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韓國上黨為何不願歸入秦國而想去趙國?


這是韓國丟車保帥之棋,可以說,這一步走的很好!

很多人認為馮亭帶領上黨降趙是馮亭或者是上黨的民眾同意的,其實,這是扯淡!根本背後就是韓國統治階層指使的。

沒有國王的同意,馮亭說投降給誰就投降給誰了?秦國攻打完新野的時候,上黨和韓國的國都已經被切斷,於是韓國向秦國求和,割讓上黨給秦國,但是,當時的郡守不同意,於是韓國任馮亭為郡守,主持向秦國的投降工作。

如果像秦國投降根本就不用什麼主持,秦國接收土地早就積累了相當的經驗了,所以馮亭去上黨的任務並不是主持向秦國投降,而是向趙國投降。

上黨重不重要?上黨對三國來說,不止是重要,而且是太重要了,是秦國的東出至高點,是趙國的屏障,是韓國倚重的地方,所以,這是三方都無法放棄的地方,但是,韓國已經要不了,怎麼辦?給秦國?

如果,韓國真的將上黨割讓給秦國,那麼,韓國早在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時就會被秦國所滅,根本就等不到公元前230年秦始皇再滅韓國。

所以,將上黨割讓給趙國,其實是丟車保帥之舉,趙國可不可能會不要?趙國一定會要!之所以在長平之戰前,秦趙兩國沒有爆發大規模的軍事衝突,是因為,有魏國、韓國做屏障,在戰國初期,秦國收回河西之地,兩國之間的魏國屏障消失,上黨也就成為唯一的屏障,而秦國一旦佔領上黨,對邯鄲就是俯衝之勢,趙國會很被動。

因此,即使馮亭不向趙國投降,趙國依然會有所動作。只不過秦趙不會發展成為長平之戰這樣的國本之戰。

韓國拋出上黨這個大「車」,掙的秦趙是二虎相爭,韓國要看到的是兩敗俱傷!對於這個「車」,趙國也曾有猶豫,趙國的平原君其實很有遠光,他認為,秦趙之間必有一戰,早戰也是戰,晚戰也是戰,如果被動的將戰場放在邯鄲打,不如主動一點在上黨開戰。

很多人都認為,以當時秦趙之間的國力,趙國必敗,其實這是扯淡,尤其是冷兵器時代,戰場變化莫測,誰能保證誰就肯定贏,別說趙國和秦國軍隊人數不相上下,就是巨鹿、官渡、赤壁、淝水等大戰役都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況且,趙國的軍隊未必會比秦國弱。

秦趙相爭的結果,雖然秦國大勝,但是合縱之勢已成,在秦國打算滅趙的邯鄲之戰後,魏楚聯軍出兵救趙,聯手打敗秦軍,致使秦國傷亡三十多萬,加上長平之戰死亡的秦軍,秦國未必比趙國好受哪裡,邯鄲之戰後,在秦軍幾次敗北的情況下,韓國加入合縱的隊伍,不費吹灰之力,收回上黨郡及汝南。

可以說,整個過程,秦趙互有損傷,魏楚也有傷亡,唯獨韓國以弱小之國,將利益最大化。

其實,這就是韓國的文化,各國變法,都有特點,發家思想也分為法、術、勢,秦國商鞅重「法」,趙國重「勢」,而韓國申不害變法的側重點就是「術」,說到底,就是詭詐!


中國歷史上最值得大書特書的時代就是戰國時代,這是中華民族走向大一統的重要時期,也是中華思想,走向成熟的時期。這一時期,充滿了矛盾和碰撞。

到了戰國末期,秦國憑藉著他們超強的國力和軍力,對山東六國進行不斷蠶食。在這種情況下,上黨在公元前262年,成了天下矚目的中心。

因為上黨被割讓給了秦國,但上黨百姓卻並不願意成為秦國的國民,反而希望歸順趙國。

原因無外乎下面三點:

第一,對秦國的痛恨。

韓國和秦國擁有漫長的邊境線,自從商鞅變法之後,兩國就不斷爆發戰爭,當然,憑藉韓國的力量,肯定不是秦國的對手。所以,到了公元前262年的時候,韓國已經被秦國欺侮了上百年之久。這種痛恨,讓上黨人民不願意作為秦國的一份子。

第二,韓國和趙國同為三晉之一。

在戰國初,晉國被韓趙,魏三家所分,史稱三家分晉。

所以,韓國和趙國之間,擁有著天然親近感,雖然,在戰國時期兩國也經常爆發邊境衝突。但是,大部分時間裡還是保持著非常友好的關係,經常組團去欺負別人。所以,作為同文同種的三晉子弟,與其投降秦國不如歸順趙國。

