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因為什麼原因分裂為東西羅馬?


說起西方歐洲的最出名的帝國,其實不是大英帝國,也不是馬其頓帝國,而是羅馬帝國。

羅馬帝國是歐洲最有名的帝國,如果說起它影響力的話,連大英帝國也佩服三分。

羅馬帝國和東方的秦漢帝國是繼波斯帝國之後雄踞東西方的第二代帝國,當時的歐亞大陸東有秦漢帝國、西有羅馬帝國。

就像上世紀的美國和蘇聯一樣,上世紀的蘇聯和美國啥樣,當時的秦漢帝國和羅馬帝國就啥樣!

因此,羅馬帝國在歐洲的影響力那是相當牛的!

當時的羅馬帝國在人口數量和版圖方面大抵與漢帝國相差不大,如果在軍事方面可能漢帝國要稍稍勝出一籌,若論行政管理和人類文明的話,可能羅馬帝國要稍高於漢帝國。

漢帝國最牛的事就是擊敗了它一個最強勁的對手匈奴,而羅馬帝國最牛的事那就要說開疆拓土東征西殺、南征北戰了。

帝國最盛時,圍繞著整個的地中海都是它的版圖,地中海成為了羅馬帝國的內湖。

但是在強大的帝國也有衰敗的一天,在羅馬帝國走過了奧古斯都屋大維的鼎盛期之後,它也迎來了力不從心的一天。

公元286年,羅馬帝國的最該執政官戴克里先把羅馬帝國一分為二,位處西部的帝國仍然以羅馬為首都,被稱為西羅馬帝國。

而位於東部的帝國在後來被稱為東羅馬帝國,也就是以後著名的拜占庭帝國。

戴克里先把羅馬帝國一分為二也是有他的一定苦衷的,當時的羅馬帝國正處於內憂外患的最困難時期。他知道以他一個人的能力無法應對來自內部的奴隸起義和外族的入侵,由此便把整個的羅馬帝國分成兩半,自己管理西羅馬,而把另一半託付給好友馬克西米安來分別之理。

在西羅馬帝國成立之初,可謂是內外交困。原先的內部矛盾不但沒有解決,反而越演越烈。

這時候的日耳曼人開始崛起,原先居住在多瑙河和萊茵河一帶的日耳曼人的部落,也開始聚集起來向西羅馬帝國席捲而來。

而面對著日耳曼人的不斷入侵,分裂之後的東西羅馬帝國並沒有團結一致抗擊入侵者,而是眼睜睜的看著日耳曼人越來越強大。

終於在公元455年的一天,日耳曼人攻進了羅馬城,殺死了西羅馬皇帝馬克西姆斯。

儘管後來的西羅馬帝國的執政官極力挽救西羅馬帝國,但最終無濟於事,在僅僅維持了二十多年的殘喘之後,終於在公元476年被徹底顛覆,由此西羅馬帝國正式推出了歷史舞台壽終正寢。


古希臘古羅馬文明是當代西方文明的源頭,所以西方有一句諺語」光榮屬於希臘,偉大屬於羅馬「——儘管古羅馬文明的起源也在相當程度上受益於古希臘文明,但古希臘文明一直以城邦割據的形態出現,而羅馬帝國在全盛時期西起西班牙、高盧與不列顛,東到幼發拉底河上游,南至非洲北部,北達萊茵河與多瑙河一帶,控制了大約5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將地中海變成了帝國的內海。

羅馬的偉大時代隨著公元180年馬可·奧勒留的去世而結束——這位羅馬皇帝一改之前選賢的養子繼承製為依據血緣的親子繼承製,問題在於個人的威望、人品和才幹是無法遺傳的,拋棄選賢的原則而依據血緣選擇繼承人給羅馬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馬可·奧勒留之子康茂德無視自己作為帝國首腦的職責,沉迷於賽車和角斗賽。公元193年康茂德遇刺身亡,而他之後的羅馬皇帝中也不乏不稱職者。羅馬帝國首任元首奧古斯都為保護首都安全而創立的禁衛軍開始干預朝政、架空皇帝——幾乎每一代皇帝上台都必須依靠禁衛軍的支持,上台後必須極力搜刮民脂民膏以賞賜禁衛軍,如果賞賜不能令禁衛軍滿意的話就有可能釀成軍事政變,以致於從公元235年至284年這段時期有過近24個皇帝,可只有一個是自然死亡。

