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讚美孩子對孩子好嗎?


每個人都需要讚美,希望讚美,希望被鼓勵,這種一種歸屬與愛的需要。

我覺得讚美孩子要適度,不能一味讚美,適可而止,過則成災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在父母眼裡,孩子什麼都是好的,第一次翻身,第一次走路,第一次叫爸爸媽媽,第一次會自己吃飯,爸爸媽媽經常說「你好棒啊,你真是了不起」來誇獎孩子,這是人之常情。

但是讚美的時候要具體,不能一概而論,說什麼都是:你真棒,你好厲害。要有根據的讚美,不能過分讚揚孩子的外貌,比如說:你真漂亮,你長的真帥氣。

這種不是靠自己努力得到的,孩子聽到會飄飄然,覺得這是自己的「本事」。

所以讚美的時候應該讚美孩子的努力和具體的事情,比如孩子會自己穿衣服,會把玩具擺整齊,你可以說:寶寶,自己能穿衣服了,好厲害呢,寶寶能把玩具擺整齊呢,是個乖孩子。

讚美應該是鼓勵孩子的正面行為,而不是籠統的讚美,任何行為都能得到表揚。

不能無限制,比如說自己家孩子打了別人家的孩子,把他人打哭了,自己卻毫髮無損,有些家長雖然面上說:要團結有愛,不能欺負別的小朋友。但是背地裡卻表揚孩子:你真棒,你真厲害。

這種做法會讓孩子產生誤解,覺得自己打別的小朋友是很勇敢的行為,因此養成不良的習慣。

讚美孩子要發自內心的來進行,陪伴孩子,一起分享孩子的快樂。比如說,孩子完成了某項任務,想和爸爸媽媽一起分享成功,而爸爸媽媽們只是說:你做的好。

然後自顧自的玩手機玩電腦去了,這種鼓勵實際上是敷衍賽則,孩子聽到後也會悶悶不熱。

假如爸爸媽媽們說:小寶,你是怎麼做到的?你怎麼做的又快又好的?

這樣調動孩子的興趣,一起參與和分享,比單純的一句空話強百倍。

所以,對孩子的讚美和鼓勵要適當,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


讚美,可以表現為兩種方式,一種是表揚,一種是欣賞。

我想從兩個層面說一下我的感想。一個是從我們自身出發,我們為什麼會想要表揚孩子。一種情況下,是單純覺得孩子又有了新的進步,媽媽因為和孩子有很深的鏈接,會由衷地感到喜悅,這種喜悅可以從我的角度來表達出來,哇,太帥了,太酷了,簡直完美之類的感嘆詞!不需要過多描述,因為寶寶和我們在經歷一樣的場景,我們有相同的感覺,這樣的能讓能量上揚的話能夠讓彼此喜悅,幸福;另一種情況下,父母抱有某種目的地去表揚,我想通過表揚讓孩子怎樣,這是一種隱形的控制,和你必須要按照我的來沒有本質的區別,所以還是不要表揚的好。另一個層面,從孩子的角度來說,孩子的需求是什麼?孩子需要表揚嗎?需要被激勵嗎?需要大人通過表揚控制她的行為嗎?都不需要!比起大人來,孩子的自我探索進步能力強上幾百倍。那麼孩子真正的需求是什麼呢?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A.H.)認為,人的需求從低到高需要分五個層次:

1.生理需要:即是人對水、空氣、食物、休息的需要,是維持個體身存的較低層次的需要。

2.安全需要:即是人對生命財產的安全、秩序、穩定,免除焦慮和恐懼的需要,它是在生理需要滿足的基礎上產生的。

3.愛和歸屬的需要:即是人要求與他人建立情感聯繫,如結交朋友、追求愛情的需要、隸屬與某一群體並在群體中享有地位的需要,它是在生理和安全需要滿足的基礎上產生的。

4.尊重的需要:即是希望有穩定的地位,得到他人高度評價,受到他人尊重並尊重他人的需要,這種需要得到會增強信心,反之則會產生自卑感。 字串5

5.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指人希望最大限度發揮自己的潛能,不斷完善自己,完成與自己能力相稱的一切事情,實現自己理想的需要,這個需要是人類最高層次的需要。

需求的特點是:人的低級需求滿足後,會向更高的需求發展。

當我們的孩子生理需求滿足後,幼兒期很長時間都在安全需求和愛和歸屬需求上。孩子需要確認自己所處的環境是安全的,可以依附的。在此基礎上,孩子會有愛的需求。我們父母可以通過關注和欣賞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愛。

