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歷史上的開國皇帝喜歡殺功臣?
國史君(國史通論)認為,歷史上的開國皇帝大規模誅殺功臣主要是因為兩個矛盾:
第一、開國後利益瓜分不均帶來的矛盾話說一切問題的根本矛盾都是利益矛盾,一切關係的根本都是利益關係。在開國之君起事之初,他可以為了達到終極目標而捨棄部分利益,分給自己的屬下,以激勵奮進。比如秦始皇嬴政當年為了消滅楚國可以讓王翦獨立指揮六十萬軍隊,這可以說是秦國所有的精銳啊。漢高祖劉邦當年為了消滅項羽,將自己的半壁江山分給了韓信、彭越等人。當時,嬴政、劉邦與自己部下的利益可以說是一致的,所以他們戮力同心。但是開國之後的形勢就完全不一樣了,誰都不願放棄既有利益且想得到更多的利益,所以劉邦就開始逐步剷除異姓諸侯王。
隨後也帶來了國家的動亂,比如英布在看到韓信、彭越之死後,選擇了起兵造反,其理由是「欲為帝耳」。其中也有通過和平手段的,比如宋太祖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這種情況可以說是「狡兔死,走狗烹」,也可以說是皇帝與大臣只可以共患難,而不可同富貴。
第二、因皇位傳承問題,開國皇帝為了維護政權穩定而帶來的矛盾皇帝誅殺大臣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開國元勛們個個都是人中豪傑,能鎮得住他們的也許只有開國之君一人。一個政權的建立與穩定,與皇帝本人的能力有很大的關係,所以一般都是以武打江山,以文坐江山。一般來說,相比於開國之君的勇武,繼任的皇帝都偏向於文弱。當開國皇帝到了暮年,不得不考慮皇位的平穩過渡問題時,那些殘留的功臣們就要開始倒霉了。正如我們熟知的故事,明太祖朱元璋說他誅殺功臣的目的就是為了給太子朱標、太孫朱允炆剷除荊棘。
所以,為了解決這兩個矛盾,歷史上大部分開國之君都有誅殺功臣的情況,通過和平手段收回權利的東漢光武帝劉秀、宋太祖趙匡胤等人便成了流芳千古的賢君。
秦路為您解答。
在中國歷史上有許多開國皇帝,在打江山的時候,跟部下稱兄道弟,一起喝酒一起吃肉,可是打完江山之後翻臉不認人。
比較厚道的皇帝會施以懷柔來削弱這些開國功臣的兵權與實力,如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就比較厚道了。最不地道的就是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劉邦將自己親手封的異姓王一網打盡,朱元璋更是在洪武四大案中幾乎殺光了跟自己打天下的功臣。可是為什麼皇帝要殺功臣呢?
首先,功臣們都手握兵權,經過多年戰場的歷練,個個能征善戰。他們打天下時是一把好手,可是一旦早起反來將是一群可怕的敵人。開國皇帝在位時還可以將他們鎮壓下去,如果新皇登基之後,並不能保證他們會聽命與其,歷史上有很多皇帝在決定退位時先幫自己的子孫剷除不聽話的大臣。
其次,並不是所有的開國皇帝都會殺功臣。真正大肆殺戮功臣的之後劉邦和朱元璋,這兩個從草民坐上皇位的皇帝。就拿朱元璋來說,他從小吃苦長大,放過牛,當過和尚,要過飯。他心中一直認為是當官的貪污腐敗造成的他起義前的辛酸。所以他當上皇帝之後,不只是大肆清洗功臣,連在他做了皇帝之後當官的也沒少被他殺,在洪武9年到洪武26年,朱元璋做了震驚世界的洪武四大案,四大案中所殺的官員最少有十萬名。
皇帝殺功臣一是疑心,擔心功臣會功高震主,二是害怕自己退位駕崩後新皇壓制不住手握重權的大臣。
首先這就是封建制度的必然結果。父傳子家天下,為了自身的階級統治,這是必然選擇,也是血腥政治的不二法門。換做你我當開國皇帝也一樣。
歷史上沒有殺過功臣的開國皇帝寥寥無幾,劉秀,李世民,趙匡胤。而第一個殺開國功臣是劉邦。殺的最多的是朱元璋。這裡也從中看到一個問題,出身越高貴殺開國功臣越少,甚至不殺。而出身越低殺的越多越狠。所以劉邦和朱元璋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誅殺開國功臣另外一個原因在於接班人的問題。如果太子英明果敢,讓老皇帝放心,開國皇帝也不會冒著「壞名聲「的代價殺功臣。劉邦和朱元璋殺功臣首要原因都是在於太子軟弱。皇帝覺得太子未必能夠駕馭功勛集團。所以用朱元璋的話說,為你去荊棘。
還有就是沒有信心,就怕自己所得到的會被他人「掠奪「,所以必須將危險消滅在萌芽里。還有一點就是看起事時候情況,李世民趙匡胤起家的時候就是「董事長「大股東。所以不在乎。如果起家的時候屬於「合夥性質「大家都有股。逐步形成的老大,就必然會殺功臣。朱元璋和劉邦就屬於「合夥性質「。控股力不搶,殺功臣就是必然的。
綜合來看,就是皇帝起事時期的「控股團隊「的形式; ,皇帝本人個人的性格和出身和皇權接班人的個人能力。還有就是最高統治者以最擁暴力方式取得最高權力,他就必然會以最殘暴的方式去統治。決定就是基於自己代表的最高利益,任何威脅和懷疑就註定了死亡,這是封建時代的癌症。根本無解。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大家好,我是歷史真鑒!如果喜歡請點贊!
