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父母看接吻情節,尷尬不尷尬?


感謝邀請。

跟父母看接吻情節,不容置疑尷尬,而且尷尬之極。雖然不常和父母在一起看電影電視,但現在的電影電視里出現接吻親熱的鏡頭還真不少,難免會遭遇到過相當困窘的時候。這個時候相當尷尬,走又不是,掉頭又不是,生怕父母會發覺有什麼異常,所以我盡量裝出一幅若無其事的樣子。如果下面繼續沒有停的意思只好借故走開了,不知大家有沒有遇到過我這種情況呢?

不僅和父母遇到過這種情況,而且和孩子也會碰到過這種情況。兒子倒顯得有些淡定,而女兒直接掉頭不看了,直接走開。其實不要說孩子尷尬,作為父母都顯得非常尷尬,更令人難堪的是下面還有更不堪入目的鏡頭。真不知道這些電影電視導演的道德觀念何在?難道僅靠這些猥瑣不堪的鏡頭來吸引觀眾嗎?難道不怕會影響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嗎?尤其是那未成年的孩子看了會怎麼想?難怪現在的孩子這麼早熟,這個問題難道不值得我們大家深思嗎?

我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國,有著優秀的文化傳統。自古就受到孔孟之道的熏陶。知禮儀,懂廉恥,所以出現接吻情況感到尷尬是很正常的事。我們絕不允許西方的文化濁流侵蝕我們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同意的大家頂起來!!!


謝邀,尷尬??回答完畢??


尷尬啊。生了女兒兩年還尷尬呢,別說再小點了。我小時候家裡沒有電視,後來有電視也沒有什麼接吻鏡頭。等到上高中,假期經常和父母一起看電視。看到戀愛的,接吻的鏡頭,我都是裝作在干別的,不去看。要不就是看著情節不對趕緊跑出去。

我媽媽大概也是不希望我看,經常是有那個鏡頭就要和我說話,那種沒話找話吸引我注意力的那種。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看到戀愛的摟抱的就忍不住臉紅,顧左右而言他。那時候電視節目也只是個戀愛,接吻都少,不像現在的什麼鏡頭都有。現在和女兒一起看電視,我看到不適合看的地方,總是想辦法讓女兒幫我那東西什麼的,或者乾脆關掉不看了,真是費心啊!

現在我歲數大了,和父母一起看電視,就很坦然了,只注重故事情節,不會太在意鏡頭細節,也不會尷尬了。


親昵動作,吻戲往往是熒幕上經常出現和不可惑缺的鏡頭和情節。可以說,從文學和社會學來說,這些都是正常現象。當然,如果從隱私方面來說,熒幕上的親昵動作與吻戲還需要一個限度和底線,畢竟,過於露骨,過於誇張的親昵動作,吻戲讓人看起來著實有一種不舒服的感覺,也容易產生煩躁情緒,更容易產生某種聯想與幻想。這種現象對於成年人來說,還可接受和理解。如果這種現象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看來,肯定容易帶來效仿,也容易造成趨同觀念。這對於對人的生理現象和兩性間的關係的認知與了解能力有限的他們來說,很容易做出與年齡不相符的事情來,從而給他們的身心造成危害,帶來傷害。

至於跟父母看接吻情節,尷尬不尷尬。

答案是肯定尷尬的。雖然說父母是最親的人,但這種親是居於倫理之上的,並不是居於情愛上的。所以,有尷尬可以看做是受倫理與道德約束的具體表現。

當然,如果跟父母在一起看到接吻情景時間相對較短且尺度不大的話,即使感到尷尬也不要緊,只要克服下就就過去了。反之,如果吻戲情景長且尺度大的話,不管是父母,還是孩子,都應該有一個人主動找一個理由或借口離開,以便於及時化解彼此的尷尬。


接吻情節普遍出現在青春劇和愛情劇的電影和電視劇中,是劇情發展的需要,無可厚非。很多接吻親昵境頭是輕描淡寫,一筆帶過,或者很快轉換到別的境頭,這種情況下跟父母或孩子一起看不會太尷尬,畢竟現在是二十一世紀,思想不象以前那麼保守。如果接吻情節太過激情,尺度過大和父母同看的話,就會有種暴露隱私的感覺,讓人不免產生尷尬。而且尺度越大尷尬情緒也會越嚴重。在這種情況下,最好以久坐不宜為借口迴避一下,緩解一下氛圍和情緒。

為了避免尷尬情緒,在和父母同看的情況下最好避免看一些愛情劇,青春劇。找一些適合父母看的劇情,既避免了尷尬,又提現了我們的孝心,何樂而不為呢。


謝謝邀答,我是七零後小時生在農村,兒時跟電視關係不怎樣,主要是有我沒它,十歲的時候跟父母到了縣城,看到了電視,也僅限於別人家的電視,屬於憨皮厚臉型,大西洋底來的人,鐵臂阿童木,孫悟空大鬧天宮之類,和接吻無關,初中時家裡有了電視,上海灘是最愛,爺頭是標配,塑料的,家中比較脆的器皿損失不少,為此挨父親的胖揍至今也沒數清,有時還混合雙打,再然後就去當兵了,雖說能看到吻戲了,但和父母一起看好像沒有過,很遺撼,文不對題,沒辦法怕得罪悟空,謝謝邀請


看你是多大年齡了。如果是未成年人,有接吻這樣的鏡頭,可能父母就會馬上說這個電視劇不好看,換一個頻道看。其實是父母覺得孩子不應該看這樣的鏡頭,找個理由。但如果已經成年,就無所謂了。因為接吻的鏡頭出現的頻率太多了,再說現在都什麼年代了,早已不是過去那個男女拉拉手都臉紅的時代了。


推薦閱讀:

來說一說你親身經歷的最不能用科學解釋的事件?
人們常說的「五臟六腑」是什麼?
什麼樣的老公好?
男人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會落淚?
一個斷聯了23天的前任主動給你打電話,勸你要展望未來,有沒有複合的機率?

TAG:家庭教育 | 社會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