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關羽和演繹中的關羽到底有多大區別?


三國演義是小說,三國志是正史,那麼三國演義與歷史上的關羽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呢?我們就舉幾個方面依次說明吧。

演義一,關羽是賣棗的。

歷史一,關羽確實是因為殺人而避難的,但是沒有說他是賣棗的。

演義二,關羽土土約三事,降漢不降曹。

歷史二,沒有這麼一回事,關羽直接是兵敗投降,不過曹操對關羽也確實好。

演義三,關羽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

歷史三,關羽並沒有從曹操那邊獲得赤兔馬,他也確實是聽到劉備的消息之後離開曹操的,只是沒有過五關,斬六將,那五關的地理位也不對呀,完全是在繞圈子。

演義四,黃忠與關羽長沙一戰。

歷史四,關羽沒有和黃忠有這麼一戰,荊南四郡是望聞而降,不用這麼麻煩。

演義五,三英戰呂布。

正史五,劉備關羽他們壓根兒沒有參加討伐董卓,因為公孫瓚沒有參加。

演義六,關羽華容道義釋曹操。

正史六,曹操也確實從華容道逃走了,去追擊的是劉備,沒有趕上讓曹操跑了。

演義七,關平是義子。

正史七,關平是關羽親生兒子。

演義八,關公顯聖,殺死了呂蒙,還多次顯聖幫助關興殺死了仇人。

正史八,關羽確實是死於建安二十四年年底,呂蒙也確實沒幾天死了,曹操也確實隔月死了,只是,這些都是巧合,而潘璋,馬忠他們都沒有在夷陵之戰中被殺死。

雖然,在三國演義里,關羽與諸葛亮,趙雲一起被神話,但是關羽也確實是萬人敵,也確實是忠義無雙!當然三國演義單挑紀錄基本都是假的。


評價一個歷史人物如果出現了巨大反差,無不與兩點有關:一是對與錯,二是真與偽。

有關「對與錯」,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有關「真與偽」,則無須爭論。作為武將,一生的戰績是對其做出綜合評價的最重要因素。那麼,關羽到底是百戰百勝的「常勝將軍」,還是敗多勝少的「常敗將軍」呢?這恐怕要用數字說話了。

首先,我們先不說正史,先看一看小說《三國演義》對關羽戰績的描述。

有人調侃說,一部《三國演義》前半部只說了個武聖關羽、後半部只說了個文聖諸葛亮,這有些偏激,但關羽的戰績確實是《三國演義》前半部最為濃墨重彩的部分,據本人梳理,《三國演義》里關羽參加過的戰役和戰鬥有32次之多(具體戰役略,詳見本人《關於大英雄關羽,很多人心中有這樣一個誤解》一文),這些戰役,關羽23勝、5平、4敗(含1次詐敗),勝率高達85%(剔除平局因素),這一戰績不僅在三國,放在整個中國戰爭史上都是數得著的,在古代名將中能超越這一戰績的,也許只有「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余皆鈞解」的吳起一人。

《三國演義》對關羽作戰的描寫有3個特點:一是單挑多,其中1對1單挑就有23場,佔71%;二是斬殺率高,23場勝利中,把對手當場斬殺的共16場,佔70%,也就是說跟關羽單獨過招,活著回去的可能性只有3成,關羽比「機器戰警」還厲害;三是取勝速度極快,23場單挑中,1個回合即斬殺或生擒對手的有10場,佔44%,2-10個回合的8場,佔35%,二者合計79%。

個人「武藝」高強、善於單打獨鬥是關羽取得突出戰績的關鍵,但這種作戰模式與當時的戰爭形態並不相符。《孫子兵法》講戰爭,講了戰爭的謀略、將帥的選拔、訓練、地形運用、後勤保障甚至火攻、用間,就是沒講將領怎麼去「練武」,為什麼?因為即使在冷兵器時代,打仗靠的也是陣法和指揮,戰場上最高指揮官一開場就沖在最前同殺敵陷陣,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所以《三國演義》里的那些打法類似於兵棋或電子遊戲,不是真實的歷史。那麼真實的歷史是什麼樣的呢?關羽作為三國時代的武將,他的戰績究竟如何?

