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教育是怎樣對孩子產生影響的?


托爾斯泰說過,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家庭,尤其是父母對我們的影響,可不止你能想像到的那一星半點。

有時候你會發現,自己無論是性格、脾氣、處事方式,還是兩性關係、婚姻狀態,幾乎都與父母的如出一轍。

甚至虐待、家暴、出軌、精神疾病等等不良的品質,如果在父母身上出現過,那麼孩子一定也避免不了。

有時候,我們意識到了父母的影響,選擇刻意避免父母的影響,卻再一次次的重複他們的悲劇循環。

父母對孩子的最大影響,其實是一種家庭教育模式的代際遺傳,讓幸福或不幸一代代傳遞下去。這也是不幸的家庭悲劇一次次上演的根本原因。

那麼,父母的教育是如何對孩子產生影響的呢?

在英國兒童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奧利弗·詹姆斯的《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響我們一生的》(《Not in Your Genes》)這本書中,總結了四種影響模式。

分別是:言傳、身教、身份認同和虐待。

在看完整本書之後,我認為奧利佛·詹姆斯說的不無道理。下面就簡單的介紹下這四種模式,如何讓我們變成了現在的樣子。

·言傳

有時候,父母會根據自己的價值觀,直接告訴孩子一些行為規則。有時候,父母則會從口頭上對某種行為進行鼓勵或反對,孩子就能根據父母的態度做出判斷,該如何迎合父母,避免讓他們失望。比如,孩子主動分享玩具給別的小夥伴,父母對此行為大加稱讚,那麼孩子今後就會變得樂於分享。

·身教

身教比言行更有影響力。孩子會近距離觀察父母,不加辨別地模仿他們的性格特徵和行為模式。比如,看到爸爸隨手扔垃圾,小孩子就學會了隨手丟垃圾。看到父母蠻橫不講理,孩子也會變成一個自私任性的熊孩子。

·身份認同

身份認同,其實就是一種認定同類、尋找歸屬感的行為。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更像父母

,孩子會將父母身上的某些特質複製到自己身上。比如,有一對脾氣暴躁的父母,孩子也會變得暴躁,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

這種心態可能是出於對父母的愛意,「我愛你,所以我想變得像你」。或者是為了逃避來自父母的傷害,「你看我這麼像你,不要再傷害我了」。後者通常就是不良的性格、精神疾病代際遺傳的根本原因。

·虐待

我們都知道,父母健康的愛會讓我們成長為一個有安全感,有獨立人格且精神健康的人,而且我們也會把這份愛自然的傳遞下去。

而來自父母的虐待和控制,則會讓我們對父母產生不良的身份認同,並將虐待和控制傳遞下去。

虐待分很多種,既有身體上的虐待,言語上的打擊,也有精神上的虐待,比如冷落、忽視孩子、對孩子發泄消極情緒等等。這種傷害一旦產生就很難自愈,繼而變成自我的一部分影響孩子的一生,並在孩子的生活中不斷的重演。

也許你意識不到,但是虐待在我們身邊隨處可見。無論是職場關係、朋友關係、情侶關係,還是親子關係中,你都能看到虐待的影子。比如,一個總是對你大吼大叫的上司,一個總是缺乏安全感的伴侶,這就是情緒的虐待。

可以這麼說,大多數的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都來自於養育者的虐待。

而所有這些虐待的根源,都來自他們父母的養育方式。

父母的養育方式對我們的影響,是一次緩慢而持久的浸透。因而,想要擺脫來自家庭對我們的不良影響並不容易,而且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鬥。

不過,即使如此,我們也不應該只是抱怨和指責父母。因為虐待是遺傳的,父母也是從虐待中長大的。

對已經長大成人的我們來說,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意識到這種後天的培養的影響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從而促使改變的發生。

弱者總是自暴自棄,強者總是尋找方法。

打破父母養育方式的影響的方法,就是從自己開始改變,來切斷這種惡性循環,創造一種新的養育模式,打開一個良性的循環。

畢竟,我們能給孩子最好的東西,就是愛與幸福。

好了,以上是我個人的粗淺認知。對家庭教育感興趣的朋友,歡迎留言評論,我們一起探討交流吧。


一個合格的父母,僅僅是提供溫飽給孩子嗎?我們都知道成為父母並沒有經過任何考試,因為他們有時候自己就還是個孩子,那麼大孩子帶小孩子,能帶得好嗎?帶不好的話,會給孩子造成什麼影響?

