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所說的「晴清明,濫穀雨,家家戶戶賣兒女」是什麼意思?


清明作為表徵氣候的節日,含有天氣晴朗、枝繁葉茂的意思。俗話說「清明斷雪,穀雨斷霜」,但是4月4日的北京卻下起了雹雪,真是不可思議!

唐代詩人杜牧寫道「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寄託了對親人深深地懷念之情。其實從另一層意思講,這首詩跟「晴清明,爛穀雨,家家戶戶賣兒女」有異曲同工之妙。

晴清明

時至晴明,氣候變暖,春意盎濃。「晴清明」並非指清明當天天氣晴朗,對農作物百害無一利。而是說如果清明前後天氣一直放晴,而沒有雨水,那麼「清明時節,麥長三節」「植樹造林,莫過清明」難以實現。

為什麼這麼說呢,現在土地乾旱可以實行人工灌溉,真不行還能人工降雨。古時候完全靠天吃飯,清明後半個月是穀雨,穀雨正是農作物播種、生長的黃金期。如果沒有雨水滋潤,土地乾旱,基礎打不好,那麼「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也會成為笑談,一年下來顆粒無收,最後為了生存不得不賣兒賣女。

爛穀雨

「爛穀雨」不難理解,只要對二十四節氣稍微了解的人都知道穀雨前後是農業生產最為繁忙的時期。穀雨天氣溫和,雨水增多,對穀類的生長發育作用明顯,有利於越冬作物的返青拔節和春耕作物的播種生芽。

「穀雨下雨,四十五日無干土」「穀雨前,好種棉」「穀雨不種花,心頭像蟹爬」都說明穀雨時節適合播種,但是陰雨綿綿會使得三麥病蟲害流行,農作物種不地,即使種下地卻見不到陽光,如何生長發芽?

雖然說「春雨貴如油」,但前提是已經播種完成發芽。

「家家戶戶賣兒女」從字面意思就能理解,如果清明前后土地乾旱未得到解決,穀雨雨水頻繁,那直接後果就是基本沒有收成。對於古時候,民以食為天,沒有糧食的後果是賣兒賣女來保證生存。

雖然這句諺語簡單明了,但是不難看出農民靠天吃飯的心酸。現在發展好了,再也不用為雨水焦頭爛額,但是老祖宗的話時刻警醒我們要節約糧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仍然要銘記在心!


其實這句話應該說是「晴清明、暗穀雨,家家戶戶有稻米」,而不是「晴清明,濫穀雨,家家戶戶賣兒女」。

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國很早的民諺就有「晴清明,暗穀雨」的說法,是說清明這天如果是晴朗的,而穀雨這天要是下雨,那麼今年的年成就好,也就是說清明要明,穀雨要淋。

當年曆轉到清明時,大地氣溫變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所以清明對於古代農業生產而言是一個重要的節氣。農諺說 「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正是說的這個道理。

穀雨時節雨量明顯增多,由於雨水的滋潤,五穀得以生長。民諺有「清明多栽樹,穀雨要種田」「清明早,小滿遲,穀雨種棉正當時」「穀雨栽早秧,節氣正相當」「穀雨是旺汛,一刻值千金」之說。

所以,這個小知識,你get到了嗎?

我是西潭命理,看八字、六爻、占卜,曉感情,事業,財運大勢。如果你也喜歡傳統文化,請關注我,共同探討!同時,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到你!


題主你好,百花雜壇希望與你交流。「晴清明,濫穀雨,家家戶戶賣兒女」,是一句農諺,我國勞動人民長期農業生產勞動中,總結出來的 氣象與收成的總結,在生產技術不夠發達,社會制度沒有保障的舊社會,有一定 的科學道理。農諺的大體意思是,清明這天,如果是晴朗天氣,就是不符合氣候正常規律,儘管節氣是清明,但是,清明難得晴,才是正常的,有著名的詩為證:清明時節雨紛紛。也就是說,清明時節應該是多雨的季節。雨水充沛,才能及時播種,越冬農作物才能夠很好的返青生長。如果春季乾旱,會誤農時,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同理,穀雨難得陰,也是正常的物候。穀雨時節,天氣晴好,光照充足,有利於提高地溫,低溫升高,已經播種的莊稼能夠及時發芽,相反,此時如果陰雨綿綿,地溫上不去,就會出現爛種的狀況,勢必影響一年的農業收成。以前,我國是農業為主的社會,農業收成不好,社會就會出現災年,老百姓救災的唯一措施,就是賣兒鬻女。以此,就產生了後面 的一句話:家家戶戶賣兒。當然,這句話現在已經過時,一是生長科學技術提高,不完全靠天吃飯,二是,即使收成欠佳,我們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對老百姓的生活也有根本的保證。此句農諺,已經失去了現實意義。