《三國志》關羽傳篇幅很短,只有1100多字,不要說寫30多場戰役和戰鬥,就把一場戰役寫清楚都很困難。了解關羽的戰績還要參考別的史料,包括《三國志》其他人物的傳記以及裴松之注所引的各類史籍,儘管梳理起來有些困難,但大致情況還是可以搞清楚的。據本人對史料的梳理(詳見上文),關羽親自參加的戰役和戰鬥至少有17次,可以分析出4個特點:

一是關羽的真實戰績不佳,全部參戰的17場戰役和戰鬥共4勝、1平、12敗,總體勝率僅為25%(剔除平局因素);

二是關羽參戰的戰役和戰鬥大多是他人指揮的,獲勝的4次中曹操指揮的2次、周瑜指揮的1次,在全部17次作戰中關羽本人親自指揮的5次,不到30%,這5次中1勝4敗,勝率僅為20%;

三是明確有單挑記錄的只有白馬之戰斬顏良1次,《三國演義》中被關羽親手在陣前斬殺的其他15人要麼人物為虛構,要麼事實無依據;

四是關羽戰敗被俘有2次,這一點在三國武將中也算是突出的。

從20%到85%,史實與演義竟然差別那麼大。但這麼說不是為了「黑」關羽,也不否認關羽仍然是一名出色的武將。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評價關羽為「萬人之敵,為世虎臣」。曹操手下的程昱、郭嘉、傅干、劉曄、溫恢等人都評論過關羽,程昱說:「劉備有英名,關羽、張飛皆萬人之敵也。」郭嘉說:「張飛、關羽者,皆萬人之敵也,為之死用。」傅干說:「張飛、關羽勇而有義,皆萬人之敵。」劉曄說:「關羽、張飛勇冠三軍而為將。」溫恢說:「關羽驍銳,乘利而進,必將為患。」此外,赤壁之戰的聯軍總指揮周瑜也說過:「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最後打敗關羽的關鍵人物呂蒙說:「斯人長而好學,讀左傳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氣。」

應該說,上面這些評價都是真實的,反映出關羽的勇猛和在當時的知名度,這個評價與關羽真實的戰績也不矛盾,大家一致認為關羽的突出特點是「勇猛」,但個人再勇猛也是個體,取得勝利依靠更多的是集團的力量,劉備集團起起落落,長期處於頹勢,多次被打得東流西竄,關羽作為該集團的核心力量,不可能一枝獨秀。

關羽被後世尊為「武聖」,顯然與他真實的戰績無關,而是有複雜的現實需要和政治原因,但最重要的是他所具備的那種忠誠的精神。這裡想說的是,尊崇一個人不必強求他事事完美,更不能曲解、虛構史實來美化和誇大,歷史的真實是「真與偽」的範疇,無須爭辯。


三國歷史作為三國故事的源頭,恢宏龐然令人嚮往,《三國演義》作為三國故事的集大成者成書七百年後,已經將其影響擴散到地球上的每一個角落。眾所周知《三國演義》擁有明顯的擁劉反曹思想,塑造劉備方面人物時,以諸葛亮為「智絕」,以關羽「義絕」,以曹操為「奸絕」——諸葛亮、關羽可說是《三國演義》中水分最大的人物。

演義中的關羽,被羅老先生附會了大量的傳奇事迹,為後人津津樂道,到現在若不認真地翻閱史書,只怕很多人都會將其混為一談。演義中花費了大量的筆墨對關羽的勇進行了刻畫,甚至不惜張冠李戴、無中生有。《三國演義》作為歷史演義小說,還是較為尊重歷史的,比如它雖然具有明顯的擁劉反曹的思想,最終還是曹魏得了天下,但就在關公一事上屢屢反常,由此,可見羅貫中對關羽這個形象的喜愛,或者說是千年的發展演進,為關羽這個角色賦予了很多其它的特質。