中國歷史上,殺不殺功臣,主要取決於開國皇帝的出身。
濫殺功臣的朝代,以三大王朝為甚,開國皇帝都是歷史巨人,靠農民起義起家:劉邦、朱元璋。有一共同特徵,即皇帝起於草莽,除自身本事外,無所憑藉。偏偏自身軍事才幹,相對手下功臣大將並無優勢。都是一般窮哥們,為何單獨你得了天下,贏了一切?我打仗不比你差,為何要拜服於你,甚至生死都由你決定?開國君主的這種不自信,在不受約束的絕對權力的放縱下,演變成滔天的殺意。功臣們即使再忠心都沒有用,一樁樁千古奇冤由此產生。
如,劉邦打仗不如韓信、彭越,頂多略強於英布,因此對韓、彭極為忌憚,必除之而後快,使其連反叛的機會都沒有,英布則是逼反後剿滅。朱雖然是歷史上的大軍事家,但是更多的是在戰略層次,擔任戰場指揮官的能力不及徐達、常遇春等人,又看多了歷史上權臣篡位之事,因此對文武功臣都來了個近乎無差別的肉體大清洗。
而其他統一王朝的開國君主,除了自身有本事外,還有強大的家族勢力或高貴血統支撐,自信心就很強,還是樂於和開國功臣共富貴的。如嬴政、司馬炎、拔跋珪、楊堅、李淵李世民父子、趙匡胤、忽必烈等人,都是由強大的家族支持,而劉秀則是有高貴的血統,手下的功臣都是維護江山的有利助手。因此功臣的結局較好。
因此,功臣能不能保住身家性命和富貴,關鍵在於開國皇帝是否是窮哥們。如果是窮哥們,那就要麼趁早歸隱,要麼藏拙、自污,否則就杯具了。如果不是窮哥們,他本來就比你闊,那就不必太過擔心。
這個規律甚至可以用在未統一的割據政權上。
他們往往都有強大的家族或者部族力量支持,功臣很難挑戰君主。因此,開國功臣如果有本事且顯露出忠心,只要不死在戰場上,一般是比較安全的。如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當然,此時外患比較明顯,開國之君基本不會殺戮功臣,自毀長城。
劉裕的例子特殊些。但是也可以用「窮哥們」規律來解釋。因為,他雖然沒有統一中國,但是在劉裕時代,他的實力是全國各割據政權中最強的,相繼滅亡南燕和後秦,很有統一天下的可能。劉裕白手起家,同三位草根大帝情況極為相似,也同樣大殺功臣,如謝晦、諸葛長民等人,猜忌王鎮惡等。不過,由於自身軍事才能遠遠超過功臣大將,北方又有強敵存在,因此狠辣程度稍遜。
其實殺功臣,會導致軍事實力削弱。比如老劉殺多了,一把年紀還得親征,最後造成白登之圍,以及和親。一般說來殺功臣並不是對自己有什麼威脅,主要是怕自己死後孩子震不住.但老朱是個反面教材,他因為殺多了,沒人有能力勤王,結果成全了朱棣。
但是也分情況,和開國皇帝的性格/出身及當時的形勢等有關.
