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父母在教育孩子上普遍存在哪些問題?
感謝邀請!
中國父母在教育孩子上普遍存在哪些問題?作為一名老師感觸還是比較深刻的,接觸到不同的學生和不同的家長。感覺對於教育孩子家長可謂是各有千秋。
過於溺愛和遷就孩子我國家長從小不是父母帶就是爺爺奶奶來照看,尤其是爺爺奶奶照看孩子的,溺愛孩子的現象比較嚴重。孩子要什麼就給買什麼,孩子的哭鬧成了殺手鐧,只要哭家長就能滿足孩子的要求。還有一點就是遷就,孩子犯了錯誤捨不得批評遷就孩子。
包辦代替
小孩子小的時候家長給盛飯、洗衣、照顧一切起居生活這無可厚非。但是都上來小學五六年級了有些家長還什麼事都包辦代替。就連整理書包這樣的事都由家長來代替,這就有些過了。
農村家長對孩子學習疏於管教,城市家長做法卻有些過了在我工作過的幾所村級小學,家長對學生的家庭作業不聞不問。記得有一次,我問一位家長:「你們的孩子為什麼沒有做家庭作業?」家長說「我們家孩子又沒做家庭作業嗎?」我真是無言以對。城市裡的家長對孩子教育做法卻有些過了,舉個例子:小學三年級剛開始學習英語,很多家長卻給孩子報輔導班,小學一二年級學生家長除了要孩子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外,還每門功課購買一本課外練習冊讓其完成。
將分數看的重,不注重心理健康。家長們將分數看的重這是人之常情,但是唯分數論這就不好了。現在心理問題的孩子非常多,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家長將分數看的太重,忽視了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導致的。例如一個孩子根本沒有興趣學習音樂,家長硬逼學生參加音樂輔導班。部分學生身體或者智力因素的問題導致考試分數低,而要和其他孩子一樣的要求,要考多少多少分,增加壓力給自己的孩子。或者,自己的孩子非要要求考全班前幾名,考98分還是不滿意等等。
歡迎在評論留言,說出你的不同看法。
中國父母在教育上普遍存在哪些問題?
問題很多,但是目前最大的問題是盲目遵循所謂的育兒「要點」和「重點」,從而導致更多問題。子把父當馬,父望子成龍,可憐中國父母心!舔犢之情,令人感動,舔犢之方,尚待改進!縱觀中國的家庭教育之弊,放縱者有之,溺愛者有之,施暴者有之。讓我們先來看幾個真實的例子。
1.自信的父母,不自信的孩子
育兒文章裡面常說,父母一定要表揚自己的孩子,因為來自父母的肯定會讓孩子建立起自信。有的文章稍微好一點,強調這種誇獎不能是籠統的「你真棒!」,而需要誇獎孩子的付出和努力,例如「你今天唱歌唱得真好!」
事實真的如此嗎?
在某個選秀類的節目中,一個孩子被淘汰了,主持人請孩子的媽媽上台安慰孩子,而媽媽第一句話就是:「兒子,你是最棒的!」明明第一輪就被淘汰 了,但媽媽開口就說孩子是「最棒的」,為什麼最棒的還會被淘汰呢?孩子會認為自己受到了欺騙,由此對媽媽的安慰不買賬,依舊不停地流淚,依舊一臉不自信。
抱怨孩子不回家,卻從不反思自己的家到底是什麼樣。
抱怨孩子不會飛之前,你是否想過他可能不是鳥。
2. 無私的父母,自私的孩子
育兒文章裡面常說,我們要給孩子一個「儲愛罐」,給孩子無窮無盡的愛:如果孩子想要一個巧克力,那麼我們就給她十個巧克力——這會讓她知道,第一個巧克力是她想要的,剩下九個巧克力是我們對她的愛。
事實真的如此嗎?
有個媽媽一直盡自己所能給予孩子最好的一切。孩子喜歡吃魚肉,媽媽一直假裝自己只喜歡吃魚尾;給孩子買各種各樣的新衣服,媽媽一直穿著舊衣服; 給孩子琳琅滿目的玩具,媽媽卻不捨得給自己換個手機。上了公交車以後,孩子一屁股坐在唯一的空座上,絲毫沒想到要給抱了自己一路的媽媽讓座。
日常生活常識教育,比求生訓練營重要一百倍。
3. 強勢的父母,弱勢的孩子
有的父母學歷高,能力強,很敬業,事業上很成功,性格也很強勢。這樣的父母往往對自己的孩子要求也很高。他們不由自主地拿自己的孩子和同事、朋友的孩子做比較,一旦孩子落後,就覺得自己好像「輸了」。甚至從孩子剛出生起,就報名各類興趣班,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讓孩子變強,孩子就能變強嗎?