農諺是古代農民根據作物生長周期,以及氣候、地形地貌等客觀因素影響,根據千年的勞動實踐得出的普遍規律。而這種規律即便在科學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仍有不可替代的指導意義,比如說正值清明穀雨前後,就有一句對應的農諺「晴清明、濫穀雨,家家戶戶賣兒女」。

晴清明 正常來說清明時節最大的特徵就是「雨紛紛」了,正所謂春雨貴如油,清明前後,正是種瓜種豆的播種時節,在播種的時期春雨的滋潤是必不可少的。反之如果是艷陽高照就會形成唇膏,不利於種子開殼破土。

濫穀雨 穀雨在清明之後半個月左右,這時候種子已經破土發芽,這時需要的是充足的陽光讓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當然並不是說穀雨下雨不好,正所謂「雨生百穀」,適當的雨水對農作物的生長是必要的,但是這裡重點說的是「濫」,也就是說雨水泛濫,終日陰雨綿綿,會導致農作物爛根漚苗,危害極大。

家家戶戶賣兒女 清楚了前兩句,後面這句就不難理解了,正是由於春耕的不利,在農作物播種的時候就沒開個好頭,秋收自然慘淡,而古時候農民辛苦一整年全看秋天收成的好壞。收成不好再加上古時沒有所謂的計劃生育政策,往往兒女眾多,家裡吃不飽,很多農戶只能無奈選擇將兒女賣到大戶人家做奴做婢,好歹還能吃飽。當然更慘的,被販賣到煙花柳巷甚至土匪窩下場會更凄慘。

當然隨著科技發展,人類對抗自然災害的能力更強,人工降雨、科學滴灌、無人機降水等等現代技術讓當代農民的耕種更加順暢高效。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歡迎關注轉發,留言討論


所有的諺語都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至理名言。通俗易懂口語化的描述卻深刻地概括了天地人間的自然規律和為人之遒。這條農諺也是講了清明和穀雨兩節期間的氣侯變化,天氣陰晴給農業生產所帶來的深刻影響。

晴清明,說的是在清明節期間如果天氣晴朗,乾燥無雨,就一定會對農作物的返青生長產生相當大危害,儘管溫度上升但濕度卻匱乏,一定會影響到夏季的收成。

濫穀雨,也就是說穀雨節期間如果陰雨連綿,日照不足,這樣會造成氣溫的下降,已經上升的地溫也會隨之而降低。這就給已播種

的春季農作物造成極大的危害,未出土的種子會腐爛,已出土的芽苗也會生長緩慢,甚至停而不長。因此,濫穀雨的現象同樣會對當年的收成造成很大損失。

不過還好,隨著農業現代化生產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斷加強,原來那些不利的自然現象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越來越小,靠天吃飯已經成為遙遠的過去。


很簡單,這是古代農村總結出來的氣象變化規律。

所謂清明晴,濫穀雨家家戶戶賣兒女就是說清明節前後如果是晴空萬里不下雨的話,農民就沒法播種。

我國古代解放以前農業基礎非常的薄弱,農村的土地基本是都是旱田,很多地方都是靠天吃飯,如果在清明節前後幾天不下雨,土地乾旱農民就沒法播種,就會錯過最好的播種季節。

濫穀雨就是說如果穀雨季節雨水泛濫,雨水連續下個不停,那麼播種的農作物種子就會因為溫度太低,氣候不符合種子的發芽條件而腐爛在地里。

如果真的出現這樣的

氣候條件,農民的土地基本就絕收了,在那個農業技術極端落後年的代農民只有把兒女賣出去才能讓他們有活下去的希望,農民自己也能夠得到一些維持生活的錢。

不管怎麼說,我們生活在當今這個社會,背後有共產黨領導的強大的祖國,是不會再出現那樣悲慘的景象了。

讓我們共同祝願我們偉大的祖國繁榮富強,讓我們的農民兄弟儘快走上富裕的道路。


謝謝邀請!

題主說的這個農諺,我是第一次聽說,看字面意思也不難理解,應該是說清明的時候晴天和穀雨的時候下雨,預示著將來莊稼長不好,沒有好收成,導致不得不賣兒賣女。但我在此之前沒有聽說過這個說法。

之前聽的是:清明不怕晴,穀雨不怕雨

前幾天還跟老媽打電話,問她有沒有開始種地,老媽總說清明前把地種上,什麼時候種子都不壞,種子出苗也少蟲害。

來說一下「清明不怕晴,穀雨不怕雨」該如何理解呢?

