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菜可以看作是北方菜系的源頭嗎?


魯菜可以看作是北方菜系的源頭,這點估計是不存在爭議的,在目前公認的四大菜系、八大菜系,還是十二大菜系除了魯菜之外,沒有任何北方菜系。

魯菜是山東風味的簡稱,素有北方菜系代表之稱。山東地處黃河下游符合古代先民群居的必要條件,所以魯菜屬於黃河下游飲食文化圈。黃河下游地區飲食文化圈大致包括山東以及晉、豫、冀、皖、蘇部分地區,主要依託現今的山東省。古以太行山以東地區為山東,春秋時代這裡曾為齊國、魯國所在地,故又稱齊魯。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是這一地區史前文化的光輝文明。三代時期主要是燦爛的齊魯文化。春秋戰國時代曾形成以魯國為核心的黃河下游文化圈。在中國文化發展的前期,這一地區處於中國文化主軸的東部。在後期,雖然中國的經濟、文化重心已轉移到江浙地區,但是政治中心卻在此時北上燕趙,因而作為聯繫南北的大運河在齊魯境內的貫穿,不僅促進了齊魯文化的繼續發展,而且加強了中國南北文化的相互交流。近代以來,隨著鐵路的修築,沿海港埠的開放,這一地區又在厚重的傳統文化的背景上,增添了現代文明的艷亮光彩。

早在兩漢時,這裡就是興「女工之業」、「頗有桑麻之業」、「通魚鹽之利」,富者「其俗彌侈」,下民「俗儉嗇」,「愛財,趨商賈」的農、工、商並作的文化發達的地區。爾後,這裡絕大部分地區倚重農業,近海之區仰賴魚鹽,城邑和近運河驛道之民業商者較多。由於人口的累代繁衍,人稠地窄,民艱於耕,故廣大農民多是「俗勤耕作」,「簡樸、務稼稿」,「民多勤儉力農」,「負山而居者,守桑麻之業,其餘瘠土,亦勤於蔬」,「土瘠民勞,習尚儉素」,「百姓務稼稿,有垂白不涉公庭者」。

總之,凡是「不通商賈」之地多「風俗儉樸」。凡「農居六七,賈居一二」之處則「婚姻稱家,派嘗燕會,奢儉得中」。許多地區因「物產不繁,無艷供驕縱之資」,民多「篤忠勤」、「敦本業」,中平之區的普通百姓則是「四民有常業,六禮有常儀,歲時有常節,寧朴無華,寧儉無奢」。人們信奉的是「勤者生財之道,儉者用財之節」的守業持家原則。商業都會往往「俗近奢華」。普通百姓以五穀雜糧、尋常菜蔬為主副食,味喜五辛,習尚海產,俗尚儉樸之食。清中葉以後,由於人口繁盛,民更艱於食,高產的玉*薯在農民口糧中占較大比重。

就山東省而言,以主食的不同大人劃分為兩個區:膠濟鐵路以南,從濟南南下的津浦鐵路以東,是以吃煎餅為主的地區;其餘地方大都以吃玉米餅子為主。煎餅是用:谷雜糧製成的。上乘的煎餅,用七分小米、三分黃豆磨漿製成。此外各色糧食,包括鮮地瓜組、青玉米粒等幾乎無不可作煎餅的原料。煎餅不易變質,農家主婦常於得閑時攤制很多,摺疊保存,食用時取出卷蔥扶醬,稍佐小菜,加上熱水一壺即可成餐,實為山東人飲食簡樸的典型。

在玉米傳魯之前,現以吃玉米餅子為主的地區的人們是以吃米飯為主的,那時農家上等飯為大米飯,中等飯是小米乾飯,一般貧苦農民吃的是粗櫪的穆(can慘)子米飯。後來,隨著玉米的廣泛種植,人們不斷總結吃玉米的方法,做出現在這種玉米面加豆面的玉米餅子,香甜可口,備受歡迎,漸次普及,竟把陪伴農家數千年的穆子米排擠到絕種的境地。到19世紀四五十年代,玉米餅子發展到極感時期,「三畝地,一頭驢,吃著餅子就著魚」,成了公眾承認的小康之家的寫照。

餅子畢竟是粗食,與之相伴的副食大都具有刺激性。大蔥蘸醬,成菜炒辣椒,在沿海則蝦醬、魚醬之類,就成了與大餅子相配的「就頭」,正如俗語所謂「臭魚爛蝦,下飯的冤家」。除了煎餅與玉米餅子之外,用小麥麵粉製成的饅頭、花捲、包子、餃子、火燒、餅、麵條,以及用大米、高梁製成的飯、粥、糊等也是人們的日常食品。

