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老子的核心思想只有兩個字【行道】。
行【道】而有【德=得】。
無為是順【道】而【行】,行而有德【得】。
道道是跟語言無關的,語言來表述道,就已經不是道了。
道也是用來談論的,談論的道也已不是道了。
關於道的闡述,層出不窮。
大抵老子想著【非道】的語言來接引人進入道的層次。
道需要自己去悟,但悟了的道,卻又沒法通過語言表述出來。就象老子悟了道,但老子通過語言表述出來得道,就已經不是【道】了。而真正的道是什麼就不得而知。因為道不等於語言,因為道要基於切身的體驗。
道可傳而實不可受。可傳的是道的語言。
不可受的是要自己去體驗的那個真正的【道】,而語言又是無能為力的。
順道而有德老子多方面闡述了道,但終究什麼是道,不得而知。
道生一,一生二,三重萬物,這就是順道而有德【得】,生生不息。
但終究人們上升不到【道】的層次,
因為【道】之不明,就會每況愈下。
失【道】而後有【德】
失【德】而後有【仁】
失【仁】而後有【義】,
其實已經是沒有【道】可言了。
問題的發端就在於【道】不是語言能闡述的,而是要回歸自己的內心去體驗【道】。
老子的核心思維是【行道】,也就是【順道而行】,也叫【無為】,這已經就有德了。《老子》三十三章說:「知人者智,知己者明。勝人者有力,勝己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道家的哲學裡充滿了辨證的思維。
1、能夠洞察通曉人心之理,可以稱得上是智慧了,然而只能看到別人,選擇性忽略自身的優缺點,不能算是真正的開明——看到別人的樣子需要用眼,看到自己的樣子需要用心。
2、打敗別人當然不失為一種勝利,然而好戰者必敗於戰,所謂的勝利也不過是一種變相的虛妄。真正的強大是內心的強大,是能夠了解接納自己,同時也理解包容別人的心胸開闊。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能夠說服自己的人心中只有朋友,故能天下無敵。
3、佛學裡講,慾望是萬惡之源,一個不懂珍惜的人貪得無厭,縱使富可敵國也無法填平慾望的溝壑。雙手捧沙,不過爾爾,唯有撒開雙手,才會擁有整個沙漠。因此,捨得是人生的大智慧,唯有放下才能真正的擁有。而知足常樂,懷揣感恩之心,是一個人能夠感知幸福的基礎和前提。
4、天上不會掉餡餅,世上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成功。每一個有意義的獲得都需要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志氣停留在語言上,只能是空談,唯有意志堅強,身體力行的踐行者,才配稱得上強者。
5、做人必須有自己的底線和原則,在重大抉擇面前,堅決不能違背自己的良心。大丈夫有所為有所不為,要做一個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人。
6、生理意義上的生命是有限的,精神意義上的生命可以永垂不朽。一個人唯有具備了高雅的品格和高貴的思想,他的影響力才不會因為生理意義上生命消亡而消失,他的人格魅力和精神財富將流芳百代,永世長存。
尼采眼中的老子是一口不枯竭的井泉,老子的核心思想是「自然無為」,圍繞這一核心,形成了自己的哲學思想。
1 反者道之動。
反者道之動,這裡的「反」有兩層意思,一個是「相反」,一個是「復返」。
《道德經》「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
有和無,難和易,長和短,都是相對而言的,我們對事物本身相反相成的看法不是世界本身所具有,而是人賦予的,有和無,難和易,長和短本身沒有區別,是人對世界作出判斷,確定世界的意義。
第二層意思是,往複迴環的生命之道。
老子說「道」是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就是指往複回還,流動不己的生命,流動的世界。
人們不能為相反相成的事物表象所遮蔽,而要破除知識的妄見,契入往複回還的生命之道中,這才是發現世界意義的根本途徑。
2 無為而無不為。
老子的「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不否定人的積極性,而是說,不要改變自然的節奏,破壞自然規律的盲目所為。這裡的自然是老子哲學中重要概念,它並非指外在的自然界,而是指自然而然,順應世界的態度。
3 不爭的哲學。
老子認為爭強好勝是衰落的根源,而清凈無為是符合自然無為的生命之道。老子「水善萬物而不爭」。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的哲學不是弱者的哲學,而是充滿了力量感,放棄逞強的慾望是獲得強盛的根本途徑。
4 回到嬰兒狀態。
這個世界熙熙攘攘,爭名奪利,吵鬧不休,老子認為,應該追求淡泊,寧靜,不為名利所動,做剛出生的嬰兒,「復歸於嬰兒」,嬰兒的狀態是無知無欲,純凈真實。在老子看來,文明在一定程度上是對「本色」的背離,人類在慾望的驅使下,毒害了心靈,不能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了,變得「不自然」了。
老子的《道德經》五千言,後世法家,宋明理學,美學,邏輯學,倫理學,教育學,建築學等等都受到其影響,其核心思想就是自然無為。
老子的思想確實是"自然無為"。通過其著作《道德》發現這一點並不難。
可但是,但可是,普天之下知"道法自然"者多、懂"無為"者少之又少!