除了朝政的混亂外,羅馬文明的發展遇到了天花板——事實上任何文明的發展都有自己的天花板,當文明發展到天花板時就必須通過改革進入一個跨越式的新時代,也就是說建立一種嶄新的文明。中華文明在春秋戰國時代就是通過變法創新建立了一種嶄新的文明體系,而羅馬文明儘管一度繁榮昌盛,但這一文明始終建立在奴隸制的基礎之上。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羅馬文明終於遭遇了天花板——一個通過不斷壓榨奴隸勞動來獲益的社會自然會傾向於不斷壓榨人力資源成本,而不是通過技術和體制創新來開闢新的利潤空間。在羅馬文明的早期階段可以通過不斷開疆拓土,不斷獲得新的奴隸作為勞動力,因此羅馬的生產力一直在不斷發展。問題是隨著羅馬疆域的擴大,相應的治理成本也會增加,然而羅馬的領土擴張卻無法一直持續下去——以那個年代的生產力和交通條件根本無法支撐一個帝國無限制地向全球擴張,所以當羅馬擴張到一定階段後就遭遇了安息帕提亞帝國,恰恰正是這一帝國的存在阻止了羅馬進一步向東方擴張。事實上就算羅馬能成功征服安息帕提亞帝國,在東面還有貴霜帝國和漢帝國,所以羅馬是不可能無限擴張下去的。歷史正是如此:當羅馬征服了整個環地中海地區後其擴張勢頭就停息下來了,與對外擴張同時停止的是羅馬國家的發展,從此羅馬文明進入了停滯狀態。

中央朝政的混亂和文明天花板的問題也影響到了曾令羅馬引以為豪的羅馬軍團,尤其是邊境的守備防禦被大為削弱:公元226年薩珊波斯帝國興起,取代安息帕提亞帝國成為羅馬東部最強大的外患;多瑙河北的哥特人於公元251年將御駕親征的羅馬皇帝戴克尤斯擊斃並南下攻佔小亞細亞和愛琴海地區;法蘭克人在公元256年越過羅馬邊境,進入高盧、西班牙等地;阿爾曼人甚至深入義大利中部,直接威脅到帝國首都羅馬城的安全。和外患相伴隨的是此起彼伏的奴隸和農民起義:公元206~207年義大利爆發起義;公元238年北非發生暴動;公元263年羅馬造幣工人暴動;公元274年埃及爆發起義。

在整個三世紀羅馬出現了農村枯竭、城市衰落、內戰連綿、帝國政府全面癱瘓的混亂現象,這被後世史學界稱之為三世紀危機。直到公元284年戴克里先被手下士兵擁戴」黃袍加身「才暫時終結了羅馬帝國的混亂局面。戴克里先可以說是歷代羅馬皇帝中權勢最為顯赫者——在此之前羅馬皇帝的正式稱號其實是羅馬元首,元首儘管類似於皇帝,但畢竟無皇帝之名,而至少從形式上看:羅馬元首依然要受制於元老院。事實上戴克里先才是第一位真正稱帝的羅馬統治者,從此羅馬的統治者不再經由任何選舉程序產生。他從東方的波斯引入了跪拜禮儀,從此大臣們面見皇帝必須匍匐在地並親吻皇帝腳邊的泥土。然而就是這位權勢最為顯赫的羅馬統治者,卻擁有歷代羅馬統治者中最卑微的出身——他是一名奴隸的兒子,只因曾進入羅馬軍團並立有軍功才一步步得以升遷高位。