第三,趙國是當時的天下第二強國。

假如趙國不夠強大,那麼上黨人民也難以產生如此強烈的想法,成為趙國人。

胡服騎射之後,趙國成了當時僅次於秦國的強大國家。在韓國割讓上黨的之前不久,秦國和趙國兩國也爆發了多次衝突,而趙國還佔了上風。甚至在繩池之會的時候,在廉頗藺相如等人的努力下,秦王丟盡了面子。這說明,在當時趙國能有實力遏制秦國的野心。

以上三點,讓上黨人民義無反顧的投入到了趙國的懷抱!


因為除了秦國人本身,其他國家哪能忍秦國那套體制啊,那明明是拿自己的生命當賭注玩老虎機好嗎?

首先買幣艱難,秦人平時的生活十分苦逼,在嚴酷的法令下啥事幹不了,只能種地和打仗,沒有娛樂,沒有生活,沒有思想,在法家看來有思想的人是應該消滅的蠹蟲,也不能讓人民過上富足的生活,這樣人民就不肯為國家拚命了,所以要讓人民處在一種半死不活的狀態, 餓不死也吃不飽,這種狀態下的國民才肯為國家拚命以改善生活。然後還必須恐嚇他們,讓他們害怕,讓他們不敢反抗國家,而是只能按照國家制定的道路——種田和打仗來改善生活。

然後有賭就一定贏嗎?不錯,秦軍在戰場上的勝率是很高,但也有不少大敗仗,敗仗里死的人找誰說理去?到哪兒去憑軍功晉爵?就算是勝仗,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這些死了的就是有限的賭本也賭得血本無歸,而且永遠沒有翻身的機會。

然後,贏了以後機器還會耍賴。怎麼說?按秦國的軍功爵制度,確實是砍一顆腦袋就升爵一級,但因為秦法為了節約行政成本,輕罪重罰,導致很多人在戰場上拼死拼活,好不容易得的爵位,很輕易的就丟失了,而且還被罰做苦役。里耶秦簡裡面,就有很多公士、公乘爵位的人被罰做苦役。

平時生活極度苦逼,只能種田和打仗,好不容易通過賺人頭弄了點好待遇,國家隨便找個借口就給你一擼到底,又得從苦逼的生活從頭來起,這樣的日子除了秦國人沒有哪國人能忍。

在秦國前期,對來歸附的六國人還是按照六國舊法來統治,到秦昭襄王后期,認為天下已經在握了,決定在歸附的六國人裡面也推行秦法,就引起了極大的反彈。秦國雖然打贏了長平之戰,但邯鄲之戰戰敗後,韓收復上黨,趙收復太原,魏收復河東,秦國一度元氣大傷。


歷史已成過去,真相撲朔迷離。

背景:秦國和韓國打仗,韓國撐不下去了,決定把邊遠的上黨郡割讓給秦國求和,但是上當郡守馮亭沒有聽從命令,而是擅自把上黨郡給了趙國。

史載,馮亭是這麼對趙王說的:我們韓國守不住上黨郡了,已經決定把上黨割讓給秦國了,但是上黨的百姓不願意接受秦國統治,而是甘願做趙國子民。現在臣願意順應民意,把上黨十七座城池獻給大王,但願大王能酌量處理!

趙王同趙豹和平原君趙勝商議此事。趙豹認為,不應該接受,秦國與韓國打了好久的仗,韓國支持不下去了才想把上黨割讓給秦國,秦國對上黨也是垂涎已久志在必得,趙國白白接受這塊肥肉,不是什麼好事,肯定會引來與秦國的戰爭;趙勝認為,即使是派兵打仗也不一定能攻佔十七座城池,現在白白獲得城池,不要是傻瓜。趙王決定收編上黨郡,並封馮亭為華陽君。

馮亭拒絕了趙王的封賞,回到韓國。他跟韓王這麼說:上黨郡缺兵少糧,趙國趁虛而入,佔領了上黨郡。

韓國政府跟秦國說:本來想把上黨割讓給貴國,但是趙國人強行攻佔了上黨,我們也沒辦法,您看咋辦啊?

於是秦國被激怒,決定發兵攻打趙國,由此爆發了長平之戰!

馮亭為何不聽命令,擅自把上黨郡獻給趙國?我給出一下幾種推理,僅供參考!

1、如馮亭所說,上黨老百姓不願意被秦國統治,而願意做趙國子民,所以馮亭是順應民意!

