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很多讀書人並不謙遜淵博?


謝邀!常言道「滿瓶子不響,半瓶子晃蕩」,一些讀書人不謙遜不淵博,根源在於社會語境釀成的浮躁。不謙遜,說明其實不淵博,知識水平還有待於提高。學識達到一定程度,人反而就謙遜了,因為他在學習的過程中,會感悟到知識海洋的博大精深,及自己的淺薄渺小。

校園裡蜻蜓點水式的學習,面不小,深度卻談不上。走上社會後,在商業世氛中,房子車子,工作壓力,家庭問題,紅塵滾滾,奔競其中,糊口謀衣,歌星天文數字的收入,寶馬別野,望塵莫及。一些人痴迷於小概率的財富夢,水中撈月,撈起的自然只是碎影,心態失衡,不能靜心。專業知識派不上用場,牢騷滿腹,在低層次的環境中,尚顯有知識,謙虛就談不上了,對知識的追求精神日趨衰靡,所學知識也就流於浮泛,談起來似有知識,卻無深度與厚度,在現實生活中屢屢碰壁,夢想成泡沫,人也越來越浮躁。

初出茅廬的學子,從不謙遜不淵博到謙遜淵博,有一個轉化過程。中國人天分高,年輕一代智商更高於前輩,用漢語的人聰明靈秀,新一代經過風霜雨雪,還是會思考總結,青春期的浮躁,乃至出言不遜,會逐漸轉向謙遜平和,沉潛於知識體系的更新,知識又會逐漸豐富起來,追求社會成就。


時代在變,人們的思想也在變化。謙遜的結果,上級領導以為你不行,而安排別人去了。所以 ,慢慢的許多人吃過虧,自然先喊口號,後面接著表現。有句口號叫:只看結果不看過程。過程是你自己慢慢總結的。領導也是看結果,上級更是如此。


感謝邀請,首先,我申明,我不是知識分子。因為小時家裡窮,加上其它原因,沒有機會在高中大學學習,讀書。我只能對這種情況談談我個人的看法。

說讀書人不謙虛,這個提法不科學,對讀書人不尊重,不謙虛,是各人的性格所決定,與讀書沒有多少直接的關聯。

單從讀書而言,讀一本書叫讀書,讀十本,百本,讀一輩子,博覽群書,也叫讀書。就算讀了很多書,但知識這個海洋,寬闊無邊。人的精力,閱歷是有限的,對世界宇宙的奧秘需要了解,學習的東西太多太多。做到老,學到老,還有三分未學到。孔子說三人行,必有吾師。能者為師。一個人就算再偉大,但他也不一定就把知識學完了,知識層出不窮,古時的,歷史上過去的,現代的,還有我們未知的。多得無法形容。所以,老子把知識歸於道中,用道來形容,「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天地無名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眾妙之門。」

除了在學校學知識,讀書認字,只是學的書本上的,但這是了解自然知識理論的基礎,理論是社會,自然的總結,但不包括自然的全部,因為我們還有很多沒有發現,還無法去觧釋。光有理論需要去印證,去實踐,有時讀書人還不如一個目不識丁的農民。孔子被柳下拓形容四體不勤,五穀不分,那就不奇怪了,聖人都尚且如此,何況其它讀書人?但孔子教人要謙虛,對人要講礼,講理。重道德。當君子。

無論是知識分子,還是一介平民,都要互相尊敬,互相請教,才是做人之根本。不謙虛也是缺乏涵養的一種體現,這不僅僅是讀書人。知道謙讓的人,才具備在社會中站穩。是真正的智慧之人。


感謝邀請。

正所謂「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人無完人,讀書人難道都是些正人君子嗎?讀了書心術不正的大有人在啊!何況這些驕傲和看不起人的了。讀書是一種明心見性的好習慣,大多人還是能從讀書中獲得知識和樂趣,甚至改變自己的人生,但也有少數人利用書中的知識走向深淵的,正所謂「江山易改稟性難移」啊!還有一些人自認為是讀書人就看不起別人,覺得自己知識淵博,其他人都比不上自己,說話咬文爵字酸不溜丟的,這種人大可不必搭理他,驕傲就是他的本性而已,不是說讀兩本書就能改了的。這些人讀書其實都是裝模做樣,根本就沒真的讀書獲取知識,真正讀進去的人不會這樣的。


謝謝邀請。謙虛產生於淵博,樹大不搖,山高自名,水深自靜。生活的節奏之快,讀書人沒有時間沉澱,社會的浮躁,讀書人沒有耐性厚集。毛主席教導我們說「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謙虛是我們的傳統,是一種美德,它是一種涵養之美,一種寧靜之美,一種豐富之內。當社會各種誘惑洪水猛獸般湧來,當馬爸爸,王公公等的金錢恣肆,當小瀋陽岳雲鵬等的一夜爆紅就是我們回到當年也把持不住啊。不謙虛也不一定是壞事,但謙虛依然是我們文化的閃光,雖然微弱但具穿透!希望讀書人,不要污了名頭,雖然書中自有黃金屋自有顏如玉。


這是兩個問題,首先不謙遜是正常,現代社會都要求我們向外發展,比如我們的性格要外向,要敢於表達自己的看法。這就造成了我們覺得別人不謙遜。

其次就是淵博,現代社會知識總量是一個爆炸式的增加,我們的關注點不同造就了我們接受的訊息知識的不同,沒有任何人能夠說他什麼都懂,所以也許他在他所關注的那個點或面也許是淵博的,但是他沒法處處淵博。


推薦閱讀:

堅持讀書7年,我得到了3樣東西
周一讀書 | 人類是怎麼走到今天的?
一個女人最好的狀態:賺錢、變美和讀書
為什麼說「不讀書的年輕人終結於36歲」?
看了猶太兒童的讀書方法,終於明白我們的差距所在

TAG:讀書 | 文化 | 社會 | 美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