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是否有必要恢復繁體字?


漢字的繁簡之爭由來已久矣。2015年3月4日,那時在頭條還沒臭名昭著人人喊打的馮小剛,曾在兩會上呼籲恢復繁體字,博得民間一片喝彩聲;同年6月30日,某央報似乎有意背馳國家的語文政策,發文極力稱賞蜀中名學者流沙河先生的新書《正體字回家》,不僅直稱「繁體字」為「正體字」,而且大聲疾呼其「魂兮歸來」。

(圖:馮小剛在會上呼籲繁體字的回歸)

隨意想到的這兩則事例,多少可以表明:近年來,恢復繁體字的呼聲,從過去只能私下的表達,已經逐漸浮出水面,並且成為從社會精英到民間大眾都極為關切的問題。甚至可以預見,隨著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增強、國民整體受教育水準的躍升,越往後會越成為棘手懸題。

我們也許要問:恢復繁體字,到底是重文化還是在瞎折騰呢?我是語言文字的外行,本不該亂說話,但作為國民,也有一些感想要談,並歡迎討論和批評。

我需要為簡體字作辯護:現行「簡體字」系統並非隨意亂來,而是有歷史淵源與書寫脈絡作為依據的。

很多民眾對於「繁體字」抱有深厚的感情,這種情感說深了,就是對中華文化的傳承懷有嚮往之思與溫情之意。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應該尊重的。但若以為簡化就是「殘化」,並以此為理由,主張全面恢復繁體字、竭力貶低簡化字,可能還是對於漢字的發展歷史缺乏了解或者故意置若罔聞吧。

一者,漢字的歷史,本身就是在自然「簡化」的歷史。漢字有史3000多年,由甲骨文、金文到小篆、到小篆到隸書、楷書,一路遞進,它本身的形體一直都在演變,趨勢也是由繁到簡,逐步趨簡。由於漢字的結構繁複,一些字有較高的冗餘性,人民大眾早已創造了許多筆畫減省的俗字,廣泛流行。新中國建立後,不過就是順應此趨勢,且為了掃盲的方便,繼承了晚清以來「漢字改革」的未竟事業,推行簡化字並取得了成功。這種簡化,重點只是簡化書寫難度,並沒有丟棄它的內在含義,也不曾背離造字六法,更沒有割裂漢字及其所承載的傳統。甚至可以說,「繁體字」之所謂「繁」嚴格地說也是不正確的,因和金文、篆字相較而言,它本身也是「簡體字」。如果真的以「繁」至上,難道需要去呼籲重歸甲骨文時代嗎?

(圖:畢姥爺為撞球選手潘曉婷寫下「玖球天後」四個繁體字,引為笑談,是哪裡出錯了呢?)

二來,很多朋友以為現行的簡化字,是建國後找幾個專家就製造出來的,這也過於厚誣前人了。我們現在所使用漢字,絕大部分都可以在這個字的歷史脈絡上找到依據,比如民間俗寫、草書簡化、同音代替等等。後來的漢字簡化所用的方法,幾乎都是傳統的方法,並非一群人坐屋子裡拍拍腦門就定下的。正因為這些簡化字有依據,有脈絡,一經釐定,也很快為群眾所熟悉,所接受。其中有些簡化字,構字理據是有所改變,但是根本性質沒有變換,記錄漢語的功能也沒有削弱。比如,我們的數據表明,現行的簡體字,還不包括類推簡化字,就有28.61%見於先秦兩漢時代,而真正屬於新中國成立後創造的簡體字則只有一個「簾」字,僅占所選388個字頭的0.26%。這些事實數據本身可以說明,簡體字古已有之,後來的擬定方案是當時那批一流語言文字學家學識與智慧的結晶。

從歷史看,文字簡化是人類所有文字的趨勢與潮流,不是中國自賤才如此。漢字簡化,表面上是行政權力人為主導與干涉的改革工程,但是這套方案基本上是符合漢字發展的客觀規律的,也是深思熟路的結果。1949年,中國的文盲率是達80%以上,小學入學率只是20%左右,後來政府掃盲如此成功,簡化漢字實居功至偉。

比如,《簡化字總表》中,被取代的繁體字2261個,筆畫總數是36236畫,平均每字16畫,而簡化後,筆畫總數是23025畫,平均每字10.3畫,每字減少5.7畫。這意味著,如果寫2000個簡化字,合計會少寫10000畫。舉個例子,像「亂、灶、龜、郁」等字,清晰易認,換成繁體字「亂、竈、龜、鬱」,試問有幾個985大學畢業生可以寫全,現今的港台學生哪個做筆記時不怨聲載道?

