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電影里,往坦克上甩燃燒彈到底有什麼用?


燃燒瓶甩到坦克上之後,高溫流淌的燃料會通過縫隙滲入坦克內部,引發內部火災,使坦克喪失戰鬥力。

由於二戰時期的坦克多採用鉚接,加之技術水平有限,很難保證完全密封。這就給了燃燒瓶發威的機會。而且二戰期間除了前蘇聯之外,坦克均使用汽油發動機。高溫燃燒的液體一旦滲入,不僅會損壞坦克內部構件,更是有可能點燃內部油料,破壞發動機,使坦克喪失戰鬥力。

戰場上的士兵們總是拿打火機的那句廣告語調侃,使用汽油機的坦克:一打就著,每打必著。(當然,下圖中著火的坦克用的可不是汽油機)

現代坦克主要採用焊接工藝,而且具有三防功能,密閉性非常好,一兩枚燃燒瓶是搞不定的。

除非在坦克喪失戰鬥力的情況下,使用大量燃燒瓶攻擊進氣口、發動機散熱片等部位,才有可能使其癱瘓。如下圖所示,在遭受大量燃燒彈攻擊之後,裝甲車內部起火,一名英軍士兵從熊熊大火中逃了出來。

在暴亂中,由於燃燒瓶簡單粗暴,門檻極低,成為暴力分子的首選武器。然而使用起來卻全然不像我們想像中那麼簡單,很多人由於疏忽而導致被燒傷甚至死亡。

比如,點燃瓶口引火物的時候竟然沒有將殘餘的汽油擦乾淨,直接導致火勢不可控。還有燃燒瓶沒有塞緊即進行投擲,結果大量燃料拋灑出來,將自己燒傷。

二戰期間,燃燒瓶成為抗擊法西斯的偉大武器

前蘇聯生產了極其大量的反坦克燃燒瓶,被稱為「莫洛托夫雞尾酒」,它既廉價又有效。反坦克能力甚至超越了笨重的反坦克手榴彈。只要往坦克排氣口裡投入一枚,這些坦克成員就只有跳車逃命了。

燃燒瓶反坦克固然有效,投擲的士兵卻必須用血肉之軀接近坦克,其傷亡率也非常之高,所以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輕易使用的。

然而,我們的軍隊一路走來,經常在火力和兵力上處於弱勢,每一仗都是萬!不!得!已!每一仗都需要付出鮮血和生命的代價!

緬懷先烈,和平和安定來之不易,且行且珍惜!


圖註:坦克被燃燒彈擊中起火

既然是坦克,自然是有厚重的裝甲防護,因此,對付坦克這種橫衝直撞的鐵疙瘩,最好的辦法當然是採用反坦克武器,譬如反坦克穿甲彈、火箭彈、反坦克導彈這些專業工具,它們威力巨大,破壞力強,俗稱「坦克開罐器」,坦克一旦中彈,尤其是敏感特殊部位中彈,例如履帶、發動機艙、彈藥艙等,結果可想而知,要麼趴窩,要麼被炸成一堆鐵泥。

但是,假如手邊沒有這些得心應手的傢伙事兒,又面臨坦克的壓制,怎麼辦?只能用一些土辦法了,往啤酒瓶里裝上汽油點燃扔到坦克上去,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打坦克的土辦法,尤其是游擊隊員,或者戰鬥中落單的士兵,經常會使用這個辦法襲擊坦克,這樣的情節出現在電影里,不過是現實存在的藝術再現罷了。