戴克里先接受的是三世紀危機後遺留的爛攤子,他為應對此起彼伏的起義和外患而將羅馬軍隊擴充了一倍,達到40多萬人。這支軍隊也成為戴克里先加強中央集權的後盾支柱,維繫中央集權的另一後盾支柱是在意識形態領域大力宣揚君權神授理念以培養臣民們的忠君意識。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戴克里先在帝國朝廷中樞排擠元老院和貴族勢力,強化君主中央集權;但在地方治理模式上卻採取了較為另類的四帝共治模式:公元286年戴克里先任命其心腹大將馬克西米安為奧古斯都(正皇帝),兩人成為共治者。293年又任命君士坦提烏斯和加列里烏斯兩位年輕軍官為凱撒(副皇帝)。他本人駐守尼科米底亞(今土耳其伊茲密特),統治色雷斯、亞洲諸省、埃及和昔蘭尼加;馬克西米安的駐地為米蘭,統治義大利、阿非利加(今突尼西亞)等地;加列里烏斯駐西爾米烏姆(在多瑙河支流薩瓦河上),統治色雷斯以外的巴爾幹各省;君士坦提烏斯駐特里爾,統治高盧、不列顛和西班牙。

那麼戴克里先為什麼會創建這樣一套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比較另類的治理模式呢?其實戴克里先這麼做相當程度上是不得已而為之——羅馬帝國的疆域在那個年代實在過於廣袤,以致於邊疆和中亞遙遠的地緣距離嚴重削弱了中央對邊疆的控制力度——當中央的政令下達到地方時往往早已失去了時效性。對瞬息萬變的軍事行動而言這就表現得更為突出,因此授予地方軍事長官一定的軍事自主權其實是為了提升羅馬軍團應對外敵的效率。然而凡事有一利就有一弊——四帝共治模式在解決軍事指揮效率的同時也使地方軍事長官的自主權相應增加,從而為日後羅馬帝國的分裂接替埋下了隱患。

公元272年2月27日在羅馬帝國上麥西亞行省的內索斯(今塞爾維亞和黑山東部的尼什)一名嬰兒呱呱墜地。這個嬰兒正是日後被戴克里先提拔為帝國西部凱撒(副皇帝)君斯坦提烏斯的長子君士坦丁。君士坦丁年輕時主要是為帝國的最高皇帝戴克里先在東方服役。305年戴克里先與馬克西米努斯雙雙退位,正是這時君士坦丁的父親君士坦提烏斯升任帝國西部奧古斯都,君士坦丁則奔赴不列顛與已經升為奧古斯都的父親會合。306年君士坦提烏斯一世去世,不列顛軍團於306年7月25日在英格蘭北部城市約克宣布君士坦丁為奧古斯都。此時的羅馬帝國由四位皇帝分別統治——他們是李錫尼、馬克森提烏斯、馬克西米安·達扎和君士坦丁。君士坦丁聯合李錫尼反對馬克森提烏斯。他越過阿爾卑斯山,佔領義大利,在312年10月28日台伯河上穆爾維大橋附近的決戰中擊敗馬克森提烏斯。馬克森提烏斯在逃跑中落水而死。313年君士坦丁與李錫尼在麥地奧蘭(今日之米蘭)會晤。李錫尼與君士坦丁的姐姐君士坦提婭結婚,以鞏固兩人的同盟。兩位奧古斯都同時簽署了米蘭敕令,給予基督教在帝國境內的合法地位。在教會史上這是一件頭等大事。313年,李錫尼在小亞細亞戰勝馬克西米安·達扎,與君士坦丁瓜分了帝國。但他們之間的和睦僅僅維持了一年。兩人都為獨霸帝國而投入了新的戰鬥。314年發生的衝突未分勝負。324年君士坦丁擊潰李錫尼,後者在保住性命的保證下投降。然而君士坦丁在325年以陰謀叛變和私通蠻族的罪名將李錫尼絞死,從此成為羅馬世界唯一的統治者。

