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古代的人一端茶杯就表示送客?


「客官,來了,請喝茶」,先將茶上起,客人請上座,今天有書君聊聊「端茶送客」這件事兒。

端茶送客最早源於官場。——一巡茶

官場上等級制度森嚴,講究禮儀規矩是最基本的為官之道。

清朝時,下級拜見上級,上級都會叫人奉茶,這是待客之道。下屬呢,不能真的拿起來就喝,應該在落坐之後,等上級做出擺手請茶的姿勢後,上級先嘗一口之後,才會喝茶。

如果上級覺得與下屬無話可聊了,不好直言就會端起茶碗抿那麼一下,或者舉起茶碗裝作喝茶的樣子,以示意下級該走了。

話說清朝一新上任的縣令,也是在這樣一個知了都喊熱的夏天,在去拜見上司巡撫大人時,因持扇驅涼已成習慣,天氣也實在太熱,故不捨得放下手中的扇子。唉,也活該這位縣令倒霉,如此大大咧咧真不是時候,捨不得扇子,卻「舍」了烏紗帽。

在古代是不能拿扇子進入衙門的,這位巡撫又非常注重禮節,還沒等這位縣令落座,就將旁邊的茶碗慢慢端起來了,當然神情肯定不悅。兩邊隨從看到了,高喊「送客」。

可憐這位新上任的縣令沒多久就因其他原因被罷免了,看來這禮節不可不知。這第一印象還真是馬虎不得。

到了如今,知書達禮,懂得必要的禮節仍然十分重要。很多大學生面試就輸在了細節,不良的習慣反映了一個人的修養,也難怪現在上崗面試是一道必須要過的坎兒。

上行下效,當官場流行一段時間後,端茶送客就沿襲到民間。——二巡茶

現在有些講究的人家,還是如此。

有的主人很含蓄,不會說什麼,但會做出動作。

前幾年,跟隨朋友到福建一大戶人家做客。主人泡茶很講究,說什麼茶葉配什麼壺,我一馬大哈什麼都不記得了。

就記得那個喝茶的小杯太小了,不夠我一口喝。又不好意思說要大杯子,喝了一杯還要第二杯,喝了二杯還要第三杯,喝了三杯還想要,無奈茶壺太精緻小巧,裡面的茶沒有這多了。

朋友見狀趕緊將我拉出來,告辭離開。告訴我,茶是用來品的,不像你這樣喝的。你沒看見主人在喝第三杯時,右手的中指無名指和小指頭一起向外么?意思是喝完了這杯就走人,不能再喝了。如果是向內的,就可留下再喝一輪。

朋友的話讓我一楞一楞的,原來喝茶不是用來解渴的。

這種「端茶送客」的方式於我們普通百姓仍有借鑒意義。——三巡茶

無論是親戚還是朋友,當主人給你倒了茶,不是自覺主動給你倒茶,而是問你還要不要添茶時,你就應該明白,是時候該離開了。當主人頻繁看時間也是一種潛在送客的方式。這種含蓄的表達方式不可不知,尤其是很講究的大戶人家,更要注重禮節。

在茶禮儀還是酒禮儀上,有書君都遇到過尷尬,好在人家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沒有將我這小老百姓放心上,有一定的修養和涵養,給了我很大的包容。有一次,在酒桌上,還幫我解了圍呢!要不然,真是糗到家了!

中國的茶文化和酒文化一樣,淵遠流長,要學的還有很多,有些禮節還是知道的好,免得和有書君一樣,鬧了笑話還不自知。好了,今天就聊到此,茶已過三巡,「端茶 送客」!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複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義芳君說茶 | 每日原創深度精彩茶說,告訴你一個真實茶世界!

我國自古就是文明禮儀之邦,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都體現了禮儀之道。茶是中華文明禮儀的載體之一,喝茶既可以是迎賓,也可以是送客。

喝茶迎賓,這點自不必多說,自古就有「寒夜客來茶當酒」的美談。

今天就說說這「端茶送客」,其實就是主人「下逐客令」了,暗示客人該走了。客人知趣的話,就會自己主動離開,從而避免了雙方的尷尬,讓雙方非常有體面地結束會面。

古人文雅至此,連送客都不好直接說出口,而是通過這種約定俗成的禮儀來作提醒。

可見,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比今天,雖然一般人下逐客令,並不會明說,但總得挖空心思找各種借口、理由來搪塞客人,那可真是好太多了。畢竟這是一種當時人們都認可、並遵守的往來禮儀。

可惜,這樣實用又富有文化意趣的禮儀,如今早已消亡,如同古人見面或告別時的「作揖」,現在我們只能在電視劇上看到演員們演繹了。

這種禮儀源自宋代的「點湯送客」,在清代乃至民國時期,尤為常見,是當時社會文化的一種體現。

那為什麼那時候的古人喜歡用這種方式來送客呢?