關注先不說。先來看欣賞,欣賞和表揚看起來很像,但是仔細區分會發現有很大的不同。

我們經常看到孩子有這樣的表現,假如兩個寶寶一起做遊戲,我們大人肯定了其中一個寶寶做的好,那麼沒有被肯定的孩子就會有情緒,或者直接要求你去看她的作品。這就是對欣賞的需求。

欣賞更多的是對孩子的行為以及行為產生的結果和影響以及大人的感受進行描述。這樣能夠讓孩子的注意力更多的放到事件本身,以及自己的行為努力上。

而簡單的對孩子進行表揚,對讓孩子更多的把事情結果歸結為個人能力和天分上。

所以,我建議多欣賞多鏈接多共情,少表揚少控制,更利於孩子的成長。


絕對是好的!關鍵是你讚美孩子是不是真心的,還是只是為了應付。作為人,誰不喜歡聽讚美的話啊!但是別忘了,別人讚美你,你一定能聽得出,哪些是奉承或是迎合,哪些是真心的讚美。讚美孩子一樣,請拿出真心、真實的態度,不放過每一個需要讚美而且必須讚美的點滴。就跟給別人鼓掌叫好一樣,請不要吝嗇。會讚美別人的人,是會欣賞別人的人,也是會欣賞自己的人,這也是一種特質。當然,孩子犯了錯,你還讚美,咋弄啊!該批評要嚴肅批評,讓孩子能夠很清楚的意識到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什麼該保持。這是家長要做到的。

為什麼很多家長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原因在於各位家長,在你們小時候,接受讚美的機會太少,因為我們的父輩也不知道怎麼讚美我們,讚美是建立自信非常重要的環節。再次邀請你不要吝嗇你的讚美,學會讚美,謝謝!


總是讚美孩子這種方法不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現在有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叫「好孩子都是誇獎出來的」「寶寶乖」「寶寶真棒」等等各種誇獎詞語層出不窮,形成了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誇獎理論,然而這種教育方式卻沒有讓孩子培養出更多的自信心,相反的隨之而來的卻是父母表示孩子的抗挫能力太差了。

表揚孩子其實是一種很有效的教育方式,正確的表揚和讚美能夠幫助孩子收穫自信、塑造良好的品德與行為。那麼作為家長應該如何正確讚美孩子呢?

1、用就事論事代替籠統稱讚。身邊的家長,很多都是「你真棒」「你好漂亮」這些語句。這種讚美的行為在孩子看來就是敷衍了事,就事論事的讚美,是最根本的原則。比如:孩子玩足球,你說「寶寶你能把足球踢出去,真棒!」讚美和批評都針對孩子的行為,而不是針對孩子這個人。

2、讚美孩子請關注過程。結果很重要嗎?可能吧,但是沒有過程哪來的結果呢?我們讚美孩子不僅僅要讓他看到美好的結果,更重要的是要讓孩子把視線關注在過程上。比如:孩子自己搭積木,搭了一棟很高的樓房,還自己鼓起了掌,媽媽可以說「寶寶,媽媽看到你搭積木的時候特別小心,當樓房很高時,你更加小心,輕拿輕放。」

但是家長請不要過度讚美孩子,過度的讚美會讓孩子產生驕傲的心理,對家長的讚美產生依賴性,一旦失去讚美,孩子就會很失落,甚至會為了別人的讚美而走入一個靠它評(得到別人的讚美)來獲得快樂的誤區。


讚美能助你的工作生活「升維」

古語有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說明大多數人還是愛聽好話,沒有多少人打心眼兒里喜歡別人指責自己。讚美的話,一般情況下,人們都會照單全收。即使讚美得有些過頭,對方往往也會心裡美滋滋的。可以說讚美和鼓勵是推動一個人進步的重要力量,也是一個人內心深處的人性需求。

每個人都有被重視、被讚美的慾望,掌握了一定的讚美技巧,不但能在工作中幫你更好完成任務,還能改善你的人際關係,即使在生活中也讓你受益匪淺。哈佛大學藻類學專家斯金諾通過實驗得出結論:獎賞和一些行為相聯繫時,它有著促使某種行為重新出現的趨向。

我贊同上述觀點,因為我發現將『積極的鼓勵法』應用到日常工作生活中,可以收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與我相互協作的同事,她一遇到事多就經常跟我抱怨,我跟她說大家活都一樣多,但這不僅無濟於事,她工作起來負面情緒多多。

後來,我改變溝通方式,注意觀察她的一些小優點,例如,她做的一件事做得好,我就說,你做的這件事做得很好,雖然每個人都能做你手頭的工作,但你來做做得有質量還能做出不同味道,而且你也很有責任心,跟你合作真是太愉快了。果然,她開始減少抱怨了,心情也比以前好很多。