當然了,燃燒彈並不是神器,隨便一扔,不管打到坦克身上哪裡都可以有效,它的威力就是火焰,需要加以充分利用才能發揮最大作用,譬如,有經驗的游擊隊員都會選擇往坦克的觀察鏡位置仍燃燒彈,這裡有物理縫隙,燃燒彈在這裡爆炸,烈焰以及強烈的煙霧會順著這些縫隙竄入坦克艙內,對艙內的坦克手造成困擾,嚴重的會導致他們呼吸困難,從而暫時喪失戰鬥力。另外,用燃燒彈擊中坦克的發動機艙也是很有效的攻擊方式,發動機艙需要吸氣散氣,管道密布,燃燒彈在這裡爆炸起火,要麼可以引燃發動機油料,要麼其自身產生的濃烈煙霧會對發動機正常工作造成嚴重影響,都可以導致發動機瞬間癱瘓,坦克失去動力,威力自然大打折扣。


這種鏡頭在二戰電影出現的比較多,這種武器最早出現在1936年,首次亮相是在西班牙內戰中。在距馬德里30公里的一個小鎮附近,佛朗哥的士兵用燃燒瓶擊退了共和軍坦克縱隊的攻擊。

從此這種簡便易得的武器便風靡全世界,蘇聯士兵後來也用這種自製燃燒瓶焚燒德國坦克。一般採用酒精、汽油、白磷、棉條、酒瓶子等材料製作,有的地方會往裡面加一點橡膠,這樣可以增加液體的粘稠度與附著能力,更好用。由於這種土製燃燒彈取材廣泛、製作簡單、使用方便,其威力比專門對付坦克用的單兵集束手雷還要明顯,所以在二戰時期成為交戰各國對付裝甲目標的一種重要的武器。

這種土製燃燒彈對坦克的裝甲破壞威力幾乎等於零,但是這種燃燒彈由於是液體燃燒彈,所以一般士兵會點燃它攻擊坦克的發動機或者瞭望口部位,瓶子被投擲到坦克上之後,瓶子便會被撞擊碎裂,瓶中被點燃的混合液體就會沿著發動機散熱口流入發動機艙,將發動機上的管線燒毀,甚至引燃坦克自帶的汽油,導致爆炸。

而混合液體中的白磷在燃燒時,會產生有毒的濃煙,這些濃煙順著瞭望孔湧入坦克之後,也會將坦克里的裝甲兵都給熏出來。所以其威力還是很大的,一般在城市巷戰中被大量的投入使用,其使用頻率差不多和後來的RPG一樣廣泛。

當然了,這樣牛逼的武器必然會有它的短板的,那就是投擲的距離太短,需要士兵在坦克很近的地方進行投擲才能保證它的準確度。因此對於士兵來說這樣做是非常危險的,往往只有在坦克進入城市打巷戰的時候才會起到比較大的效果。這一點在二戰時期的莫斯科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體現的比較明顯。


那個不是燃燒彈,是燃燒瓶吧。

燃燒瓶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反坦克手段不足的情況下士兵們自力更生髮明出的經典反坦克/反步兵武器了,以最經典的蘇軍莫洛托夫雞尾酒為例,你可以拿一個普通的伏特加玻璃瓶子,裡面加上黏合劑以及燃燒劑,外面裹上一層在蠟里泡過的麻布(出於合法性與社會公序的考慮,部分細節不符合真實情況),使用的時候用打火機點燃了丟出去了事。玻璃瓶碎裂後瓶子內部的燃燒劑被點燃,立刻猛烈燃燒,而內部黏合劑的作用則是使得燃燒劑更加鈍化與粘稠,粘在附著物上造成最大最佳的殺傷效果。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東、西線戰場,由於坦克發動機區域的防護較弱,步、坦協同戰術往往又不成熟,且戰鬥規模巨大戰場環境極端複雜,在我們現在常見的RPG-7或者AT-4等單兵攻堅火箭筒尚不存在的情況下,簡單易造的「莫洛托夫雞尾酒」就成了大批美蘇士兵手中的反坦克利器,丟到坦克上之後輕則可以破壞坦克的觀察視野,重則可以順著防護網一路燒進發動機內部,運氣好了就可能燒壞發動機的管路與冷卻系統,甚至點燃發動機的燃料以徹底摧毀坦克。但是,由於「莫洛托夫雞尾酒」本身就是易燃危險品,要達成使用條件又必須極為逼近坦克才行,因此敢於使用這種武器攻擊坦克的步兵都是戰場上的勇士,幾乎個個九死一生。

以上是《軍武次位面》為您解答,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_^


我是軍林縱橫!簡單說就是為了破壞發動機,毀了坦克。但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延伸一下!

