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和彗星撞擊地球有什麼不同嗎?


1. 從概率上來說,小行星撞擊地球的頻率比彗星高得多。

目前對地球的隕石軌道反推和對月球的隕石坑統計均表明,內太陽系金星、地球、月球和火星的主要撞擊物來自小行星,很少一部分來自彗星。前者包括來自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和軌道與地球相交的近地小行星。甚至有很多研究更精細地追溯不同時期內太陽系的撞擊物來源,認為以38億年前的後期重度撞擊(Late Heavy Bombardment, LHB)為界,之前的主要撞擊物來自小行星帶,之後的主要撞擊物來自近地小行星(Strom et al., 2005, Science)。也就是說,從概率上來說,大部分撞擊地球的小天體都是小行星,很少很少一部分是彗星。

(圖:小行星帶和近地小行星群Apollo、Amor和Aten。改編自:https://www.wikiwand.com/en/Near-Earth_object)

2. 從觀測的角度,小行星和彗星明顯不同

彗星和小行星視覺上最大的區別是彗星帶著明亮的尾巴(有時候有兩條)。因為彗星含有大量揮發性物質,當彗星飛到地球附近(其實是飛到離太陽比較近的時候),揮發性物質會產生明亮的慧尾,所以如果可以通過望遠鏡等手段觀測到向地球飛來的撞擊物,一般可以通過是否有「尾巴」來判斷是不是彗星。

(圖:拖著尾巴的彗星。來源:https://www.wikiwand.com/en/Comet)

3. 從撞擊的影響來看,沒有明顯差異

彗星通常來自更遠的柯伊伯帶(位於海王星軌道之外,冥王星就是柯伊伯帶中的一顆矮行星),還有少量來自更遠的奧爾特雲,相比於小行星一般軌道離心率更大,且會有更大的撞擊速度,但總體來說,真的撞上地球表面的時候,彗星和小行星沒有明顯差異,它們撞擊地球產生的影響主要還是和它們的大小(質量)有關,大的撞擊物就有可能穿過大氣層燃燒後倖存下來,在地球上砸出隕石坑。也就是說,如果是一個遠古的隕石坑,或者沒有人觀測到產生這個隕石坑的隕石在進入大氣層燃燒前的樣子(是否有慧尾)的話,我們可能很難判斷這個隕石坑究竟是小行星還是彗星撞出來的,只是從概率上來說,是小行星的可能性要高得多。

參考文獻

Strom, R. G., Malhotra, R., Ito, T., Yoshida, F., & Kring, D. A. (2005). The origin of planetary impactors in the inner solar system. Science, 309(5742), 1847-1850.


本質沒有區別。

但是對小行星與彗星的定義不同。

小行星:太陽系內類似行星環繞太陽運動,但體積和質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體。那些與地球相撞的小行星稱為流星體。當流星體高速闖進我們的大氣層,其表面因與空氣的摩擦產生高溫而汽化,並且發出強光,這便是流星。如果流星體沒有完全燒毀而落到地面,便稱為隕星。含石量大的隕星稱為隕石,含鐵量大的隕星稱為隕鐵。因為隕石與地球岩石非常相似,所以較難辨別。6500萬年前,就是一顆小行星摧毀了恐龍。

而彗星是一種星際間物質,且彗星沒有固定的體積,由氣體和塵埃組成,其中彗核則由凝結成冰的水、二氧化碳(乾冰)、氨和塵埃微粒混雜組成,是個「臟雪球」。對地球不產生什麼太大影響。


推薦閱讀:

唯一一次預測成功的地震,不過是瞎貓碰上死耗子
智能氣功科學基礎
馮小明:二十年磨一劍,耐得住寂寞的科學家 | 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獲獎人
推廣 | 生命科學中的R語言如何施展拳腳?
「老鼠藥」沒能毒死人,反倒救了總統一命,從此開掛成王牌藥物

TAG:地球 | 天文 | 科學 | 彗星 | 小行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