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關係恐懼是心理疾病嗎?


缺少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的能力勢必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影響

對親密關係的恐懼是可能上升到社交恐懼的程度,相應的需要伴隨藥物和心理同時進行治療。而當下缺少建立親密關係的能力勢必會讓我們的情感無處寄託和宣洩,長期以往會形成壓抑的性格,悶悶不樂缺少行動力,工作和生活也會讓人感覺不如意,這就需要我們做出一些改變來改善我們當下的處境。

恐懼的原因可能來源於早期原生家庭或社會生活

對親密關係恐懼的原因有自身人格特質的影響,諸如敏感內向的性格往往會誇大自己行為對關係造成的破壞,而早期的生長環境也容易造成迴避型的人格,諸如父母對孩子缺少回應,或者是爭吵不休的家庭氛圍,都會讓孩子對與他人建立聯繫產生恐懼,認為自己是不值得被愛或者自己是不值得獲得這段關係的。

建立親密關係需要一點點的勇氣,世界比我們想像中的要友善的多

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需要我們邁出我們自己的舒適區,要勇敢一點,在於他人建立關係的時候要看到當中積極的一面。我們不需要與所有人都建立相對成功的親密關係,我們也無法讓所有人都認可自己,雖然如此,但我們仍可以從親密關係當中感受到快樂和被愛被尊重的感覺。


有的朋友會和我說,為什麼她明明很喜歡一個人,卻往往會漠視他,甚至裝作討厭他。明明他約你出去,可是你卻猶豫半天最後放棄。明明你是很想談戀愛的,可是卻對走進親密關係,很害怕。面對別人對你的好,你更加不知所措。為什麼會有這種越是喜歡越是遠離的心態?為什麼會有這種類似「迴避型」人格的反應?要怎麼才能改善呢?

一、越是喜歡越是遠離的心理活動過程

心理機制:覺得自己不夠好,又怕他發現自己的不好——於是你躲藏起來,自以為在保護自己——其實,你這樣也讓他看不見你的好——他看不見你的好,沒喜歡上你——你更加確認自己不夠好,不值得喜歡——下一次遇上喜歡的人,你繼續越喜歡越遠離——惡性循環

二、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心理機制?

1、來源於認知失調。覺得我不夠好(不自信)——所以別人不會喜歡我。這裡面暗藏的認知是,只有完美的人,別人才會喜歡。事實是這樣嗎?不是的!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也都是值得被愛的。

2、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認知失調。也許來自於童年沒有建立健康的依戀模式。

小孩的依戀模式有幾種。

一是安全依戀型。媽媽要走了,很傷心,但我知道她會回來,所以哭一會就好。媽媽回來了,好開心,要抱抱。

二是迴避型。媽媽走了,好吧,我假裝不在意,媽媽回來了,我假裝不開心。是,其實小孩內心是在意的,但是這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

三是 焦慮矛盾型 。媽媽走了,我好焦慮,好害怕,怎麼辦,我哭啊哭啊,她還會不會再回來啊。

所以存在這種心理的人依戀模式就是迴避型。自我保護,假裝不在乎,害怕親密。

3、為什麼會形成迴避型的依戀?

大概因為從小到大的體驗告訴你:你並沒有被完全的接納,你並不可愛,真正的你並沒有被接納喜愛,他們隨時可能離開你,你乾脆不要去在意好了,你乾脆離他們遠遠好了。

三、要怎麼改變越是喜歡越是遠離的心理

1、正確的認知。有個心理學家曾經說,認知就是治癒了。你要看到自己目前的這種困境,並知道自己為什麼會這樣,如此,你的問題也好了一半了。

2、走出舒適區域。你想改變嗎?你改變的慾望強烈嗎?你想讓你的生活變得不一樣嗎?走出第一步往往比較困難,但是接下來就會順利了。你可以從一些小事情做起。比如在別人對你好的時候,接受,然後找機會回報,請吃個飯,或者送個禮物。走出那最困難的一步,你會發現唯有改變,帶來力量。

3、自我提升。要讓一個原來對自己不自信的人突然改變認知,覺得自己非常棒,那也是不太可能的。可是人人都可以努力讓自己更好,在這努力的過程中,在慢慢變好的過程中,你對生活的掌控感提升了,就慢慢能變得自信。

4、學會愛人。即使進入了一段親密關係了,迴避型的模式肯定還是不可避免的,那麼在關係中,你更要學著去怎麼愛人,去被愛。而以後有小孩了,,更要無條件的接納他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是不求得到的去愛,是讓他知道,無論他是怎樣的,永遠有人愛他,你永遠會在他身邊。是不要讓孩子再像你一樣體驗這種不好的感受。