必須承認,有部分簡體字確實屬於「強行手術」,產生的後遺症的確造成了錯亂的尷尬。

繁體字所以要簡化,最直接目的是其筆畫比較繁,學習和應用不便,所以要作出」裁剪」,並以國家力量制定和施行相應的語言政策。

但是,不可諱言,因為當時改革的急迫性,實用主義心態居先,加上缺乏更廣泛的社會討論,就加以行政推行,實際還是造成很多不完善,導致「白璧微瑕」。有的「手術」,損傷了中國文字之美,讓它本身的文化意味稀釋很多;而有的,更乾脆造成了使用者認知上的混亂,甚至無形中使得某些漢字發展脈絡的中斷。

比如,大家歷來詬病很多的華(華)、愛(愛)、車(車)、漢(漢)等字,都因簡化了核心部件,讓原本的表達效果、固有的形體美、漢字本身的構字法、結構中含藏的意蘊感,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傷。有人調侃說,「親不見,愛無心,產不生,廠空空,運無車,雲無雨」,這類批評與不滿不能說沒有道理吧。

更典型的如,發財的「發」與頭髮的「髮」,現在都簡寫「發」,而往上溯源,它們根本就不是同一個字,名畫家「程十髮」其名典出「十髮一程」,很有內涵的,結果一簡化莫名其妙成了「發十次財」這樣的濃濃城鄉土豪氣息的名字;還有像錢鍾書的「鍾」與「鐘」,復旦大學的「復」與「復」,我們大陸人早已日用不知習以為撐,要是有港台人初來乍到看到,怕都是要掩鼻笑半天吧。再具體而言,「鬥、髪、範、幹、鬍、後、裏、鬚、禦、雲、徵、鍾」這12 個繁體字的簡化就是有問題的。

所以,我的想法似乎有點折中,但無意和稀泥:簡化方案基本路徑是對的,但是確實有極少部分簡化字有「殘缺」。簡化的目的固然在方便,但其前提,不應該造成認知混亂,有些本來就不該簡化、亦或簡得不當的字,如何完善,似乎還是該引起重視吧?

一個思維誤區:簡體字並非「沒文化」的表現,反之繁體字的使用無需有文化上的優越感。

今天的繁簡之爭,往往暗含著文化正統之爭,特別是還有一些擁「繁」者,潛意識裡帶著某種文化優越感,甚至墮為無聊的身份標榜。

(圖:常被批為「裝逼」失敗的演員中的文化人靳東)

比如,著名的例子,演員靳東、陳道明、周傑、畢姥爺等,「演而優則文」,明明就不是港澳台同胞,也不是在寫書法,偏偏平日微博什麼的一律舍簡就繁。雖然半通不通,經常用錯,鬧過不少笑話,但多少也代表社會上很大一部分人的一種心態:即大概覺得使用繁體字才更像個文化人吧。

這類人,有部分確實只能說是偽文化精英。這種心態,我個人覺得是沒有必要的,並且會將繁簡討論引向裝腔作勢的惡趣味之中,干擾了客觀理性的判斷。文字本質上是記錄語言的符號,工具性是它的本質屬性,沒必要因為會多寫幾劃——還是電腦輸入的,就自覺高人一等,莫名其妙地意淫出很多高大上的感覺出來,淪為故弄玄虛的還不知所謂的復古主義。

所謂文化,貴在識其大。與其在這些表面文章上下功夫,在小道上煞費苦心,拿一些小噱頭作文化標榜,真不如切實多讀幾本古人書,在微言大義上有所受用吧。

繁體字是我們寶貴的文化傳統,不應丟棄,今後的教學傾向,應該是「識繁用簡」。

最後的意見,我本人的感想,還是很「隨大流」,以為「「識繁用簡」才是正道,可以解決我們在語言文字上的困擾,也不會讓很多問題成為問題。

繁體字畢竟曾是我們民族文字的主體。 在如今的海外華人文化圈至今仍有重要地位,無論出於文化傳承的需要,還是來自交流的必要,「識繁」似乎是當下及以後具有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的國民不可避免不要補習的文化課程。

比如,在國家的語言政策執行中,我們應該清楚地知道,富有文化內涵的語言不能也不應通過強制手段直接禁止,因為語言是民族身份認同的要件,強行禁止使用某一類字種就是在阻斷文化根脈,也會讓問題叢生引發民眾的抗議。