漁民的飲食則別有風味,出海打魚,在船上就餐,以熬魚為主。船上美餐有「刀魚喂兒面」、「蜓紀(ting ba廷巴)過水麵」等,可謂無魚不成飯。島里人趕海,常常隨身帶一塊玉米餅子,從難石上打取海蠣子的時候,現場就著餅子吃生鮮蠣肉。沿海地區的海鮮菜、沿湖地帶的淡水魚蝦菜、內陸地區的畜禽菜均頗具特色,烹調上以爆炒見長,味型以成鮮取勝。


山東古稱齊魯,是中華民族族群構成時期的發源地之一。史前時期的仰韶文化、東夷文化、大汶口文化的沉積,夏、商、周三代的興盛,以及齊魯文化的縱橫捭闔,使得魯菜飲食文化區獲得了顯著的發展,並且因此在眾多飲食文化區域中影響最大。這裡不僅有陸地上幾乎所有的五穀蔬菜,也有內陸極為匱乏的魚鹽及山珍海味,可謂是水陸雜陳。豐富的原料物產、發達的銅鐵冶煉記述和城市商業文化的優勢,更兼通達輻輳的交通往來,使得以齊魯文化為重心的黃河下游廣大地區成為重要的民俗文化和飲食文化的發達地區,以至於「鄒魯之風」成為中國各區域民俗以及飲食文化的參照物。

山東魯菜文化大約可分為古運河文化飲食區、齊魯文化飲食區、海洋文化飲食區。古運河文化飲食區北連北京,南通蘇杭,與秦晉飲食文化相連,並彼此融合;齊魯文化飲食區主要受海洋和運河的影響,並以運河為紐帶向外輻射。

其實魯菜文化中融合了齊地飲食文化的特色,比如齊地的奢侈和開放的思想,使其飲食形成了注重內容、講究味道的獨特風格,之後隨著齊魯之風漸漸融合,形成了魯菜的重味、講和、守正的傳統風格,並隨著運河的延伸散播。

魯菜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位居中國八大菜系之首,曾對中國北方菜系產生深遠的影響,但是由於北方各地自然環境的差異以及物產民俗的不同,各地的菜系亦有自己的源頭和特點。

Cola


謝謝頭條美食的邀請!

當然了,毋庸置疑!

什麼是源頭,就是事物的本源,源,是本源的意思,頭就是首的意思。

魯菜是四大,乃至八大菜系之首。而且是八大菜系中唯一象徵北方的菜系。這與魯菜的歷史發展和人文地貌是分不開的。

發展歷史

魯菜歷史悠久,早在2500年前的春秋時期儒家學派就奠定了基礎,而且當時儒家學派創始人即為魯國人。所以為魯菜奠定了紮實、雄厚的基礎,以致到明清時期達到最高峰,都知道一幫山東廚子進入皇宮御膳房,一時間壟斷了北京市場,後還因一部分闖關東的移民將魯菜傳播與影響到了很多北方地區。成為了北方菜的代表。

從官到民的普及

魯菜的發展從官到百姓,從高大上到親民無不體現著魯菜獨特的風格。從以前皇帝和官才可以吃到的菜發展到現如今大街小巷各個小飯店以及百姓都可以隨便拿來操作上桌的菜系真的是非常的廣泛。比如,油燜大蝦、糖醋裡脊、蔥燒海參、木須肉、拔絲山藥、(土豆、蘋果)等等,這些菜名已經非常熟悉的帖在了百姓家。

人文地理

山東是人口大省,位於黃河中下游,地理狀況綜合,省內彙集有河、湖、丘陵、平原以及大海。所以不光佔據人口,而且物質資源豐富。蔬菜、水果、畜禽、海鮮、河鮮、干制菌珍品,樣樣都有。所以為菜系的製作解決了因食材短缺的問題。由於食材品種多樣,所以也就奠定了魯菜的品種花樣多。

為此,魯菜成了北方家喻戶曉的菜系。在我們這邊,連小孩子都知道要的吃糖醋鯉魚、糖醋裡脊。這說明了什麼,說明了根深蒂固!

中國地大物博,雖然北方還有很多地區操守著各自的地方吃法,但是都不成系,唯有魯菜獨可成名。

北方菜系的源頭在哪裡啊---在山東,大家肯定會異口同聲!


推薦閱讀:

TAG:美食 | 中餐 | 魯菜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