關公的義,是最為稱道的,也是他最真實的特質之一。《三國志?關羽傳》載,「(關羽)亡命奔涿郡。先主於鄉里合徒眾,而羽與張飛為之禦侮。先主為平原相,以羽、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

跟了劉備以後,關羽可說是死心塌地,曹操抓到關羽後,便開始了艱難的「收買」之路,「初,曹公壯羽為人,而察其心神無久留之意,謂張遼曰:『卿試以情問之。』既而遼以問羽,羽嘆曰:『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遼以羽言報曹公,曹公義之。及羽殺顏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賞賜。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於袁軍。」這可是《三國志》當中白紙黑字的記載:身處敵營,直言將去,不避生死,關羽之義,堪稱動人心魄。

對於關羽「義」的特點,羅貫中還進行了一些修飾,如被曹操生擒時,曾約定投降條件,這事與史實相去不遠,歷史上關羽在曹營內也明確表現了其心跡;不僅如此,演義中還對其「義字當頭」的形象進行了「加戲」,如赤壁之戰,曹操敗走華容道為關羽截住,他不管立下的軍令狀便將曹操給放了。實際上,曹操是否從華容道退走,尚有疑問,孫劉聯軍面對曹操大軍壓境,更無多餘的兵力來堵截曹操的退路。

在演義中關羽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關羽死後,蜀漢情勢便急轉直下,事實上,關羽死後三年,劉備還向東吳發動了三國三大戰役之中的夷陵之戰,只是最後被陸遜來了個火燒連營,若此戰蜀漢能勝,翻身也是說不定的。

《三國志》當中,《關羽傳》僅千餘字,記載了關羽的幾件事情,遠不如《三國演義》中的關公來得威風。


回答這個問題有兩個依據,三國志和三國演義。打個比喻來說,三國志好比紀錄片,演義就像電視劇。三國志記載:關羽最出彩的地方白馬坡於萬軍之中,取顏良首級。二是赤壁鏖兵之後,周瑜攻打南郡,關羽負責絕北道阻止曹魏的援軍。三是圍攻襄樊,擒于禁,斬龐德,水淹七軍。許昌以南多地暗通關羽,一時間威震華夏。就通篇三國志來說,儘管陳壽把曹魏作為正統來記載,但對關羽的記述還是充滿了華麗的讚揚之詞。描述陣前斬將的詳細程度,三國志只此一處。郭嘉、程昱、周瑜等均稱關張萬人之敵,熊虎之將。張飛傳:初,飛雄壯威猛,亞於羽。由此可見,關羽在三國歷史上,為超一流武將。演義中出彩的太多了,一出世,平黃巾;十八路諸侯討董卓,溫酒斬華雄;虎牢關,三英戰呂布;白馬坡,斬顏良,誅文丑,名震天下。過五關斬六將,千里尋兄。古城會,拖刀計斬殺蔡陽;華容道,義釋曹操;戰長沙,義收黃忠。擒于禁,斬龐德,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在演義中,把關羽的故事增加了,武力降低了,把義字突出了。