2、馮亭是韓國人,是個愛國主義者,他不願意接受被迫割地求和的恥辱,即使要失去土地,也不讓給秦國,偏偏讓給趙國。這種心理也很常見。

3、如趙豹所說,這是馮亭的陰謀,想把戰爭轉移到秦趙之間,使得韓國能置身事外。

4、這是韓國下的一盤大棋,馮亭實際上是受韓國政府指使的,並不是馮亭個人行為。

5、這是秦國下的更大的一盤棋,秦國有并吞天下之心。馮亭早已投身於秦國,受秦國示意把上黨割讓給趙國,給秦國攻打趙國提供理由。這個看似不可能,但也有蛛絲馬跡,為何馮亭的後代被秦國重用?馮棄疾甚至做到了秦國的右丞相,比李斯官位還大!

我們再綜合史載資料,分析一下每一種推理的可能性。

第一種推理,如馮亭所說,把上黨獻給趙國是順應民意。這一條我認為是扯淡。在那個時候,民意有那麼重要嗎?那時的人民,不過是統治階級爭奪的資源,用來生產物資的資源,他們哪有權利選擇自己想要生活的國家啊!在哪個國家還不一樣,種地,交公糧!

第二種推理,馮亭愛面子,不願意接受戰敗被迫割地的恥辱,把土地城池白白獻給趙國。我認為這一可能性也不大!馮亭是韓國官員,韓國政府已經決定把上黨割讓給秦國了,馮亭執行命令就是了,沒有道理因為個人榮辱面子,那麼任性的把十七座城池拱手讓人!

第三種推理,這是馮亭個人的陰謀,就是要把烽火引到趙國。這是有可能的,但可能性也不大。如果是個人行為,那他相當於是違背了韓國政府的命令,是韓國的罪人,一定不敢回韓國,沒道理當趙王給他賞賜爵位的時候,還要堅決推辭。

第四種推理,這是韓國政府的陰謀,故意玩一出雙簧給秦國和趙國看,讓秦國和趙國掐起來,自己置身事外。這也就解釋了馮亭回到韓國,沒有因為違背命令受處罰。雖然馮亭撒謊說上黨是趙國強佔的,但這個謊實在是太拙略,漏洞太多了!明眼人一眼就能看穿,如果是趙國強佔,上黨守軍怎麼會一點抵抗都沒有呢?但是韓國政府就是沒有處罰馮亭,只是把趙國佔領上黨的事實告訴了秦國。由此看來,這一推理的可能性極大!即馮亭是受韓國政府指使的,他對趙王說的話是表演需要!

第五中推理,真假難辨。如果是秦國指使馮亭把上黨獻給趙國,只是為了找一個攻打趙國的理由,那這個理由的代價和風險有點大。按理來講,那時的秦國攻打任何國家都不需要理由。而且把上黨白白給趙國,這也增加了秦國攻打趙國的難度。但是這就無法解釋秦國怎麼會重用馮亭的後代,秦國應該很恨馮亭才對啊!所以這個推理是撲朔迷離!

綜上所述,我認為馮亭沒有把上黨割讓給秦國而是獻給趙國,是韓國政府與馮亭上演的一處雙簧,目的是把戰火引到趙國,給自己爭取時間,藉機發展(苟延殘喘)!


從官方層面上來講,這件事情是當時韓國最高層所做出的決定,意圖很明確,就是想把戰火引向趙國,讓趙國來抵擋住部分秦國的怒火,使得當時的韓國能夠擁有部分的喘息之機,同時也不讓當時欺負他這麼厲害的秦國那麼得瑟,因此他選擇將韓國上黨,直接送給趙國。

但是與此同時,我們所發現的一件事就是韓國上黨太守在投降趙國的時候說韓國上黨的人民並不希望能夠歸降秦國,而是能夠像趙國投降,不管這句話是真話還是假話,但都能看得出六國子民對於秦國的忌憚,為什麼會這種情況呢?

首先,六國和秦國打了這麼長時間,雙方節的,那是血海深仇啊,尤其秦國的軍功制度要求,砍下敵人的手機作為你的戰功這種情況之下說他們的子民跟秦國軍隊之間沒有一點點仇恨這一點是假的,伊闕之戰,秦國上將白起斬首,韓魏聯軍24萬,使得韓國所有的青壯年勞動力全部戰死沙場,這份血海深仇,韓國人不想忘記,魏國人也不想忘記。

此外,由於秦國深受法家學說的影響秦法嚴苛,不僅刑罰特別重,而且還主張連坐,一個人犯法,所有人跟著一起受罪,這種嚴苛的法律也一直是讓六國子民不願意接納秦國人的原因,誰願意去受罪呀!都希望能夠好好的,快樂的,輕鬆的生活著,誰願意去服那麼重的徭役,承受那麼嚴重的法律呢?