因此,作為國家意志、公共的出版物、鄭重的場合中,出於「書同文」的需要,推尊「簡體字」為正統,並且制定法律作為保障,都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個人有興趣的使用,比如書法一類,不應該去干擾;不僅如此,甚至有必要在中小學的基礎課程中,引入「識繁」的課程訓練,讓簡化字和繁體字能夠某種程度的共存,也許才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吧——至於課程如何安排才能避免加重學生的負擔,自然是需要更細緻的商討的。


總結


判斷立場比判斷知識可容易輕巧的多。繁簡之爭,最麻煩的,可能在於這根本就是一個立場之爭,從而使得很多討論情緒化,失去了客觀和理性。

啰嗦了一大堆,其實我的立場也很簡單:現行簡化方案是有一些小問題,但是全面恢復繁體字,既沒有可行性,更缺乏必要性。可以說,儘管我們推廣了簡化字,但繁體字從來就不曾離開過我們,在書法里、在書籍中、在招牌上,隨處可見。而簡化字也沒有在文字表達上造成多大的干擾,沒有使得傳統古籍的流通變成困難,對於現代社會的電子信息化也沒有形成難題,而且使得我們的教學、書寫、掃盲省去了很多時間和麻煩,功德無量。

總之, 繁體字也好,簡化字也好,它們都沒有失去妙嚴法相,我們也依然覺得它們可親,它們全都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並將永遠暢通行走在堂堂華夏與日月山川里。世上無事,庸人自擾,哪裡需要什麼恢復與驅逐呢!

2018,10,7,晚閑談

感謝大佬們賜閱。會勉力每天都寫三兩篇隨感。歡迎關注、點贊、留言批評——雖然我是不會改的


這個問題在民國時期已經被廣泛的討論過,趨向於保守的勢力反對使用簡體字,如王國維等;趨向於激進的勢力認為繁體字是垃圾,比如魯迅等。結果當然是激進的一方勝利了,於是建國後大陸一直使用簡體字,幾乎拋棄了繁體字。

但是那一輩人對這個問題的討論,其背後隱藏著問題是如何認識傳統文化的問題,當時國人剛開始睜開眼睛看世界,看到了中國人在傳統思維的禁錮下比西方落後了幾百年,於是社會上有一種普遍的觀點認為之所以落後了,是因為傳統文化的束縛,歸根結底是傳統文化落後了,所以主張拋棄傳統文化,於是繁體字也就跟著一起被鄙視了。這種思潮一直延續至今。直到今天很多人依然在慣性中維持著這種想法,而沒有反思過我們應該鄙夷的是什麼。

進一步,關於這個問題人們究竟在爭的是什麼?

在當代,一切以效率為先,從人們的認識到人們的行為,再到人們的行為。如果誰敢跟效率過不去,那一定會被認為腦袋有問題。

所以,簡體字當然更高效了,這是毫無疑問的。

但問題是,效率是個什麼東西呢?人汲汲於生,又汲汲於死,在生死之間,我們要效率更高地去做什麼呢?我們在高效地做事情的時候,基本上遺忘了事情的真諦。比如說大規模機械種植,人們想要急於得到的是糧食,卻忽略了人本來就應該親近土地啊。


沒有必要。

文化是不斷發展成熟的,現在繁體字已經化繁為簡,通用性和實用性更強,也更節約時間和節約資源。想想用繁體字寫相同內容的文字所需的時間和簡體字所需的時間,同樣的時間簡體字可以傳遞和接收更多的信息,文字只是意義的載體而已,這個載體當然是越簡便便於傳遞和保存越好。若非要站在什麼傳統啦什麼傳承啦歷史的老東西要保留啦這些層面來說,那小篆甚至甲骨文豈不是更富有歷史價值?

