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別的孩子搶自己孩子的東西,該怎麼處理?


這個現象很普遍,具體怎麼做還需要看孩子的年齡和性格。

1、「物權」意識。大概從1歲左右,我們開始發現孩子有護東西、搶東西的行為了,這正是他們開始有物權意識的表現。從這個時候開始,我們就可以開始潛移默化的教給他們一些正確的做法,而且盡量減少一些錯誤的行為。

比如:老人們不要在孩子們搶玩具的時候說「你是哥哥,你要把玩具給弟弟分享」之類的話,而是跟孩子說,「我知道這個玩具是你的,但現在有個很好的機會可以和弟弟交朋友,你可以借給他玩玩,或者和他交換一個玩具」之類的話,既強化他的物權意識,也給他提供一些建議。一般來說,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既會懂得表達自己的主張,也會懂得分享。

2、再回答一下如果看到孩子們之間在搶玩具,我們應該怎麼做。第一,看孩子們的反應,選擇是否馬上干預。無論自己家孩子是被搶的還是搶別人的,都應該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避免嚇到孩子,甚至引發衝突,然後再溫柔的進行干預,和孩子們商量該如何更好的處理這類事情;第二,如果孩子並沒有太明顯的反應,那麼可以選擇在事後和孩子聊聊,以後遇到類似的事情,怎麼做可能會更好。主旨就是,讓孩子學會如何和別人打交道,以及如何主張自己的權益。

3、再多說一下我前面提及的看孩子的性格。對於心思細膩、較為敏感的孩子,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可以多鼓勵孩子去主張自己的權益,表達自己的情緒,以及保護好自己。但對於性格相對活潑、比較強勢的孩子來說,可以多引導他們合理地去表達自己的願望。雖然,有時候遇到熊孩子以及熊孩子的家長也是無奈,但至少能做到不把自己的孩子教成熊孩子吧。


一個小女孩撿了一朵薔薇花,但突然被一個小男孩搶走了。小女孩哭了,媽媽安慰她說:「一朵小花嘛,再撿一朵就是了。」小女孩不肯,媽媽又說:「你要做一個愛分享的孩子呀!」

其實媽媽混淆了兩個概念:「分享」「被搶走」,完全不同。想要孩子不做忍氣吞聲、膽小怕事的人,你得這樣做~鼓勵並幫助他把薔薇花搶回來,並大聲地告訴他,這朵花是你的,被人想玩要經過你的同意,否則就是搶。搶別人的東西不是好孩子,但拿回自己的東西是應該的,媽媽永遠支持你!

對我們來說,也許只是一朵小花,但對孩子來說,那是他人生最初的信念!


別的孩子搶自己孩子的東西,我通常選擇旁觀的方式,因為我相信孩子們有一套自己解決問題的辦法。通過觀察,我也實地看到了一些孩子們的處理方式:

1、如果這個東西的所有權歸我家,我發現孩子會很堅決地維護自己的權益,「我是我的,幹嘛搶!」在這樣堅決的聲音下,對方會退縮。

2、如果被搶的東西是公共的,孩子會遲疑地朝我這邊看,我猜測孩子自己也不知道怎麼處理,現場我會表明自己的立場——誰先拿到的誰先玩。事後,我會跟孩子講,公共的東西,誰都可以玩,如果你先拿到的,就你先玩,如果別的小朋友過來搶,你可以告訴TA等我玩好你再玩。如果是特別小的小朋友,不明白道理會直接伸手,如果你願意讓TA先玩也可以。

因為物權意識的明確,我的孩子沒有發生過搶所有權歸別人的「別人東西」的事件。對於公共的東西,別人正在玩,我會建議在順序優先的原則下,去跟別人溝通。

處理這類問題的核心是明確物權意識,規則意識以及溝通解決問題的能力。


「搶」這個詞很有意思,它傳遞的意思是雙方的力量懸殊,在父母看來,孩子東西被搶就意味著他被欺負了。這是我們很擔心和警惕的。

一般孩子們之間玩耍,有爭搶,都屬於正常。只要他們都投入到當時的情境中,並沒有遇到情緒上的問題,那大人就不要去打擾。孩子之間有時候就是通過一些肢體的接觸來交往的。他們之間的肢體接觸更多帶有遊戲的成分,並沒有太多「吃虧」不「吃虧」這樣的想法。大人要做的,只是盡到監護人的責任,確保孩子們的基本安全。

而且,孩子現在沒反應,跟以後「容易被欺負」沒有任何邏輯上的聯繫。只要能在日常教養過程中,教會孩子界限區分,那麼等孩子長大,若遇到觸及自己的底線,就一定會懂得捍衛自己的權利。

說到這裡,我想提醒一類父母——他們平日里常常會提醒孩子「謙虛、謙讓」,這沒錯,但為了養成孩子更清晰的界限意識,請額外注意下面兩個點:

請呵護好孩子的「物權」發展,尊重孩子的內心需求。

通常,0-4歲階段的孩子處於無律階段,這個時候的他們不能很好地將自己和外界分開,所思所想又常常以自我為中心,故而在遊戲中通常表現為按自己的意願去行事。用一首美國兒歌可以直觀表現:

「如果是我喜歡的,就是我的;

如果東西在我手中,那就是我的;

如果能從你手中奪過來,那東西就是我的;

那東西我剛拿過來,就是我的;

如果東西是我的,不管怎樣它永遠不會看來是你的;

如果我在搭積木,所有的積木都是我的;

只要看來像我的,那就是我的;

如果是我先看到的,那就是我的;

你的玩具放回原處時,它自動變成我的;

如果東西損壞了,那就是你的。」

這其實很有意思,孩子是站在自己的立場去思考的,這是其身心發展的局限決定的,所以關鍵在父母如何去引導。

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父母強行要求他們分享,就如同要求還不會走路的孩子跑步一樣,不僅不利於孩子物權觀的建立,還可能打擊到孩子的社會熱情和興趣,造成孩子的恐懼或焦慮。

孩子的分享行為正是基於自身物權的基礎上的——先有了「這是我的東西」的概念,孩子才會逐漸形成「我與你分享」的。

那麼家有4歲之前的孩子,父母要怎麼做呢?皮亞傑認為,促進兒童和同伴之間形成合作關係,是使兒童擺脫這種自我中心的唯一方法。

比如孩子3歲之前不愛分享是正常的,不批評;平時多帶孩子整理自己的玩具等,明確告知「這是你的」,別人不能隨意拿走,想要玩的話需要經過「你的同意」。日常和孩子說話也可以多用「你的」、「我的」,幫孩子做好界限區分。

孩子之間發生爭搶行為時,父母不是馬上去維護孩子的權利,而是應該應到孩子尋求更好地方式,如通過合作,學會自己解決問題。

如,在公共場所玩,孩子得到一樣物品後占著半天不想鬆手,又有別的小朋友等著玩兒,那麼父母也不必太尷尬,不要硬逼孩子放棄,或者指責孩子不懂事,只需要提醒孩子,並且依從孩子的意願做個約定:我們再玩N分鐘吧,這邊有小弟弟在等著吶,我覺得那邊好像更有意思(轉移注意力)。

這樣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不催逼,等孩子長大,自然不怕去做真正的自己。


看到別的孩子搶自己孩子的東西,該怎麼處理?

1,以我的方法來,就是不處理。東西的所有權是孩子,那就應該由孩子自己去處理。如果這過程有處理不當,或發生衝突的,大人在介入。

2,平時可以以聊天的方式,訊問孩子別人搶劫我們東西時,應如何處理。糾正孩子錯誤的想法與做法。

3,多帶孩子出門做客,或是到公共場合遊玩。孩子與別人接觸多了,自然會慢慢的學會與別人相處。

4,孩子的處理方法錯誤時及時止正。並告訴孩子正確的處理方法。

5,大人也可以從自身的行為影響孩子。孩子是大人的複印件,大人做對了,孩子差不到哪去。


教你一個方法

首先,家長要在事情沒發生之前就給孩子做好心理建設,要跟孩子明確好「物權概念」,也就是說,如果這個東西是孩子的,那麼就跟孩子說「寶寶,這個東西是你的,你有權決定給誰玩,玩多久,如果你想讓別的小朋友玩,你可以自己送給他,如果你沒玩夠,這時候有別的小朋友來搶,你也有權不給他,因為這個玩具是你的,你有權利自己決定。」這樣就不會擔心孩子受委屈了。你就會看到,別的寶寶再搶這個東西的時候,他會死死的保護自己的玩具。

其次,也是很重要的,就是跟孩子明確物權概念的同時你也要跟孩子明確如果他拿了別的小朋友玩具,寶寶要怎麼做。你可以這樣跟孩子說」寶寶,你很喜歡這個玩具,是嗎?媽媽知道的。但是寶寶,這個玩具是是別的小朋友的,我們沒有權利去搶,如果你真的很喜歡玩,你可以試著拿自己的玩具和別的小朋友交換。如果別的小朋友不願意跟你交換,你可以等等,或者是再拿一個別的玩具試試「。這樣,對於兩個孩子都是最公平和合理的。

第三,如果這個玩具是公共的,那麼就要跟孩子說「寶寶,這個玩具是??地方的,不屬於我們任何人的,所以我們要玩的話要按順序來玩」。

這些看上去像是一些方法,實際就是在潛移默化告訴孩子規則。


這個我想我有發言權,我是一個一歲八個月男孩的媽媽。老公是獨生子,沒有兄弟姐妹。我孩子也沒有兄弟姐妹,所以從出生家裡都是圍著他一個人轉。很少跟同齡孩子一起玩。導致了孩子不知道怎麼跟其他小朋友相處,交流。