總的來說,關鍵在於沒有一個平順輪換和退休制度,只能採取這種極端方式,極端方式只是短期內消除了隱患,卻埋下了禍根。簡單的歸納:1.覺得功臣位高權重,怕子孫難以駕馭。2.功臣影響力大,不利於自己統治。3.功臣知道自己的一些事情,而這些事情又是帝王極力想掩蓋的。4.功臣里有很多人都非常有才,帝王認為那是一個極大的威脅。5.功臣集團將會左右朝政。6.帝王認為非我同姓宗親,其心定有異。
是不是居功自傲也是相對而言,因為皇帝的權力大了,不願意跟原來的手下稱兄道弟了,所以就看不順眼了。只要不過分牽連下層地殺功臣,對百姓還是好處更多。功臣不除,大部分人在幾代之後會形成一個特權團體,除了制肘皇室還會給平民造成很大的壓迫。從國家穩定上來說,不殺其中相當多的人,一亂起來上下一起遭殃。象藍玉這樣朱元璋活著時都開始專橫跋扈的人,建文能壓得住他?
功臣們幾代後面所形成的利益集團之大,對平民的壓迫不言自喻的事情。關鍵在於,人都會隨著環境而變得,少主勢弱。自己又是追隨先帝的開國功臣,說不定就想上位了。更別說被殺的不少功臣里,在開國皇帝沒死之前就表露出這個苗頭了。不能冀望人人都是諸葛亮,看歷史上,當司馬懿的絕對更多。
哪怕最狠的朱元璋,也沒有把功臣都殺光,不少識相的還是善終的。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翻開《二十四史》之後,猛然發現這幾乎形成了一個規律——很多開國皇帝在一統天下之後,不是論功行賞,而是誅殺功臣。如此殘酷、冷血,忘恩負義,背後究竟掩藏著什麼秘密?
「樹大招風,官大擔險。」身處一個「打工者」的角色,你的位置越高,權勢越大,讓上司覺得駕馭不了你的時候,為了安身立命,剷除異己便是上司的選擇。一言蔽之,功高震主也!這些臣子的功勞太大了,威望太高了,皇帝成為皇帝之後,沒有了外敵,危機意識就轉移到這些勞苦功高的臣子們身上,害怕他們會危及自己的統治。為了穩固自己的江山,功高震主的臣子自然就成了皇帝們得眼中釘、肉中刺。朱元璋殺胡惟庸等人亦如此。
在讀史後的嘆息聲中,我們只能說,只要是人治的家天下,殺戮功臣是一個走不出的死結。
有能力造反的和沒有能力造反的。對於皇帝來說,為了鞏固政權,只要把有能力造反的殺掉,剩下的人即使有造反之心,也無造反之力了。每一代皇帝都面臨同樣的困境,面臨著同樣唯一的選擇,最後都作出了同樣的抉擇!功臣們天然有罪,誰讓他們有能力造反呢?在殺戮功臣這件事上,所有的皇帝奉行的都是防功臣像防賊一樣的人性本惡的哲學思想。同時也提現了皇權的至高無上和高度集中,缺乏約束,伴君如伴虎啊!
這個問題很奇妙,我感覺可以來談一談,說一說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吧
剛打下江山的開國皇帝都有一個特點,特別怕自己剛打下的江山還沒來得及傳給子孫後代呢就給他人當了嫁衣,所以說這個時候就是他們最敏感的時候,而開國功臣權威很大,如果暴起的話,是最有可能搶走江山的那一批人(這就是所謂的功高震主吧),所以說開國皇帝好殺功臣,這裡的功臣都是他自己覺得十分有野心的人,是對自己很有可能不利的人,但並不是全部哈(比如張良)。
第二點,功臣往往恃功傲物,容易惹是生非不少功臣往往處處仗著自己的功勞犯事,偏偏皇帝還不好太重處罰,以免落下不好的名聲,但往往皇帝越是這樣,那些功臣就越是放縱,越是大膽,有的時候甚至是連皇上都「不放在眼裡」,做一些很過分的事,皇上就是脾氣再好也受不了啊,終於忍不住的時候就會徹查他們,結果就會發現罪名真的很嚴重很嚴重了,於是一併處罰,就會容易大開殺戒了。
所以說人啊,還是多低調一些,畢竟槍打出頭鳥,太仗勢欺人,終會埋下禍根的。
論人文歷史那些事,且聽老梁為你一一道來。認認真真的原創,不搬運,不剽竊,喜歡文史類的朋友們關注我,一切去看看更有趣的世界吧!