真實的關羽與演義的關羽有很大區別。真實的關羽除斬過顏良,絕北道以御曹仁、修江陵造福一城外,最著名的只有降于禁、擒龐德、威振震華夏了。而主要體現所謂忠義的,什麼桃園三結義、三英戰呂布丶屯土山約三誓、忠義護嫂丶掛印封金、千里走單騎、夜讀春秋、過五關斬六將、土城會斬蔡陽、單刀會等等不是李李代桃僵,就是子虛烏有。而體現其負面影響的如貪生好色,剛愎自用,唯唯諾諾,好大喜功,輕民重士等在《三國志》中卻多有記載。對這些文學作品中的東西,個人不願深討,但《三國演義》及現代世人,將他與諸葛列為武聖和智聖我便呵呵了。如作為忠肝義膽、仁仁君子,有頭腦的歷史名人。因曉大義丶知民苦。同是漢人天下,因救民於水火,護國家之完整統一。可這些人,不辯天時,不曉人和,憑地利之便,武裝割據。為一己之私,自相殘殺,讓百萬漢民流血犧牲,只是為了染紅自己的頂子。私慾之心造中國之魔靨。有人經常以諸葛「鞠躬盡瘁,死而後己"延蜀之殤,為其辯解。實不敢苟同。他們的偉大,正是他們的悲哀之處。忠偽中國者,其力越大,其罪欲重。如無蜀地之亂,諸葛、劉丶關、張、趙等之私慾。何來司馬篡位、五胡之亂。央央中華多苦多難,今人思之更應痛定思痛,撥亂反正,還歷史以青白。對內止戈罷戰,對外不屈不撓,齊心協力愛我華夏


羅貫中寫《三國演義》的時候,距三國那場瀾壯闊的廝殺已經一千餘年。經過中國儒家思想的持續催化及「沿途」各朝的價值導向,關羽成為《三國演義》中最具水分形象之一。

羅貫中在塑造關羽的「義絕」形象時,可謂用盡手段,張冠李戴,無中生有。事實上,演義中所塑造的「義」與歷史上的關羽是非常接近的,關羽降曹時,曹操對他極是禮遇,他仍直言將要離去,果然斬了顏良,解白馬圍報曹操之恩遇後,他便奔劉備而去。

在勇武一節上,採用「嫁接」的手法,把別人做的事套到關公頭上——歷史上關公只斬了顏良,但在演義中,文丑也成了他的戰績。

關公使的所謂「青龍偃月刀」,並非史實。史載此刀八十多斤,不過是拿來凸現關公之勇。…


《三國演義》是我國古典小說中歷史演義小說的典範之作,作者羅貫中在作品中塑造了一大批經典的形象,如諸葛亮的智,曹操的奸,周瑜的妒等等。這場群英薈萃的角逐中,關公的義是較為成功的形象之一。

《三國演義》作為歷史性的文學作品,通過虛構、嫁接等手段對歷史事件進行處理,以達到豐滿人物形象的效果,才能使故事具有文學性,這一點我們可以依據《三國志》在故事中找到大量的佐證。

當然,《三國演義》自然也是要忠於歷史的大背景的,不能完全虛構。如演義之中出現的人物,絕大多數都是歷史上真正存在過的。又如三國的歷史進程,就算文中一直有著「擁劉反曹」的感情傾向,最終的結果還是魏晉取得天下。

那得到後世景仰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的關公,在真實的歷史上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呢?我們先來看看《三國志》中記載的「關先生」的生平:

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於鄉里合徒眾,而羽與張飛為之禦侮。先主為平原相,以羽、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

《三國志》中對關羽的記載,從「字雲長」到「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於臨沮」,只有千餘字,主要記述的,是他隨劉備起義,與曹操、諸葛亮的相處及刮骨療毒四件事情。陳壽筆下的關公,雖然也是威猛過人、義字當頭,卻遠不如吳貫中筆下的剛猛、虛幻。清朝學者章學誠評價《三國演義》,「七分事實,三分虛構」,就是這三分虛構,成就了一個頂天立地、「感動中國」的關二爺。

羅貫中對三個政權的感情傾向不同,自然在筆墨之上有所表現。蜀漢集團是《三國演義》的重點歌頌對象,字裡行間有 著大量的筆墨,來塑造蜀漢的正面形象,所以劉、關、張及諸葛亮等人,都是重點塑造的人物,而這裡面,又尤以關羽為最,現在我們來具體的看看,羅老夫子在哪些地方對真實的的關公進行了拔高。

