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的時候應該如何調節自己的情緒?
阿德勒在《生活對我們意味著什麼》一書中,曾對自卑情結下了一個定義:「當個人面對一個他無法適當應付的問題時,他表示他絕對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此時出現的便是自卑情結」。這種自卑感大多在原生家庭的時候就耐下了種子,那個無法應對的問題不是生活中的具體某件事,而是「媽媽永遠無法滿足的要求。」這個問題無法得到解決,自卑感生根發芽便如影隨形。
自卑感大多來自原生家庭自卑來自潛意識,是頭腦製造的匱乏感,跟原生家庭有很大關係,往往自卑的人在原生家庭有一個強勢的母親,她會包辦一切,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應付不了社會上的問題,而在與其他個體比較時自卑感就陡然升起,對於自卑感的消除,有時還跟家庭經濟狀況,小時候受到的挫折也有很大的關係,這稱之為限制性信念。
在《了凡心療愈》里有個例子,假如當我們還是嬰幼兒的時候,我們的父母非常忙沒有在我們需要他們的時候來到我們身邊,結果,我們的「見」告訴你被遺棄被孤立了,而這種「見」逐步演變成為「念」:沒人要我們沒人愛我們,在生命里你基本是孤單一人。成年後,我們會非常渴望「被愛」,因為我們內心深處的小我那種被孤立的恐懼感導致你不會主動的去愛,更會產生一種不配被愛的自卑標籤,於是我們會一直處於一種等待「被拯救」的狀態,我們會幻想有朝一日會遇到自己的Mr./Miss right ,而實際上這是發生在未來的小概率事件,周而復始這會加深我們小我的防範意識,等我們意識到的時候,這種自卑情緒已經非常強大了
但消除自卑感遠不止「更努力追求」成功那麼簡單,哪怕你今後功成名就在人生的一場場PK賽中獲勝,自卑感依然是「打不敗」的敵人。而且大多的追求只能停留在物質層面,而事實上你越是物質你就越自卑,在諮詢中,諮詢師常常要做的事情,是增強來訪者的體驗,讓來訪者真真實實的體驗到,「自己是好的,是有人愛的,即使不需要那麼努力,那麼成功。」
誠然如你所說,自卑是一種內在的情緒,這種情緒是一直深入你潛意識的情緒,你甚至都看不到它的存在,它只是像幽靈一樣若有若無的困擾著你,你想要調節都不知道從何下手,《了凡心療愈》的觀點也許會讓你改觀對於自卑的認知也讓你更好的自我療愈自卑的情緒!
自信的人往往是骨子裡的自卑者自尊心是自卑者自我構建的一道防線,也是他們的底線,一千萬伏的高壓,別人不能觸碰一碰就死,所以他們會虛張聲勢,極盡誇大之能事,這是一種補償心理,個體在適應社會的過程中總有一些偏差,為求得到補償。從心理學上看,這種補償,其實就是一種「移位」,即為克服自己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而發展自己其他方面的長處,優勢,趕上或走過他人的一種心理適應機制,正是這一心理機制的作用,自卑感就成了許多成功人士成功的動力,成了他們超越自我的「渦輪增壓」,而「生理缺陷」愈大的人,他們的自卑感也愈強,尋求補償的願望就愈大,成就大業的本錢就愈多。
解放黑奴的美國總統林肯,不僅是私生子,出生微賤,且面貌醜陋,言談舉止缺乏風度,他對自己的這些缺陷十分敏感。為了補償這些缺陷,他力求從教育方面來汲取力量,拚命自修以克服早期的知識貧乏和孤陋寡聞。他在燭光、燈光、水光前讀書,儘管眼眶越陷越深,但知識的營養卻對自身的缺陷作了全面補償。他最終擺脫了自卑,並成為有傑出貢獻的美國總統。貝多芬從小聽覺有缺陷,耳朵全聾後還克服困難寫出了優美的《第九交響曲》,他的名言--「人啊,你當自助!」成為許多自強不息者的座右銘。在補償心理的作用下,自卑感具有使人前進的反彈力。由於自卑,人們會清楚甚至過分地意識到自己的不足,這就促使其努力學習別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從而使其性格受到磨礪,而堅強的性格正是獲取成功的心理基礎,但是注意這裡有個前提,那就是知道自己自卑的源頭在哪裡,所謂「知恥而後勇」如果你不找到這個源頭,你會一直自卑下去。
自卑者會從物質上獲得滿足感這是大部分人的做法,自卑感會給人頭腦製造一種匱乏感,在《了凡心療愈》里提到,當人處於這種匱乏感的時候,就會不斷向外求索,不得不一直從外界尋求快樂來彌補這種匱乏感,在外在世界尋求快樂的人就是沉睡中的人。他沒有察覺到自己在做什麼,因為快樂絕不可能從外界尋得。而且不論原本看來多麼快樂的事物,到最後終將被證實是不快樂的源頭。外在的世界只會開空頭支票,它保證過的事情從來沒有兌現過,所以你就需要更多的物質來填補這種匱乏感,就算你在物質上獲得巨大成功,你最終還是沒有辦法擺脫這種由自卑帶來的匱乏感!
