一扇豬肉。這倒是個稀奇事兒,繩子上還掉著一把刀。再看旁邊的大石頭上原來還有字,於是二話不說割下一塊肉,放在車上便走了。

這一切被張飛的老婆看在眼裡,她正在門口做針線活,本想上前阻止,可是丈夫已經留了話,又不好收回。只能對提肉的大漢說,「好漢請留下姓名」,大漢毫不猶豫的說「我叫關羽,可以到觀音街的糧食市場找我」,說完便揚長而去。

張飛回來後,他老婆把發生的一切對他講了,張飛沒想到真有人能把石頭掀起來,一時氣起,跑到集市上找到了關羽,關羽此時正在賣綠豆。

張飛上前大聲喝道,「你這綠豆能吃嗎」?這不就是找茬嗎,不能吃的綠豆誰會來賣?關羽一聽就氣不打一處來,「我賣的都是上等綠豆,不信你可以自己來看」。

張飛上前抓起一把綠豆,用力一攥,竟把綠豆攥成了粉末,還嘲笑關羽把綠豆粉當綠豆賣。

這下兩人你一言我一語的開始吵起來,吵架的過程中,關羽才知道原來張飛就是那刀肉的主人,心想是你自己說的話,現在卻出爾反爾,更何況我關羽怕過誰。兩個人一言不合就打了起來,愣是把個市場打得七葷八素,人仰馬翻。

這時又走過來一個賣草鞋的,只見此人長得白白凈凈,身材瘦弱,朝關羽和張飛大喊道,「二位好漢不要打了」,可是沒有人聽他的。於是他不由分說,飛奔到兩人中間,一手攥住一個人的胳膊,兩個人就動不了了,照理說關羽和張飛的力氣那得多大呀,竟被此人生生的給按住,這便是一龍分二虎。

旁邊圍觀的人連連稱好,關羽和張飛也佩服得五體投地,一問才知是大名鼎鼎的劉備,各自介紹後,三人相見恨晚,於是便有了開頭的桃園三結義的一幕。

從此以後幾十年三個人相隨相伴共闖天下沒有分離,可是人活百歲終有一死,更何況他們做的是隨時要流血犧牲的大事。

他們三個人這一生威名赫赫,經歷了無數的艱難險阻,關羽更是過五關斬六將,他和張飛都立下了無數戰功。可是就在麥城,關羽英雄末路,劉備身在遠方,無法及時救援,導致關羽兵敗被殺,一代英雄就此離我們遠去。

劉備得知關羽死亡的消息,痛哭不已。他一是哭自己的二弟,他沒有想到,關羽會這樣莫名的死去。在他心中關羽智勇雙全,被人敬若天神,他把最重要的荊州交給關羽來防守,關羽的死對他是一個非常大的打擊。

他也哭自己的荊州,荊州是他的老家,沒有了老家他以後的霸業就很難再成就。

劉備對關羽的哭,不光是哭這一個人,他哭很多方面,所以有人覺得劉備對關羽的死似乎特別在意,相對於對張飛的死似乎沒有那麼痛苦,事實並非如此。

關羽死後張飛開始意志消沉,性格更加暴躁,畢竟他們三個人這一生榮辱與共,誰也離不開誰,突然敬重的二哥離他而去,對他的打擊是非常大的。

張飛開始酗酒,正所謂借酒消愁愁更愁,他每次喝醉酒後就會鞭打士兵,甚至還打死過人。劉備因為這件事曾經勸過張飛,因為他知道這樣對待士兵早晚會惹來禍事,不要小看每一個兵卒,小兵和起伙來就是很大的力量。

可是那時的張飛誰的話都聽不進去,他一意孤行,結果被劉備說中,張飛因為鞭打范疆和張達,兩人懷恨在心,竟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合起伙來將張飛殺害了。

張飛畢竟是一介武夫,若沒有劉備和關羽,他也許只能靠力氣吃飯,在其他方面的能力並不是那麼突出。所以相對於關羽的死來講,張飛的死也許只是劉備個人感情上的一種缺失,畢竟張飛死後,他所做的很多事情可以由其他人代替。可是關羽不同,張飛的能力無法和關羽相提並論,關羽的死無論從哪一方面來講,都是一個巨大的損失。

但是他們畢竟相陪相伴幾十年,要說劉備不傷心那是不可能的,失去了關羽和張飛,他等於失去了左膀右臂,從此蜀國也慢慢開始走下坡路,劉備戎馬一生,終究沒有完成統一全國的霸業。即使有卧龍鳳雛等能人相助,但是天意如此,人力也無法逆轉,因此古今多少事,皆付笑談中。(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路)


謝邀!

