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怎麼看蜂蜜純不純?


從蜂蜜的顏色,狀態,和現在的氣溫,初步判斷,此為真的,純的,糖度達到37以上的油菜蜜。

油菜蜜,才搖出來的時候,為金黃色,經三天靜置,慢慢變為乳白色,然後是乳白色半固體結晶。隨油菜花期結束,氣溫慢慢升高,半固體結晶開始融化,在夏天這種35度左右的高溫下一般還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結晶為真的純的。輕搖有氣泡,因油菜蜜有此特性,一般不太容易有商家冒充此蜜。所以可以判斷出,此蜜在熟人那裡購買。

圖中顯示的蜜和我圖中最左邊為同種蜜。回答完畢,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單純從射澤上看是真蜂蜜,和微量氣泡上看至少不會是假蜜和濃縮蜜。那麼就在於區別是不是水蜜和成熟蜜了,這兩種區別需要專業儀器。水蜜在我們看來波美度低於40度的我們統稱為水蜜,它也是真蜂蜜的一類,但營養價值比較低。所以真的是好壞之分。一般而且如果你買的蜂蜜是動態的一般都是真蜂蜜。動態是指蜂蜜在一年內顏色有變化,冬天天氣冷會結晶,夏天溫度高會有些氣泡。


如果購買蜂蜜對比以下特點,可以知道哪樣真哪樣假,經過這種觀查分析後可以達成協議,建立誠信關係,蜜蜂在大自然花蓯中釆集回巢的蜜汁即花蜜經蜜蜂充分釀造至封上臘蓋時加酶完畢,但還有一段時間後熟期,蜜肪封蓋由紙白色至宗色時完全成熟即天然成熟蜜(人們常說的真蜂蜜);還有環境因素:(1)蜂群周圍3至5Km範圍內蜜 蜂釆集的蜜源(花源)和水源無任何污染,(2)蜜蜂病害和蟲害必須科學施藥,(3)影響蜂蜜濃度的空氣濕度,空氣濕度較大如沿海,雖然酶類充足但蜂蜜濃度很低難達40波美庋,很容易發漲瓬,空氣非常乾燥,如我國黃土高源,植物花流蜜濃度較高,蜜蜂釀造過程加酶不充足即達到標準濃度42至42.5波美度,這種蜂蜜輕為發泡漲瓶,我國中南地區和.西南偏北地區和華東地區空氣濕度適中,蜂蜜中所含酶類充足且濃度適中41至42波美度,發泡漲瓶不太嚴重,在同一地區同季節中蜂(土蜂)蜜所含酶類高於意蜂(從西方囯家引入的蜂種)蜜,但濃度中蜂蜜低於意蜂蜜。一切天然成熟蜜都會結晶,不同植物的蜂蜜結晶快慢和粗細不一樣,剛從蜂巢中分離出的蜂蜜呈現液態狀,存放一段時間其色澤會緩慢由深變淺,由渾濁到絮狀物產生至完全翻沙即結晶,這一過程至少一周以上,當溫度在10至14攝氏度結晶最快,當溫度高於30攝氏度或者低於0攝氏度要推遲結晶或者不結晶,其餘溫度限內結晶速度較慢,蜂蜜完全結晶時其結晶整體非常綿硬,用筷孑一查是一個洞,這種綿硬狀態維持一段時間,維特時間長短似溫度高低,但不會長時期維持,如果經過翻瓶或者隨時間推移會變得柔軟,當溫度25攝氏度以上其整個結晶體變稀發泡漲瓶,當溫度達35攝氏度以上結晶粒要溶解少部分成為液態狀,呈現部分結晶部分液態,當氣溫下降到了冬季呈現上層液態下層為沉澱物,蜂蜜在第一年(結晶較慢的蜂蜜要20個月左右)中要經歷以上變態過程,經歷這一變態過程後即為陳蜂蜜,其狀態基本處於穩定狀態,只是隨溫度高低變化而呈現稠和稀的狀態。一直不結晶的蜂蜜可能有下列幾種情況:(1)意蜂採集的槐花.棗花.龍眼.荔枝.党參這任一種未成熟單一花蜜,(2)未成熟蜜(即蜜蜂採集回巢的花蜜就取出的蜜)經高溫濃縮或工業機械濃縮的蜜,(3)純碎假的。一種可能利用工業糖漿加香精製造的,二種是給蜜蜂完全飼餵白糖而來的蜜。注意,無經驗的外行最好不選購陳蜂蜜,尋找轉地追花養蜂的大型蜂場購買新蜂蜜。定地飼養不能買,擺幾十個空蜂箱而只有幾個群有少量蜜蜂擺攤設點打一槍換一地出售蜂蜜的不能買,走街串鄉冒充電工線路員的蜂蜜不能買。


單純從圖片看是不是純蜂蜜純屬扯淡,一眼就能看出來就沒那麼多假蜜橫行了,但是稍微有點常識的話,也能分辨一下,看蜂蜜純不純首先看能是否全部結晶,能全部結晶的肯定是好蜜,但是有一些蜜很難結晶,基本成液態,比如洋槐蜜,洋槐蜜純度越高越接近水白色,結晶後的蜂蜜是類似於豬肉狀的,並且均勻。也是非常容易分辨出來的,而那些底下都分層了,出現顆粒狀的就是有可能摻白糖了!


不好意思,我不會看蜂蜜。蜂蜜還是找熟人買吧,摻假的太多。哦對了,我公公去山裡割的野生蜂蜜泡水後不是那種透亮的,有點混濁的感覺。還有喝完杯底和杯壁上會有點非常細微的顆粒。不好意思,只能幫你到這裡了


單純從照片上看是不能確切是不是純蜂蜜,是否摻有白糖,是否是成熟蜜,檢驗蜂蜜憑自己經驗講,一看、二聞、三捻,從圖片上看你的蜂蜜可以確定是蜂蜜而且不是濃縮蜜,至於是否摻有白糖摻了多少就不敢妄加評論了。


一張圖片很難看出來真假,而且不知道這個蜂蜜的種類,但是我覺得這個蜂蜜還蠻好,???一圈小泡泡。底下那些白色不見得就是白糖產生的,蜂蜜只要葡萄糖多於果糖就易結晶,就會變成圖片這個樣子。


推薦閱讀:

拒絕多事之秋,要牢記這三「凍」三「不凍」!
90後養生自救的真相,看完膝蓋好痛
溢涌堂秋分養生,至少有三件大事你要知道!
早上吃雞蛋到底好不好?
太可怕了!女孩晚上不要一個人出門……

TAG:蜂蜜 | 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