圖片來自網路

即使是微小的進步,也值得我們讚美,因為它會激勵人們不斷地進步。

我的心理學老師梁曉玲老師說,要發現自己的問題才能變得更好,其實大錯特錯,我們只有認為自己基本上是好的才願意錦上添花,才願意進步成長。如果我們覺得自己已經是一個爛麻袋了,又怎麼願意在上面添花呢?其實真實的自己並沒那麼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如何看待自己,我們的意識如果長期聚焦在自己的的不滿上,又如何能更有力的做好自己?」所以,強化小進展,關注小目標,留意小進展,每個人都可以做得更好。

知道讚美的功效,還要注重讚美的技巧,不只是為誇而誇,因為誇不到點子上會適得其反。《學力經濟學》一書提出一個問題:「你真聰明」和「你真努力」哪一種更有效?結果通過6次實驗得出了結論:如果表揚孩子先天的能力,比如聰明之類,反而會使孩子喪失學習的積極性,導致成績下降。因此他們建議表揚孩子時不要說「你只要做了,肯定就會成功」,而要說「今天又學習了一個小時呢」「這個月一次也沒有遲到或一次也沒缺課呢,真棒」之類,這樣通過列舉孩子具體達成的目標來表揚非常重要。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誘導孩子更加努力,迎接更加艱難的挑戰。

雖說批評能利於進步,畢竟太苦口,如果換個說法多點讚美對方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話何樂不為呢?套用《愛的奉獻》歌詞: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多說些讚美的語言,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有研究者讓不同的兒童解數學題。解完一組簡單題目後,研究者給了每人一句反饋。對一些孩子讚美他們的智力:「哇,你太聰明了!」而對另一些孩子指出他們的努力:「你剛才很用功。」然後,研究者給孩子們更困難的一組題目。

因為聰明而受到讚美的孩子會更擔心失敗,他們傾向於完成難度較低的任務,遇到困難更難堅持,易焦躁,甚至表現出自尊水平的下降——讚美他的天賦,居然會打擊自尊。

乍一聽這與我們的直覺相反。但細細一想,又很符合我們的經驗。

雖然讚美讓人舒服,但它仍然是一種評價。它把人捧到極高處之後下一個結論。這個「結論」很可怕。當孩子受到讚美之後,他們常常害怕自己配不上這種讚美,會為此平添不少壓力。出於壓力,孩子們會更願意重複相同的動作:「既然我這樣做了就是好的,為什麼還要冒險去嘗試更多的可能呢?」

學會「不評價的交流」

不評價的交流方式是:只關注具體發生了什麼,而不是進行抽象的判斷、定義以及對人的褒貶。

一個不評價的老師,會這樣問學生:「你最近常常不做作業,發生了什麼呢?」

而一個評價性的老師則會說:「你最近怎麼老不做作業?」

前者是在關心一樁事件的發展過程,而後者就只是在訓誡。

後面這種情況下,老師根本不在意理由。他只關心對學生的定性,而這件事他已經做到了,「承認吧!你就是個差學生。」彷彿是這樣的潛台詞。可以嗅到明顯的拒絕氣味。如果你是這個孩子,只要低頭認罪就好了,什麼都不用多說。

通過前一種表達方式,我們則會更接近事件的真相。也許這個學生遇到了一些麻煩,也許他最近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或者他在用這種行為傳達某種態度,或者還有其它的什麼可能。

當我們採用一種非評價的立場時,就等於為這些信息的流通創造了空間:「說吧,讓我看到它,我對你經歷的這些事感到好奇。」你無須辯解,只需要單純地描述你的經驗就好,這就是我們此刻關注的。

孩子需要的只是「被看見」

通過不帶有評價的交流,我們在做一件事:描述經驗本身。經驗的描述看上去最簡單,但往往也最有力量。對於事物的認知和相互確認,遠遠比哪怕挖空心思給出的「讚美」更能表達出重視。

對畫畫的孩子說:「這是你畫的山,這是河水,啊,河水裡有一隻船,船上這個人是在釣魚嗎?哈,你還給他畫了帽子!嗯,你在這邊畫了一個太陽,這邊畫了一個月亮,那是白天還是晚上呢?」

——你注意的是具體的過程。這些話里沒有褒貶,但他們會感到自己做事被看見了。他們會樂於跟你討論,也會更有興趣繼續做下去。

讚美孩子並不總是有好處的,這取決於我們關注的是否是他們的努力。下一次表揚之前稍微思考一下,這樣的表揚會給孩子帶來什麼吧。


我要說的是讚美孩子要用正確的方法。用了正確的方法也要有個度。這個度的把握,是需要我們好好去掌握的!