歷史上稱讚劉備「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是一個非常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的人,加上他半生漂泊,雖不得志,但從未屈服,屢敗屢戰,直到晚年最終建立了季漢,可見其性格堅韌,絕不會是一個「愛哭鬼」。

而關於劉備「愛哭」的形象,大抵來自於94版的《三國演義》,扮演者孫彥軍老師成功的刻畫出了劉備的「仁義」,但是同時留下了劉備過於軟弱的形象。這一版的劉備雖然經典,但實際是偏離了演義和正史的另一類解讀,突出了劉備的「仁義」,但也掩蓋了演義中劉備「狡詐」的梟雄一面。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劉備哭的也多,但每一次的時機把握都恰到好處,每一次慢慢品味,都有一種讓人細思極恐的寒意。大家都說羅貫中尊劉貶曹,但為什麼大家讀後往往會喜歡上真性情的曹操,反而覺得劉備「虛偽」?

我認為這和羅貫中曾在張士誠的起義軍中擔任過幕僚的經歷有關。看似寫劉備,實際寫的是自己的主公張士誠,而諸葛亮就是作者自己在書中的化身。對於這個未聽自己建議,導致最後兵敗身死的主公,羅灌水心中難免是有怨氣的,反應到書中,使我覺得《三國演義》對劉備實際是一種明褒暗黑。

當然這些都是為了更好理解問題的題外話,這裡不作細說了。回歸正題,在正史中形容劉備此時的狀態更多的是「忿」「怒」二字,並沒有劉備大哭的描寫。而羅貫中安排了這一橋段,我理解至少有以下幾層含義:

一、最主要的情感當然是對結義兄弟關羽之死的痛惜。無論現在關於三國的陰謀論怎麼分析,我認為羅貫中在寫《三國演義》時,對劉備的定義核心依然是仁義,雖然看似有奸偽的一面,正是突出人物性格的豐富,但不會顛覆劉備正派的形象。劉備對關羽的兄弟情,絕對是真的。

二、漢室難興的絕望。劉備一生漂泊,直到赤壁之戰後,才逐漸看到了完成畢生理想的一絲希望。先取荊州,後得益州,在漢中爭奪戰中又打敗了曹操,這時候劉備的一生達到了巔峰。緊接著,關羽從荊州出兵北伐,一時間威震華夏,復興漢室就在眼前。結果卻傳來盟友孫吳偷襲荊州,關羽被殺的消息,一下從山頂摔谷底,這對一個年近60的老人來說,從大喜到大悲,是一種徹底絕望的情緒表達。

三、以悲掩忿。前面說過,演義中劉備是一個非常善於掌握時機哭的人,劉備此時的哭實際是掩蓋內心的憤怒,以此來阻擋所有人的勸誡。當時以諸葛亮為首的無數重臣認為曹魏依然是主要的敵人,不應該對吳開戰。如果劉備此時表現出的是憤怒等其他情緒,對於那些人精來說有一萬中方法阻止劉備伐吳。但劉備一哭,大家心一下子都軟了,對於一個悲傷中的人,很多道理就難以說出口,劉備可以以此來堵住眾人的嘴。

這樣也就好理解,為什麼獲悉張飛死訊時,劉備的情緒反而表現的很平靜。

一方面,劉備剛剛經歷了失去荊州,關羽被殺的絕望,已經沒辦法再悲傷了。用這種平淡的處理,實際是非常真實的,現實中觀察那些悲傷的人,哭到最後都是沒有眼淚的,因為人已經空了,再也哭不出來什麼了。再到極致的時候,人反而平靜了,人生一切都沒有價值了,哭也就沒意義了。