然而此時羅馬帝國東西部之間的經濟文化紐帶已然被切斷,君士坦丁大帝的短暫統一併未能扭轉羅馬帝國走向分裂的命運。君士坦丁大帝去世後羅馬帝國馬上就爆發了爭奪帝位的混戰:君士坦丁二世、君士坦斯、馬格嫩提烏斯等人先後在皇位爭奪過程中被殺。353年君士坦提烏斯二世成為了帝國唯一的統治者。361年君士坦提烏斯二世的堂弟尤利安舉兵叛亂,君士坦提烏斯二世在征討尤利安時去世,尤利安隨即成為帝國的最高統治者。363年尤利安在征討薩珊波斯帝國的戰爭中陣亡,隨軍將領弗拉維烏斯·克勞狄烏斯·約維安努斯被擁立為帝,然而僅僅一年後這位新皇帝就闔然辭世。多瑙河軍團的軍官瓦倫提尼安一世隨即被軍隊立為皇帝,接著他把帝國東部分給自己的弟弟瓦倫斯治理:瓦倫提尼安一世駐軍米蘭,瓦倫斯駐軍君士坦丁堡。376年瓦倫提尼安一世去世,瓦倫提尼安二世即位。378年瓦倫斯在哈德良堡與哥特人的作戰中陣亡,隨後帝國由格拉提安和狄奧多西一世共治。383年格拉提安去世,狄奧多西一世成為帝國的唯一統治者,然而隨即又爆發了帝位爭奪戰,直到394年狄奧多西一世擊敗西部的篡位者歐根尼烏斯後羅馬帝國才得以重新統一。然而僅僅一年後狄奧多西一世就在米蘭去世,臨終前他將帝國一分為二:東部分給長子阿卡迪烏斯,西部分給幼子霍諾里烏斯。至此羅馬帝國徹底分裂為東西兩部分。


公元395年1月,羅馬皇帝狄奧多西(379—395年在位)在米蘭「駕崩」。不久,根據皇帝的遺囑,羅馬帝國作出了一個重大決定:將帝國版圖劃分為東西兩部分,由他的兩個兒子分別統治。西羅馬帝國仍以羅馬城為都城,東羅馬帝國以君士坦丁堡為都城,又稱拜占庭帝國。

古羅馬帝國是世界歷史上最有名的帝國之一,曾經在世界古代史上創造過輝煌燦爛的文明。那麼,它是如何走上分裂道路的呢?

其實,羅馬帝國在公元4世紀之前已顯露出分裂的傾向。公元2世紀末,安敦尼王朝末代皇帝康茂德被殺,羅馬發生爭奪皇位的內戰。之後,國家大權落入宮廷禁軍手中,他們在公元235至公元284年不到50年間先後廢黜了24個皇帝,羅馬皇帝儼然成了軍人的傀儡,社會動蕩加劇,出現後來所說的「羅馬3世紀危機」。這場危機主要表現為農業衰退,導致城市衰敗和工商業萎縮,財政資源日漸枯竭;民眾生活普遍貧困,貧民和奴隸不斷起義;政治混亂,集權的帝國政府陷入癱瘓狀態。羅馬國內矛盾的尖銳化極大地削弱了其國力,原臣服於羅馬的大批「蠻族」勢力趁機入境,嚴重危及帝國安全。總之,這場波及羅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總危機,埋下了後來國家分裂的種子。

另外,羅馬日趨擴張,也增加了國家行政管治和維持統一的難度。公元2世紀初,羅馬已成為一個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極盛時期總面積達590萬平方千米。在那個時代,交通不便,信息傳遞不暢,要對如此遼闊的國土實行有效統治確非易事;加之羅馬帝國主要是靠武力對外擴張建立起來的,其所轄區域內有不同的人種和民族,其經濟基礎、文化傳統、宗教信仰都存在巨大差異,缺少融為一個國家的基礎,在發生社會危機時更是民心渙散,國家的離心力加大,分裂的隱患日增。

以上因素綜合起來,最終導致了羅馬帝國的分裂。此後,兩個羅馬帝國走上了不同的歷史道路:西羅馬帝國在外來「蠻族」的打擊下逐漸衰敗,到公元476年,末代皇帝羅慕路斯(475—476年在位)被入侵的日耳曼軍隊廢黜,西羅馬帝國滅亡,這一事件是西歐古代歷史終結和中世紀開始的標誌;而東羅馬帝國此後又延續了近千年,一直到公元1453年被奧斯曼帝國所滅。


羅馬包括兩個階段,羅馬共和國時期和羅馬帝國時期。你題上說的應是帝國時期。

公元前30年,屋大維奪取羅馬的最高權力,建立羅馬帝國。帝國前期政局穩定,國力強盛,經濟文化繁榮,貿易商路四通八達,有「條條道路通羅馬」的美譽。這一時期被稱為「羅馬和平」時期。經過軍事擴張,公元2世紀初,羅馬建立了帝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