父母對孩子的高標準要求,會讓孩子感受到較大的壓力。孩子越小,越難以應對和處理壓力;即使孩子已經長大到足以「化壓力為動力」了,他們也會認為父母並不承認真實的自己。孩子一直試圖向父母證明自己,由此造成的悲劇,難道還少嗎?
嘴上說著做自己就好,可還是克服不了虛榮心啊。
1. 自信,但不盲目自信
——孩子不可能一輩子活在童話的城堡中
在我們眼中,孩子是上天賜予的禮物。他們有完美的肌膚,完美的笑容,完美的一切。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喜歡在朋友圈刷屏地發孩子的照片,甚至在外人看來幾乎一模一樣的九連拍照片。
國外有個育兒專家曾說,自己非常喜歡誇讚孩子,直到有一天,她不由自主地說出了:「寶寶,你剛才放屁了吧!真香!」這樣的話,才意識到自己已經走入了誤區。
生活中,一味誇讚自己孩子的父母不在少數。萌媽自己的媽媽從小就喜歡誇我,說:「我女兒是最棒的!」每次萌媽自己都很不舒服——因為我清楚地知 道,我並不是最棒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總會有人在某些方面強於我。萌爸的媽媽也很喜歡誇萌爸,說:「你從小就是最棒的!」而當我們誕下小萌以後,我媽媽和萌爸的媽媽把這種誇獎延續到了小萌身上,她們一致認定:「小萌是最棒的!」
自信來自於戰勝困難和走過失敗,而不是相信自己是最棒的。自信是對自我價值的確信和肯定,而不是因為「我最棒」的盲目自信!一味地鼓勵和讚譽, 只會讓孩子難以接受真實的自己,變得不自信。真實的生活中,孩子難免會跌倒,會遇到強勁的對手,會遇到暫時難以逾越的鴻溝和障礙——我們應該教會孩子的, 是如何面對失敗,面對真正的實力,再在這一基礎上去奮鬥、去拼搏。與其在孩子失敗以後還說「你最棒!」,不如告訴孩子,哪怕不是最棒的,哪怕失敗了,你的 努力和付出也是有價值的。
苛責孩子不專註,其實自己又好到哪裡去?
2. 愛,但不溺愛
——愛孩子,也要教會孩子如何去愛
母愛是無私的,父愛是深沉的——但是,我們並不是孩子的奴隸,孩子也不是依附於我們而存在的。
這個世界上畸形的親子關係實在是太多了。有父母一直無私為孩子奉獻,甘願讓孩子「啃老」,哪怕孩子結婚生子有了孫子以後,還是自己來帶孫子,兒 子卻打遊戲到深夜,睡覺到中午。有媽媽不願意自己的兒子早早結婚,希望兒子能一直陪在自己身邊;即使結婚以後也想方設法地介入兒子的婚姻,和媳婦搶奪男人 的心。也許你嫁的就是這樣的男人,你遇到的就是這樣的婆婆——那麼,我們更要培養起自己和兒女之間良心的關係,成為下一代的「中國好公婆」、「中國好岳父 / 母」。
我們愛孩子,也要教會孩子如何去愛。所謂「無私」的父母,實際上是完全以孩子為中心,這會日益強化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識,讓孩子的心中只有自己, 沒有別人。當然,在嬰兒前三個月時,需要第一時間滿足他的需求,滿四個月以後,除非是警報式的哭喊,否則不必第一時間趕到;在孩子三歲前,他會認為世界是 以自己為中心的,我們可以盡量滿足他的需求,但是此後,就要開始慢慢給孩子講道理——否則,愛,就會變成溺愛。
萌媽一直都強調,我們愛孩子,但也要有自己的生活。哪怕是所謂 24 小時的工作的全職媽媽,也需要有自己的生活。萌媽曾經在初中時對自己的媽媽說過的話,在此送給大家:
「你要為了自己而活!為什麼呢?因為你如果指望我,未必能指望上;哪怕有朝一日你真能指望我了,你的青春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3. 期望,但不過高期望
——孩子有自己的閃光點,只是需要我們去發現
強勢的父母常常培養出弱勢的孩子。對孩子期望過高,容易扼殺孩子的潛能,阻礙孩子的發展。即使嘴裡說著「我不給你壓力」,但是孩子卻會感受到無 形的壓力。記得萌媽自己上初中的時候,萌媽的父母也一直說「我們從來不給你壓力」,但是考試跌出前三名,他們就會在飯桌上問:「沒考前三還要買小人書 嗎?」孩子是很聰明和敏感的,哪怕你嘴上不說,各種細節也能讓孩子感受到壓力。更何況,強勢的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更高,給孩子造成了更大的壓力。
調查發現,很多高學歷的父母喜歡拿自己作為孩子的比較對象,要求孩子以自己為榜樣去努力。他們會說:「當年我……看看你現在……」,或者「我在單位……你在學校也應該……」,對孩子的要求會比一般父母更高。孩子和父母哪裡有什麼可比性!誇張一點來說,父母吃的鹽都比孩子吃過的飯更多,父母的成熟是經歷了多年的挫折、磨練才修鍊而來,怎麼能以此去要求孩子呢?
