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為什麼不廢皇室?
英國曾短暫廢除過皇室,所以英國有皇家海軍,皇家空軍,但是作為最主要兵種的陸軍,卻沒有被冠以「皇家」二字,因為陸軍曾「對不起」英國王室,不僅廢除王室,還殺掉英國國王。
1625年,英國查理一世登基為王,1629年,議會通過了譴責宗教非法徵收關稅等議案,下院院長被按在坐席上,查理一世宣布休會,此後長達11年時間,英國再也沒有開啟議會。
1633年,查理一世認命高教徒威廉?勞德為大主教,並且逐漸向蘇格蘭滲透,企圖統一宗教,進而強化對蘇格蘭的統治。但是蘇格蘭人強烈反抗,查理一世選擇出兵蘇格蘭,但是最終被蘇格蘭軍隊擊敗。
戰爭失利,查理一世並沒有放棄,反而準備增加軍費,繼續把戰爭打下去。但是按照規定,如果想要加稅,必須得到議會的批准,於是查理一世重新召開會議,結果議會不僅沒有同意查理一世增加稅收的計劃,反而要求國王不再實行專制統治,最終導致議會和國王之間爆發戰爭。
克倫威爾率領的議會軍隊在1645年擊敗國王的軍隊,而查理一世因為背叛國家、背叛人民的罪名被當眾處決。克倫威爾雖然推翻了英國王室,但是自己卻也實行獨裁統治,依靠軍隊穩定國家局面,由於政體沒有確定,英國內部矛盾不斷,1658年克倫威爾解散議會,進一步鞏固自己的權力。
1660年查理二世復辟,克倫威爾的遺體被挖掘出來吊在絞刑架上,最後被斬首示眾,直到300多年後才被劍橋大學安葬。
英國王室的興廢圍繞著權力,如今英國實行君主立憲制,已經沒有廢除王室的必要。
英國真正治理國家的是議會和首相,英國女王的權力已經被架空,英國女王能做的幾乎只是簽字同意,甚至把女王的死刑判決書遞到女王面前,她也只能批准。
英國王室雖然不再承擔治理國家的重任,但是卻不可或缺,大英帝國崩潰解體之後,原先的各個殖民地與英國共同組成了英聯邦國家,而元首就是英國女王,英聯邦一共包括52個主權國家,它們以「共同忠於國王」而組成聯盟,雖然英聯邦沒有中央政府,也沒有權力機構,但是卻維護了英國的國際地位,而英國王室則是英聯邦國家之間的紐帶。
英國女王還是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16個國家的元首,二戰初期,德國攻勢猛烈,法國宣布投降,英國本土也遭到轟炸,英國就曾有撤退到加拿大的打算。
英國王室核心成員只有4個人,王室成員每年都可以從國家領取工資,而菲利普親王每年也就只有35.8萬英鎊,對於英國來說負擔並不重,英國王室有自己的產業,並非全都依賴於國家財政。
英國王室已經成為英國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每年都要花錢,但是隱含的價值卻是英國無法割捨的,如果不是王室的維繫,恐怕不僅僅是英聯邦,就連英國都已經解體了。「日不落帝國」早已日落西山,英國王室成為大英帝國重要的見證。
要知道,聯合王國曾經也是共和國!英國也曾經想結束君主制,可是歷史證明行不通,殺死國王容易,殺死君主製做不到。
1649年1月20日,英國議會成立特別法庭審判戰敗後被囚禁在溫莎城堡的查理一世,法庭以叛國罪起訴了國王,查理一世認為自己作為國家的所有者,從法理上就不可能犯叛國罪,並且認為成立特別法庭本身就是違法的,所以拒絕辯護,1月30日,特別法庭宣布查理一世「暴君、叛徒、殺人犯以及國家的敵人」的多項罪名成立,判處死刑並立即執行。
國王死後,1649年2月,議會通過廢除君主制的決議,5月19日,議會正式宣布成立英吉利共和國。但是處決國王,廢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國並不能解決問題,沒有了國王后,英國陷入了軍閥混戰和軍人專政的局面之下,在最大的軍伐克倫威爾死後,軍人專政也無法維持,當年主張處決國王的軍官們不得不去荷蘭迎回查理一世的兒子查理二世來當國王。
查理二世在1660年5月回到倫敦,成為英國國王,查理二世是被當年的「造反者」請回來的,這一點是很荒謬的,他們當年造國王的反,甚至處死了國王,但這群「造反者」在推翻君主制後發現,沒有君主制以後,英國根本不知道怎麼辦,殺死國王容易,殺死君主制卻沒那麼簡單!