公元3世紀,羅馬帝國出現了嚴重的危機。內有人民反抗,外有「蠻族」入侵。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羅馬帝國(也就是拜占庭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西羅馬帝國,首都仍在羅馬。476年,由於經濟衰落、人民起義、蠻族進攻的打擊下,西羅馬帝國滅亡。東羅馬帝國後來強盛時也曾地跨歐、亞、非三大洲,1453年被奧斯曼土耳其所滅。

以上是我的分析,歡迎大家在下面評論。


縱觀世界歷史發展的趨勢,必然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羅馬也不例外。

古羅馬帝國是世界歷史上最有名的帝國之一。公元395年1月,羅馬皇帝狄奧多西(379—395年在位)在米蘭「駕崩」。根據皇帝的狄奧多西遺囑,羅馬帝國將版圖劃分為東、西兩個部分,分別由其兩個兒子分別統治。西羅馬帝國仍以羅馬城為都城,東羅馬帝國以君士坦丁堡為都城,又稱拜占庭帝國。這就為羅馬帝國分裂埋下了種子。

一,宮廷鬥爭使帝國實力逐漸衰弱。 公元2世紀末,羅馬發生爭奪皇位內戰。宮廷禁軍掌握國家大權,50年間先後廢黜了24個皇帝,羅馬皇帝實際成了軍人的傀儡,導致出現「羅馬3世紀危機」。主要表現為農業衰退,城市衰敗、工商業萎縮,財政資源枯竭、民眾生活普遍貧困,貧民和奴隸不斷起義,導致政治混亂,政府陷入癱瘓狀態。原臣服於羅馬的大批「蠻族」勢力趁機入境,嚴重危及帝國安全,使帝國埋下分裂的種子。

二,羅馬日益擴張,增加了維繫統一的難度。公元2世紀初,羅馬已成為一個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總面積達590萬平方公里。對遼闊國土實行有效統治難度很大。加之羅馬帝國主要是靠武力擴張征服,因所轄區域人種、民族、文化傳統、宗教信仰差異巨大,民心渙散,分裂的隱患日增,最終導致了羅馬帝國的分裂。

羅馬分裂後,兩個羅馬帝國分別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西羅馬帝國逐漸衰敗,到公元476年,末代皇帝羅慕路斯被日耳曼軍隊廢黜,西羅馬帝國滅亡;東羅馬帝國此後又延續了近千年,一直到公元1453年被奧斯曼帝國所滅。


古羅馬帝國在繁盛的塞維魯王朝之後陷入了由多種深刻矛盾引起的3世紀危機。羅馬的社會經濟全面崩潰,古代商品經濟結構徹底瓦解,農村土地荒蕪,人口銳減。同時劇烈的政治動蕩也引來了軍閥混戰和武裝割據。羅馬東西部地區不同的經濟體系和文化的差異使得兩者在度過危機後呈現出不同的狀態。

戴克里先創設四帝共治制也是不得已的舉措,他無法忽視帝國東西部的巨大差異以及難以防禦的漫長邊境線,為了維持帝國的生命力不得不做出一系列改革。

伴隨著各日耳曼蠻族的入侵,東西羅馬帝國的社會進入了最後的轉變。日益嚴重的外族入侵與晚期羅馬帝國的內部危機相結合,推動古羅馬社會逐步向中世紀社會轉化,而帝國西部在這轉化的過程中採取了相對短暫的突變的方式,東部則是相對長期的漸變的方式。最終為在公元395年狄奧多西去世後永久地分裂了下去。

當西部地區奴隸制經濟全面崩潰時,一種新型的隸農生產形式在東部逐漸發展起來。東羅馬複雜的多種經濟形態並存的局面為其贏得了優勢,由於使用奴隸勞動的莊園制經濟規模有限,這就極大地緩和了奴隸制經濟危機造成的衝擊。同時東部原有的永佃制和代耕制也發展壯大,刺激了農村勞動力生產的積極性,從而為度過危機奠定了物質基礎。帝國政治中心也在經濟和社會的變遷中西移,安定的生產環境吸引了上層階級到東部定居。另外,經濟和政治的穩定也讓東羅馬地區的基督教迅速發展,在亂世的頹廢中提供了精神寄託。

