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陶器的製作方法是什麼?


中國的陶瓷生產歷史可謂是十分悠久的。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總稱,凡是用陶土和瓷土(高嶺土)的無機混合物作原料、成型、乾燥、焙燒等工藝方法製成的器皿統稱為陶瓷。

△仰韶文化彩陶

今天的問題是陶器的製作方法,陶器的發明是人類最早通過火的作用,將一種物質,比如說柔軟的黏土之類,改變成另一種物質(堅硬的陶器)。

中國最早的陶器製作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這個還有待今後的考古學去發掘了,但是據目前的資料表明,最早時期的遠古時代可能就已經出現。

陶器四個特點:

原料:黏土,黏土隨處可取,不受地理條件的限制;

溫度:比較低一般是800攝士度;

密度:陶器的密度小,吸水率較高;

上色:最開始是由一般單純由陶胎組成,到後來才在陶器上塗釉。

先民們製作陶器最開始使用的可能是捏塑法和貼敷法等。

捏塑法:用手直接對泥進行創作的最原始、最簡單的方法,用來製作小器物。

如果是較大較複雜一點的器物的話,就需要用到貼敷法了。

△捏塑法

貼敷法:用捏制的粘濕的泥片,在一個類似內模的物體外面,一塊一塊敷貼成陶器整體,一般是從下往上敷貼,至少以兩層薄片貼合起來,有的多達數層。

後來隨著技術再發展,在捏塑法和貼敷法的基礎上改進了一種製作方法,「泥條築成法」,這種方法在新石器時代最為常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泥條圈築法」,一種是「泥條盤築法」。

泥條圈築法和泥條盤築法幾乎是一樣的,都是將泥料做成泥條,然後從下至上盤繞成型,再用陶墊、陶拍、陶抹等工具抵壓、抹拭、仔細加工。

我國新石器時代出土的陶器中,差不多絕大多致都是採用泥條盤築法製成的。

△泥條圈築法

到了新石器時代的中晚期,制陶技術有了較大的進步,這時候出現了輪製法。

△輪製法

輪製法:是一種先進的制陶術,它已脫離了手制的落後方式,使用一種轉輪,通過轉輪的快速旋轉,拉坯成型,應該說是半機械化了。

輪制之後出現的是模製,將泥料在預先設計好的模子上制坯成型。當然,一些陶器的製作,還會採用磨光技術加工,一般就是在陶胚還未全乾的時候,用骨片、竹片、鵝卵石等光滑的工具在表面打磨,讓陶器有光澤。


部分文獻來自《中國古代文化會要》,《中國古陶瓷圖典》,圖片來自網路。

歡迎關注東家·手藝人


遼寧地區史前文明的重鎮在遼西,就說說遼西吧。

遼西有個夏家店下層文化,距今有四千年,也就是與中原的夏朝是同一時代。根據出土的陶器類型與數量,制陶業在當時已經是一個具有較高技術水平和工藝水平的重要部門。研究者對出土文物的研究發現,夏家店下層文化的陶器製法有泥圈套接法,輪製法,模製法三種。這個時期已經算是制陶的成熟期了,最開始,人類制陶就是用手捏,捏成個能裝東西的形狀也就對付著用了。

泥圈套接法著名考古學家張忠培先生最早著重提出來的,這種製造陶器遼寧地區是相當普遍,應該傳承自紅山文化。根據張忠培先生的介紹,泥圈套接法,就是先根據不同的器形和同一器形的不同部位預製成泥圈。器身部的泥圈,其下有外茬口,其上有內茬口;口沿部位的泥圈則只有向下的外茬口;器底則只有向上的內茬口。待泥圈和器底稍干後,由下至上套接,在套接的地方,內外塗抹陶泥,使之結合牢實。

輪製法是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的用陶輪加工陶器的方法。輪製法的出現,不僅增加了陶器的生產數量,而且提高了質量,時至今日依然使用著。陶輪也稱為陶車,是一個固定在矗立的短軸上的圓盤。加工陶坯時,把合好的泥料放在轉動的輪盤上,藉助陶輪旋轉的力量,用手掏料,以提拉的手法製成陶坯。輪製法製成的陶器,器壁厚薄均勻、造型規整、器表面往往留下密集的輪紋,器底留下線割的偏心紋。

模製法就是將泥料填入模子,製成陶坯,待半干時取出。這種方法直到春秋戰國時期,在遼寧燕文化遺存中還有發現。

在進入青銅時代以後,各種制陶的方法就逐步為輪製法所取代了。


推薦閱讀:

學考古有前途嗎?
如果博物館裡的文物都復活了,會是什麼樣的場景?
秦始皇兵馬俑為什麼每個都不一樣?
國寶大克鼎內的290字銘文,記載了怎樣的一個故事?
考古隊員到底用什麼防晒?

TAG:陶器 | 文化 | 歷史 | 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