對一個人物的形象進行塑造,無外乎外在和內在,外在表現在相貌、穿著、兵器、坐騎、隨從、子嗣、稱呼等等方面,內在則集中表現在性格上。

相貌是人的門面,第一印象在人際關係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而按照史書的慣用套路,只要是英雄人物,其外形多半高大魁偉,儀錶堂堂,關羽被後人尊為「武聖」,自然更是如此。《三國志》中記載關羽的面容,僅「美須髯」三字,而羅貫中並不滿足於此,「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卧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這樣的關公,在人們心中的形象就要豐滿了很多,就連後世供奉的關公像,也多半是按照這個標準來造型的。

穿著對一個武將的形象也是很重要的,《三國演義》就以綠色為基調,為關公做了幾件戰袍,如「鸚鵡戰袍飛蛺蝶」、「綠袍金鎧」等,不過這些東西純屬信口胡謅,並無史料依據,但經典綠袍也成了關公的標誌之一。

說到兵器,當屬「青龍偃月刀」,這刀幾乎算是關公的專利,當然,照舊例,這也不是關公的東西。「青龍偃月刀」約出現於南宋時期,又名「冷艷鋸」,據傳重達八十二斤。在作者看來,人們常用的佩刀已經不能與關公的身份相配,於是大膽的把後來才出現的東西強加於關公之身,用以襯托其勇猛,令人拍案叫絕。

至於《三國演義》中關公的隨從者,如周倉,雖然在演義中與關公形影不離,但在《三國志》中卻遍尋不著,歷史上究竟有沒有周倉這個人,我們無法考證,但羅老先生的「任性」可見一斑。章學誠《章氏遺書外編》卷三《丙辰札記》引《山西通志》說:「周將軍倉,平陸人,初為張寶將,後遇關公於卧牛山,遂相從,於樊城之役,生擒龐德,後守麥城死之。」 後代學者已經將周倉的存在與否混淆,由此可見《三國演義》宏大、深遠的影響力。

關羽被作者塑造成了一個威猛彪悍的大將,而對他的內在,羅老先生就更下了很多的功夫,不過這些都需要具體的事迹來表現,所以有了很多的張冠李戴之舉,如關羽為曹操生擒,在演義中變成了「關公約三事」,有條件的投降,避免了關羽的失敗的責任,如在曹營時「斬顏良、誅文丑」,又如虛構出「過五關斬六將」等故事,都是為了體現他的義、勇。

《三國演義》將關羽塑造成「義絕」的形象,虛構的還有關公義釋曹操、義釋黃忠等,這在正史之上是沒有記載的:曹操在赤壁之戰之後有沒有從華容道退走難以考證,而黃忠更是自願投降劉備。在演義中,關公對蜀漢的存亡也是至關重要的,關羽死後,蜀漢形勢便急轉直下,雖有孔明等人勉力支撐,終究還是倒在魏晉手裡。

羅貫中通過這些故事的描寫,將關羽的「義」寫得甚至有些頑固,「義」甚至高於了國家利益,這當然是不現實的,不過這樣來寫,更是將這「義」字推向頂峰,也將關公的人格魅力深化了許多。

其實對於關公的形象的神化,羅貫中並不是第一位,隋唐時期,便已經有了關公顯聖的傳說,甚至還有《關帝全書》記載著不少關帝顯聖之事。演義中對此有借鑒,讀者們與所知的神話相互印證,便得到了更廣泛有力的傳播。


推薦閱讀:

關羽一生瞧得上的八個人:有兄弟,有朋友,也有對手
關羽的雕像都是閉著眼的?不是閉目養神,其主要原因.....
此人本是漢末最閃耀的將星,卻被關羽斬殺,成為關羽成神的墊腳石
正史中斬殺華雄的不是關羽,而是此人!

TAG:關羽 | 三國 | 劉備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