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彗星和流星體之間的差別是什麼?
在行星際有很多繞太陽獨立公轉的小天體,除已發現的小行星和彗星之外,其餘的統稱「流 星體」。流星體的質量一般都比較小,大多數流星體只是很小的固體顆粒。呈自由、單個繞太陽公轉。當它們運行經過地球附近時,受地球引力的影響,就會高速闖入地球大氣。跟大氣摩擦而把動能轉化為熱能,使流星體燃燒發光,呈現為「流星」現象。這就是人們有時會看到一道亮光劃破夜空,飛馳而去。它是無序且無規則。流星體如果落到地面則成為隕石。
據天文學家觀測研究,約90%以上流是體來自彗星母體。彗星在運動中不僅不斷散失質量,而且彗核也會分裂成幾塊,甚至全瓦解的情況也常見到,如比拉彗星,周期為6.6年,1852年這一彗星又一次回歸,但彼此間的距離更大了,以後的兩個周期都沒有看到它們,在第三個周期的1872年11月27日夜晚,在彗星軌道與地球軌道相交的地方,天空出現了一場大流星雨,顯然這些流星群是比拉彗星瓦解的物質。此外,也有小部分是小行星碎屑,所以在很小的彗星及小行星跟大的流星體之間並沒有嚴格界限,只是傳統習慣的稱呼不同而已。從觀測資料已經證實,獵戶座、寶瓶座流星雨與哈雷彗星有關,英仙座流星雨與斯威夫特-塔特爾彗星有關,仙女座流星雨與比拉彗星有關,獅子座流星雨與坦布爾塔特爾彗星有關等。
由於其質量小,演化慢,小天體仍保持太陽系形成初期的原始狀態,因此,隕石像地球上的甲骨文一樣,是太陽系的考古樣本。通過隕星內放射性物質相對含量的測定,可以推算出隕星的年齡,測定隕石的年齡對太陽系演化的年代學研究有重要意義。
例如根據分析和計算,認為太陽星雲開始凝聚的時間是距今47億年前,太陽系各類隕石凝結的年齡大約是45億~46億年,這也可以作為太陽系各行星形成的年齡。100多年來,運用現代的
科學方法,對隕星開展了多學科的研究,獲得了大量的新資料, 從而有力地促進了太陽系起源和演化的研究。例如,通過隕星分析可以研究太陽系形成初期的元素組成情況,可以得知一些行星、月球和某些隕星形成的溫度等。隕石中有機化合物的發現說明在地球形成之前,已經有一些構成生命物質的鏈條,為探索生命前期的化學演化進程開拓新的前景。
太陽系是以太陽為中心,包括八大行星、已發現的五顆矮行星、173顆已知的衛星,以及包括小行星、彗星和流星體的太陽系小天體。小行星、彗星和流星體都是太陽系小天體,那麼它們之間的差別是什麼呢?
在太陽系小天體中,數量最多的就是小行星了。關於小行星,我們可以通過比較其與行星和矮行星的區別來了解。行星,是指太陽系中滿足三個條件的天體:第一,有足夠的質量使其自身的形狀流體靜力平衡狀態,也就是近於圓形的形狀;第二,有能力清空鄰近軌道的小天體;第三,圍繞太陽公轉。如果一個天體不滿足第二個條件,但滿足其他兩個條件,那麼這個天體就是矮行星。如果一個天體只滿足第三個條件,而其他兩個條件都不滿足,那麼它就是一個小行星。
以上是廣義的小行星定義,按照這個定義,彗星和流星體就都屬於小行星了。但是,一般來說,我們還是不這麼認為的,它們還是各自獨立的分類。
在太陽系小天體中,有一類天體非常靠近地球的公轉軌道,這類天體被稱為近地天體。在近地天體中,直徑小於50米的天體是流星體,更大的就是小行星了。而在其他小天體中,流星體與小行星的分界點要小一些,英國皇家天文學會認為這個分界點為10米,而且流星體直徑的下限為100微米。總得來說,流星體比小行星要小,而比流星體還小的,則被稱為星際塵埃。
小行星是一些大的石塊狀天體,其尺度從若干米到若干千米;其成分既有石質的,也有鐵-鎳質的,其中還可能包含一些富含碳的混合物——在分類上稱為碳質球粒體。大部分撞到地球上的小行星體看來都來自於小行星帶,由於它們相互之間的碰撞或者受到遠處木星和火星運動的影響,其軌道發生了攝動。
彗星是一些尺度為千米量級的大天體,富含冰,冰內還嵌有許多塵埃粒子、礫岩和小石塊。當那些冰蒸發時,就生
成彗尾,我們看到時就是彗星了。彗星把塵埃粒子、石塊碎片留在軌道上。而地球在作軌道運行時可能會不時地穿越其間,碰上它們。當這些粒子和碎片撞上地球時,我們看到的就是流星雨。流星體是一些小石塊,其尺度小至微米,最大的可能達到米級:它們在大氣中閃亮顯現之後,就撞到了地球上。流星體有可能是小行星體在相互碰撞後留下的碎片,也可能是彗星的石質小塊:還可能是行星際空間45億年來從未被彗星體、大行星或小行星俘獲的物質。流星體是一種小物體,通常小如石子甚至砂粒,當它們進入大氣層時就會燃燒殆盡。也有一些1英尺(約30厘米)或更大尺度的流星體有可能一直到達地面,當人們找到它的殘存碎片時,就稱之為隕石。
首先,從材質上看,小行星和流星屬於石質或金屬質的,彗星是冰質的,所以只有彗星有氣態拖尾;其次,從空間來看,小行星軌道大多位於小行星帶和柯伊伯帶,彗星大多來自柯伊伯帶,流星就比較雜亂了,也談不上什麼軌道,小行星帶的小行星撞擊破碎,碎片就有可能進入地球大氣層成為流星。或者本身就是個遊盪碎片,受到偶爾的擾動來到了地月系統進入了大氣層。
在寒冷的柯伊伯帶,有很多的大冰球圍繞著太陽運行,但是不是每一個都會成為彗星,因為他們一直離太陽太遙遠了,沒有足夠能量讓他們蒸發。但是一旦收到某種擾動改變了原來的軌道,形成了大橢圓軌道,在近日點附近能夠吸收足夠的熱量,他就成為了彗星!第三是對地球的危害。他們都能危及地球的安全,也就是說小行星和彗星都有成為巨大流星的潛質,但是恐怖程度卻不可同日而語!足夠大的小行星和彗星都能摧毀地球上所有生命的能力!所以我們還是祈禱吧,看看流星雨就可以了,讓彗星和小行星離我們遠一點,我們可以去找他們玩,他們可千萬別來找我們玩?????
推薦閱讀:
※歷史上記載的小行星撞擊地球,或者彗星隕落後伴隨發生過什麼重大歷史事件嗎?
※宇宙大爆炸理論宇宙是在不斷擴張的,根據萬有引力定律,是否有一天,宇宙會開始收縮?
※假如大氣全部逃逸到宇宙中,那麼宇宙將不再真空,會逐漸適合人類生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