一是,在物質較為匱乏、通訊落後的舊社會裡,人們的信息交流並不那麼順暢,作為社會約定俗稱的禮儀,它並不會因為受外來文化的影響而立即作出改變,而是作為相對固定的慣例,被人們所遵守。

二是,作為傳統儒家精神的一種文化表現,它在人們心中的影響根深蒂固。人們一般不會選擇直接拒絕別人,而是在這富有儀式感的環節設計中,彼此心領神會,心照不宣,讓雙方留有顏面。

簡介 | 義芳君,國家級評茶師、原創茶文化自媒體人。一起聊品茶 | 聊文化 | 聊生活 | 聊健康。喜歡就關注,有用就分享,轉載請務必保留出處!


端茶送客,在最近大火的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中曾數次體現出來。

如周穎派小江去寶豐隆勸說秦掌柜不要拆借銀兩給沈四海那一集,秦掌柜表示不能不幫,然後就把茶杯端起來,夥計直接高喊「送客」,小江只好無奈起身。還有杜明禮上門要錢,與沈四海話不投機,沈四海懶得再跟杜明禮說話,直接端茶,儘管杜明禮恨得牙根直癢,但最終還是無奈離去。

可見,「端茶送客」這一慣例,在古代官場或生意場上是比較盛行的,其表達的意思大致有三種,一是來客相見,僕役獻茶,主人認為事情談完了,沒有再繼續下去的必要,便端起茶杯暗示,僕役高喊「送客!」客人自覺告辭,這一種應該說比較通行,無礙來客顏面。二是主人對來客心生反感,想儘快結束這次訪談,但又不便直說,恐傷及面子,只好採用這種方式,這時候就得看來客心中有沒有數了。三是話不投機,就像沈四海對杜明禮那種,約等於下逐客令,暗含的意思是「你趕快滾吧」,只是沒用嘴說出來。

那麼,為什麼古人端茶就表示送客呢?

《人間詞話》的作者王國維在《茶湯遣客之俗》中曾有這樣一段描述:「今世官場,客至設茶而不飯,至主人延客茶,則僕從一聲呼送客矣,此風自宋已然,但用湯不用茶耳。」可見,這種習俗自宋代就已經有了,具體來說,應是從宋朝的「點湯逐客」演化而來。

那麼點湯又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過去古人待客有一常禮,就是說客人來了先喝茶,飲完茶以後再喝湯,後來一步步演變,客人來了先喝茶,走的時候再喝湯,這個湯一般用甘香藥材熬制而成。(上述文字在宋人朱或《萍洲可談》中有記載,原文「今世俗客至則啜茶,去則啜湯。湯取藥材甘香者屑之,或溫或涼,未有不用甘草者,此俗遍天下。")

從上可以看出,"點湯"原為"客辭敬湯"的一個禮俗,到後來卻被人引用作為"文明逐客"的手段。魏泰的《愛軒筆錄》中提到過這樣一個典故:宋時有一個叫胡枚的吏部官員,被調到陝西興元去做知府,因家貧路遠,無力赴任,說白了就是他不想去,那怎麼辦呢,於是便去求見樞密院長官陳升之,想通融一下,可誰知陳升之既不給通融,也不願聽他陳訴,立即點湯,前面講了,湯是客人走時才喝的,那麼陳升之這個意思再明確不過,湯都上來了,你該走了。於是,"枚得湯,三奠於地而辭去",意思是說胡枚接湯後沒有喝,而是把它潑在地下忿忿離去,看來,這個胡枚還是有點骨氣的。

中國的茶文化博大精深,由此也可略見一斑。


喝茶是我們國人一種非常常見的現象,而且傳承已久,如今也有各地的名茶,多如牛毛!

茶的產生雖說眾說紛紜,但據西漢·王褒《僮約》記載「舍中有客。提壺行酤。汲水作哺。滌杯整案。……烹茶盡具。……上至江州。下到煎主。為府椽求用錢。推紡惡敗。傻索綿亭。買席往來都洛。當為婦女求脂澤。販於小市。歸都擔枲。轉出旁蹉。牽牛販鵝。武陽買茶。楊氏池中擔荷。往來市聚。慎護奸偷。」 這裡所講的「烹荼進具」,「武陽買荼」,按照古字簡化的解釋,荼即茶。由此可知,茶已成為當時社會飲食的一環,且為待客以禮的珍稀之物。

關於茶,我們都知道茶聖陸羽,寫了一本茶經,將古人飲茶之道詳細盡數,至今仍被奉為經典,而且飲茶在中外交流中也是有著重要地位的,在各國再來上傳中茶都是重要的貿易必備品之一。

茶不僅是自己喝的也是待客之用的,也就是古人交際的種方式,古人除了喝酒還是比較喜歡愛喝茶的。據《爾雅·釋木》記載:『檟,苦茶。』蔎,香草也,茶含香,故名蔎。茗荈,皆茶之晚采者也。茗又為茶之別稱有香茗之說。茶之用,非單功於葯食,亦為款客之上需也。」有一首詩《客來》:「客來正月九,庭迸鵝黃柳。對坐細論文,烹茶香勝酒。」說的也是待客之道。

但是為什麼端茶的意思是送客呢?

