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往今來哪些詩(詞)人是你心中最有名的?
謝邀,不好意思,回答的有點晚哈
我們通常說比較著名的詩(詞)人,基本上不出李白,杜甫,柳永,李清照,蘇軾等人,但是為什麼他們歷來被文學家推崇?僅僅是因為遣詞造句清絕雅麗嗎?其實更為重要的是詩詞體制等方面的開創,這裡試列舉幾位詞人的突出貢獻。
1.柳永
仁宗一句」且去淺斟低唱,合要浮名」,詞壇上變多了一名巨擘。他的詞通俗易懂,吟唱廣泛,」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是他的真實寫照。他在詞體制上有很大的突破,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他大量創作長調慢詞,明代顧從敬把詞分為小令,中調和長調。唐五代慢詞不過十首,同時期詩人張先17首,晏殊3首。柳永125首。
二是他大量創作新調,柳永213首詞,共用了133個詞調,大部分首創,宋代用的八百多個詞調中,柳永首創或首次使用的有100多個。
三是他增加了詞中」賦」的比重,大量鋪敘,開拓了詞的內容,使詞有了一定的情節性和邏輯性,表現了豐富的內容。2.蘇軾
蘇軾與柳永的詞風完全是兩個極端。
有故事云:東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問:「我詞何如柳七?」對曰:「柳郎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東坡為之絕倒。
宋初,詞的發展經歷了古代詞風的因閣和發展。蘇軾從詞創作理論和創作實踐進行了創新,對後世產生了重要影響,從創作理論來看,他提出」自是一家」之說,他說詩詞同源,詞為詩之苗裔。此種觀點突破了詩尊詞卑的界限,提高了詞的地位,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創新了詞的表達。
從蘇軾的創作實踐來看,東坡為詞,題材內容進一步擴大,有英雄懷古,悼亡和政治抒情詞。風格可以明顯的分為豪放和婉約,直接影響了後期辛棄疾的創作。
這是有名的大家,並不代表每個人都要喜歡,喜歡不一定要有理由,你說對嗎?
綰書閣,給你有趣的故事,有價值的資料,歡迎關注我哦?⊙?⊙!
來個中庸之道吧!唐朝三個;宋朝三個;元朝兩個;明朝一個;現代一個。
唐朝的詩人輩出,又有所謂初唐、中唐、晚唐之分。說實話,要做取捨還真的不容易。個人認為李白、杜甫應該是沒有爭議的。就是這第三者有點兒費思量;即票投給白居易了。
宋朝的詞人首推蘇軾,然後應該是辛棄疾,最後的人選當然非李清照莫屬。誰叫她寫出了"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詞句!
元朝元曲以及小令的大家馬致遠當之無愧。他的那支《秋思》曾經被英國人認為是"不可翻譯的"中國古詩——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第二位選白樸。
明朝的詩人也是不少。這一票要投給那位填《臨江仙》的詩人楊慎: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楊慎對文、詞、賦、散曲、雜劇、彈詞,都有涉獵。他的詞和散曲,寫得清新綺麗。
最後一位是現代詩人毛澤東。最喜歡那首大氣磅礴,點評歷史人物,指點江山的《沁園春·雪》。尤其是"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即使是攻城略地,鐵騎萬里,踏平歐亞大陸的成吉思汗,在毛澤東的筆下,不過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詩人的眼光不在過去的輝煌,不在過往的雲煙,更不在那些帝王將相。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英雄。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從小就知道「學會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謅」。而唐詩宋詞更是深深印在我們的腦海中。作為一個喜好詩詞的男子我對一些有名的詩(詞)人是十分的崇拜。
唐朝是詩盛行的時代,出的詩人也特別多,他們的詩作也是傳世最多的。我比較喜歡的詩人有李白(被譽為詩仙),他是一位浪漫主義者。杜甫是一位現實主義詩人,被譽為「詩聖」。白居易也是一位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被譽為「詩魔」或「詩王」。這三位都是我十分喜歡的偉大詩人。
說到詞,我們就不能不提李清照和辛棄疾。這兩位的詞是我們在學習時有深刻認識的。辛棄疾是位豪放派詞人。而李清照的詞則比較婉約柔情。除了這兩位詞人我很喜歡,還有蘇軾和歐陽修也是我喜歡的詞人。
感謝這些偉大的詩(詞)人給後世留下了太多的經典之作。
李白,杜甫,毛澤東,屈原,蘇軾,曹操,
白居易,王維,辛棄疾,李清照。後面是代表作
1:李煜,千古詞帝。(虞美人)
2:晏幾道,最後一個著名專寫小令詞人。(我不研究小令和中調哈)
3:柳永,將長調搬上北宋詞壇主流,一直到南宋亡。(八聲甘州)
4:周邦彥,集大成者。(浪淘沙慢)
5:姜夔,詞音律可愛。(暗香,疏影)
6:吳文英,綿麗隱晦。(高陽台詠落梅)
7:張炎,學姜夔,著有詞源。(甘州,解連環詠孤雁)
8:朱彝尊,清朝著名詞人。(春風裊娜)
9:納蘭容若。(木蘭花)
10:王國維,人間詞話作者,寫詞頗有氣韻,像北宋人一樣。(蝶戀花)
推薦閱讀:
※古今名聯鑒賞,願乘風破萬里浪,咋對下聯?
※如何通過思維導圖快速閱讀並梳理一本書的內容?
※下聯:白水如棉,不用弓彈花自單。如何對上聯?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但是在哲學史上卻與中國地位甚是不配,尤其近代,大家怎看?
※征聯:今口言寺吟成詩,另一聯如何對?
TAG: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