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死後為何會有萬人抬棺?
當然抬得下,又不是一下就用一萬人來抬,而是一波一波地換人抬。
嘉慶是清朝入關後第五位皇帝,他接手的是一個危機四伏的帝國,國內外矛盾都爆發了,1799年,乾隆駕崩,嘉慶帝正式親政,他親政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扳倒了和珅,打出「咸與維新」的口號,整飭內政,整肅朝綱,鎮壓農民起義,對外力主嚴禁鴉片,對於英國人提出幫清朝鎮壓起義軍和抵禦葡人、法國人的要求,嘉慶帝嚴詞拒絕,嘉慶帝的一系列措施並沒有把大清帝國從衰敗的途中拉回來。
嘉慶二十五年,嘉慶帝帶領大批王公貴族、大臣和馬隊,去木蘭秋狩,到達熱河後,安頓於避暑山莊,七月二十五日,61歲的嘉慶帝突然暴斃,嘉慶帝死得太突然,皇宮內什麼都沒有準備,只好命內務府加急趕做棺材送往避暑山莊,然後再將嘉慶帝的屍體運回北京安葬。
在古代,等級是十分森嚴的,每個等級都有自己的禮節,而皇帝都是最高禮節,在古代抬棺也是講究等級的,一般人2杠或者8杠,有錢的16杠,人數最多不能超過64人,而皇帝則是128杠,所以嘉慶帝的棺木需要128人來抬。
雖然皇帝抬杠需要128人,但不至於一萬人吧,當然給嘉慶帝抬棺的並沒有一萬人,而是八千餘人,八千人也不少了,需要這麼多人主要是因為路途太遙遠了,還有就是古時候很講究,棺材是不能落地的,如果棺材落地那麼死者的靈魂也會落地,所以棺材在中途要停留的話,得用凳子支撐著,而皇帝的棺材在途中則更不能落地了,因此必須徵召大量的杠夫。
在古代這些並不奇怪,尤其是皇帝了!
嘉慶皇帝死後,為何要讓8千人抬棺?老人:棺材還不能落地!
在滾滾的歷史長河中,有數不盡的皇帝,雖然朝代在不斷的更迭,但是這些帝王還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角色。嘉慶這位皇帝是清朝的一位知名度不高的帝王,算是不溫不火的。但是只怪乾隆的壽命太長了,這就導致了嘉慶帝登記的時候比較晚,所以也沒有更多的發展空間。但是嘉慶帝在去世的時候,卻破了一項紀錄。這是因為在嘉慶帝去世的時候,竟然派了8000人來抬棺材,這數目實在是太過於龐大了。
在嘉慶二十五年時,嘉慶皇帝在承德避暑去世,由於當時的天氣太熱了,中暑後突發心腦血管疾病,因而病亡。客死他鄉這就非常尷尬了,因為皇帝去世後,遺體都要運回京城然後再下葬的。可是這承德離北京幾百公里,那個時代交通也非常不發達,只能讓人工抬回去了。
嘉慶作為一代的皇帝,肯定是用的高檔的棺材,最差也是金絲楠木。這就造成了棺材的重量太重,而且回京的路途更是 十分遙遠,單憑几個人或者幾十個人是完全不能完成這個任務的,這就很讓人傷腦筋了。
因為路程加上天氣,所以人數根本就不夠,無法完成這項任務的,再說這個皇帝的棺材,就幾個人抬,也太low了吧。為了加快回京的進程,避免屍身腐爛,所以給嘉慶抬棺材的人數,就誇張的到了8000人。
而且在抬嘉慶皇帝的棺木回京的時候,還有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一個原則,那就是在運送過程棺材不落地,這簡直來說,是不太可能了。這就有個問題了,那麼如果棺材不能落地,那麼大家住宿酒店的時候,棺材該怎麼辦。
因為這棺材不能落地,所以更是需要這麼多的人來抬這棺木,不然的話,就會壞了習俗。抬過的人可以先去休息,讓沒有抬過的人接著抬,以此輪流,既做到大家都有多的時間休息,也能不壞了這些規矩!