因為如果只是一味簡單的誇獎,會讓孩子驕傲自滿。比如我們經常會對孩子說:「你長的真漂亮!」「你眼睛真的很大」!我們可以說:「你真愛乾淨,衣服這麼乾淨啊」!「你的普通話說的真標準啊!」「你真有禮貌啊!」我們需要做的是把誇獎變為鼓勵,鼓勵他的某一個行為,讓他持續有動力的去做!而且鼓勵的行為越具體越好,不要只是簡單的「你真棒」,「你做的太好了」這樣籠統的話,最好要具體到哪一個點上,哪一件事情上!

溝通時需要技巧的,當我們不知道需要怎麼表達時,我們一個滿意的微笑,一個肯定的微笑都會給孩子很大的力量!所以,我們不要吝嗇給予孩子肯定的笑容,鼓勵的話語!對他們來說這是無限的心裡營養!


可以這麼說,對孩子的讚美再多都不為過,為什麼?因為讚美的語言不僅好聽,更是孩子成長的不竭動力之源,它是褒獎,更是對孩子的鼓勵、確認和支持。

想起幾年前瘋傳網路的三碗米飯的實驗,實驗者對三碗米飯分別進進讚美、冷落、咒罵,結果被讚美的那碗十天都沒有壞,而被咒罵的那碗兩天後就餿了,很難用科學解釋箇中原因,我想這就是讚美的魔力吧。

是人都希望被肯定,渴望聽到讚美的聲音,成長中的孩子尤其需要,但怎麼讚美就考驗家長的水平了。

隨著家長對教育的重新認識,棍棒教育逐漸被取代,很多家長意識到了打罵孩子的不對,開始學會了讚美孩子,常常聽到的是「寶貝,你真棒」、「你好厲害啊」「太棒了」之類的話,不管什麼語境下,都能用上這幾句,孩子聽多了聽膩了,久而久之也就無所謂了。

說到讚美,我最最推崇周弘老師的賞識教育。其中有兩句:賞識孩子的行為結果,以強化孩子的行為;賞識孩子的行為過程,以激發孩子的興趣和動機。這裡把賞識換成讚美也行,讚美不是一句空洞的口水話,而是要具體落實到孩子做事的每一個細節中。

比如讚美孩子的繪畫作品,你可以說,這幅畫真不錯,線條流利,塗色也比較均勻,很棒哦……即便這是一幅糟糕的畫作,也一定要找到亮點,然後遵循亮點放大原則實行讚美。

家長千萬不要低估了孩子們自我實現的慾望,你讚美他,他就會努力成長為你讚美的那樣,反之則亦然。


一秒關注我!關於家庭、教育以及陪伴孩子相關話題,原創經驗分享,我說的不一定對,僅供參考,歡迎交流。。。


讚美有技巧,過度讚美可能會擾亂孩子的積極性。鼓勵讚賞就像陽光與雨露一樣,每個孩子都不可缺少,但陽光和雨露過多了,孩子還能茁壯成嗎?

讚美的話語大人和孩子都喜歡聽,可同樣或類似的話聽多了,自然就適得其反。有的時候孩子隨意做的小事,家長對孩子行為表現的過於驚喜和滿意,會給孩子帶來壓力。比如一個七歲的孩子五分鐘畫了一副畫,拿來給媽媽看,媽媽認真看了畫,沖孩子豎起大拇指:「寶貝你畫的真好,你可以成為一名小畫家了!」第一次聽到,可能孩子還會理解為自己很有畫畫天分,聽過兩三次後,孩子就會想:「媽媽希望我曾為畫家,可我只會畫房子和樹。」很明顯,家長對孩子的期望超出了孩子對自己的期望。

上面的例子中,如果媽媽拿到畫,先請孩子講一講畫的是什麼,問問孩子怎麼想到要這樣畫?畫想表達的意圖是什麼?家長嘗試與以往不同的讚美方式:「你這個房子線條畫的很直,顏色搭配我很喜歡,看著非常舒服。」家長用讚美的語氣描述他所看到的和他感受到的,這就是最合適的讚美!


推薦閱讀:

電影一定要有教育意義嗎?
你對「建行突然宣布付款方式巨變,刷臉時代正式到來」這樣的科技生活怎麼看?
怎麼舉報教育機構?
緬甸有私立學校嗎?
中級職稱都有哪些?

TAG:教育 | 育兒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