對孩子抱有過高的期望,會讓我們難以看到孩子的長處,進而給孩子更多的消極評價和消極的心理暗示,對孩子多採取嚴格、甚至苛刻的教養態度,導致 孩子的不自信和壓力。我們要做的是,是降低對孩子不切實際的期望,發現孩子真正的閃光點,幫助孩子的心靈健康成長。如果連我們自己都不能接受真實的孩子, 那還指望誰來接受孩子真實的一面?
不放手孩子的未來,只能讓孩子依賴自己一輩子。
寫到這裡,不由地想到了中國傳統思想里的「中庸」有著極其豐富的道德文化內涵,但其包含的最基礎的意思之一就是「不走極端」。時下,為了博眼 球,不少育兒文章都只強調一種片面的育兒觀念;今天萌媽想說的,正是大家要對這樣的文章和教育理念予以理性的甄別,對於我們自己育兒過程中相對極端的行為 進行反思和矯正,這樣才能讓孩子更好地成長。
常常把「別人家的小孩」掛在嘴邊。
該偷懶的時候認真,該認真的時候偷懶。
我來詳細說一下這句話的意思,前半句「該偷懶的時候認真」,我國的父母對孩子生活的大包大攬簡直到了令人髮指的程度。對大孩子我就不說了,你們可以自己對號入座。像去哪玩,玩什麼,交什麼盆友,找什麼對象。你能想到的所有事情,父母幾乎都想插一腳。
對待小孩子更甚,孩子兩歲了,幫孩子喂飯,幫孩子穿衣,幫孩子決定什麼時候餓,什麼時候暖。甚至孩子的愛好,都是大人一手包辦的。最後,他們辛辛苦苦養育出的孩子,到幼兒園了沒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流能力差,脾氣暴躁,對他人的反饋信號沒有任何反應。
這些該偷懶的時候,你本可以放心放手交給孩子自己做,一開始因為不熟練,總要穿的慢一些,吃的髒兮兮,但是這是必經的過程。耐心一點,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自控能力,到頭來大人孩子都受益。
再看該認真的時候,家長是如何偷懶的。孩子養成了一些壞的習慣,比如大晚上不睡覺,錯過了睡眠的最重要時段。你跟他說要認真改正,否則對身高有影響,他說「我也知道,可是習慣哪那麼好改的。」
再比如,你跟他說,要多陪孩子看繪本,陪一歲多的孩子多說話,培養孩子的延遲享受的能力。他們總有各種說辭,甚至有的爸爸這樣說「孩子也不找我,有什麼辦法?」
你讓他多看書多了解一下科學的育兒知識,他永遠說忙啊,沒時間啊。玩手機,打遊戲時間可多了呢…做父母的一定要記住:孩子的任何不良行為,最後背負責任的都是父母和孩子自己。所以,該認真的時候偷不得懶,該偷懶的時候一定要放手放權。
無論是苦難的70後,改革開放的80後,還是新世紀的90後,在教育孩子這個點上,存在很多共同的問題:
【有些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自以為是】
「兒子,我覺得你這樣做是不對的」,「我覺得你這樣做會更好」,完全不徵求孩子的意見,也不顧孩子的感受,就匆匆忙忙的幫助孩子做決定,我認識的一位媽媽就是這樣的人,他兒子喜歡和附近的一個小女孩一起玩耍,因為那個小女孩在學舞蹈,所以他兒子也經常陪那個小女孩一起練習,但是大家都看的出來,他兒子只是覺得好玩,完全沒有想要去學舞蹈的意思,但是這位媽媽就以為孩子是喜歡舞蹈的,於是就給他報了個班,然後逼著他晚上練舞,最後還覺得是幫助孩子完成了心愿。看到他兒子每天一臉疲憊的樣子,我都想為他說上幾句。【過分溺愛】
因為計劃生育政策,很多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於是這個孩子就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就算爸爸媽媽不護著,也會有外公外婆爺爺奶奶護著,久而久之,這個孩子就變成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因為過分的溺愛,很多孩子覺得別人為自己做的都是理所當然的,從而缺失一顆感恩的心。【過分的擔心孩子,阻止孩子自己探索世界】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創作者,因為我們過分擔心孩子,孩子這個不允許碰,那個不允許拿的,久而久之,孩子就對一切都不好奇了,大家都說中國人缺乏創造意識和探索精神,其實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導致的。