【清明不怕晴】

字面意思就是清明的時候不怕晴天。按北方的天氣,越是晴天越有利於種田,想想人們在清明節之前就種上了地,就等著天氣暖和,地溫上升種子發芽,破土而出,那當然還是不要下雨的好,但往往「清明時節雨紛紛」,比如帝都今天的雹雪啊!凍死我了,前天都最高溫度30度了,今天卻突然下起了雪,這天氣也沒誰了……

【穀雨不怕雨】

到了穀雨,在清明種下的作物已經都出來了,這時候最需要雨水的滋潤,當然是不怕雨了。另外穀雨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這時候也是最適合移苗、垵瓜點豆等。

還有俗語說「清明斷雪,穀雨斷霜」,氣象專家解釋:穀雨是春季最後一個節氣,穀雨節氣的到來意味著寒潮天氣基本結束,氣溫回升加快,大大有利於穀類農作物的生長。

以前的農民都是靠天吃飯,如果這一年風調雨順,收成好,自然是豐衣足食。如果一年到頭都是該下雨的時候不下,不該下的時候卻下了,那就麻煩了,沒有收成,真會餓死滴。這些俗語也好諺語也罷,都是人們通過長久的經驗總結出來對未來的預測和期盼。

比如「正月十五雲遮月,八月十五水打燈」、「瑞雪兆豐年」等等,都是一樣的。

二十四節氣歌:

東北版

立春陽氣轉,雨水沿河邊,

驚蟄烏鴉叫,春分地皮干,

清明忙種麥,穀雨種大田;

立夏鵝毛住,小滿雀來全,

芒種開了鏟,夏至不拿棉,

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處暑動刀鐮,

白露煙上架,秋分不生田,

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嚴,

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

小寒近臘月,大寒整一年。

另一版

春天是萬物復甦的季節,一年之際在於春!!


謝謝邀請


我們這裡的農諺和你那裡正好相反,我們這是「清明要明」「穀雨要雨」。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這首著名的「清明」詩,所描述的正是我們江南的情景,清明時節我們這裡大多是陰雨綿綿,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清明前後是我們這裡農作物播種的時候,雨水太多會影響出苗,所以我們這裡的農諺是「清明要明」,清明沒下雨說明年成好。


到了穀雨的時候,播下的種子都出苗長大了,這時候所需要的水份就要多一些,但是過了清明到了穀雨的季節,我們這是的雨水反而減少了,所以我們這裡的農諺是「穀雨要雨」,到了穀雨這天下雨了,說明今年的農業收成會非常好。


謝謝好友的邀請,我不是故意唱反調,這確實我們這裡的農諺,這就是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氣溫不同影響的吧。




晴清明,濫穀雨是一句農諺,農諺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與大自然打交道的總結,類做的農顏還有小滿不滿,忙種不管;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陰吃飽飯;清明前後種瓜種豆,等等。由於過去科技不發達,靠天吃飯,根據經驗如若清明節令這天是晴天,但接下來的另一個節令穀雨又是雨下的不停,將預示該年年成不好,所謂年成不好是說該年不是風調雨順,不利於農作物的生長,收穫和種植。而且還很嚴重,由於莊稼欠收,生活難以維繼到賣兒賣女的程度。

這句農諺的意思與當今厄爾尼諾現象類似,出現厄爾尼諾現象對中國來說,厄爾尼諾易導致暖冬,南方易出現暴雨洪澇,北方易出現高溫乾旱,東北易出現冷夏。都是透過現象看本質。

時代不同了象晴清明,濫穀雨家家戶戶賣兒女這樣的農諺,現在來說前部份仍能為農民提供一定的參考,對當年的氣候有個大體的了解,而家家戶戶賣兒女則只是過去的寫照,當今社會是不可能再發生了。


晴清明,濫谷両,家家戶戶賣兒女,是民間流傳的一句諺語。清明斷雪,穀雨斷霜。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二十四節氣,是有一定的運轉規律。農村農民都是靠二十四節氣來按排農事。農村農民耕種看皇曆,己經總結了一套看天,觀天經驗,農村流傳很多諺語,在古代農民都是看天,觀天按排農事,時間按排,天氣變化,什麼時候種,才年有沒有好收成,都是觀天,看天來掌握。

晴清明,濫穀雨,說的是氣侯反常,冷暖空氣變化不定,沒有一定的規律性,變化無常,時晴時明,這樣對農村按排農事捉摸不定,可能會造成農事的延務,農作物會減產,有的到至失收,家家戶戶沒收成,沒飯吃,不賣兒女昨辦。

現在科學技術發達了,各種高科技進入千家萬戶。有些諺語也用不上了。


推薦閱讀:

發展生態農業 確保農業安全
榆林以「三農」改革促進現代農業紮根黃土地

TAG:社會 | 三農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