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兄弟姐妹成家後會關係疏遠,甚至不相往來,舉個例子,周作人、周樹人?


兄弟姐妹成家後關係會一定程度的疏遠是正常現象。因為兄弟姐妹各自成家生子後,精力和注意力會很自然地集中到各自新組建的家庭里,而每個人的精力又是有限的,因而,兄弟姐妹各自成家後,不可能還象彼此未成家前那樣一直保持比較親近的關係。俗話說距離產生美。對於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也是一樣,成家後,兄弟姐妹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也會使彼此的關係持續保持融洽與和諧。相反如果彼此來往過於頻繁,相互關係過於緊密,天長日久,兄弟姐妹之間往往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矛盾,反而不利於彼此保持親情關係的和諧。實際上,人們之間的矛盾往往也是在最親近的人之間發生的。即便是在象周樹人、周作人這樣知書達禮的文人之間也不能例外,兄弟兩家之間的關係原來是非常親密和融洽的。他們兩家之間的矛盾就是從魯迅在八道灣購買了房子,母親和夫人朱安,周作人和夫人信子,周建人和夫人芳子,都住在一起後才產生的。弟兄們同在一個屋檐下,共同在一個鍋里攪稀稠,時間長了,難免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矛盾和猜疑。到1923年7月,魯迅跟親密無間的二弟周作人就反目成仇了。這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親人之間由於彼此之間過於親近而最後反目成仇的例子。


很現實,父母親在,兄弟姊妹還會有手足情的感覺,還會相互往來。父母親不健在了漸漸的也就疏遠了,以後逐漸的不來往了。關鍵問題還是取決於姊妹自己,各自成家後,各自的另一半變成其他兄弟姊妹的陌生人,稍不留神就會有摩擦,特別是牽扯到利益關係,決定權不在只掌握在姊妹之間,而是有了更多的另一半參與。三個女人一台戲,再好的姊妹,也經不起枕邊風使勁的吹。不明事理的就更不用說,連嘴都不敢開了。

我自己兄弟姐妹四人,各自成家有了孩子後,最初的幾年還會打打電話互相溝通,表面看還是很融洽的。特別是一七年吧,因為父母親的原因,姊妹之間的隔閡就越來越多了,老人不能再創造價值,兒媳婦就沒什麼好臉色了,經常的指桑罵槐,作為兄弟看著自己的親媽被弟媳婦指著鼻子罵就肯定不爽,好幾個月過去了,兄弟間就徹底撕破臉啦。我們是嫁出去的女兒雖然不知道事件的起因,也知道這就是長期積怨的結果。但作為晚輩敢公開叫囂公婆,即使你再有理也讓人反感。更何況是一個經常幫你們煮飯帶孩子的老人家,現在孩子大了,各種問題就浮現出來了,總之就是不想讓老人靠著自己,現在父母已經被大弟弟接過去住了,晚年希望過的快樂點。


兄弟姊妹成家以後,有了各自的生活。各忙各的,沒有太多時間,聚在一起,感情會慢慢變淡一些。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要志同道合,有相同的生活觀念,嗯再遠的距離也不會疏遠,沒有相同的觀念,再近的距離也會疏遠。這就是所謂的道不同不相為謀,對於朋友是這樣,兄弟姊妹也是這樣,所有人都是這樣。談不到一塊去溝通不了就會產生距離感甚至於老死不相往來。還有就是因為財產發生矛盾,父母的養老問題。自私自利,不懂感恩,不孝敬父母這種人我是真的處不來,只想敬而遠之。


兄弟姐妹之間成家後關係疏遠很正常,結婚以後,各自的境遇不同,生活圈子也就不同,家庭成員之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各自成家以後,每個人的潛意識裡對親人又有了新的定位,自己的愛人和孩子是第一,父母第二,兄弟姐妹的位置也靠後了,至於疏遠到不來往的是個別現象,或者是性格不合,因一些其它問題導致不和,俗話說: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四代就了了。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謝謝邀請!


很現實的,父母在兄弟姊妹還是一家人,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成親戚了,相處起來也不一樣了,好的有來往,不好的老死不相來往。


推薦閱讀:

魯迅,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徐梵澄論魯迅
老浪的讀書筆記:《葯》之二
魯迅和海嬰
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魯迅

TAG:魯迅 | 周作人 | 板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