另外一個方面就是韓國上層對於人民的一種宣傳了,秦國是什麼國家,虎狼之國,虎狼是幹什麼的?吃人肉的,搶人東西的。總之怎麼宣傳秦國可惡,就怎麼宣傳。

另外,對於韓國上黨的高層而言,如果還想繼續像在韓國一樣作威作福,這一點是不可能的。秦國講究最嚴苛的軍功制度,如果你沒有相應的軍功你就沒有辦法做上秦國的高層去享受社會福利,拚死抵抗也只不過為了能夠自己不去受那份罪。


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國派武安君白起攻打併佔領了韓國野王,把韓國的上黨郡與本土的聯繫完全截斷。韓國派陽城君到秦國謝罪,割上黨之地請和。另一方面,通知上黨太守靳黈帶人撤離,靳黈不肯,韓王派馮亭接替他。

馮亭到任一個月後,也不願降秦,與官吏們商議說:「上黨與韓國聯絡的道路已經中斷了,秦國軍隊每逼進,我國不能應付,不如將上黨送給趙國。趙國接受了我們,秦國一定會進攻趙國;趙國被秦國攻擊,就會與韓國親近。韓趙兩國聯手,就可以對抗秦國。」(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於是派遣使者到趙國,對趙孝成王說:「我國無法守住上黨,已經決定割給秦國,但是當地百姓皆不願接受秦國統治,甘願作趙國子民,現在上黨有城池十七座,願意全部奉獻給大王。」

趙孝成王便和平陽君趙豹商議,平陽君表示不能接受上黨郡,他認為馮亭不將上黨交給秦國,是想嫁禍給趙國,接受它帶來的災禍要比得到的好處大得多。(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趙王又召見平原君趙勝和趙禹商議,二人勸趙孝成王接受馮亭的上黨郡,他們認為,「發動百萬大軍作戰,經年累月的攻打,也攻不下一座城池。如今坐享其成得到十七座城池,這是大利,不能失去這個機會」。並說萬一秦軍來攻,廉頗可以拒敵。

趙孝成王聽從了平原君計趙勝的計謀,封馮亭為華陽君,派平原君去上黨接收土地,同時派廉頗率軍駐守長平,以防備秦軍來攻。趙國接受上黨,引起秦國的不滿,決定出兵攻趙。之後便引出秦趙長平之戰的事了。(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兩點:第一作為三晉大地上最薄弱的一個環節,韓國想要求生存謀發展就必須在當時最強大的兩個國家之間折衝樽俎,要麼上黨給秦國、要麼上黨給趙國。秦國最想要,已經對上黨地區形成了全面包圍之勢,還大了兩仗,秦昭襄王就等著韓國服軟了。於是韓國決定,尤其是上當太守馮亭決定,把上黨獻給趙國算了。

第二,作為民眾而言,韓國人民誰都知道虎狼秦國的威名,知道秦國人能打的最直接體驗就是自己或者自己的家人在戰場上和秦軍交過手。交手過後,不是看到了家人的屍骨,就是看到了自己的傷殘,秦國是沒事兒就打韓國,打的韓國恐慌,韓國人也仇恨秦國。反觀趙國就好的多了,雖說趙國偶爾打自己一下,但是沒法跟秦國比,再說三晉本是一家,沒什麼好說的,親不親故鄉人。

上黨的得失直接成為秦趙之間的戰略決戰,對於趙國而言在沒做好大打的準備時接受上黨,接受了之後又沒能充分估計形勢,做好外交和戰爭,是極大的失策,最終在長平埋下了幾十萬趙國將士的生命,也埋葬了趙國統一六國的可能。

韓國人這個鍋甩的絕了。


推薦閱讀:

報名啟動 | HCFM 2018 銀龍杯河間詩經國際馬拉松
重磅 | 與澳網達成5年戰略合作,重要場館命名國窖1573的瀘州老窖要借勢拿下國際賽場「大滿貫」?
迫近現實的太空採礦,是否觸碰國際法邊界?
國際癌症研究中心:2018年癌症將導致960萬人死亡
劍南春茅台入圍國際大賽,劍南春97分奪第一獲《環球時報》點贊!

TAG:國際 | 春秋戰國 | 韓國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