有文字愛好者和追求美感的書法家們喜歡繁體字,大可作為自己的愛好作為小型的課題去研究去學習,但是不應該作為大規模推廣的課程要求每個人都掌握。畢竟一門文字要論掌握,要會拼說讀寫,遣詞造句。對於繁體字來說,普通人覺得讀不懂繁體字對自己的生活有點不方便的影響(ktv看不懂歌詞)憑藉自己的印象學習,能做到會拼讀就可以了。


本人是書法愛好者,老實講,本人對簡體字真的沒什麼感覺,幾十年來,本人除了學生時代寫作業,及打字才用到簡體字,其餘時間本人幾乎是繁體書寫。不過,問題還是要說清楚,喜愛歸喜愛,那都只是自己的事,本人不喜歡簡體,是因為繁體字有著簡體字無法比擬的文字表現力及字體美感,但簡體字便於認知與學習,且工作效率遠勝繁體字,這也是個不爭的事實,我們不能因為自己不喜歡就完全給予否認掉,那是一種矯情!個人興趣和情感,更不應該凌駕在國家的進步和發展大計之上。有些人僅為個人的喜愛,或為了達到某種自己想要達到的目的,強詞奪理、斷章取義、完全否定和忽視掉簡體字好的一面,更無視支持簡體字的人民群眾意見和情感,甚至直接無視簡體字給中國社會的發展所發揮的作用及作出的巨大貢獻,就因為自己喜愛,肆意為自己的主觀意識堅持「據理力爭」,這是一種多麼自私、無知、可恥、無心德的行為?一句話,我們不喜歡簡體字,完全可以使用繁體書寫,但不應該更不能夠要求不喜歡繁體字的人也跟我們一樣使用繁體字,做人要懂得「己之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

本人有30多年的書法藝術生涯,絕對稱得上是繁體字的傳承者和捍衛者,同時,站在國家的發展大局,本人也是永遠支持源用簡體字的堅持者!


文字從來都是通知階級的一種特權,舊社會只有有錢人家的人才會去學堂學習認字,因為它太複雜,太難,太多,窮苦大眾沒有機會去學習,也沒有那個時間和金錢,中國解放的時候識字的人百中無一,所以簡化字便孕育而出,讓老百姓更能接受和學會,只有學會識字才能看懂書讀懂報,開人心智,明辨是非,發展到今天所有的東西都需要簡單扼要,才會有表情,動圖,諧音出現在文字聊天中,相對於國外,他們只需要學會26個字母,學會音標,來回的排列組合就可以書寫讀,即使在戰爭年代十分殘酷的情況下,字母的縮寫依然可以特指某種固定的事物,就像USA,FBI,JFK,KFC,簡明扼要,外國在過去探索閃電,解刨屍體,發明蒸氣機,飛機的時候,我們的祖先在幹什麼?在研究魚有多少種做法,肉有多少種燒法,還有什麼山珍海味是沒有吃過見過的,在研究福字有多少種寫法,超過100種以後還有沒有可能有別的變化,在有了草書,行書,隸書,篆書,還依然有柳體,宋體,瘦金體,到現在為止字體的品種還在增加,我們有最完整最悠久的歷史,為什麼我們看著歷史還是一代代的在重複走彎路,走老路,現在吃飽了穿暖了,又開始想怎樣回復繁體字,那是我們老祖宗的東西我們不能丟,難道還要出現別人的導彈都已經打出來了我們的人還要拿著毛筆蘸著口水在撒了金的宣紙上寫那些每個字都有三十多個筆畫的命令嗎?你想寫想學誰也不會攔著你,但是不要用你的思想,你的特權,你的影響力讓中國回到過去的老路上。


第一,我不反對繁體字愛好者將繁體字作為自己的個人愛好。但有些假文化人因一己之好,強眾人隨其所好,那就混蛋透頂,罪當誅殺!第二,中國也需要一批繁體字愛好者,這也是文化傳承需要。有這樣的愛好者群體,才會有更高的專業研究者。但這樣的愛好者應該在有同樣愛好的群體中去找存在感。

第三,思想強調:大道至簡!數學強調:化繁為簡!漢字幾千年的改良也同樣印證了這點。繁體字作為文化傳承沒錯,但沒必要全國人都來做這一項工作。正如中國樂器京胡、大胡、二胡也需傳承,但是不是也該拿入義務教育作為全中國少年人的必修課?並且不達一定水平還不能初中畢業?還有很多其它傳統文化又該如何處理?