另一方面,伐吳的目的已經達成了,張飛死後再哭已經什麼意義了,劉備這時再表現出傷心欲絕,痛哭流涕的狀態來,就反而顯得有些矯情了。

第三,張飛的死,劉備其實是早有預料的,所以相對於關羽的突然去世,更加容易接受一點。關於張飛死後,劉備的表現,歷史上是有真實記載的。

《三國志》記載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撾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

所以當劉備發現是張飛營中的都督上表,而非張飛時,劉備已經猜出了結果,所以說了一句「噫!飛死矣。」雖然看似只有四個字,但實際內心的悲慟已經無可附加。


答 l super

顯然,這個問題將《三國演義》和《三國志》混淆在一起了。歷史上關羽死後,劉備是否傷心欲絕了呢?很遺憾史書未有明確記載,小說《三國演義》中倒是寫了很多。

而張飛死後,史書明確記載:飛營都督表報先主,先主聞飛都督之有表也,曰:「噫!飛死矣。」即劉備聽說了張飛死的消息後,就說了一句,唉,張飛去世了。

再翻開《三國演義》來看,原文是:先主顧足曰:「噫!三弟休矣!」及至覽表,果報張飛凶信。先主放聲大哭,昏絕於地,眾官救醒。可見張飛死後,劉備還是很傷心的。

張飛

提問者問的這個問題,其實是想知道劉備對待關羽或張飛之死的情感有差別嗎?應該還是有區別的。

關羽被殺,荊州丟失,對於劉備來說無疑是雙重打擊,他悲痛不已也是情理之中的。關羽於私和劉備關係親近,於公是劉備集團的第一大將,劉備肯定是痛心的。

至於張飛被士兵所殺,這是劉備早就在提醒他的,常常勸誡張飛不要醉酒打部下,要對部下好一點,可是張飛不聽話,還是很任性酗酒,才遭遇了被謀害的結局。

關羽

二人離世劉備肯定都傷心,哭關羽更是哭荊州丟了,哭張飛則是替他惋惜。

碼字不易,求贊求關注。


這樣一句話用得著長篇大論嗎?其實三國志已經有答案。三國志張飛傳:飛營都督表報先主,先主聞飛都督之有表也,曰:"噫!飛死矣。

劉備聽到下面的人彙報張飛軍營的都督有表上奏,劉備就知道張飛死了。因為張飛是閬中軍一把手。就算是上奏陳述事情也該由張飛領銜。而現在是閬中軍的都督獨自上表,那就是張飛已經死了。噫字有悲痛、嘆息、驚異等意思。

張飛生前劉備就曾多次勸戒張飛要對底下人好點。三國志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撾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

張飛跟關羽都是萬人敵,但兩人的性格是相反的。三國志: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就是說關羽對待士卒很好,但看不起士人。荊州的公安守將傅士仁、江陵守將糜芳、長沙太守廖立、荊州從事藩濬等都跟關羽不好:素嫌羽輕已、與羽有隙。而張飛跟關羽相反。非常尊重士人君子,但對底下的人不好。兩人都因此喪命


一個原因是關羽之死大出意外,張飛之死意料之中,所以沒有太特出的反應,關羽名聲震於華夏,荊州北伐一役以偏師抗兩國合力,雖然兵敗,仍然是不可忽視的存在。從他在徐州時的降曹離曹再到身死的歷程,他的人品才能為天下所重,曹操說他是真天下義士,裴注三國志還引用《蜀記》說孫權有招降關羽的想法。諸如此類,以關羽的能力名聲,他的一得一失,或生或死,牽動的不僅是己方的心,更是三方勢力的心,何況又鎮守劉備集團兩路出兵的東拳頭荊州,所以劉備對關羽的死痛徹心扉也就不足為奇了。

三國演義對關羽死後劉備的反應有深入的描寫,比如「哭倒於地」需要急救,劉備說「孤與東吳,誓不同日月也」,又親出招魂,號哭終日。而聽到張飛死時,有司來報張飛軍中有人到,劉備說「噫,三弟休矣」,看到奏表後放聲大哭,也不算毫無表情,隨後興兵討伐東吳之志更堅,變得完全不聽諫阻了(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演義這樣的敘事手法,主要是突出關羽「義絕」的地位,與桃園三結義遙相呼應,而張飛的冷處理,在於之前已經高潮迭起,再掀高潮有走偏之嫌,接下來只能是伐吳等事層層推進。