那些貪污犯的心理就是這樣的,他們寧可守著滿屋子的金錢一個子也不動任憑那些錢發霉,因為他們追求的已經超過了金錢的本身,他們要的是那種物質帶來的滿足感來填充自卑帶來的匱乏感!
自卑往往會導致人格障礙畢竟通過自卑而知恥後勇的人太少,大多數還是流同於大眾,最大的問題在意自卑或導致人的迴避型人格障礙,迴避佛教中有出世與入世之說,所謂出世即指遠離人世,戒斷人倫常情,方可修得正果;而入世則指普渡眾生。古往今來,許多人為了解脫痛苦,遁入了空門,成為心如枯木死灰或孤傲冷僻的隱居者。從現代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那些遁跡荒野、不食人間煙火的隱居者們則很可能屬於迴避型人格的人。在現代社會中,隱居者已很難找到一塊清靜的樂土,於是,他們往往關閉自己的心靈,不與他人作親密的接觸,唯求自安。值得注意的是,渴望一種有意義的孤獨與暫時的迴避人世並非一種病態,相反,真正具有迴避型人格的人並不敢深入到自己心靈的內部去,他們的迴避帶有強迫性、盲目性和非理智性等特點。
美國《精神障礙的診斷與統計手冊》中對迴避型人格的特徵定義為
1.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評或不贊同而受到傷害。
2.除了至親之外,沒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僅有一個)。
3.除非確信受歡迎,一般總是不願捲入他人事務之中。
4.行為退縮,對需要人際交往的社會活動或工作總是盡量逃避。
5.心理自卑,在社交場合總是緘默無語,怕惹人笑話,怕回答不出問題。
6.敏感羞澀,害怕在別人面前露出窘態。
7.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規之中的事時,總是誇大潛在的困難、危險或可能的冒險。
只要滿足其中的四項,即可診斷為迴避型人格。
迴避型人格障礙表現為缺乏自信,懷疑自身價值,敏感,特別是遭到拒絕和反對時。日常生活中對一些小事的不如意,或被拒絕即表現得很委屈,感覺受到了較深的傷害。逃避型人格障礙者從一開始就迴避人際關係,要不就是無條件地接受他人意見。他們在生活中儘管有交往的需要,但大多數人仍與周圍人保持一定距離。在豐富的情感世界中,他們很難同別人進行深入的感情交流。
患者有很大的社會不安感,在那些需要大量接觸他人的工作面前常常因羞怯而逃避。在家庭之外他們很少有親密朋友和知己。患者的典型癥狀是他們很不願意出風頭,害怕暴露自己的內心感情,表現出羞愧,哭泣或不能回答問題。他們對熟人很親熱,而對生活中習慣常規的任何改變會感到害怕。為了迴避引起焦慮的情況,他們常尋找一些借口。有時他們對一些事物表現出恐懼,而且他們經常有抑鬱症,焦慮和對自己生氣的感覺
傾聽內心找到自卑的源頭前邊也提到自卑是可以轉化為動力的,只是需要找到自卑的源頭, 很多自卑者至於自己為什麼自卑都不知道,所以這一點很重要,這是因為自卑源自潛意識層面,是對於過往情緒的積壓,消除限制性信念,你就要傾聽自己的內心深處的聲音,那個聲音會引導你走向真正的自我!
在這種狀態下,如果你傾聽你自己的聲音,傾聽!靜坐合一是一種深層的傾聽,傾聽內在的聲音。當你變得安靜時,聲音停止了。你的父親和母親真的走了,所有的人都走了,只留下了你,在你的虛空中獨自一人。那時你的本性自行顯現——那是一朵花。當種子開裂,探出身來,發芽,你的內在聲音出來了,發芽了。那麼跟著它:無論它領向何方,跟著它。不要傾聽任何人;那是你走向神的路。一個導師所做的一切都是把你帶向你內在的聲音,你就會發現自己曾經被卡住的地方在哪裡?自己需要療傷的傷口在哪裡?
提升意識開始接納自己自卑者是不會接納自己的,他們憎恨自己的不完美,所以當你感知到源頭的時候,你要開始接納,接納就是當我們感知到我們自卑的時候,我們需要找到合適的方法表達它,耳朵聽聲音就像是狂風吹過山谷造成巨響,過後什麼也沒有留下。情緒是渴望表達的,自卑也是一種情緒,你要找到一種合適的方式表達它!