我覺著,首先,不是有沒有必要恢復繁體字的問題,其次如果恢復繁體字社會將會怎樣考慮過嗎?最後簡體字的出現就是為了簡化流程增加效率。如果繁體字作為官方使用,那麼高考語文作文的時間是不是要加長?人們的各種簽名是否失效?學校是否需要重新教讀漢字?社會人士是否需要重新學習?否則太多看不懂?不知道現在的人為什麼要恢復繁體字,不過如果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的話,完全可以自己琢磨與研究並且作為國學與藝術的欣賞,沒必要在社會使用層面推廣。


文字文化日月文"明"能以國家立法及行政命令能興,廢的嗎?若設獎"識一甲骨字奨人民幣十萬元"甲骨不亡不生的存在是事實!從未聽說有立法及行政命令廢除繁體字!既無廢除,何必須恢復繁體字之說?一一一隻是攪亂人的靈魂罷了。當然聽有行政用簡體字行政令,只是對官而言!並不是庶民對庶民說文言文寫繁體字犯行政令。寫繁體字有難嗎?肩挑背負千斤才難,最易是寫字,寫繁體字比背負千斤重任還難!當官自然不寫繁體字,興廢自然之勢事不必巜問答》悟空好!!!教師屬公務員必尊守行政法規不教學生繁體文言文則得點贊!


這個話題看似簡單,其實很大。說到底是屬於文化傳承範圍。

自從有了文字,為了便於認知和讀寫,每朝每代對待文字都有多有少在改變,所謂的改變就是由複雜變簡單,當然了有的字由繁變簡修改的仍能表達原意,有的字修改了以後原意相差很大。很多字代表的意思多樣化多層化。

但是,文字畢竟是表達思想的一個工具。只要能表達出中心思想並被人們接受就可以了。

繁體字確實難以書寫,難以認讀,從現在現實生活和工作效果來看,簡化字已經能充分融入社會並被全社會人接受,就沒必要恢復繁體字。

有一部分人處於對書法愛好等等原因對繁體字獨有情鍾可以理解。

如果擔心因為漢字簡化後對中國歷史、文化傳承研究不利,不用擔心,畢竟有很多人還在專門搞這方面的研究。歷史不會泯滅的。

簡而實用(格物致用)才是向前發現的實際需要。就像我們衣著,難道為了傳承需要還要恢復秦衣、漢服、唐裝?


謝謝題主的提問與悟空問答的邀請。如今,網上關於漢字繁簡之爭與是否應恢復繁體字之爭俯拾皆是,自己在悟空問答多篇相關討論中均已做出詳細闡述,感興趣的朋友可在添加關注後予以審閱。

首先亮明觀點,大陸恢復繁體字沒有必要。在以往論述的基礎上,先反駁幾個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

一是所謂「簡體字不正統」、「古籍都是繁體字所做,不恢復繁體字不利於文化延續」。殊不知,簡體字絕大部分正是從先秦、兩漢和南北朝時期的古籍或碑文中選取的,還有的簡體字是從甲骨文中選取而來。如果非要評選「正統漢字」的話,簡體字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正統漢字。事實上,會簡體字的人認讀繁體字並不費力。

二是所謂「簡體字不如繁體字象形」。有的朋友可能知道,漢字早在隸變後就基本上不再象形了。真要刻意追求象形,恐怕只有恢復甲骨文了,持這種論調的人顯然是不會同意恢復甲骨文的。

三是所謂「相對於漢字簡化對漢字的閹割,繁體字更有利於傳承傳統文化」。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文字就是屬於交流工具。漢字不斷簡化的目的和動力是什麼?難道是為了扼殺傳統文化?顯然不是。從本質上來說,漢字不斷簡化主要是為了降低溝通交流成本,便於書寫與認讀,並提高辯識率,進而更好的繼承和弘揚文化。簡體字由繁體字孕育而生,並順應了不同時代的需求。歷史事實反覆證明,中華文化不僅沒有因漢字簡化而中斷,而且恰恰得益於漢字的不斷簡化,中華文化才得以延續至今、經久不衰。繁體字並不比簡體字高明,就像甲骨文並不比繁體字高明一樣。

和很多朋友一樣,本人也很喜歡繁體字。但相對而言,對繁體字的欣賞畢竟只是小眾。我們每個人都有喜歡某種事物的權利,但卻沒有要求別人同您一起守護她的權利。全面恢復繁體字無異於強迫國人尤其是廣大青少年學習同語系的一種新文字。就像一位文友調侃的那樣,如果恢復繁體字,僅各級學生寫作業的時間至少要增加一倍。

以上個人觀點難免膚淺偏頗,歡迎各位留言發表您的觀點。原創和碼字不易,若有所啟發敬請點贊或轉發。我是漫步世界遺產,喜歡獨立思考,遠離人云亦云,斧正更多拙作,歡迎點擊右上角添加關注。謝謝。


推薦閱讀:

TAG:漢語水平考試 | 語言 | 漢字聽寫大會 | 現代漢語詞典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