而史實上劉備在聽到關羽兵敗身死的消息的個人感情反應並無詳載,但大為震動傷心以至雷霆大怒應該是有的,從後續事情的處理可以看出,殺劉封,伐東吳等,系列連鎖反應。張飛之死,劉備的反應是「噫!飛死矣」!好像輕描淡寫,其實三國志的作者有交代了他的前因,就是在張飛傳中的一則,記載劉備勸告張飛的事,不要酒後就鞭打士卒,這個壞習慣要改,如果改不了,就不要再把他們留在身邊侍候了。(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然而張飛不聽,打了范強張達還留在身邊,不爽時再打,終於被乘醉刺殺,砍下人頭投奔東吳。所以劉備有一定的心理預期,認為張飛的行為是取禍之道,勸他又不聽,遲早出事,聽到他的死訊才會說簡單一句話「噫!飛死矣」!


劉備、關羽和張飛的桃園結義之情,深受後世人的推崇,關羽、張飛在和劉備結義後,情同手足,從此不管劉備如何的落魄,關張二人都沒有離棄劉備。因為關羽和張飛都是劉備最倚重和最信任的人。在劉備建立蜀漢的過程,關張二人有些不可磨滅的貢獻。

劉備在得了荊州後,關羽作為劉備最倚重的人,所以由關羽鎮守荊州,劉備向川之地進軍。

但是後來東吳襲取荊州,關羽被東吳所擒,因為關羽不願投降而被殺,劉備得知後,悲痛欲絕,號啕大哭,可見劉備的傷心。之後劉備又不顧大臣的反對,堅決要為關羽報仇征討東吳。

作為劉備、關羽的三弟張飛也是主張為關羽報仇的。但大軍還沒到東吳,因為張飛性格暴躁,又愛鞭打士兵,最終張飛被士兵所殺。

但劉備得知張飛死的時候,劉備卻只說了四個字,「噫,飛死矣!」這是為什麼呢?

第一,劉備和關羽、張飛義結金蘭,常年相處,情同手足,作為大哥的劉備肯定知道關羽和張飛的性格。

劉備知道關羽雖然對上傲慢,但對下卻非常好,同時關羽有時還是很謹慎的,當時關羽鎮守荊州,隱然成為一方諸侯,因此也不會那麼輕易的失敗和死去。

但當劉備得知關羽死的消息時,他感到很意外,意外之下就是悲痛欲絕。

第二,劉備作為張飛的大哥,也知道張飛的性格,張飛脾氣暴躁,又愛飲酒,飲酒之下又愛鞭打士兵。劉備雖然多次勸說張飛,無奈張飛的性格就是如此,劉備也深感心痛。

劉備知道張飛這樣的性格和行為,將來肯定會出事的,就在他們準備為關羽報仇的時候,劉備還曾勸過張飛,但劉備擔心的事情最終還是發生了,張飛被殺死了。

對於劉備而言,張飛的死,他肯定也是很傷心難過的,但這一切又是劉備所擔心的,是出乎劉備意料當中的。

當劉備知道張飛死的時候,劉備雖然感覺到吃驚,但同時又像在劉備意料之中,在這種情況下,劉備說了「噫,飛死矣」。好像是說張飛最終還是死在了性格暴躁、鞭打士兵的事情上。

所以劉備對張飛和關羽死的時候,表現有所不同,表現的差異很大,但並不是表示劉備對張飛和關羽的兄弟情義差距大。只不過是劉備對關羽和張飛之死,一個是意料之外,一個是意料之中。


謝謝邀請!

「劉關張桃源三結義」是流傳甚廣婦孺皆知的故事,也是經典小說《三國演義》的故事線索之一。劉備集團的故事,基本上是按照這個背景來展開的。

劉關張三兄弟,親如一人。基本的場景都是:劉備到哪裡,關羽張飛都跟著,劉備往哪一坐,關羽張飛就各自拿著兵器往劉備身後那麼一站,畫面感極強。

對於像親兄弟一樣的關羽和張飛,在知道這兩個弟弟的死訊的時候,劉備的表現是不一樣的。

劉備得到關羽的死訊,號啕大哭,以致哭的死去活來暈了過去,而得知張飛死訊,卻只有悲哀:噫!飛死矣!