一、盲目跟風。各種五花八門興趣班的出現其實是好事,體現了當下社會多元化的發展格局,為孩子的個性化發展提供了場地。但是家長們卻忽略了興趣的真諦,更著眼於結果。學鋼琴就得考級,學畫畫就得參賽得獎,學舞蹈就得參加表演等等。
二、不是左就是右的思想。我們那一代只有應試教育的時候,人們也沒說什麼不好,一考定終身雖然殘酷卻也是公平的標杆。現在講究快樂教育,很多家長抓住了快樂,著眼於減負,忘記了「學海無涯苦作舟」。學習從來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隨著成功標杆的多樣化,我們的家長都在讓孩子沖著成功去努力,這本身沒有錯,但是當我看到興趣班教室門口六七歲的小女孩被母親訓斥畫畫不好的時候心裡難免不是滋味……
三、綁架「老師」。現在很多家長一方面希望減負,一方面寄希望於老師。在當下平等的義務教育條件下,家長們總是希望老師這樣、那樣,個性總是希望得到老師的認可和發揚,殊不知個性這東西總是要在適應了集體的大環境的前提下才能生存和凸顯的。
四、過度保護。我們的計劃生育是時代產物,再次評價。獨子,讓我們懂得了珍惜和愛護,甚至有些瘋狂的去改變環境去適應孩子。總是被動的覺得孩子受委屈了,換個幼兒園,轉個學校,有的甚至換個環境,我們的孩子到底有多脆弱?我們到底在做什麼?孩子們的脆弱是不是我們創造的呢?值得家長深思,在不斷變化不斷進化的當下,父母也需要多思考、多學習、多修正,只給生命的父母不是合格的父母。(只代表個人觀點,只觀不語,謝謝!)
有些做父母的素日習慣對子女指手劃腳,你該這樣,你該那樣。子女再大一點,心裡就根本不屑。教育孩子之前,先看看自己的樣子,有什麼是值得孩子來學的。你自己也是個優秀的人。對孩子的教育,才有足夠的份量和說服力。許多父母都喜歡說一句話:我這輩子就這樣了,咱家以後就靠你了!
?把孩子當炫耀比較的對象。中國人一方面愛面子,一方面想鼓勵孩子上進。常常說,你看人家孩子多用功,成績多好。人家又得了什麼獎。你每一次把孩子和別人比,只帶給他多一份不滿和痛苦。對於事情沒有什麼幫助。這種比較和競爭的心裡,也導致中國人團體比較無法和諧合作做事。喜歡互斗。否則中國人的團隊合作永遠不如人。
把學校成績當成一切表現的指標。認為越用功越好。很多父母愚蠢地以為學校的成績代表一切。人生的目標兩個,一是高考,二是留學。父母剩下的工作,就是用一切威逼利誘苦肉哀求,來達到這個目的。學校的成績並不代表一切。
?我覺得中國父母在教育孩子上,最普遍的是存在三個問題。
一個是完全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生命的延續,希望孩子能夠實現自己沒有實現的目標。於是,就在孩子的每一個發展階段,不管孩子的意願如何。父母都替代做好各種各樣的規劃,要求孩子如何如何努力,一定要達成目標,一旦目標沒有達成,就視為失敗,把這種自身的無能和自身的焦慮傳遞給孩子,孩子本身也一定會焦慮。
另一個就是父母經常把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這又有兩個極端,一種是總是拿自己的孩子的優點和別人孩子的缺點去比較,總是覺得自己的孩子完美無缺。另一種是總拿自己的孩子的缺點和別人家孩子的優點去比,覺得自己的孩子一無是處。其實這兩個極端本質上並無不同,都是缺乏客觀看待問題,看待人的方法和習慣,自身不自信,導致孩子自己也缺乏自信。
第三個就是在培養孩子過程中,一味的追求高線,比如,要拿到什麼學位,要掙到多少錢,要住多大的房子,要開多好的車子等等。而忽視了底線,比如,健康,人品等等。常常導致的結果是非但沒有達到高線,甚至都擊穿了底線。