手機碼點字真的是不容易,真心求點贊和關注,謝謝。
還有更多其他內容,希望大家能關注我,你的支持我最大的動力,謝謝!(圖片來源於網路)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有這麼一句話: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想必大家都聽過。意思是人沒有了利用價值,往往會落得一個非常悲慘的下場,甚至被殺。自「夏傳子,家天下」以來,世襲制在中國延續了4000年。
歷朝歷代的開國君主在創建了政權以後,都會處心積慮地採取一系列措施,使自己家族的統治,能夠傳至千世萬世 ,江山永固。其中的一個措施,就是剪除功臣宿將。消除來自於他們的威脅。
其中,誅殺功臣最嚴重的王朝是漢朝和明朝,而這兩個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強盛的王朝。那有人要問,唐朝也是,唐朝是舉世公認的強盛王朝,但你看李淵的那幾個兒子各個強勢英武,他們都是隨李淵南征北戰的大將,即位者李世民更是光芒四射,哪有功臣表現的份兒。唐朝經高祖、太宗兩代皇帝後,功臣也被日軍熬死了。所以,唐代功臣之所以得以倖免,是因為有個比李淵更雄才的接班人。
唐太宗
漢高祖劉邦作為背負「誅殺功臣」惡名的皇帝之一,劉邦先後誅殺了臧荼,韓信、盧綰、彭越、英布等,其中韓信、彭越、英布都是被人告發而被殺。
這因為漢高祖是馬上打天下的皇帝,而他的接班人,漢惠帝劉盈被立為王太子時,只有6歲,而且劉盈性格仁弱,面對跟隨劉邦打天下的叔伯輩的驕悍功臣,怎麼駕馭他們,那為了保證皇權的順利交接,那他會怎麼做?
明朝朱元璋誅殺功臣,幾乎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幾十個個功臣宿將,除徐達、常遇春、李文忠、鄧愈因病亡故外,被殺者達30人,只有湯和、耿炳文、沐英、郭英 等倖免,而這4人的特點是特別老實,低調。
太子朱標寬厚仁慈,多次勸諫朱元璋慎殺,以免傷了和氣,這讓朱元璋很是擔心,怕太子鎮不住這班跟他打江山的元老重臣。
有一次,他故意把一根棘條扔在地上,讓朱標撿起來,太子面有難色,朱元璋乘機說到:我把棘條上的刺都拔掉,你豈不是順利多了。為了順利交班,朱元璋屠戮功臣也就不難理解了。
歷史上殺功臣比較有名的開國皇帝,主要有兩個人:劉邦和朱元璋。
劉邦和朱元璋的相似之處:
一、出身微賤
劉邦出身低微,家境貧寒,起事前當過泗水亭亭長,相當於村治保主任。
朱元璋更是窮苦出身,放過牛,要過飯,起事前在護國寺當和尚。
二、受教育程度低
劉邦言語粗俗,舉止粗魯,瞧不起讀書人。
朱元璋應該認得些字,因為他念過幾本經,但從他頒布的聖旨內容看,言語十分粗鄙。
三、身上都有黑記。
《史記高祖本紀》說劉邦「隆準而龍顏,美須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劉邦又叫劉季,應該是記,說他身上有黑記的意思。
《明史.太祖本紀》描述朱元璋「姿貌雄傑,奇骨貫頂,志意廓然,人莫能測」
「志(痣)意廓然,人莫能測」就是說他滿臉痣,人們數都數不清。
四、都經常吃不掏錢的飯。
劉邦在村裡頭吃劉媼的小飯店打白條。
朱元璋乞討,也是吃了不用給錢。
五、都好色,到處找女人。
劉邦逃跑途中丟下兒女找戚夫人。
朱元璋戰爭間隙找了好幾個老婆。
從他們出身和經歷分析他們殺功臣的心理:
從小沒經過好日子,一時有幸得坐龍庭,尤其看得緊,瞧見誰都像謀算他的寶座。想方設法,不擇手段地害死可能會產生威脅的人。
總結:
窮鬼出身,沒文化,身上好多黑記,白吃飯不捨得給錢,見了女人就眼冒綠光。這種人特別危險,能共患難而不能同富貴,千萬離得他遠點。
世上多惡鬼,且行且躲避。
謝邀,其實這個問題的回答,要涉及到很多方面,小編總結了一下,大致分為內外兩個方面:
於內:1:皇帝自己的因素:首先我們要明白的是,一個國家王朝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必然是長達數年甚至十數年的過程,這其中,歲月的的沉澱和經歷的豐富,都會促使一代君王從一介熱血青年變成極具城府的梟雄,比如曾經立志死時墓碑刻上」漢征西將軍曹侯之墓「的熱血青年曹操,晚年也變成了可以殺死多年知己好友的荀彧的冷血孟德;亦或者是曾經稱讚再世諸葛的朱重八,晚年也一樣是聯合了胡惟庸讓劉基鬱鬱而終,設置有病不敢醫的朱元璋。再加上建立了一世功勛的志得意滿,晚年隨心殺人也可以理解了。