無為者,為無也。從世間萬象之大有,到萬物類象之小有,再到一物一性之本有,最後到化本之通融,便已跳脫目之所視的具象,所謂無物。
無是有的更高級發現,也是智慧獲得的路徑。需要說明的是老子的"無"並非什麼也沒有,與"本來無一物"的"無"根本不同!
這和畫畫有點相似,"畫山不見山"卻是達到了一定的境界了!
百家思想皆總結為二字:
法家——馴奴:幫君主馴服奴才。
儒家——立人:以人為本。
楊家——唯我:個人最尊貴,一毛不拔。
鬼谷——揣摩:揣摩君主心理,拍君主馬屁。
墨家——滅欲:存天志,滅人慾。
名家——名實:白馬非馬。
道家——順天:順應天道。
人道之首是親親,即愛自己的親人。天道之首是生生,即人類萬物,日月星辰,皆循道而生,亦循道而終。
哪些是違背人道之事?父母不慈、兒女不孝,丈夫無情、妻子無義,兄長無愛、弟妹不敬。《三國演義》中獵戶劉安殺妻,是最違背人道之事。依據儒家思想,《三國演義》中的反一號不是董卓,而是劉安。
哪些是違背天道之事?《孟子》中,揠苗助長的故事。《史記》中秦始皇、漢武帝傾盡天下之財,尋仙求長生。幾十年前的大躍進,畝產兩萬斤。
人定勝天者,尋仙求長生的秦皇漢武。人不勝天者,漢文帝是也。我們在回顧一下漢文帝的遺詔:
朕聞,萬物之萌生,非有不死。死者,萬物之理,物之自然也。豈可哀哉!並叮囑喪事簡辦。不可以死者害生者。
漢文帝被儒家、道家譽為漢代堯舜。
實踐證明。老子的順應天道,人不勝天的思想才是精華。人能勝天的思想才是糟粕。
老子的核心思想是:朴、素、玄。1.朴,「一者其號也」可以看成是對自然的存在的一種概括,是客觀事物及其內在的總體聯繫。道,常無,名朴。2.素,「無為其素也」,道,常無為,而無不為。3.玄,『』玄『』本身作為世界的本原和認識的方法,便是這樣一個三,一個最根本的、最完滿的三。「三生萬物」是從「無」中生化出來的「有」,通過「無有」的過程。
老子認為道是萬物萬象的本源,萬物萬象源自於道,道是本然與終極的存在,沒有源頭。
老子認為人類所見的二元對立世界是假象。道是整體的,不是二元的,是超越感官的。
老子認為入道的方法是過簡單安靜的生活(致虛極守靜篤),持續的減少自我(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不爭,少欲)。
老子提醒眾人,不要專註於有的世界(假象),而要關注無的世界(有生於無)。不要陷入善惡是非的二元價值觀內(善惡美醜),要多思考宇宙本源(道)。不要只從書本上尋道,因為語言有局限,無法充分描述道(道可道非常道)。
為何老子崇尚無為?因為道的本質是無為,不是人為。
老子的核心主張與佛家的核心主張本質是相同的,只是說法不同。讀懂老子的,很容易讀懂釋迦摩尼,反之亦然。
老子為我們樹立了一個榜樣「道」,並且教會我們學習「道」,同時通過這個「道」來表達老子的思想觀念,處事哲學。
講究無私奉獻,廣行善事,必有善報。
講究辯證的去看待事物,並通過此來陳述他最核心的治世觀念「無為。」
所謂「無為」不是不做為,而是不胡亂作為,順應天性,人性。
如果想了解更多《道德經》,可以關注本人,我正在寫《教你讀懂道德經》系列文章。
老子的核心思想有兩點
一個是對萬物的解釋是矛盾對立的統一體。
一個是政治主張是無為而治。
關於無為而治以我的理解多啰嗦兩句:他敘述為「天地不仁 以萬物為芻狗君王不仁以萬民為芻狗」。這裡的「不仁」不是無情無義而是不偏親偏愛,與孔子的「仁者愛人」相對應,不要對君王的維護過於偏愛。國家興亡也遵守矛盾對立的自然規律性。
推薦閱讀:
※上聯:微微一笑很傾城,下聯是?
※上聯:年瑞歲新花解語,如何對下聯?
※如果能回到古代並且還能回來,你最想帶什麼回來?
※三國歷史上真的有空城計嗎?
※上句:世事如棋局,執子縱盤步步營,下句如何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