至於感覺拜占庭是一個伊斯蘭國家自然是不可能的,但自然為了更好地適應中東地區和中歐的敵人,拜占庭軍隊做出了重大的變革,和依賴重裝步兵的羅馬軍團不一樣。墨守陳規地用羅馬帝國的軍事風格自然不能捍衛帝國的領土。

(公元3世紀中後期的軍團士兵,此時裝備和戰法已經偏離了羅馬傳統了)

著名將領貝利撒留為了提高部隊戰鬥力,進行了軍事改革和訓練,引進了波斯弓箭和日耳曼式的長矛,組建了成為日後帝國軍隊主力的重裝鐵甲騎兵,引進了阿瓦爾人和波斯人的騎兵裝備和兵器。帝國也組建了重裝弓騎兵,在與無遠程攻擊手段的倫巴第和法蘭克騎兵作戰中佔盡優勢。

所以說,帝國的軍隊中有著波斯和其他游牧民族的影子也不足為奇。鎖子甲取代羅馬帝國的環片甲,釘頭錘和長矛和風箏盾取代短闊劍和巨闊盾。

甚至騎兵也為了遮蔽風沙日光和流矢而裝備了波斯風格的鎖甲遮面簾。

並且在當時,所有的國家都是稱呼拜占庭為羅馬帝國的,居民也都自認為是羅馬人。後來的羅姆蘇丹國,羅姆就是東方人對東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小亞細亞的稱呼,意思就是羅馬。拜占庭帝國也是後世學者研究時定義的稱呼。


羅馬帝國第二次分裂發生在公元 285年,當時戴克里先皇帝認定羅馬帝國已經變得太大而無法由一個人有效地統治。他將帝國分裂為西方和東方,為自己保留東部,因為它的商品和貿易更加豐富。在西部,他任命馬克西米安,他在理論上地位與戴克里先相同,但實際上仍然是戴克里先為皇帝。

在306年開始的帝國兩個地區發生內戰之後。在314年,康斯坦丁聲稱獲得了最終的勝利,並在一個統治者統治下重新統一了帝國。然而,他確實把首都搬到了東部的君士坦丁堡(現代伊斯坦布爾,土耳其)。

在337年,康斯坦丁去世,他的三個兒子之間爆發了內戰,他們將帝國劃分為三個不同的部分。瓦倫蒂安在364年成為勝利者和單一領導者。他立即再次分裂了帝國,將東半部分給了他的兄弟瓦倫斯。西方的叛亂繼承者最終迫使東方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平息叛亂,再次成為統一羅馬帝國的統治者。然而,他是統治東西方的最後一位皇帝。在他395年去世後,他的兩個兒子分別繼承了東西方。這是羅馬帝國的最終和永久分裂。西半部不會持續很長時間,最終以立國476年的成績落入羅馬。東半部將再存在1000年,被稱為拜占庭帝國。


從羅馬歷史看,自從共和國末期三巨頭結盟開始就一直有一種共治的概念但是追根溯源的話自共和國起,羅馬一直是雙執政官制度,兩個執政官相輔相成,比如對外用兵一人在外一人在內,如果多方用兵還會設立前執政官等權利等同於執政官的職務。既將共和國龐大的領土分成若干區域,幾人分別專註攻略一地。比如前三巨頭,凱撒獲得高盧總督,龐培獲得西班牙,克拉蘇獲得遠東。後三巨頭中,屋大維獲得西方,安東尼獲得東方,雷必達獲得西班牙和北非。這種共治的出現一是因為共和國或帝國在擴張或者守成階段為應付不同方向敵人的一種解決方式,執政者可以專註於某一方向而對帝國時代講主要用兵在於北面的日耳曼和東方的波斯方向,因此帝國時代一般是東西共治。比如帝國元首時代,出現過四帝公治這一中國人看來十分怪異的現象,對於東方諸帝國一類長久經歷專治王朝的國家來講,天無二日,國無二主,你們羅馬人光皇帝就四個還分正副,最主要還都是合法的,我的天啊!!!這還不天下大亂??