親密關係恐懼是心理疾病嗎?事實上,親密關係恐懼,並不算是一種疾病。對親密關係感到恐懼的人,所表現出來的在人際交往中刻意保持距離,拒絕過度地親密。而且不僅僅是在戀愛關係中如此,在親情或友誼關係中也同樣會有這樣的情況,。TA們許多時候是渴望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但實際上卻又十分擔心或害怕自己的感情付出了得不到回應,從而所導致的焦慮,因此迴避親密關係。

而造成親密關係恐懼的原因有很多。如下幾點:

1. 原生家庭中,與父母之間未能建立穩定與安全的親子關係。比如說,父母對當事人的照料不足或是常年不在身邊,當事人獨立成長;又比如,父母之間常常爭吵,甚至拿當事人出氣,致使其常常恐慌家庭破裂或是被父母遺棄。等等的這種未能與父母之間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在成年生活中也會有所影響。

2. 在過往的關係經歷中受到傷害,無法化解或放下。比如,曾經遭受過戀人或朋友的背叛與傷害,使得自己對關係的不自信與畏懼,從而對親密關係的建立與經營感到恐懼。

3. 當事人缺乏人際交往的技巧。並不是誰生來就懂得與他人打交道的,如果不能在成長過程中,學習並掌握到人際交往的技巧,恐怕會頻頻在人際關係中受挫,而這也常常使得TA們對人際關係存有不自信乃至恐懼的心理。

有心理學家認為,親密關係恐懼,其實真正恐懼的不是關係,而是在關係中的被拒絕和被控制。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這種謹慎對待親密關係是一種自我保護的表現,但是許多時候也會使得我們對親密關係無所適從,並且心裡防備太強,也很難深交到朋友。所以,我們要客觀地看待關係與自己,如此才能真正意義上地去啟動克服親密關係恐懼。祝好!

以上內容為每日談心(瀚思專欄·心理筆記俠·鄭燕雲)原創,圖片來源網路。轉載請聯繫。每日談心是最有趣最有料的心理學媒體,歡迎關注。


親密關係恐懼在心理學上有個專業的名詞:親密關係恐懼症。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心理的一種障礙,親密關係恐懼的原因有很多,一般與其父母的婚姻狀況有密切的聯繫,容易導致對婚姻等失去信心。害怕親密關係,其實是缺乏安全感的體現,害怕伴侶的背叛,因此不敢付出也就恐懼親密關係的建立。

其實雖然很多人可能由於父母的影響而恐懼親密關係,但在成年後,還是可以通過自己的閱歷等等進行心理調整的。要知道父母是父母,自己是自己,每對父母都不是十分完美的,在心底學會原諒,原諒他們的哀傷,正視自己的心理狀態。首先,不要一味假裝迎合,這樣對和伴侶的關係是不利的,要勇敢的說出自己的顧慮,建立屬於和伴侶的安全感。通過兩人的溝通來找到自己恐懼的原因,或者多看一些有關的心理學方面的書籍。積極向心理諮詢師尋求幫助,幫助自己心理的成長。 通過溝通來了解自己,相信愛是神聖的,是能夠治癒的親密關係恐懼症的。

一個健全的人格少不了愛,愛既包括愛自己也包括愛別人。我們要知道自己的優點缺點,科學的看待,要相信,人無完人,即使有缺點也是值得愛的。平時在生活中,多多接觸生活中陽光的一面,勇敢的表達愛,相信你的伴侶會給你積極的回應,這樣通過兩個人的互相成長,使你真正感受到愛的溫暖,親密關係恐懼症就會有很大的改善或者能完全治癒。


其實你想知道的就是對親密關係產生恐懼,會有什麼影響。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知道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情況。沒有一種行為表現是自然而然的,都是有原因的,可能只是你忽略了罷了。對於親密關係的恐懼,可能是來源於家庭,也可能是來源於環境和同伴關係。

家庭原因呢,就是小時候或者一直的家庭環境不是很和睦,或者家長缺少對孩子的關心,沒有形成安全型的依戀關係,造成了長大面對這樣的關係的時候,不知道怎麼處理,或者怕這樣的親密關係重蹈覆轍,重複著原生家庭的痛苦,所以才恐懼親密關心。但是這個原因大多數是潛意識的,你是不會明確知道面對親密關係時候自己是因為什麼抗拒的,這已經潛移默化成為你的行為方式了。環境和同伴關係的影響,就是成長的環境不安全,不踏實,與同伴交往中有不快或者傷害的發生。

分析完這些可能的原因,那麼就可以說影響了。最重要的可能就是你面對喜歡的人卻不知道怎麼相處或者怎麼靠近吧。因為人都是有交流的需求的,無論是親人愛人還是朋友。但是當你有這種需求,卻對這種關係有恐懼,行為是逃避的,那麼可能就會有認知偏差,導致一些問題。總的來說嚴重的問題是不會的,主要影響的是幸福感,但是我們活著,不就是為了幸福么?有句話說,一個人有要好的朋友,總歸是個幸福的人,這就是說明了親密關係對我們的重要性。我建議你不要介紹這種行為,慢慢去改正,行為上可以試著邁出一步,心理上可以找下原因,最好是求助心理諮詢師。

你的心事與困惑,我們願意傾聽,歡迎關注我們「青音約」的頭條號,閱讀並收聽更多情感心理困惑解答!