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交戰雙方為突破由塹壕、鐵絲網、機槍火力點組成的防禦陣地,打破陣地戰的僵局,需要研製一種火力、越野、防護三者有機結合的新式武器。

馬克Ⅰ型坦克

第一型坦克為馬克Ⅰ型坦克,乃是1916年英國製造的新式武器,也被稱為坦克鼻祖。1916年9月15日,有48輛「馬克」Ⅰ型坦克首次投入索姆河戰役,但因為各種原因只有18輛投入了戰鬥。該坦克乘員8人,有「雄性」和「雌性」兩種。「雄性」裝有2門57毫米火炮和4挺機槍,「雌性」僅裝5挺機槍。

為了不讓德國人察覺這樣新式武器,便以「水箱(tank)」這一海軍術語(丘吉爾的海軍情緣很深)為這一個新式武器命名,一個不經意的叫法名稱以此傳開了。

一戰很快結束了。坦克真正發揮極大作用還是在二戰時期,坦克的作用也得到人們的充分重視。

如何克制坦克,影視節目中,中國抗日戰場因為裝備太弱小,中國步兵往往是付出大量犧牲接近坦克,以炸藥包、成束手榴彈炸毀坦克,但這種方式效率太低,還意味著大量的犧牲,很多時候還只能炸斷履帶。

聰明的人研製出了另一種克制坦克的有效辦法——燃燒彈。士兵將燃燒彈投向坦克後部的發動機蓋,燃燒的液體會順著散熱孔流進發動機,破壞發動機的外部管線,使得坦克報廢。當然燒到這個份上,坦克內部的乘員早就跑出來了。簡單地製作成燃燒瓶有時作用也比較顯著!

所以說,戰場上步坦協同是相當重要的!離開步兵的坦克很容易被敵方消滅,離開坦克的步兵往往成為對方的「活靶子」!


燃燒瓶一般是用玻璃瓶中灌入汽油,有時裡邊還會加上一些橡膠,以增加汽油的粘度,使用時把塞在玻璃瓶口的棉絮點燃,然後投向目標。

燃燒瓶作為反坦克武器,最早出現在西班牙內戰中,後來在蘇芬戰爭中,缺乏反坦克火炮的芬蘭軍隊大量使用,並且又給它起了一個莫洛托夫雞尾酒的外號,後來莫洛托夫雞尾酒基本上就成為了燃燒瓶的代稱。

燃燒瓶在對付早期的使用汽油發動機的坦克還有一定的效果,由於汽油的閃點低,如果在發動機艙附近有燃燒瓶爆炸,可以對於坦克的發動機有一些破壞作用。如果是丟到了前裝甲上邊,除了燒掉幾塊油漆以外沒有什麼用處。燃燒瓶裡邊裝的汽油畢竟有限,一般坦克的防護措施又是很到位。

當然,如果有哪個燃燒瓶的投擲者人品爆棚,把燃燒瓶丟進了坦克或者裝甲車的內部,那麼坦克裡邊的成員就只有棄車逃逸一條路。

作為反坦克武器,燃燒瓶的作用微乎其微,現在燃燒瓶的主要作用是暴亂中,一般暴徒的得力武器,畢竟製作燃燒瓶的材料哪裡都有,使用也很簡單,扔出去就行。


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先明白一個問題,那就是:坦克吃軟不吃硬!

