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不會把心理疾病當回事,甚至只當成笑話?


心理學的歷史非常短,只有一百多年,所以依然有很多人對它有誤解。人的心理,就像身體一樣,都會有出現問題的一天。不把重視心理問題,這種現象非常普遍。究其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

缺乏了解。

有些人認為,心理問題就是精神病,這有很大的區別。心理問題是可以解決的,而精神病只能緩解,不能根治。當他出現心理問題的時候,並不願意去看心理醫生,害怕被別人當作精神病人。

群體不同。

歲數大的人,因為他們經歷過很多事情,很難受到外界的影響。他們大部分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也沒有什麼追求。同時,他們比較難以接受新的知識,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自然就沒有心理疾病的概念

還有一些人,受到網路的影響,經常在網路上瀏覽各種雞湯文,他們的心態自然會比較好,自然就不重視心理問題,認為只要忍一忍就過去。

認知不同。

許多心理問題,始終難以有明確定義,例如許多年前,我們普遍認為自戀是一種心理問題,而現在,因為很多人都比較自戀,就不能叫做心理問題。同樣的事物,在不同人的眼裡,都會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覺得自己心情很差,已經得了抑鬱症,在心理醫生看來,他只是情緒過於焦慮。

總之,我們應該分析自己的心理狀態,保持健康的心理,這樣才會讓過得幸福。

關注小明的兩個原創頭條號。《趙小明心理團隊 》與《心夥伴》~被頭條網評為2017年度最火的心理類專欄。趙小明丨央視財經頻道特約心理專家


人生活在社會中,就要被賦予不同的角色,完成不同的任務。然而一旦生病,不論是心理的還是生理的,因為異於常人,被迫退出原來的社會分工,被視為負擔或累贅。所以,很多人會排斥精神病人,甚至會將他們當做笑話。

美國疾病防治中心曾對南美的原始部落進行考察,他們發現在這些部落中,居民對待患腹瀉、創傷、皮疹等常見疾病的人與其他人沒有區別。他們不認為得這些常見病的人與正常人有任何的不同。但如果有人患了天花、霍亂等嚴重疾病的話,就會被部落認為是「病人」,因為他們無法再參與部落活動了。之後,部落的人會不斷的疏遠他們,甚至是疏遠他們的家庭。

在低文明階段,有的文化認為疾病是對人類的懲罰,生病的人是有罪的,患病是對自己的罪孽的償還。這使患病的人雖然遭受了很大的痛苦,但依然被其他人看做是罪有應得。比如認為精神病人是被惡魔附身、是異教徒等等,使得他們的歷史境遇令人悲傷。

所以,社會對於心理疾病患者的異常態度主要是因為他們無法再和其他人一樣進行社會活動,創造價值。同時,在我們的社會文化背景下,精神病人一直被視為「瘋子」、「危險的人」。但對待精神病人的態度反應一個社會的進步程度,我們需要反思如何正確的對待患有心理疾病的人。


這個問題一方面與心理學在我國的發展情況有關,而更重要的是我們對心理疾病的偏見與誤解。

雖然近幾年心理學在我國的發展速度很快,也越來越被大眾普及與接受,但是長期來看,心理學進入大眾視野的時間並不長,普及度並沒有那麼高,民眾對於這方面的認知和意識都還不夠,遠遠比不上對物理身體健康的重視程度,與其說不把它當成一回事,還不如說,沒有這個知識,不知道它是怎麼一回事,也不知道怎麼把它當成一回事。

另一方面,長期以來,我們對心理疾病都有偏見和誤解。認為有這樣情況的人就是「變態」,或者就等於「要殺人」「社會和家庭的累贅」「沒有價值的」或者「隨時都很危險」。不可否認,心理疾病可能嚴重影響個體的社會功能,但許多心理疾病患者,特別是那些接受治療的人,他們處於良好狀態的時間也會相當的長。例如較嚴重的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患者,他們在95%的時間都是比較正常的,而只是有5%的時間會表現出異常。我們對心理疾病的偏見不僅是有這樣誇大的的負面認知,還會對其有消極的情緒例如厭惡和恐懼,以及對這些心理疾病患者的歧視傾向,有的時候看到一些較為誇張的行為,會認為很好笑,甚至當作茶餘飯後的笑柄。我國精神衛生法明確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歧視、侮辱、虐待精神障礙患者,不得非法限制精神障礙患者的人身自由。從這個角度來說,很多人不會把心理疾病當回事,甚至只當成笑話,也是不懂法的表現。大眾對於心理疾病的這種偏見,反過來會加重心理疾病患者的病恥感,這使得他們不敢求醫,為了能得到平等的對待,有時候患者本身也只能裝作「不當一回事」。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張玲