首先,孩子不僅僅只是由一顆受精卵發育而來的動物,而是一生下來就成為獨立的人。作為孩子,有著自己最基本和不可剝奪的權利——吃飯、穿衣、住房、受保護。除了這些物質上的權利,他們還理應得到情感上的撫育——情感受到尊重。這在未來有利於自尊心的培養。

其次,孩子正因為有父母的監護和陪伴,所以也有權要求父母以適當限制自身的行為對自己進行引導(注意,這裡是屬於孩子的權利而非義務)。一個不加引導和管制的孩子有著他/她不受限制的想法和行為,有權犯錯,也有權在不受到肉體和情感虐待的前提下受到約束。

最後,孩子也有權成為「孩子」。他們有權利貪玩調皮,隨心所欲,不負責任地度過自己的童年。雖然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家長的確也有權利要求孩子逐漸承擔起家庭和社會的責任來適應未來的獨立生活,培養他們走向成熟,但這也決不應該以犧牲童年為代價。


都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兒子會打洞。在根本上就是說:父母是怎麼樣,孩子就會怎麼樣。孩子總是會受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

一個孩子從呀呀學語到長成人,陪伴最久,影響最深遠的就是父母。孩子發生的每一件事,從父母那邊得到的反饋,孩子都會記住。比如教孩子凡事要忍讓,孩子就不可能強勢!眾星捧月把孩子當皇上養大的,他就不太可能善解人意。孩子就像一張白紙,父母的認知格局說教就是在這白紙上作畫,育兒先育己,父母的自我成長跟教育孩子同樣重要。


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是孩子的標杆,是孩子的天,孩子的地。

所以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有著影響。所以,要孩子各方面都優秀,那父母首先應該自我反省一下,父母自身是否做得個好榜樣?

朋友孩子所在的學校搞了一個國際日的活動。因為比較特殊的情況,中國這個國家出現了三面旗子,一面是五星紅旗,一面是香港的區旗洋紫荊旗,一面是台灣的區旗中華民國旗。由此引發一些爭議。中國大陸的媽媽覺得不應該出現香港和台灣的旗幟,香港和台灣的媽媽,覺得我就是香港人,台灣人,孩子也是哭著鬧著只承認自己是香港人台灣人,不願意走在中國五星紅旗列隊里。。

由此可見,父母的任何一點行為都會直接影響孩子的一生。預想要養育出優秀的孩子,先要成長為優秀的父母。


謝謝邀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在孩子幼兒時期的言行舉止,都會在孩子身上留下印記。毫不誇張地說,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

父母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那麼首先最應該做的就是讓自己成為那樣的人。如果希望孩子好好學習,不允許孩子看電視,那麼在孩子的面前,家長就應該多看看書,不要追劇玩手機;如果希望孩子成為一個有禮貌的人,那麼家長就要給孩子樹立好形象,禮貌地別人打招呼問好;如果希望孩子遇事時不要情緒化,那麼在和孩子的相處中,就要率先垂範,有情緒的時候用積極的方式疏解,不打罵孩子,不遷怒他人。

家長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一言一行都被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教育孩子是父母最重要的事業,加油!


感謝邀請回答。我覺得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是言傳身教中逐漸影響著孩子的思維,行為等方面的成長的。

言傳。親其師,信其道,可以說,父母是孩子來到世上所面對的第一位老師。因為血緣這層特殊的關係,孩子對父母就多了一種與生俱來的信任。因為這種信任,當孩子年幼時,父母所說過的話,對孩子來說,信任程度就遠超於其他人所說。

身教。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慢慢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判斷力,父母做事時的情景就深入孩子心中。此時的孩子因耳濡目染,或模仿或質疑或因孩子自身的性格而做出其他反應。但這潛移默化也在不斷的影響著孩子的成長。


我總在說一個隨地吐痰的父母教不出來一個行為規範的孩子。孩子就是父母的翻版,悟性高的孩子會在接觸到社會後意識到父母對自己教育欠妥的地方,但也有很多孩子在父母的熏陶下完全繼承了父母的三觀。實際上教育孩子一點都不用費力,你的言行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如果你給你身後的人把門開著別讓門砸著他,孩子自然就學會了。上電梯時讓小孩和女士先上他也就學會了。在地鐵不搶座位,把座位讓給小孩老人及女士,孩子自然看在眼裡。空口講道理是無用的。


言傳身教,知行合一,能這樣就善莫大焉了~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按照我們的要求做的事,占其行為的20%;而按照我們的行為做的事,要佔到其行為的80%。所以,為了孩子,我們不能太隨便地做人和做事。做事之前,要先反觀我們自身,然後,去思考教育需要加強些什麼、避免些什麼,教育就會達到更好的效果,那麼父母的哪些方面會對孩子產生影響呢?