感謝邀請! 嘉慶死後未何萬人抬官,那還得從嘉慶的繼位說起了。嘉慶是清朝的第七位皇帝,也是清朝唯一一個通過前朝皇帝乾隆禪位給他的皇帝。嘉慶名為愛新覺羅·顒琰,他原名叫永琰。他的父親是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母親是孝儀純皇后魏佳氏。他出生於萬帝之園,圓明園。永琰小時非常的聰明,六歲就能習今體詩;七歲就知道要孝順皇后和皇帝,受到皇帝等一幹上下人的喜愛。
在嘉慶元年時,因乾隆退位,永琰繼位,改國號為嘉慶。嘉慶二十五年的9月2日,嘉慶皇帝在承德避暑山莊因被雷劈突發心腦血管疾病而亡。因為天氣炎熱,遺體不能久放,於是連忙決定由人工把棺材抬回千里迢迢的北京去。
那時的一代帝王,棺材的材質都是相當重,而且大的。
棺材自身超大的體重,再加上嘉慶本身的屍骨,重量不輕。再加上路途遙遠,幾個,幾十個人,壓根就抬不起來棺材來,於是顧命大臣一聲令下,決定加大抬棺材的人數,由於天氣熱,再加上必要要趕在屍體壞掉之前趕運到北京。於是,在日夜兼程,馬不停歇的趕路中,給嘉慶抬棺材的人數,直接增加到了8000人。
這8000人在抬棺的過程中,必須得保證運送棺材的過程中,棺材角嚴禁落地,否則將不吉利,影響到大清的國運。因此,所有抬棺材的人員都不可以休息的,她們必須連續的換班,才能儘可能地把棺材運回到北京去。為了儘快運棺回北京,所以人數上一下8000多人了。
看到萬人抬棺這四個字,想必有很多人誤解了這個意思,可能有人要問了,這個棺材得多大才能讓一萬個人抬著,這當然是不可能的,準確的說是嘉慶死後有一萬個人為他抬了棺材。嘉慶這個皇帝其實在歷史上存在感比較低,或許是因為他老爹壽命太長,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嘉慶死後倒是挺轟動的,因為有一萬個人給他抬了棺材。
這應該算是第一人了,那麼為什麼會有一萬個人給嘉慶抬棺材呢?其實這事說起來也很簡單,在古時候有這樣一個規矩,那就是抬棺材的時候,沒有到墓地的話,棺材是絕對不能落地的,否則棺材在哪裡落地,逝者的魂魄就會留在哪裡,這是不吉的。這個規矩現如今在很多地區依然存在,不知道各位有沒有聽說過這個規矩。
嘉慶皇帝死於承德避山莊,並且還是暴斃而亡,這就很尷尬,壓根沒有絲毫的準備,並且當時還是個夏季,需要趕緊把嘉慶的皇帝運回京城的墓地,古時候可沒有什麼發達的交通工具,嘉慶是皇帝他的棺材必然是要用到人力的。
嘉慶的棺材可不輕,在這一路上肯定是需要大量人力的,一方面棺材不能落地,一方面趕時間回京城,所以沿途的父母官都安排好人力在路口接應,只要嘉慶的棺材到了,立馬換人手,換下的人休息,棺材繼續往前運,換人的時候棺材還不能落地。
因此嘉慶的棺材才會有這麼多人去抬,當然根據史書記載是八千人抬棺而不是一萬人,古人是非常重視死亡的,一點都馬虎不得,更何況還是帝王呢。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因為嘉慶是在承德避暑山莊突然去世,棺材需從承德抬回北京,路途遙遠,然後又有抬棺不能落地的說法,又是皇帝,所以請了很多抬棺的漢子!路上根據道路寬窄情況,抬棺人數有多有少,交替完成抬棺到達北京的任務。萬人是說抬棺總動用人數,不是說萬人一起抬!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