這是因為歐洲自古並沒有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的概念,自希臘羅馬時代起,那片土地孕育出的民主與共和制度已經深入人心。君士坦丁大帝之所以遷都一個重要原因是他想效仿東方帝國的君主強化個人權力,但是羅馬這片土地共和思想太重阻力太大,必須離開這裡。包括君士坦丁大帝之後依然將帝國分給三個兒子共治。

真正意義上東西方分裂是在狄奧多西死後,狄奧多西一世在395年過世後又把帝國分割給兩個兒子繼承但是這依然與以前所有的共治一樣,東西羅馬的國號都叫做「元老院與羅馬人民」,八十一年後西羅馬帝國最後的皇帝被日耳曼傭兵廢除,又四年之後東羅馬帝國皇帝認識到西羅馬帝國消亡的事實,故冊封東哥特人迪奧多里克為義大利國王。這其實意味著,西羅馬再也沒有恢復的可能,所謂的分裂其實是說再也沒有統一過而已。

補充一點,東羅馬,西羅馬都是後人為了方便區分命的名,二者國號一致均為從共和時代就使用的「元老院與羅馬人民」。拜占庭是希臘人的舊殖民地所謂的拜占庭帝國也是後人為了方便區分的稱呼,當時你要是管羅馬人叫拜占庭人,他會認為你在侮辱他,他們認為自己去血統純正的羅馬人繼承了羅馬的法統,而首都君士坦丁堡,其實人家叫新羅馬,君士坦丁堡只是別稱。。。


謝謝!羅馬(古代)系古義大利的一個城邦,後發展成為地中海地區的奴隸制大國。一說是從公元前754或753年開創了王政時代。至帝國後期即公元284~476年,自戴克里先建立多米那特製(君主制)至君士坦丁在位時即公元306~337年的皇帝權力加強,統治中心便漸移至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基督教由原備受迫害轉而取得合法地位即米蘭敕令。隨奴隸制的加深和勞動者境況的惡化,人民運動即巴高達運動和亞哥尼斯提克運動廣泛開展,給予羅馬帝國以嚴重打擊。公元395年狄奧多西死後,帝國正式分為東西兩部分。謝謝!


每種社會制度都有自己發展的歷史過程和規律,應該說羅馬盛極而衰是必然的,不可能永遠繁榮和鐵板一塊的,特別是羅馬是多民族國家,氣候地理異常複雜,從以前以後歐洲國家發展的歷史過程看,歐洲大的國家經過一個高峰以後總是趨於分裂的,例如英國的分裂以及法國殖民帝國的分裂還有亞歷山大的馬其頓帝國的分裂。

但是大的帝國在分裂過程中,遇到的導致分裂各種具體事件是各不相同的。

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大帝國,主要原因是羅馬形成了說拉丁語和希臘語這兩個民族集團和宗教集團,羅馬帝國在形成的過程中,希臘語也是官方語言之一,久而久之形成了東羅馬說希臘語,西羅馬說拉丁語的兩個大板塊。這兩個語言版塊,天長日久必然分離。

當然羅馬帝國在分裂的過程中,事實是有一種疾病發生了催化和誘導作用,這個就是天花,在公元二世紀左右,天花突然流行,導致大批人員死亡,為了躲避瘟疫,一百多萬人口的羅馬,甚至一度變成空城,因為天花是起源於羅馬帝國東部的,在天花肆虐的世界的情況下,當然還有其他恐怖疾病的影響,例如麻風,不要小看這些瘟疫,這些瘟疫造成的死亡,在古代是遠遠超過戰爭的。在瘟疫肆虐的情況下,帝國的西部和東部逐漸減少了聯繫,帝國西部的人員不願意到東部工作,東西2部分的聯繫逐漸減少,時間長了,羅馬帝國帝國自然分裂成為了2個部分!

基督教的流行,也和麻風和天花有關,這兩種疾病異常恐怖的襲擊了整個全世界,嚴重的影響到人的世界觀和心理,基督教起到了安慰大眾心理的作用,緩解了大眾對死亡的恐懼。


推薦閱讀:

我為什麼移民匈牙利?
權威發布|最新歐洲工科名校寶典
移民,選美洲還是歐洲?選貴的還是快的?
美加澳,歐洲都不去?亞洲經濟強國新加坡投資移民了解下
有歐洲客戶的必看!各國交易習慣大揭秘

TAG:歐洲 | 歷史 | 全面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