快來關注暖心理頭條號,溫暖你的世界 讓我們一起溫暖世界 ~


心理健康是健康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WHO對健康是這樣定義的:「健康乃是一種在身體上、精神上的完滿狀態,以及良好的適應力,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衰弱的狀態」。近些年來,社會大眾對精神心理疾病越來越關注,但是總體來講,還有很多人對心理疾病存在誤解,對心理疾病不重視,甚至當成笑話。在心理學專業領域,我們把這種現象稱為心理疾病的污名。為什麼會存在心理疾病的污名的,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大眾傳媒對心理疾病的扭曲報道。一些大眾傳媒對心理疾病的報道是不客觀的,甚至是錯誤的,無形中使社會大眾形成了一種錯誤的認識;

第二:中國傳統文化助推了污名的延續。在我國傳統文化裡面,心理疾病或者精神異常是一種非常丟人或者有失面子的問題。

第三:心理健康宣傳教育有待進一步加強。當前我國精神心理疾病的社會宣傳教育缺乏,要改變當前社會大眾對心理疾病的錯誤認識,必須加強科普宣傳。


本篇由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單正巧老師回答。

這是受我們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影響,中國人受儒家文化影響之深,講究中庸之道,絕大多數人的趨同性大於獨特性,讓他公布自己的痛苦情緒和糾結的內心世界,他是有羞恥感的,所以才會有「死要面子活受罪」之說,更多的人遇到心理疾病,往往選擇避之不談,隱忍度日。

再有就是社會大眾的文明程度,良莠不齊,全民素質還沒有上升到關注精神世界、心靈世界。再說心理諮詢與治療,很難量化,很難讓老百姓看到立竿見影的效果。難從無形變成有形的效果,因此全民認同還有一個過程。

還有一部分人是無奈。因為心理諮詢和治療,費用往往都很高,就拿精神動力學派來說,就要求來訪者是四有之人,既有錢有閑有精力有頭腦,顯然,廣大的勞苦大眾還不具備,似乎心理疾病是一項奢侈的消費,無奈之下只好一笑了之,得過且過。

說一千道一萬,心理疾病,其實跟感冒發燒一樣,早發現早治療愈後好,如果拖延下去,小病拖成大病,後悔莫及。

本文版權歸作者本人,未經允許嚴禁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婦專委協會近期推出線上系列公益微課,每周一次,歡迎收聽,詳詢請發私信或留言。

☆單正巧,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級職稱,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婦專委,懋德中心志願者。20多年的軍旅從醫經歷。擅長精神動力取向,工作方向有喪失,婚姻情感及家庭問題,各種情緒和壓力引起的睡眠問題,抑鬱、焦慮等各種神經症及其講座,團體輔導,擅長團隊合作,團隊溝通等等。


這是一個很怪異的現象。身體有病的人,越嚴重求治的願望越強烈;而心理有病的人,越嚴重回避的越厲害。承認心理不健康的人,基本沒有問題,越是神經病越不承認自己有病。在人們的一般觀念里,身體有病不是丟人的事,而心理有病似乎是很丟人的事。這種不正當的觀念,使許多心理疾病轉變成了身體軀體疾病。一旦如此,治療起來就難了。


身體有病顯而易見,人人都可能會有個小病小災,但心理疾病就不是那麼容易讓人體會理解了。

首先,心理疾病的病灶不是那麼顯而易見,可以針對性地予以治療。其次,心理疾病不是人人會得,沒有得過的人是不會有感同身受的認識的。第三,有心理疾病的人,又不能自我感知疾病,認識自己的心理。這三點造成了人們對心理疾病的費解。最後,心理疾病有輕有重,一般不影響吃喝不危及生命,也讓人們不把它當回事。

但是,畢竟心理疾病影響人們正常的工作生活,隨著人們的認識的提高,追求生命的質量,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了。


應為身體病有幾千年的歷史,並有相當多的醫療經驗。但是人們發現精神心理疾病也只幾百年,這種病理想法也是由西方流傳而來,中國文化傳統中,一般不認為這是病,只是身體經脈氣血不通,使得六神無主精氣渙散,邪氣入侵。古代最好的治療方法,通過儀式讓病人深深相信驅邪已除,神靈護佑,病便可好。現在的人開智已沒有了信仰與敬畏。所以只有用心理學的暗示和各種技術來治療。


謝邀,心裡疾病應該是憂鬱症,心裡變態一類型的病,這些的確是病,得這些病的人狂躁不安,生不如死,常常會做出一些傷害別人的事,因為她他不能控制自己,這些人需要愛心和理解,也需要親人對她他的病進行醫治,而不是讓人去嘲笑她他,拋棄她們。


推薦閱讀:

從什麼時候發現父母老了?
公共場所怎麼對待為老不尊?
酸棗仁有什麼作用,真的能治失眠嗎?
三歲大的小朋友總是愛生悶氣怎麼辦?

TAG:心理學 | 心理健康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