本篇由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王麗霞老師回答,頭條號 王麗霞,歡迎關注。

心理疾病,是指一個人由於精神上的緊張、干擾,而使自己思維上、情感上和行為上,發生了偏離社會生活規範軌道的現象。心理和行為上偏離社會生活規範程度越厲害,心理疾病也就愈嚴重。

所以,親密關係恐懼是不是心理疾病,要看其是否引起了心理行為與社會生活規範的偏離。

親密(intimacy),不是性關係的委婉說法,其最初的意義是「親近和了解」,指的是把自我最深處的部分向他人也向自己展現,沒有任何偽裝或防衛。

而由於社會文化及習慣習俗的影響,我們大部分的人都已習慣於隱藏遮掩自己。從這個層面來說,親密關係恐懼基本存在於每個人身上,但它不屬於心理疾病。有另外一些人,則因為原生家庭中依戀模式的影響,可能一生都在持續地逃避親密關係,或者有意無意地破壞著親密關係。因為進入親密關係,就意味著需要展露童年的各種創傷和當下的脆弱,並且為它們負起責任來。他們往往很難進入戀愛與婚姻關係,或者戀愛與婚姻往往以失敗而告終。

對於親密關係方面的問題,建議不要因為不是心理疾病就不予重視,而是在各種端倪初現時,給予積極而肯定的重視,去探索自己在親密關係中的方方面面,無論是與周圍同事朋友的,還是與愛人家人的,每一次的探索與結論都會幫助你越來越深入到親密關係中,去修復過往的痕迹,去構建自己當下關於關係的正確的認知,去打造自己和諧的人際關係和親密的家庭關係。

本文版權歸作者本人,未經允許嚴禁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婦專委協會近期推出線上系列公益微課,每周一次,歡迎收聽,詳詢請發私信或留言。

☆王麗霞,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北京懋德工作服務中心項目及行政管理組組長。


您好,我是暖心理諮詢師楊湛德,很高興為您解答。對於親密關係的恐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只是心理問題,但如果嚴重到影響到自己日常生活工作,造成了情緒方面無法調節,那就很可能會發展成為心理疾病。所以心理疾病算是蠻嚴重的情況了。對於親密關係的恐懼會有很多情況,比如有人害怕進入一段親密關係當中,害怕和對方建立起真正信任親密關係,甚至會有人表現出在關係中窒息的感覺,比如有人害怕和抗拒在親密關係當中和對方發生親昵行為或者性行為,不願意和對方有親密的接觸等等情況。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看,這背後是由於當事人在壓抑著自己內心的性衝動,害怕和壓抑內心的戀父或者戀母情結的出現所導致的,不敢讓自己去嘗試體驗快樂。所以當一個人對於親密關係恐懼,也會意味著這個人在自己的親子關係當中是出問題的了,一方面可能是由於自己從小看到父母是爭吵來維繫關係,而自己也因此很害怕爭吵,更加害怕自己會進入類似的親密關係當中,所以從小就會由對父母親密關係的害怕演變成了對自己親密關係的害怕,從而影響了成人後自己在親密關係當中的感受。一方面可能是由於兒童時期和自己異性父母相處時的問題沒有處理好,導致了內心的戀父或者戀母情結沒有得到很好發展,因為小孩子剛開始產生性衝動的時候,性衝動的對象往往會是自己的異性父母,因為社會的禁忌,小孩子又只能壓抑著自己的性衝動,所以造成了小孩子對於性是視如猛獸進行壓抑,這就導致了成年後恐懼發生肌膚之親或者性行為等等問題。由此可見,如果一個人對於親密關係無法很好去解決,導致問題嚴重起來的話,會誘發很多心理疾病,使得當事人無法處理好和異性的關係,更加會是影響了當事人的生活和工作。答者:暖心理諮詢師、釋夢師楊湛德

快來關注暖心理頭條號,溫暖你的世界 讓我們一起溫暖世界 ~


我建議你甭管這是不是心理疾病,但是這種恐懼會帶來很多問題,如果你能帶著這種恐懼經營好親密關係這也很好,如果這種恐懼給你的親密關係帶來了很多問題,那我想你應該考慮下定決心解決一下這個問題。至於會不會演化為更重要的情況我只能說:負擔越重,風險越大。


推薦閱讀:

開學啦,有什麼好方法可以快速叫孩子起床上學?
「無人與我立黃昏,無人問我粥可溫」是什麼意思?
怎樣委婉地表達自己很窮?

TAG:心理健康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