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機早在19世紀20年代就發明了,但為什麼後來的道光、咸豐、同治皇帝都沒照片呢?
不止道光、咸豐、同治,其實連光緒皇帝也基本沒有照片存世。只有一張相當遠的地方偷拍的,其他都是誤傳,照片中人為載灃、溥儁等人。如果說道光到同治還可以用先進的照相技術沒有進入國內來解釋的話就,為什麼到光緒都幾乎沒有照片流傳下來,大體三個方面原因:禮法、安全、形象。
(光緒皇帝唯一真實的照片)
上圖就是光緒唯一真實的照片。是慈禧光緒從西安回京後,在正陽門菩薩廟和關帝廟拈香。被在牆上圍觀的西方記者拍了下來。另外還有一張慈禧的,慈禧大方的抬頭微笑,而光緒低頭未往上看。
點此查看圖片摺疊原因(慈禧太后有許多照片傳世)
而與光緒幾乎同時死的慈禧太后卻有許多照片留下來。以及恭親王、醇親王、慶親王,甚至李鴻章、張之洞等大臣也有無數照片。唯獨皇帝沒有。理由如下:
第一,禮法。中國古代禮法森嚴,皇帝的相貌叫做龍顏,龍顏不能輕易目睹。一般大臣如果跟皇帝對視都是重罪,何況在皇帝面前擺弄一台儀器,並且會照相的基本都是外國人。況且,早期照相不是現在按一下快門就搞定的。而是要堅持很長時間不動才能完成整個攝影過程。如果是宮廷畫師畫像,雖說皇帝也是坐著不動,但稍微動一下還不要緊。照相動一下可是全完了。
第二,安全。早期的照相機可不是現在的小巧玲瓏,那是個巨大的儀器。用這麼個儀器對著皇帝好久,誰知道裡面會不會彈出什麼機關暗器?如果事先把照相機拆開檢查,那機器也基本報廢了。何況我們看過影視劇中早期拍照場景,那個鎂光燈一閃,強烈光照、濃煙滾滾,即使皇帝自己不害怕,大臣太監們也要高呼護駕了。甚至早期由於中國物理知識的缺乏,對照相的原理無法解釋,甚至有說法這是把魂魄吸進去才能留下影像。慈禧和大臣們可以嘗個鮮,別人攔不住,皇帝不能冒這個險。
(康熙畫像絕對不能畫出臉上的麻子)
第三,最重要的,形象。中國古代,皇帝的相貌很有講究,必須是標準的、無瑕疵的。這就是為什麼有人說皇帝的畫像都是一個樣子,因為有瑕疵不能畫出來,不完美的要修飾。我們舉個例子。康熙皇帝早年生過天花,臉上有麻子,但是任何一張畫像都沒有把麻子畫出來,畫師不敢的。但是照片不一樣,照片拍出來的東西,什麼瑕疵都留下了,而且那時沒有PS技術,皇帝不完美的形象怎麼可以留下來?
(溥儀復辟時已沒有那麼多規矩了)
所以,綜合以上三點,皇帝只能畫像,不能照相。只有清朝滅亡後,沒那麼多規矩了,溥儀才留下了畫像,哪怕張勳復辟時也不在乎這麼多了。
誠然,照相術確實在19世紀就被發明出來了,但是中國的皇帝們是絕對不會對這種新鮮事物以身試法的,道理很簡單,我們大清國的皇帝,是具有最高的權力,身份也是極高的,御容豈是你能隨便照的?退一萬步講,你這種奇怪的物件兒,萬一把我的魂魄勾了去那還了得?
其實當時的皇帝們不敢照相也事出有因,因為最開始的照相機並不是我們現在這種小巧方便,最初發明出來的照相機極為粗大笨重,就像一個巨大的大盒子,而且還得蒙上一塊大黑布,和變戲法似的,其鏡頭也變態般的超大,活活像一挺小炮,需要照相的人,需要端坐在這個小炮的正前方,保證一動不動的待上幾分鐘才行。點此查看圖片摺疊原因
有時候為了得到更充足的曝光,還要用炮仗似的閃光「炮」輔助,這對於根本無法了解照相原理的皇帝來說,是萬萬使不得的。所以在大清能接受拍照的人幾乎寥寥可數,據記載,大清第一個同意照相的官員,是當時擔任兩廣總督的耆英,他由於長期擔任對外事務,故而對這些新鮮事物有所了解,比較開明,他於1844年讓來自法國的攝影師拍攝了第一張中國大清朝官員標準照,見下圖。從此開始,慢慢的那些開明一些的王公大臣開始接受這種新鮮事物,但大清皇帝拍照的唯有宣統帝溥儀一人。
推薦閱讀:
※為什麼老照片里的人都不笑?
※你最捨不得刪除的照片是哪一張?
※克萊因的《槍》這幅作品該如何評價?
※30年前的老照片,看懂的人都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