君主制是英國政體的基本結構,國王代表的是他所在的民族和國家的象徵,而且他不但是英格蘭的君主,也是蘇格蘭和愛爾蘭的君主,沒有國王作為代表,英吉利、蘇格蘭、愛爾蘭是很難走到一起成為一個國家的, 查理一世被處決後,這個象徵不存在了,英吉利和蘇格蘭、愛爾蘭就陷入了長期的內戰,英國基本上有走向分崩離析的危機。
同時,國王的存在,使得議會和軍隊之間有了和諧共處的機制,沒有了國王,議會和軍隊直接對壘,其結果就是軍閥專政和議會鬥爭反覆進行,整個國家政治陷入混亂,各個階層、各個勢力都有自己的利益代表,而且實力不相上下,且互不服氣,整個社會是撕裂的,人人都處在不穩定的狀態。
所以,既使讓查理一世的兒子查理二世回來當國王是高風險的事情,但最終議會和軍隊都寧願冒這個險。試想一下,殺了人家老爸,推翻了王朝的統治之後,又把一個國王請回來當國王,是什麼操作!查理二世復辟後,立即清算當年處決自己老爸查理一世的人,處決了11名當年判處查理一世死刑的議員和軍官。
恢復君主制二十多年後,英國人又開始反對國王了,1685年,查理二世的弟弟詹姆士二世即位,詹姆士二世的統治不得人心,大家都反對他,但是這次英國人明白了,問題關鍵不是君主制,而是君主本人,這次英國只針對詹姆士二世本人,而不是針對君主制,沒有廢除君主制的想法,只是搞政變換掉國王,從荷蘭請來詹姆士二世的女婿威廉來當國王。這就是所謂的1688年光榮革命。
光榮革命的發生決定了英國王室可以長久存在下去了,因為那怕是要幹革命,英國人也不認為可以不要國王,國王不好,可以換掉,但廢除君主制,歷史證明是行不通的。
首先,當年的英國也試圖廢除過君主制,想推翻王室的統治,由此發動了英國內戰,將查理一世送上了斷頭台,取消了君主專制。然而雖然將國王殺死了,可國家的發展並不是如英國人所預想的那麼好,英吉利共和國時代開始,國家卻陷入了動蕩。後克倫威爾利用國內混亂待整的局勢,發動了政變,開始了軍事獨裁,這其實和君主專制也沒有太大的區別,當克倫威爾去世後國家再次陷入動亂,於是人們意識到或許沒有國王並非是好事,查理二世復辟。當反動的詹姆士二世上台開始血腥報復後,議會發動宮廷政變,迎回瑪麗和威廉,確立了君主立憲制。議會這一舉動可謂是大智慧,既保證了政體和國家的穩定,吸取了英國內戰的教訓,又在自己掌控範圍內換了君主。君主是由議會迎回,必然也是需要議會的支持,由此英國將君主獨裁製平穩過渡到了君主立憲制,實現了沒有流血衝突的「光榮革命」。
其次,要推翻一個事物,一定是它不好、不利於事態的發展才要推翻。可是,光榮革命後的君主和王室已經成為一個和英國資產階級政治相和諧的事物,並且君主們沒有添亂或出錯,反而起著國家精神領袖、國家形象象徵、英國貴族氣質體現者的作用,那麼保留一個王室來維持政體穩定和國家持久發展,何樂而不為呢?