坦克由於其散熱、噪音、視野等方面的原因,並不能做成密閉空間,所以,它可以硬抗槍彈,但抗不了毒氣、水(有人或許會說水陸兩用坦克,局部防水,潛泳一個試試)、高溫等。

燃燒彈,其功用並不是用來破壞發動機什麼的機械部件,而是用高溫來逼迫坦克駕駛員放棄坦克逃生。這種戰術在二戰時期常用,中國抗日戰爭中更是常用類似的土辦法。

第一,莫洛托夫雞尾酒。一種土製燃燒瓶,其實就是玻璃酒瓶加上汽油,瓶口用麵條塞上。點燃後,直接往坦克上砸就行了。熊熊燃燒的汽油順著縫隙流入駕駛艙內……那景象想想都讓人頭皮發麻。

第二,火燒術。抗戰期間,由於我們沒有重武器,所以小日本的坦克即便對美蘇而言不堪一擊,我們也拿它毫無辦法。但是,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無限的,沒武器那就用土辦法。比如,集束手榴彈,在台兒庄戰役中用過;再比如,火燒術,在敵後戰場、解放戰爭時期都用過。這種戰術,先挖一個比坦克稍大的深坑,然後上面覆以玉米桿、泥土,誘使坦克掉進去,隨即將玉米秸扔入坑中,放火。無論是什麼坦克,等不到火完全燒起來,坦克里的人就投降了。我記得在雙堆集打黃伯濤夜戰的時候就用過這招,相當管用。

所以說,燃燒彈對付坦克,是利用高溫對付駕駛員而不是坦克本身。當然,燃燒彈的高溫也有可能引起炮彈殉爆,這就是意外收穫了。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又是電影的誇張,其實往坦克上扔燃燒彈沒什麼用處。

燃燒瓶作為反坦克武器,最早出現在西班牙內戰中,後來在蘇芬戰爭中,缺乏反坦克火炮的芬蘭軍隊大量使用,並且又給它起了一個莫洛托夫雞尾酒的外號,後來莫洛托夫雞尾酒基本上就成為了燃燒瓶的代稱。


燃燒瓶里一般裝有粘稠狀的燃料,比如加入了橡膠的汽油,點燃後的燃料會順著坦克表面往下流淌,點燃各種可燃物和易爆物,如果流入動力系統就會造成動力癱瘓,特別是使用汽油發動機的坦克;如果坦克艙門沒關嚴,或者潛望鏡等穿透裝甲的設備有縫隙,運氣好的話就會讓坦克變成個大烤箱。

但是,大多數情況下,使用燃燒瓶,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沒扔對地方的話,頂多也就在坦克表面加點煙火效果,在普遍缺少反坦克武器的日子裡,也只能因地制宜,發揮各種聰明才智了。


其實,往坦克上甩燃燒彈主要還是對坦克起到軟殺傷作用。

二戰或者二戰初期的很多坦克使用汽油機做動力,而汽油機易燃,有點兒火星就容易著火,坦克發動機著火雖然不能徹底摧毀坦克,但是,也會讓坦克麻煩不斷。何況,汽油發動機必然使用汽油做燃料,如果汽油到處流,那麼,火就到處竄,對坦克乘員操縱坦克也是個影響,時間長了火還不滅,或者發動機以及坦克上的其它附屬設備燒壞了,周圍還沒有己方的任何支援部隊,那麼,坦克乘員必然得棄車,那時坦克就沒有任何作用了。

除了毀壞發動機外,燃燒彈或者叫燃燒瓶還有一個作用,就是對坦克內的乘員造成麻煩。燃燒瓶內如果加入些熏人的東西,而且,扔得位置恰好,風向也好的情況下,坦克的乘員必然會被燃燒瓶燃燒時產生的煙氣熏到,當坦克乘員受不了時就會棄車逃命。


推薦閱讀:

日本投降,為何口服心不服?因為,中國太寬容
鄧世昌一句「撞沉吉野」感動國人 北洋水師為何不能擊沉一艘日艦
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
【轉帖】蘇聯航空燃料自產與援助數量的問題
《碟6》里的小型核彈 造一個大概要花全球90年GDP

TAG:坦克 | 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