每次出去玩我都特意帶他到小朋友比較多的地方,為的是希望環境能影響他。經常有碰到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著正開心,突然就為了一個玩具開搶,我家孩子從小就沒有人跟他爭搶東西,碰上這種情況孩子不知道該怎麼處理然後就把手鬆開了。這個時候我都替孩子抱不平。可是我仔細看孩子臉上並沒有表現出不滿和傷心,我也就沒有做什麼處理。

但是,我覺得孩子間的嬉戲打鬧我們大人不應該插手。除非某些熊孩子霸道,不講理,讓自己孩子受了委屈,而孩子這個時候不知道怎麼處理。那麼我會私下裡教他,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須還擊!


看到別的孩子搶自己孩子的東西,大人一般都會非常著急,擔心孩子受委屈。我們可以通過下面幾個步驟來處理。

1、觀察自己孩子的狀況和情緒。有沒有表現出不開心,或者難過,如果沒有,那麼我們大人還是不要過多干涉。孩子玩得開心,而我們卻總在擔心他是不是吃虧,久而久之,孩子的玩耍就不會專註於快樂,而是在斤斤計較自己有沒有被欺負,有沒有吃虧,這對 孩子的社交也不好。

2、如果孩子確實表現出難過和不開心,那麼就要和孩子交流,為孩子的情緒貼上標籤,讓他認識到自己的情緒。同時鼓勵他,這是你的玩具,如果你想玩,可以和小夥伴去商量一下。不論如何,爸爸媽媽都支持你,維護你,勇敢地去和小夥伴交流。

3、如果有的即使我們鼓勵他,他也不去搶,這有可能是性格原因或者是個人經驗不足。不要強迫孩子。當孩子沒有去爭搶的經驗時,他心裡充滿了畏懼,如果這時被爸爸媽媽否定甚至諷刺,無疑加重了他心裡的恐懼。因此如果孩子實在不想去搶,我們可以試著引領孩子和那個小夥伴一起玩,或者是找別的玩具代替。不要強迫他去爭搶。

4、孩子即使想玩也不去爭搶,這需要我們大人通過遊戲和互動的方法來幫忙。比如一起玩爭搶玩具的遊戲,大人搶走,讓孩子努力搶過來,也可以讓孩子輕鬆搶走,大人再表現出搶不過來心裡難過的樣子。這樣都可以幫助孩子釋放情緒,並且知道在這樣的爭搶中如何掌握自己的力度,如何與別人進行交流。同時多帶孩子與小夥伴們一起玩耍,讓他有更多機會在社交中學會如何面對這些問題。

5、還有非常重要的一條,就是爸爸媽媽要尊重孩子,在家裡有的東西是他的就是他的,大人不要過多干涉,孩子要有自己的空間,自己的物權。不要隨便侵犯孩子的東西。只有這樣,孩子在面對別人時,心裡才會始終想著,這個東西是我的,我有權去保護它。一個隨意被侵犯物權的孩子 ,是不太會懂得維護自己的權益的。


尤其是寶寶還比較小的時候,我們看到別人家的孩子搶自己家寶寶的東西通常我們都會上前制止,甚至幫寶寶要回屬於自己寶寶的東西,作為寶媽的心情我們都是可以理解的,但其實我並不太希望自己去這樣做,如果這個時候我們能夠留給寶寶自己去解決可能會更好,我們只需要保證寶寶們的安全就好了,你說呢


這個問題,我剛好和朋友一起遇到,我們的孩子都是一歲多,在一起玩耍,我們達成的默契就是讓孩子們自己玩,我們只是在旁邊確保孩子安全,果然,孩子就是有這個屬性,就是只要一個拿起什麼玩具,另一個一定會要搶這個玩具,即使這種玩具有一模一樣的兩個,兩個孩子一定只會要對方手裡的,我們眼看著他們同時抓起了一本書,然後你爭我奪,互不相讓,我們都不做聲,孩子們也看我們沒有干涉的動作就只是跟對方較勁,這時候有意思的事情出現了,我的孩子拿起了另一本書,以吸引對方的注意,然後用手指著裡面的圖畫,咿咿呀呀的說話,另一個孩子果然被這個動作吸引,就去搶這另外的一本書,我的孩子就得到了他們當初第一次爭奪的書,我們都笑不停,這是調虎離山計啊,也感悟到,孩子們都有自己的相處方法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只是大人干涉的太多了,把孩子的行為理解為爭奪,其實他們只是對同一個事物充滿好奇!


推薦閱讀:

買壓路機應該注意什麼?
商業界有哪些「功高震主」的案例?
在校學習成績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TAG:教育 | 育兒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