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父母的反對面前堅持自己對兒女的教育方式?


謝邀。

首先,我似乎看到一個在強勢父母的管教下長大的孩子成為家長後的焦慮:一方面是強勢的父母——孩子的祖父母;一方面是自己身為肩負孩子教養責任的父母,卻無法按照自己的方式和科學的方式履行自己對子女的教育。本質上,這還是一個孩子長大了卻依然無法跳出原生家庭的困境。

一位研究兒童教育的專業人士在一次講座上曾經說,把你的孩子教育的責任丟給你的父母,你的父母會按照小時候教育你的那套方法教育你的孩子,你願意嗎?這樣教出來的不是你的孩子,而是一個弟弟妹妹的模型。

其次,如果自己已經為人父母,但自己的父母在孫輩的教育上沒有意識到自己需要適當地退出,而依舊是強勢、專職、處處干預,充當總家長的角色,最好的辦法是問問自己:我能凡事不靠父母卻依然做得很好嗎?比如教養孩子這件事。

如果可以,就去執行。離開專制的父母自己依然做得很好,是擺脫父母干預的最好辦法。

最後,我是總認為離開是最好的辦法,比如分開住,平時的生活互不干預。彼此需要幫助的時候或者對方邀請的時候再出現。另外,如果父母文化水平還可以,可以在恰當的時候給予他們這方面的教育。


每個人的童年只有一次,每個人的生命更是只有一次,時光如梭,在這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對孩子的教育也應隨時代進行全方位的革新,以往的很多教育觀念已經不適合現在這個時代的價值觀了,然而,想要做出改變又是何其之難啊。

父母那一代的教育方式和我們現在的教育方式已完全不同,各有各的利弊,上一代人講究的是散養、慢養,而我們這一代則是節奏太快,對孩子的關愛無處不在,缺少了給孩子更多的自由空間,這種觀念上的不同,又增加了我們和父母在教育問題上的許多矛盾。

我覺得想要處理好這種矛盾,就需要自己先把功課備足了,在孩子0-3歲的關鍵期盡量自己一手帶孩子,在這三年中我們要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係,讓孩子有十足的安全感,只要這種基礎性的關係建立好了之後,任何的問題都不是問題了。

在面對和父母不同的養育方式時,如果不是原則性的問題,我會隨他們而去,畢竟孩子長大後也要和不同的人相處,這就相當於給了他們一個鍛煉的機會;而如果遇到很嚴重的問題時,我會用自己的方式去影響孩子,畢竟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要遠遠超過和長輩們在一起的時間。

都是緣於「愛」我們才會相聚在一起,沒有必要因為孩子傷了我們彼此的和氣,如果實在處理不好,那麼建議盡量不要和長輩住在一起,每周帶孩子回去看望他們一次,這樣就不會出現太大的問題了。


父母親的反對有時是對的,要肯定他們。不能讓孩子在他們今後對他的教育弱化。自己的教育也要正確。我們的教育是為了在孩子身上起越作用,方式要對,言語要溫和,也要有原則。在家庭教育要形成合力和好的環境,就行!不要當著孩子反對父母親,在背後和父母親多溝通!


前期選擇事業,讓老人幫忙,大多數存在教育方式問題,如果是我公婆,我會讓老公去溝通,告訴他們這樣做對孩子的後果,而且多給老人看育兒頻道的知識,當然我想發很不現實,畢竟不是所有老人願意接受你的方式,願意去接受現在育兒觀點,願意不改變。帶著感恩的心態,告訴他們對事不對人,大家為了孩子好,最後大家實在溝通無果,還是分開住吧,偶爾見一次,只要不對孩子安全造成傷害,睜一眼閉一眼。


謝邀。

首先,我也恰巧是一位和父母有不同教育觀念的媽媽。就孩子的教育問題,和父母屢屢爭執,弊端是顯而易見的,孩子和伴侶會無意識接收你對父母的態度,尤其是孩子,ta活學活用非常快。比如,哦會經常和爺爺奶奶說「不要管他,他自己做主玩」,於是,洋寶趴在地上玩,爺爺奶奶說他時,洋寶壓根都不聽,無形中,ta學會了不尊重。

其次,我認為教育方式,沒有好壞之分,只有合適與否。我們先有了教育的目標,然後依據目標找適合自己孩子的方式,也許,爺爺奶奶的方式不適合,也許更適合,但是我們因著自己的情緒,不願意採納。所以,在堅持己見時,先想想我們的目標,再想想是不是又更好的方式。

第三,確認了自己的教育方式後,如果和父母有不同意見,有兩種處理方式。一是,反覆和父母溝通,請他們按照自己的方式教育孩子,當然很難,因為習慣已經養成了;第二種方式是,分開住,和父母保持一碗水的距離,即可以照顧到父母,又可以避開當面的衝突。


1、溫柔而堅定地堅持。父母也是為孩子好,溝通需要時間,但是堅持自己的觀點是第一步。

2、迂迴講解。如果父母比較固執,可以通過故事或事例進行滲透。幫他們慢慢轉變觀念。

3、盡量自己帶孩子。不要當甩手父母,教育孩子是自己的事情,不能為了省事把孩子推給老人又去挑毛病責備老人的教育方式。

4、達成一致。教育孩子是一個家庭的大計,只有達成一致,眾志成城,才能推動孩子良好的教養和發展!


推薦閱讀:

34層樓頂怎麼樣?有沒有住過的朋友,給點建議?糾結啊?
老師的孩子都必須是學習好嗎?
家長們不斷給老師發信息,讓給他家孩子傳話、送東西,你怎麼看?
教師怎樣才能保證學生的學生質量?

TAG:教育 | 育兒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