最後還與英國的國民特點有關,英國人歷史上一直傾向於保守,無論是政治變革還是經濟政策,都趨於安穩,不想有太激進的舉動。他們傾向於細水長流式的穩步前進,於是保留一個有著悠久傳統的王室,也成為英國人欣然接受的事,只要它不對國家發展產生重大阻礙,就不會極端地來廢除王室、引起動蕩。
十九世紀著名法學家和政治專欄作家白芝浩在其經典著作《英國憲法》一書中專門有對君主制的論述。他將英國政制分為兩個部分,尊嚴和效率。該政制中君主和貴族院屬於「尊嚴的部分」,平民院和內閣屬於「效率的部分」;英王是尊嚴之首,內閣首相是效率之首。他指出君主是國家的象徵,道德的楷模,也較之共和制易於為民眾理解。女王擁有以下實權:諮詢權、警告權和在多數黨不明的情況下選擇首相之權。白芝浩的《英國憲法》出版已經 150 年過去,女王的政治中立性,依然具有憲制上的重要性。女王超乎政黨之上,不偏不倚的政治中立性,更贏得人們信賴。而且女王一生中經歷過數任首相,長時間積累的智慧和政治素養也不容小覷。
王室為英國的付出在英國民眾中也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二戰時期喬治六世全家冒著被轟炸的風險依舊居住在白金漢宮中,依靠自身的勇氣和對國家的責任感深得民心,也大大鼓舞了士氣。
在現代,王室仍得以延續的原因主要在於君主是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象徵。英王作為英聯邦首腦,還起著維繫英聯邦紐帶的作用。伊麗莎白二世是32個英聯邦國家的國家元首。
王室成員也熱衷慈善活動,其中的一位楷模代表則是黛安娜王妃。有著「人民的王妃」稱號黛安娜即使與查爾斯王儲離異後,也積极參与和推動慈善事業,不理睬世人對艾滋病的偏見與畏懼,主動與艾滋病感染者握手,改變了英國王室以往高不可攀的形象。
雖然黛安娜王妃之死給當時冷漠的英國王室帶來巨大危機,伊麗莎白女王之後妥善的處理穩固了王室的地位。如今王室也開始走下神壇,去神秘化。王室成員也在與時俱進。女王曾主動願意納稅,並縮減議會每年批撥的王室年俸。王室也越來越走親民路線。
關於主張廢除王室的呼聲中,爭論最多的還是王室的花銷大,但其實王室每年費用均攤至每個納稅人身上,不足一磅。女王開放白金漢宮吸引外國遊客,給英國帶來的經濟貢獻不肥。況且英國皇室每年也為英國繳納了大筆的稅收,還拉動了英國的文化、慈善和旅遊等產業。
英國王室的其他活動也能帶來巨大經濟效益。威廉王子和凱特王妃的婚禮吸引全世界的目光,也刺激了相關餐飲、旅遊、娛樂等各個方面。更何況,英國王室作為一種文化傳統和象徵意義給英國所帶來的影響力,這也不是用金錢能衡量的。
不管是廢除還是保留王室,無論是哪種說法都不是什麼新鮮事了。但是民調顯示,實際上有大約百分之七十的英國民眾仍然認為,相比較廢除,他們更願意保留君主制。至少目前,王室還是備受愛戴,而且也在與時俱進。
英國人之所以保留著君主制,自然是因為英國的國實際情況所致,更何況,保留著王室能夠帶來很多的好處。
第一,王室是英國的精神紐帶,是傳統文化的象徵
孤懸海外的英國,養成了孤傲、理性而又保守傳統的性格。王室正是英國傳統文化與貴族禮儀象徵的最好體現。
英國全稱「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由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與北愛爾蘭四個部分組成,王室是將英國四個主體以及廣大的英聯邦成員聯在一起的重要粘合劑,如果沒有了王室,那麼英聯邦乃至英國能否繼續存在,還是個未知數。
