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的狩獵活動一般選在什麼季節?


清宮劇里經常會講到皇帝狩獵。清朝皇帝是女真族,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他們本來就是馬上民族,入關之後也還保留著狩獵的習慣。但狩獵活動並非他們所獨有,狩獵的傳統源遠流長。

狩獵是人類最早掌握的謀生技能之一。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狩獵逐漸地具有了娛樂、軍事、體育等多重性質,成為習武練兵、強身健體、振奮精神、謀取收穫的一項集體性的綜合運動。《周禮》中記載君王四季田獵,分別稱作春蒐、夏苗、秋獮、冬狩。蒐、苗、獮、狩分別是古代對春夏秋冬四季狩獵的稱謂。

春蒐,春天搜索、獵取沒有懷胎的禽獸。因為春天禽獸是繁殖的季節。說明古人很重視自然界禽獸數量的平衡。夏苗,夏季獵取殘害莊稼的禽獸。因為夏天是莊稼苗生長旺盛的時間,保護莊家不受禽獸的糟蹋,保障糧食的收成,也是維持一種平衡。秋獮,殺傷禽的野獸。秋天,家禽要長大了,要保護不受野獸的侵襲,減少損失,維持收成的平衡。冬狩,圍獵,不加區分,都可獵取。冬天,萬物休息,此時,獵殺一些動物,增加收成,維持數量平衡。

《禮記?王制》對天子和諸侯的狩獵活動作了明確規定:「天子諸侯,無事,則歲三田。一為干豆,二為賓客,三為充君之庖。無事而不田,曰不敬;田不以禮,曰暴天物。」所謂「無事」,指的是國家沒有重大事件發生,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只要沒有戰爭和祭祀這樣的國之大事,天子諸侯就必須按禮制舉行狩獵活動。「歲三田」指的是除去「夏苗」以外的其它三次大型狩獵活動。這樣看來,天子諸侯只要沒有祭祀征伐、婚喪嫁娶這類的大事,就必須每年打獵三次。那麼,為何天子的大型狩獵活動單單要放棄夏季呢?這是因為,根據春秋時期的禮制,帝王的大規模狩獵活動的獵殺範圍與普通人的狩獵不可同日而語,夏天恐怕會誤殺幼小禽獸而破壞生態平衡,所以不進行大規模狩獵,這是古人重視可持續發展的表現。

因此,古代帝王的大規模狩獵行動舉行於每年的春、秋、冬三個季節。


古代帝王的狩獵並非是帝王憑一時興趣,想起來就去的,它有明確的時間規定。據《周禮》中記載:君王四季田獵,分別稱為春搜、夏苗、秋、冬狩。那這個做為禮儀就被沿襲下來了。

那春搜、夏苗、秋、冬狩有什麼說法呢?

春搜:春天是萬物生長的時候,那動物也是忙著孕育後代的最佳時期,因此這個時候的田獵,需要去搜一些沒有懷孕的動物來獵,那有懷了孕的動物都不能傷害,以保證自然萬物生生不息。

夏苗:夏天是穀物生長期,那這個時候打獵,就是狩一些對農作物有害的的動物。

而秋、冬狩則代表豐收,一切動物都在狩獵範圍之內。

當然帝王的狩獵並不是說帝王家沒野味吃了,就召集大家一起去野外打獵搞野炊。那它更重要的的一個目的是,訓練兵馬,也就是軍事演習。那古時候帝王為了保持士兵的戰鬥力,常常在狩獵時,進行大型的軍事演習,如在戰國時期,魏王接到情報,趙國在邊境上集結了大批的兵馬,可能要對侵入魏國。魏王一聽著急,要立馬調兵遣將,也要將兵馬調到兵境線去,以做防備。眼後一場戰爭一觸即發了。最後,魏公子無忌通過他的「碟紙天眼」得知那是趙王狩獵,這才讓魏王鬆了一口氣。可見戰國時期的狩獵那主要是為了練兵而用。

當然除了軍事演習,狩獵最大的功能就是娛樂了。像唐代宗李世民他總結出了人生三樂:大在丈夫在世,樂事有三:天下太平,家給人足,一樂也;草淺獸肥,以禮畋狩,弓不虛發,箭不妄中,二樂也;六合大同,萬方咸慶,張樂高宴,下下歡洽,三樂也。狩獵成為了他人生三大樂之,足以見他對狩獵的熱愛。

而唐朝那時,除了固定的由帝王家組織的大型田獵,還有大大小小的自發組織的狩獵。那這也是各王公貴族的檢驗自家弟子是否優秀的一種重要手段。那如果能在狩獵中表現優秀者,將會得到家族的重用。

所以總得來說,狩獵是集軍事、娛樂、甚至宗教禮製為一體的活動,是當時帝王貴族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


一般是秋季

狩獵程序大體包括準備、出行、檢閱、獵獲、宴樂、回宮等幾個環節。

古代帝王經常舉行大規模狩獵,狩獵是古代社會一項重要的活動,普通勞動人民的狩獵只是為了獲取生活資料,隨時都可以進行,但是帝王的大規模狩獵活動則具有更加廣泛的意義,於是也就有了禮制上的很多規定,包括每年狩獵的次數和具體的時間也都不是隨意的。

冬季萬物蕭殺,但天氣太冷,動物也很少活動,也不適合打獵,所以只有秋季。

春夏季節受儒家學說影響,春夏為萬物生髮之際,不宜殺生。

古代中皇帝狩獵,唐朝最為盛行,狩獵也是有很多種的,主要是圍獵和騎射,其他還有火攻,撒網,還有索套等。

唐代帝王的狩獵活動,有正規規模龐大的田獵和隨意靈活、不拘形式的小型打獵,仲冬季節舉行的田獵作為國家一項重要的活動被納入五禮之一的軍禮之中。


古代帝王的狩獵活動一般選在什麼季節

一般是秋季,受儒家學說影響,春夏為萬物生髮之際,不宜殺生,冬季萬物蕭殺,但天氣太冷,動物也很少活動,也不適合打獵。所以只有秋季。


一般是秋季。

其一:受儒家學說影響,春夏為

萬物生髮

之際,不宜殺生,冬季萬物蕭殺,但天氣太冷,動物也很少活動,也不適合打獵。

《周禮》中記載君王四季田獵,分別稱作春搜、夏苗、秋、冬狩,作為禮儀的田獵被後來的統治者沿襲了下來。

其二:獵物在秋冬季節需要儲存脂肪和能量,活動頻率較多,獵物因保存體能行動緩慢,較易狩獵。

一般春天大多是動物的發情期,以延續物種的繁衍。故此春天大多是不打獵的,這也是順應大地萬物生長的規律。到了秋冬就是收穫的季節,不但田裡的莊稼熟了,而且毛多脂厚的野貨也勾引著前來打獵的人們。

所以,古代帝王的狩獵活動一般在秋、冬季。


推薦閱讀:

一段被掩飾拋棄的歷史《泰景亨策》155
會稽許生叛亂考
中國人與北緯三十八度線(上)
毛澤東與近代中國經世致用思想
宋襄公是不是春秋一位霸主?

TAG:歷史 | 中國歷史 | 中國古代史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