這的確是令人疑惑。

為什麼會有如此反差?

劉備對關羽張飛兩位兄弟的情義一直是非常好的,基本上做到了「同吃同住同勞動」。

直到劉備得到了諸葛亮,關羽張飛就撈不著站劉備後面了,因為劉備走到哪了已經不太在乎兩位兄弟是不是在身後,他開始關心諸葛亮是不是在他身邊了。

關羽張飛對這個變化還是「醋意滿滿」,甚至還耍過「小孩子脾氣」。

但這並不能說明劉備就疏遠關羽張飛,只是諸葛亮太重要了——卧龍鳳雛得一可得天下,劉備得好好守著。

直到劉備和諸葛亮去奪「益州」的時候,劉關張第一次有了長時間的分別。

劉備把關羽留在荊州,讓他留守荊州,從此,關羽成了獨擋一面的人物,而且他統領守備的荊州,是劉備的命根子,也是諸葛亮的命根子。

而張飛也在劉備奪取益州以及漢中等地,鞏固了自己的地盤和基業的時候,讓張飛分兵鎮守閬中。

劉關張三兄弟就基本上不在一起了。

劉備的注意力其實早就從「結義之情」轉向了「成就大業」。而關羽鎮守的荊州,是劉備「大業」的最重要的支撐。

在諸葛亮的總體戰略構想當中,荊州是一個即可以作為進攻中原的橋頭堡,又可以是守住益州的天然屏障。按照諸葛亮的想法:劉備先佔領益州,使之成為根據地和大後方,戰略突前的荊州在劉備後方穩定之後,出漢中進長安深入中原之時,荊州守軍就可以直逼許昌,雙線出擊就可以讓曹操腹背受敵。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當初劉備選了他最信任最放心也是最厲害的關羽來鎮守荊州,這是把自己的命留給了關羽一半,另一半自己留著。他的這個決策,諸葛亮還是有一絲的隱憂——他對關羽自以為是的毛病不太放心。

事實上,諸葛亮的擔心還是很有道理,關羽自以為是,驕傲自大的毛病,讓他葬送了「聯吳抗曹」的政治局面,也讓他輕率出兵攻打樊城,最終導致荊州失守,自己也丟了性命。

自以為是,驕傲自大害了關羽自己也害了劉備,更害了諸葛亮——荊州一丟,什麼隆中對,什麼「恢復漢室」就都成了「畫餅充饑」。

所以,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劉備的號啕大哭,有大約百分之八十是哭「荊州」而非關羽。而他咬牙切齒的要找東吳孫權拚命,百分之九十是為了「奪回荊州」。

所以,劉備會不顧諸葛亮的勸阻,一意孤行。

然而,禍不單行,劉備的報仇行動還沒有展開,大軍集結還沒有完成,張飛又死了。

他是被部下趁他喝醉把他給宰了。

張飛這個人,很厲害,但是他卻是一個「媚上欺下」的主兒。他對部下非常嚴酷,動輒責罰。關羽的死,讓他把所有的悲憤化成了兩件事:酗酒和責罰部下——借酒撒風把氣撒在部下身上。

這就是自己作死的節奏。果不其然,部下受不了了,乾脆魚死網破,把他給殺了。

張飛的死,在劉備那裡,怎麼也趕不上丟了荊州加上關羽之死的刺激大,劉備有點麻木了。

張飛之死,最多就是死了一個兄弟,但是卻影響不了劉備當下的處境——你不能變得更壞,當然也不可能有好轉。

所以,劉備的反應,更像是一種無奈:噫!飛死矣!


推薦閱讀:

《紅樓夢》中襲人出嫁,為何悲傷不已哭得咽哽難鳴,而且有尋死之念?
原創上聯:不做功課腦生綉,如何對下聯?
智化寺的歷史有哪些?

TAG:劉備 | 關羽 | 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