雖然沒有實權,但英國君主並非沒有任何作為,在英國政局中扮演著平衡者的角色,是英國保持穩定的重要力量。
第二,王室深受愛戴是有原因的雖然表面上高高在上,但並不代表英國王室是壓迫者。光榮革命之後,王室幾乎失去了所有的實權,然而英國人仍舊非常尊敬王室。
包括英國在內,王室的男性成員都要與平民百姓一樣參軍服役,如今的查爾斯王子、安德魯王子、威廉王子、哈里王子等,全都在軍中服役。有人說王室服役不過是做做樣子,那就大錯特錯了。
二戰期間,英國被德國轟炸,王室仍舊固守在白金漢宮不做任何撤離,如今女王的父親喬治六世發表了著名演說,當時還是公主的伊麗莎白二世也奔赴前線幫助治療傷員。
雖然每年英國王室需要至少4000萬英鎊的財政補貼,但這個數字對於英國這個全球主要經濟體來說並不值得一提。
更何況,英國王室作為英國的一個「品牌」,給英國帶來的收益更多。以威廉王子大婚為例,僅僅婚禮的實況轉播、紀念品出售、旅遊觀光業收入等,就給英國帶來了巨大收益。英國王室將英國的紳士文化、貴族文化等傳揚到其他國家與地區,也是英國軟實力的重要象徵。
英國人沒有表現出希望以政治,文化,情感和歷史為主要原因廢除君主制的跡象。對大多數人來說,財務問題是一個邊際考慮因素。一些顯著的事實,而不是對君主制權利和錯誤的熱情信仰:
作為一個島嶼,英國在某種程度上不受政治解放的影響,這種政治解放席捲了大多數歐洲王室。我們的革命是在1640年,當時英國人建立議會並斬首查理一世 - 但在短短几年後又恢復了君主制(以較少的直接權力)。
英國和其他王室成員通過贊助和戰爭獲得了他們的地位和財富,並通過繼承(通常是男性長子繼承製)鞏固了他們的優勢。作為分配財富和權力的手段,大多數人 - 包括英國人 - 都不會支持這一點。
現代王室是哈布斯堡德國王室的直系後裔。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他們決定將名字改為溫莎,原因很明顯。歐洲皇室王朝是非常相互聯繫的 - 喬治五世是俄羅斯沙皇尼古拉斯的(遠方)血親。
英國王室通過以前的民事清單承認他們的大部分房地產以換取資金。這約佔房地產收入的15%,約為每年3000萬英鎊(4000萬美元)。此外,該家庭擁有蘭開斯特和康沃爾郡的工作區,其收入不在英國稅法範圍內,但家庭同意(通過特許權)向政府付款。這些莊園產生了3000萬至4000萬英鎊的利潤 - 稅收安排是保密的。此外,他們擁有自己的個人財富組合 - 其原始來源(方便地)「在歷史中迷失」。按照任何標準,這都是相當奢侈的。
平均受歡迎程度為英國人口的兩分之二(IPSOS / MORI),可能廢除君主制不是一個「現實」問題,王室運行一個非常有效的宣傳機器,旨在自我保護。對女王的支持遠遠超過她的家庭或君主制的概念。在黛安娜夫人去世時,女王和家人的支持率大幅下降,當時這個家庭被認為不足以支持一個受歡迎的人物(但不屬於皇室血統)。
與總統和兩院之間的美國三方制衡制度不同,女王在我們的民主制度中扮演著完全的儀式角色,公開是非政治性的。也就是說,如果她選擇表達自己的觀點,我相信會有很大一部分選民會從她那裡帶頭(但那不包括我)。英國和美國的政治體系相似 - 但不同。
英國女王沒有實權?
你認為什麼才是實權,高高坐在王座上,貴族大臣小心翼翼地奏事,一不小心打了個噴嚏,女王使了個眼色,旁邊的皇家衛士立馬把他拖出去,亂錘打死,這才叫實權?