相傳「端茶送客」之俗始於宋朝興於清朝。 據王國維《茶湯遣客之俗》載:「今世官場,客至設茶而不飯,至主人延客茶,則僕從一聲呼送客矣,此風自宋已然,但用湯不用茶耳。」說的就是宋朝就有這樣的先例。同樣,在薛瑞兆《元雜劇中的「點湯」》中,亦論及宋代情景,認為:「設茶點湯的禮節盛行於宋,併流傳到北方的遼金,只是次序更改為『先湯後茶』,這也許是清代端茶送客的緣由。根據 朱德裳《三十年見聞錄》記載:「下屬拜見上司,須上司舉手口稱『請茶』,並由上司先飲,下屬方能端茶品飲。倘若上司僅端茶而不飲時,即暗示『逐客令』,侍者隨呼『送客』聲。」

所以如今喝茶之禮,多沿習清朝以來的習慣,所以端茶送客延續下來並不奇怪,特別是在名茶產區,多有喝茶之風,此禮更不可廢,如果不懂的話就失禮了,當然如果是小輩情有可原,如果是在一些商務或者上下級的關係中,往往就會把事情辦砸了,所以一定要明白其中含義。


我是河南的,在我們這塊,在吃宴席的時候,最後一個菜他肯定是雞蛋湯,我們戲稱為是滾蛋湯。。。。。大家一看到上這個菜之後,隨便吃吃就走人了。前段時間還發生過一件事情。酒店新來的酒店經理,不懂規矩在酒宴中旬就上雞蛋湯上去了,後幾個菜的時候發現人全他媽跑了光了。


這個我自己倒深有體會。我開門市,經常會有些客戶或者朋友坐下來玩。而我是個時間觀念很強的人,最怕聊天。不過有些人確實太閑,一坐下就沒走的意思。做為主人又不可能不沏茶,這樣,我一般給他們添了第二次水之後就不會再添了。接下來我故意沉默幾秒鐘,然後突然會說:「哦,我再給你倒杯水吧?」是用一種問話的口氣說的。通常這很管用,他們會下意識地起身說:「不用了,我還有事,改天再聊吧!」

這裡面包含了兩層暗示,第一,我故意沉默那幾秒鐘表示主人不想說話了;第二,客人心裡也領悟到,倘若我真心留客,不用刻意問也會主動繼續倒茶的。所以這時候稍為識趣的人就會主動告辭了。歸根結底,喝茶不比喝酒,在一起喝茶的人關係通常還比較生疏,有一定的距離感,互相都保持了一種矜持的姿態,倘若再輔以刻意的動作和語言暗示,自然就變成了一種禮貌送客的信號了。


一般待客的時候,如果不是很親密的人,那麼一定不是閑聊,而是有什麼事情要商討。當事情已經商討完畢的時候,其實雙方已經沒有什麼話說了。這時候如果主人不願意在扯下去,但又不能直接轟客人走,這時候,把茶杯讓一讓,表明上是客氣,實際上是告訴客人,咱倆沒什麼話說了,只能扯扯茶水了。這時候,客人如果明白意思的話,也就走了。

這樣做,雙方實際都保持住了體面。


哦,人走茶涼嘛,也可以反過來說茶涼人走,客人來了按照禮數要先上茶,古代有個說法叫一盞茶的功夫,是個時間概念,大概是十五到二十分鐘左右,來聊天談事情一般差不多也談完了,古代人不像現代人一樣去別人家裡一坐就是一整天或者好幾個小時,規矩比較多,留飯的事情也很少,所以大致上都是一杯茶的時間就會走人!

估計會有人說這是胡說八道,咱們舉個例子簡單說一下,古代人對禮教方面很嚴格,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去別人家裡,有些時候女眷都不方便出來,去的人自然也不會長時間呆著,這個例子只是其中一點!

為啥舉古代人來說,因為這句話就是從古代傳過來的,端茶送客就是這麼一回事,上面有個朋友也已經說的很清楚,喝茶第一杯茶就象徵性的喝一喝,續杯一般就不喝了,而且茶冷一般都很識趣的自己就會起身告辭了,只有那些不識趣的才會被主人端茶送客,所以端茶送客自古以來都帶有一些不太友好的意思!


我認為端茶送客是慢慢演變而來,端的是茶壺而非茶杯,客人坐的久了,杯中茶水或者不滿,或者已涼,主人端起茶壺給客人續水,最初應該是真誠的,客人此時若有意告辭,便會禮貌拒主人盛情並起身告辭,主人也會順勢放下茶壺送客,不是有人走茶涼的說法嗎,其實也是人之常情


推薦閱讀:

楊修乃三國奇才,為何死在曹操的刀下?
【雜談】一萬粉有感
中國人取洋名和人名結構內涵的變化
出走台灣-台南巷弄總集了那些美好的舊時光
歷史上紀曉嵐最後竟最後被流放烏魯木齊

TAG:文化 | 歷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