大家或許會遇到這種情況,小時候學不了鋼琴的媽媽,童年不能踢球的爸爸,他們或許會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加入自己未能實現的夢想,讓孩子替自己圓夢。這是中國父母在教育孩子上普遍存在的問題。
很多時候,父母對我們的期望是美好的,但是實施出來的結果卻是不好的。然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沒有誰願意活在別人的夢想里,哪怕這個夢想最終實現,哪怕這個夢想令自己站在世界之巔。
然而,中國人很少有人活出了自己的夢想,甚至有些人不敢去嘗試活出自己的夢想,卻期待別人替自己活出夢想。
中國式家庭中,孩子與父母最常見的一個衝突,就是父母總是希望孩子能實現自己的夢想。而他們自己卻苟且地活著,沒有夢想,生活也驚不起半點波瀾,而把實現自己夢想的希望轉移到了孩子身上。
這樣做,其實對孩子來說,百害而無一利。一方面,父母的期望和夢想會成為孩子的負擔,讓孩子從小就背負起生命的重擔;另一方面,孩子自己的夢想被扼殺在搖籃里,沒地方施展,沒辦法實現,不得不帶著巨大的抵觸情緒,被迫去追尋父母的夢想。
無原則的溺愛,把自己的一切都給孩子,為了孩子可以犧牲自己的所有,父母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模仿別人,從小就開始命令他們背唐詩,學奧數,學各種特長,不顧及孩子愛玩的天性,學死知識,削減了孩子的創新能力,想像力,以物質刺激的鼓勵,使孩子的追求變為物質上的貪婪,從而使他們失去了獨立競爭意識。中國的家長就是要麼每天嚴加管理,讓你上東你不敢往西,要麼就是不管不問,放任自流。兩個極端。辛苦的家長,從小學就開始托關係,找熟人上小學,然後再進重點中學,等考上大學了,回家會問父母,我該上什麼大學,學什麼專業?由於孩子言聽計從,逐漸深化,最後終於倫為家長實現理想的工具,中國人並不缺乏智慧,但缺乏的是想像力,自強自立,
競爭壓力和應變能力。
我去過一些不同的國家和地方,多年養成了一個習慣——每到一個城市,都要去參觀一下當地的書店,除了搜搜有什麼特別的書,也想看看當地人都讀哪些書,尤其是育兒方面的書。當然近些年,全球各地的實體書店越來越少了,逛書店開始變成「奢侈」的活動了。
印象當中,只有到台灣時見過兩三本關於法國媽媽、德國媽媽如何育兒之類的書,在其它地方無論美洲、歐洲、亞洲、非洲、大洋洲,從美國、法國到柬埔寨、尼泊爾,無論國家富裕或相對貧窮,好像從來沒有見到「某某國父母如何育兒教子」之類的書名,雖然我們常常能夠見到世界各國的專家作者寫的、各不相同的育兒書。
似乎只有在中國大陸,無論書籍還是網路資訊,似乎常常見到所謂「外國」如何育兒教子之類的東西……啰嗦半天想要說明什麼呢?我不認同——中國父母在教育孩子上普遍存在的問題——這個問題,但如果真有所謂「普遍問題」的話,那應該就是——缺乏自信。
每個國家和每個時代,都會有它獨特的社會形態,也必然會影響到家庭教育。然而無論何時何地,孩子的早教和家庭教育,更多表現出來的一定是個體的差異。父母的教育程度、成長經歷、社會角色、經濟條件、個性特點各不相同,對孩子的關注和期望自然會各有偏向,教育引導的方法也一定會因人而異。哪個國家都有優秀的父母,哪個地方也都不乏扯淡的家長。
我們需要強調的是:只有適合自己孩子特點和需要的教育,才是更好的教育;借鑒別人是為了家長能夠豐富和改善自我。而任何強加於孩子的教育,或者照搬照抄別人的「大牛」的方法和經驗,都可能變成笑話和悲劇。
所以還是不要說,某某國父母普遍存在哪些問題吧?!不斷的學習、吸收和借鑒真知識、好方法、巧經驗,每一位父母都可以做的更好。
(圖片來自網路)
推薦閱讀:
※寶寶一放下床就醒?那是因為你還不了解「嬰兒睡眠的真相」
※炎熱依舊,孩子竟然易發這些「夏日病」,該怎樣做……
※24個月寶寶發育指標:學習大量辭彙的寶貴時期到了
※要不要教孩子「打回去」?
※「謝謝你,來做媽媽的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