現在掌權的都在幕後指揮了,誰還跑去前排耀武揚威。
看一個人是傀儡,還是掌握實權。一看他有沒有軍權,二看他有沒有財權。
有幾個陸戰營,是直接聽命於皇室的。還有皇家衛隊,聽名字跟個儀仗隊似的。但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女王的丈夫飛利浦親王任總司令。對王室忠心耿耿,不惜一切代價地完成女王的命令。並且足有1.7萬人,駐紮在英國本土和各殖民地的要地。
英國的海灘,有三分之一以上是英國國王的私產。南非鑽石生意,最大的boss就是英國女王。英格蘭銀行,伊麗莎白坐股東第一把交椅。
老佛爺可謂要錢有錢,要槍有槍,如果這樣的人還是傀儡,那不傀儡的不得統治全世界了。
英國內閣四年一改,所謂鐵打的佛爺,流水的內閣。老佛爺樂的把前排交給內閣來打理,自己在後面作個幕後掌柜。但任何一任中堂,每周都得抽兩小時給老佛爺彙報工作。
別說當中堂了,就是當個倫敦銀行行長,也忙的要命,一個人恨不得掰兩掰使。他能抽出這麼長時間來,覲見老佛爺,說明老佛爺絕不可能是個禮儀性的吉祥物,而是個重要的實權人物。
並且英國是個階級固化很嚴重的國家。比如,在中國的升職路線是這樣的:基層小兵——小領導——中層領導——高級領導。而在英國是,要麼一開始你就進入高級領導崗位,要麼一開始就進入中層領導崗位,要麼一開始就是小員工。這幾條路線涇渭分明,極少極少能實現跨越。一工作就能成為高級領導的,當然是那些貴族了。不僅在公司,上議院,皇家海軍里,你都找不到一個非貴族成員。維護王室高高在上,他們才有血統至上的法理依據,所以在英國想廢除王室,那是不想混了,會受到貴族的猛烈回擊。
事實上英國歷史上也是曾一度廢除過皇室的:1603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死後無嗣,王位由她的侄孫詹姆士·斯圖亞特繼承,在此之前詹姆士·斯圖亞特已是蘇格蘭國王,此後蘇格蘭和英格蘭就處於斯圖亞特家族的統治之下。1639年蘇格蘭爆發了反對斯圖亞特王朝的人民起義並攻入英格蘭境內,這時同時擔當蘇格蘭和英格蘭國王的是查理一世,他為籌措鎮壓蘇格蘭人民起義的軍費而召開了已解散11年的議會,這是因為英國一直有一條約定俗成的政治規則」無議會授權不得加征新稅「。然而出乎查理一世預料之外的是:新召開的議會不僅拒絕通過國王關於徵收新稅的法案,還提出了限制王權的主張。對此無法接受的查理一世於1642年8月22日挑起了與議會的內戰。1649年1月查理一世被議會軍抓獲後處決,英國宣布成為共和國。
事實上英國這個共和國其實是有名無實:原議會軍將領克倫威爾成為了英國這一時期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儘管克倫威爾是靠推翻查理一世的統治而上位的,但當他上位之後人們才發現他是一個權力欲極其強烈的獨裁者——1653年克倫威爾解散了國會,宣布自己就任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的護國公。儘管克倫威爾自稱護國公而不是國王,他也頒布了一個相當於憲法的《統治文件》,然而根據《統治文件》的規定:護國公終身任職且可世襲,與此同時護國公掌握軍事、行政、立法等大權,實際上是沒任何制約與監督的無冕之王。在克倫威爾的獨裁統治之下英國人逐漸意識到:即使推翻了一個國王,可如果換來的是一個雖無國王之名,卻行獨裁政治之實的無冕君主也並不一定就是好事。1658年克倫威爾死後他的兒子繼任護國公,然而克倫威爾設計的這套護國公體制從一開始就潛伏著崩潰的種子:一方面護國公的大權獨攬已使其成為民眾心中的獨夫民賊形象,另一方面護國公又不具備國王那樣名正言順的政治號召力,靠著克倫威爾本人的強勢還能勉強維持,然而他兒子卻沒那麼強的能力,於是各路將領紛紛開始自行其是,誰也不再買克倫威爾兒子的面子,終於在1659年克倫威爾的兒子辭去了護國公的職位,隨後英國人迎回了流亡在法國的查理一世的兒子查理二世,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查理二世復辟之後開始以反攻倒算的姿態清算當初反對查理一世的人並大力強化君主專制制度、1685年查理二世死後他的弟弟詹姆斯繼位,詹姆斯延續了查理二世的專制統治。