2:皇帝出於對未來的考慮:似乎是一個歷史的循環,一代開國帝王的後代,往往沒辦法成為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代表,漢開國高祖皇帝從一介亭長起家,可謂壯哉,劉盈則完全是呂雉的傀儡;唐太宗李世民(唐朝開國皇帝名義上是是李淵,實際嘛~~~大家都懂),殺伐果斷,殺起兄弟都毫不留情,而中宗李顯,則完全被武昭儀玩弄於鼓掌之間。或許一代兩代皇帝沒有發覺,但是歷史記載下來,相信沒有哪個皇帝對這個不謹慎的,這樣為了避免自己的後代被架空,殺死一些位高權重的的功臣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3:歷史上的權臣往往評價不差:這裡對於權臣這個詞,小編有自己的理解,這個詞實際上是個中性詞,掌握權柄的臣子即是權臣,並無關於忠奸,所以趙高可以是權臣,諸葛孔明也是權臣,而奸佞之臣,自然有後世抨擊,但是忠貞之士,往往卻會無意中讓君主掛上了昏庸無能的帽子(例如劉禪)甚至連霍光這種有干涉到皇位繼承這種古代大不敬行為的臣子,也並沒有太多負面評價,要知道這種行為雖然在後世或者當朝百姓看來,霍光確實沒錯,但是這個在國家的帝王眼中完全是在干涉自己的權利,是對自己家天下的強力干擾,所以後世雖然帝王們不能隨意修改前人評價,但是也會極力避免這種權臣的產生。
於外:1:臣子身份轉移的遲鈍:這裡所說的,實際上就是當年一起打天下的老兄弟,可能當年在行伍之中,沒有太多的顧忌和禮儀,但是曾經的領導當了皇帝之後,很多臣子對於身份的轉變是比較遲鈍的,畢竟所受教育不多,再加上多年的固定思維,讓類似樊噲,徐達等大老粗時不時做出僭越之舉,或許在他們心中覺得不過是以往所做的事情,但是此時已經不再是他們的老兄弟的陛下心裡,這就是一根刺。
2:虎有傷人意,人亦防虎心:可以說自古以來,開國功臣和皇帝之間的矛盾都是不可避免的,同樣的,臣子們也不是傻子,比如韓信在劉邦最困難時候討要齊王封號,或者是司馬仲達在知道曹操起了殺心以後的裝傻低調自保,都說明了臣子也在一方面的避免被出現狡兔死走狗烹的結局,然而很遺憾的事,史書如實的記載了這一切,讓後世的君王不僅對那些無禮之徒厭煩,同時更加警惕那些曾經或者現在表現低調的功臣們,甚至更忌於前者(樊噲雖險些喪命但仍然得以善終,而韓信則是漢初開國功臣死的最快的),所以也讓功臣們越發難辦,導致這一高危職業傷亡居高不下。
其實總的來說,只能說是心不齊了,當初打天下的時候大家是勁往一起使,等到守天下的時候,都在自己為後代著想了, 所以分崩離析的結果,也是必然的,而皇帝殺功臣,也只是意料之中了。
我是豬豬俠說故事,喜歡的朋友可以點一波關注和收藏轉發哦,謝謝大家!
為什麼歷史上開國皇帝都要把有功之臣給殺掉了?其實這就應了一句古話,那就叫狡兔死走狗烹。
飛鳥盡良弓藏就是因為這句話吧,因為那個時候在創業的過程當中,或者是在建立王朝的過程當中,需要一些能人賢士來幫助自己,只有這樣的話才可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或者是統一全國。但是建立了國家之後,往往有特別聰明的人待在自己身邊的話是非常危險的,因為這些人都有經天緯地之才萬一他們造反的話,是根本這種局面是自己一發不可收拾的,所以這個時候很多皇帝就會選擇把一些曾經立過功的大臣通通殺掉。只有這樣的話才能保住自己的王朝,繼續下去才能保住自己的皇位,不受任何威脅。所以這個時候也不能怪皇帝,只能怪你曾經陪皇帝在一起,不懂得功成身退,所以你必須要明白功成身退這個道理。推薦閱讀:
※第十二章 勒拿河上的火
※在古代戰場上怎麼解決吃飯問題,吃速食麵你信嗎?
※額爾古涅-昆的考證·蒙古的名稱來歷·乞顏和一些蒙古部的名稱來歷·蒙古部西遷
※春秋首霸齊桓公不可一世,為何在一個楚國大夫面前露怯?
※美國簡史(六十)防禦篇——使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