1、有影響:父母的教育程度 vs 無影響:家庭和睦

父母受的教育程度越高,學生的成績越好。這並不令人奇怪。智商高的父母,其子女智商也往往較高。這是遺傳的影響。而家庭結構和狀況則不見得有什麼影響,雖然人們往往想法相異。

2、 有影響:父母的社會經濟地位 vs 無影響:學生居住的社區環境

來自較高社會經濟地位的家庭的學生成績通常也會比較好。社會經濟地位是衡量成功的一項重要指標。如果父母是成功人士,他們的子女成為成功人士的機會也較多。相反,社區環境的影響倒不大。

3、有影響:母親是在30歲或30歲以後時生下第一個孩子 vs 無影響:母親從孩子出生到上幼稚園這段時間當全職媽媽。

對於一個30歲或30歲以後才生育第一個孩子的女性來說,她往往因自己的職業發展,而且,比那些未成年的母親有更加充分的做母親的準備。(值得主要的是,ECLS 的數據表明,對那些未成年時生下第一個孩子,而等待30歲以後,生下第二個孩子的母親來說,她們的第二個孩子未必比第一個孩子更成功),而全職媽媽似乎沒什麼優勢 (這個結果也令我大為失望)。

4、有影響:學生出生時的體重 vs 無影響:學生參加發展計劃

早產對孩子的健康不利,也可能因為父母產期前的健康習慣,比如吸煙喝酒等。

至於兒童發展計劃,雖然意圖極好,卻沒有實際的效果。也許是因為當那些教育程度不高,工作強度大的母親把自己的孩子送去發展計劃的項目活動時,所教育她孩子的,可能也是一位教育程度不高,工作強度大的母親(還有一大群同樣背景的孩子們)。

5.有影響:學生家裡說英文 vs 無影響:父母帶孩子去博物館

如果父母語言能力不強,即使帶孩子去博物館,也效果甚微。

6. 有影響:學生是領養的 vs 無影響:學生經常被打屁股

研究表明,親身父母的智商對孩子的影響要遠遠大有養父母。而一個孩子一出生就送人領養的話,他的母親的智商也不會太高。另一個解釋的就是,如果母親知道要將孩子送人領養,在懷孕過程中也不會很好的照顧胎兒。而被打屁股對孩子的影響反而不大,這也和「傳統智慧」--「管教你的孩子,使他不至於去地獄」相吻合。

7、 有影響:父母經常參加家長會 vs 無影響:學生經常看電視

經常參加家長會的父母表示父母對孩子的關心,參加的本身並不重要,父母的關心孩子的教育才有效。看電視的時間則沒有影響。研究表明,看電視並不能使孩子更聰明。

8、 有影響:孩子家裡有許多藏書 vs 無影響:父母每天給孩子讀書

書的數量的多少並非是決定因素,但二者的相關影響是間接的。這並非說,家裡藏書多的孩子,就一定成績好,而只能說有關聯。

一種解釋就是,有許多書的家庭往往是父母對教育重視的家庭。他們本身的學習習慣和勤奮傳遞給孩子。也正是因為他們關心教育,他們的藏書也多。


都說性格決定命運,這話是不假的。智商、情商、能力在後期都可以彌補提升,唯獨性格一旦形成,終身無法改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的性格和習慣形成至關重要。

1.太無私孩子反而自私

孩子都是家長的心頭肉,家長都是想把最好的給孩子,很多孩子在家長的溺愛和保護下長大,並不能對父母所做的一切表示理解和感恩。家長要讓孩子明白對他好是因為愛,並不是無緣無故,唾手可得的,告訴孩子愛是相互的,要學會去愛別人,學會付出和感恩。

2.太強勢孩子反而無能

有的人看到許多家長強勢厲害,認為他的孩子也一定厲害,那就大錯特錯了。家長如果太厲害強勢,孩子就會顯得無能懦弱,因為家長把一切暴風雨都替孩子扛了,孩子不會遇到這類事,自然也不會懂得去處理。家長要讓孩子明白,這世界除了光明,也有黑暗,父母不能保護你一輩子,你要學著自我保護,自己變得強大起來。

3.太自信孩子反而自卑

有些家長在孩子面前自信爆棚,表示自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對自己孩子也是充滿了自信,殊不知這會讓孩子變得不自信。孩子自知離父母口中的自己相差甚遠,努力向著目標拼搏又無法成功,久而久之孩子就變得不自信了。父母應告訴孩子,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給自己設定一個小目標,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做到的。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只有給孩子樹立正確的形象和思想理念,孩子才可能健康向上發展。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中國父母的教育?孩子沒有說不的權利嗎?
爺爺奶奶養孩子,有哪些方面使你不放心?
現在的孩子都怎麼了,太自我了,只是家庭教育嗎?
你通過哪些途徑獲得育兒知識?
「不是我做了富豪的母親, 而是良好的家庭教育成就了兒子的富豪夢!」

TAG:家庭教育 | 教育 | 育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