自卑者一般會掩飾這種自卑感,壓制這種自卑感,壓制的東西遲早會爆發,等到生命中的某一個時刻一旦觸發,又會以你不想見到的方式爆發出來,不要掩飾不要壓制,適當的表達這種自卑感對你有好處, 這會讓你變得有意識,不覺知狀態下表現出來的自卑才是真正的自卑。這也是「知恥而後勇」的恥,比如你會見到很多風趣幽默的人,他們會自嘲,自嘲其實就是接納表達自己自卑的好方法!唯有這樣才能撕掉自卑的標籤!
家人跟伴侶也是一劑良藥有時候來自諮詢中諮詢師與來訪者雙方的互動中,有時候來自於來訪者生活中的親密關係。當來訪者與母親的關係修通,母親真誠的那句:「兒子,你真的很棒了!」便是自卑感消除的開始。
當然,好的伴侶也是治癒自卑的「良藥」,我的一位老師常這樣說:「我是別人的諮詢師,而我的太太,是我最好的諮詢師,她對我無限包容的愛,讓我一點點自信起來。」所以,自卑感的消除,來自於被愛的體驗。願每一棵自卑的種子,都能開出一朵傲嬌的花。
—關於如何提升意識到覺知觀照請參考《了凡心療愈》
我們可以自卑,也可以自信;可以內心強大,也可以內心懦弱;可以心理素質差,也可以心裡素質好......這些其實都是我們的心法,而且是平等的,沒有高下之分的,一五一十的體驗各種心法,才能品嘗人生的酸甜苦辣,人生才不會死氣沉沉,因為我們是有情嘛,不是無情哦,自卑和自信是我們自己在生活中不斷演變和對比產生的一種自然的,現成的心法產物,是為我們每個人擁有和所用的,如果你把「我」看的太重,自卑就會很痛苦,如果你把「我」看的比較輕,那麼,自卑就是一種體驗,而不是一種煩惱,此時此刻,煩惱即菩提,以前你覺得煩心的東西,現在都轉為菩提心的妙用了,因為我執沒有這麼重或者完全消失了,這個時候,你將處於無心的狀態,身邊能看到的一切人類的心都將成為你的心,無量無邊的各種或善或惡的心都將一一呈現,心裏面慢慢也會坦蕩蕩的融合之前不肯接受的不善心,平平淡淡,不取不舍,各種心法都為你所用,一切現成,要用就用,不想用就切換,自主起用各種想要的善心,是名:真自在。
每個人身上都有一個亮點你是有奉獻的亮點,還是有責任心的亮點?是有慈悲心的亮點,還是有格局的亮點?是有智慧的亮點,還是有能忍辱負重、委屈求全的亮點?……只要有一個亮點,你就不失為人才。
就如同我經常說自己的一樣,東華禪寺發展到今天,我不是靠智慧。我自認為我的智慧遠遠小於我的胸襟、器量和格局。
我能走到今天,是因為我經常向人請教,我經常在別人面前扮演學生、後學的角色。人家就把幾十年的經驗和所學迅速傳遞給了我,我學會了「拿來主義」。
我絕對不會事情不會做,卻把問題憋在心裡不去問人,覺得問了丟人、低人一等,也絕對不會有寧可把事情做砸,也不能丟自己面子的想法和心態。
面子是誰給你的?是靠你的業績換來的。為什麼我們到一個地方說話沒有底氣?因為沒有業績!我們的身價地位也是拿業績換來的。你有了業績自然就有了身價,也自然就有了面子,你自然就值錢了,說話自然就有底牌有底氣了。
所以,一個人要想在一個地方立足,要想不虛度自己的光陰,要想完善自己的人品和修養,要想對這個社會有所貢獻,必須做到把自己的心量打開,否則你必須是一個很有智慧的人。
如果你既沒有智慧,也沒有心量,但是你的慾望比誰都大,那是非常可怕的。當你的智慧、你的能力遠遠小於你的慾望,或者說得好聽一點,小於你的理想時,那是一定出會問題的。
作者:東華禪寺方丈萬行大和尚,一位用生命去踐行佛法、用生命去體證生命本質的智者。
15歲信佛、18歲出家、29歲證得生命本源,30歲復建東華禪寺、3次7年閉關、16年建寺安僧、8部著作、1.2萬場開示、千萬餘字的開示錄、16年間向社會捐款捐物4千萬多元……
從童真入道、閉關證道,到建寺安僧、講經說法,六度萬行,歷經了三十餘年,找到了一條能讓人類證悟本源的解脫之道。
本著普度眾生的使命,將一生心血《東華禪》無私付予芸芸眾生,殷切期望天下蒼生通過學修《東華禪》融通人生四大關係:我與家庭的關係,我與社會的關係,我與國家的關係,我與自然的關係,從而獲得幸福圓滿的人生。
自卑是內向的表現?(膽小怕事)。多行善!善人正氣足!潑辢(有智慧)。就會敢想敢幹!大家吉祥!
推薦閱讀:
※追求女生最重要的是什麼?
※怎麼診斷為強迫症?
※如何避免被手機「控制」?
※你怎麼看待「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TAG: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