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元代丞相的具體職位是什麼?


元朝(1271—1368),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忽必烈即位後,實行中書省一省制,長官為中書令,多數時間以皇太子兼任,但實為虛職,為名譽上的宰相。

中書令典領百官,決斷日常事務。設置左、右丞相統領六部官員,指揮百司,位列中書令之下,無中書令時代行職權;由於中書令長期虛位,左、右丞相便成為實際上的宰相。右丞相、左丞相各一員,正一品,以右丞相為上,均無具體任期的限制。

其下又設置平章政事,凡軍國大事,無不由其處理,為第二丞相,即次相,而以左、右丞和參知政事為副相。左、右丞又稱左、右轄,負責裁決日常政務,參知政事則參與其事,位列左、右丞之下。中書省長官中書令以下下設平章政事、右左丞、參知政事為副相。中書省下設吏、戶、禮、工、刑、兵六部,設尚書、侍郎分理政務。

元朝宰相權力很大,是上層權力核心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繼承,是皇位爭奪戰中的重要依靠力量。

與宋朝不同,元朝宰相權力相較於宋朝有了大幅提高。宋朝的政治體制大體沿襲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長官擔任,宋朝的相權大幅萎縮,僅負責行政職能。三司、宰執、樞密使三權互相制衡,因此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相較於宋朝,元朝的相權是古代加強皇權,削弱相權大趨勢下的一次重要反彈。

之所以元朝宰相權重,是因為存在大量利於宰相專權的機制,但從制度上對宰相專權所作限制卻很少。尤其,元朝大多數皇帝權力欲不強,大多滿足於深居宮中,對親自處理政務並沒有太大興趣。有能力出色的下屬主動作為,坐享其成,何樂而不為呢?並且這還不是皇帝個人怠政所致,而是制度如此,給了當朝宰相巨大的權力,使得宰相在朝廷呼風喚雨再一次成為可能。


元代的宰相機構是中書省。中書省名義上的長官是中書令,但元代的中書令按例由儲君皇太子兼任,平常並不管理中書省事務。這樣,中書令以下的右、左兩丞相,就是元代中書省事實上的長官。而元代官制以右為尊,右丞相即為首相。其下還有平章政事、右、左丞、參知政事等職位,也都屬於宰相職位。

關於宰相的任期,其實跟元以前的王朝一樣,一般沒有明確的規定。根據張帆在《元代宰相制度研究》中的統計,平均每人的任期是27.8個月,平均每次的任期是20.6個月(一人可以多次擔任宰相中的不同職位)。其中右丞相每次任期最長,達到29.3個月,參知政事則只有13.2個月。總體上職位越高,任職人越固定。

至於說到職權範圍,整體上南宋與元代的宰相特別是首相,都是總覽大權、事無不統的。宋代宰相職權有擴張趨勢。宋初有中書門下與樞密院分掌文武大權的慣例,但後來宰執經常兼任樞密院長官,樞密院成了貫徹宰相意旨的一個執行機關。南宋後期宰相與樞密院的權力更是多被一位權臣把持。這個意義來說,南宋宰相慣例上所擁有的的權力可能比元代宰相還要大,因為元代宰相雖然也有許多兼管軍權的表現,但尚未達到完全兼統樞密院的地步。不過就制度史意義來說,元代中書省更多地繼承了金代的尚書省。

元代宰相中,被譽為賢相的安童,以理財之術受寵者如阿合馬、桑哥,輔佐皇帝即位者如哈剌哈孫,手握兵權獨攬國政者如燕帖木兒、伯顏,銳意革新國政者如脫脫,各有特色。


元朝的權力部門主要集中在中書省、樞密院、御史台三個部門。中書省管行政,樞密院管軍事,御史台管監察。

中書省是元代最高的行政機關,丞相又是中書省的高級長官,所以丞相的權力是很大的。

在中書省里權力最大的官是中書令,中書令往下是左右丞相,中書令一般是由皇太子兼任的,而皇太子一般掛的是虛職,所以實權就掌握在左右丞相手中,元代中書省中會有左右丞相各一人,並且地位以右丞相為尊。

元代的丞相是蒙古貴族權力核心的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一般當上丞相就意味著已經進入元朝政府的核心層。

比如元代著名的丞相脫脫,他不但是一位政治家,更是一位軍事家。

他當丞相期間為民眾做了很多好事,被稱為一代賢相。

宋朝的丞相權力相對元朝要小一些,而且丞相職位人數要多於元朝,宋代是一個文化和經濟都高度發達的朝代,所以名人比較多,比較著名的丞相有王安石、司馬光和文天祥等等。


推薦閱讀:

誰是中國第一位女皇帝?竟然不是武則天
爆款劇《延禧攻略》收官在即:乾隆南巡,繼後斷髮謎案揭終局
讀書筆記一百二十:讀《古代天文曆法講座》隨筆
從中東到中亞,橫跨土耳其和哈薩克的探秘之旅(4.1萬字攻略 深度歷史整理 美圖 乾貨Tips)
南京遊記-Day1

TAG:元朝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