1688年英國議會迎接荷蘭執政威廉親王為國王,詹姆斯被迫出逃,於是英國實現了一次不流血的革命,這一事件後來被稱之為」光榮革命「。光榮革命後英國議會通過了限制王權的《權利法案》,由此確立了英國的君主立憲政體:英國國王是國家元首、最高司法長官、武裝部隊總司令和英國聖公會的「最高領袖」,形式上有權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級法官、軍官、各屬地的總督、外交官、主教及英國聖公會高級神職人員等並有召集、停止、解散議會,批准法律,宣戰等權力。然而實際上王室在英國的存在更多只是一種象徵意義上的權力,國家的實際軍政事務由議會選舉產生的多數黨組織的內閣負責處理,而內閣的最高領導人稱為首相。甚至有人戲稱:就算是把英國國王的死刑判決書遞到他面前,他也只有簽字的權力。表面上看:英國王室存在的意義的確不大,然而英國的國民性格是傾向於傳統保守的,尤其是在經歷過克倫威爾的獨裁統治之後英國人對激進革命總體上是持否定態度的,所以他們才以不流血的」光榮革命「這一手段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既然王室的權力已受到憲法的制約,不會對國家的發展產生重大阻礙,那麼英國人也就不再執著於推翻王室。更何況目前的英國王室已成為英國對外樹立國家形象的一個品牌——你看人家威廉王子結個婚都能在世界範圍內造成轟動效應,不僅為英國創造了實況轉播、紀念品出售、旅遊觀光等直接的經濟收益,同時也成為英國對外弘揚文化軟實力的一大途徑。
謝邀。首先需要糾正一點,英國沒有皇室,只有王室。
由於歐洲國家教皇的存在,一般君主不能輕易稱帝。英國現在也只有女王沒有女皇。
英國王室雖然沒有實權,但其存在的價值要遠大於廢掉的好處。現在王室存在本身,就不是為了治理國家, 而更多是起到國民精神支柱的作用。
他們總是可以振奮這個民族。1947年,伊麗莎白女王和菲利普親王舉行隆重婚禮,這在極大程度上鼓舞振奮了在戰爭中滄桑的國民內心。
時至今日,英國王室還是英國民眾現在脫歐公投後充滿不穩定因素的時期的一顆定心丸。
其次,英國皇室簡直就是一棵大搖錢樹,每年能給英國經濟帶來大約20億英鎊!!!
光是今年,英國皇室就給英國經濟添了17.6億英鎊。這收入來自旅遊文化產業等等。
每年都有來自世界各地慕名而來的遊客去參觀遊覽白金漢宮、肯辛頓宮、溫莎城堡等等王室建築。
此外,王室品牌還為媒體、藝術、影視劇業界創收5000萬英鎊。這就更別說帶動各種英國王室御用品牌以及賭博業等等的發展(比如賭生男生女,賭王子公主的名字)。
再然後,英國皇室也算是英國的吉祥物,比如咱們的喬治小王子和夏洛特小公舉,一舉一動都是那麼的萌,拉動了童裝,還貢獻了大量表情包,怎麼捨得廢掉呢?
退一百步說,英國王室簡直提供了一個茶餘飯後的最佳話題。比如各種王室八卦、時尚。
總之,廢掉皇室可是說是百害無一利,英國人才不會去做這麼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呢。
以上回答若有失誤之處,歡迎指正。
英國為什麼不留著皇室?
首先其實不像外界傳那樣英國王室完全不管英國,只是吉祥物。英國王室擁有一定的監督權,只不過英國二戰以後沒有什麼大的失誤,也就無所謂罷了。
有這麼一個王室,在一個紳士國度里,可以把親民和懷柔政策發揮到極致。想想看威廉王子和各時代女皇。你會發現他們親民的同時也在用自己的方法宣揚施政方法。這樣的做法無疑是最能讓英國那些紳士們接受的。
一個用時為謀士,閑時的吉祥物,還能更快捷的宣揚某些主張,這樣的王室為什麼不留著?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