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到1234年,面對滅掉了金朝的蒙古大軍,你應該如何做才能避免南宋的滅亡?


其實南宋在蒙古崛起、金朝衰落之際就已經開始了對之後命運的思考,除了政府方面的權臣之外,南宋朝廷的眾多大臣、太學生對關於宋金、宋蒙之間和與戰的各種言論紛多雜亂,只要從《續資治通鑒》、《宋史全文》稍微翻一下這幾年的資料,就能夠看到許多內容。

蒙古雖然並非現在人喜歡吹的那麼神乎其神,但蒙軍在當時的攻勢確實是極其兇猛。我們知道,南宋的防禦體系,從東到西,是有著一個著名的名詞:常山蛇勢。關於這個形勢,早在南宋高宗的建炎三年(1129年),官員汪若海就曾經做過很詳細的一個解釋:

天下者,常山蛇勢也。秦、蜀為首,東南為尾,中原為脊,今以東南為首,安能起天下之脊哉?將圖恢復,必在川、 陝。

汪若海將當時南宋的局勢比作「常山蛇」的一種陣勢,陝西、四川等西部疆土是頭,東南地區是尾巴,而尚未全失的中原地區則是脊背(中部)。所以要成就中興大業,四川、陝地區至關重要。南宋自建立以來就有四川撐起南宋政權半邊天的說法。而自從1227年開始,到1234年以後,蒙古對於南宋川陝地區的侵略愈發嚴重。四川這個曾經支撐起南宋天下的富庶之地,變成了白骨累累的人間地獄。南宋發現,自己在這之後所掌握的「四川」,其實僅有東南部的重慶府等地,還不及此前的二分之一,並且殘破、貧窮不堪。所幸的是,在孟珙、余玠、呂文德、劉整(後來的叛變另當別論)等一批名將的支撐下,在長江上游的這一地區,宋軍憑藉山城防禦、水軍優勢(這裡可以自查重慶之戰呂文德所率水軍的作用)屢次擊退蒙軍。我們熟知的釣魚城之戰就是發生在眾多山城的一座城池中。宋軍在此地區的防禦,大體上阻止了蒙軍沿著長江溯流而上威脅南宋腹地江南地區以及直搗虛弱的湖南、兩廣的步伐。

上面說的是在四川,而在最東部的淮河、長江下游一帶,宋軍有著的防淮、防江策略,因為兩淮地區距離南宋都城臨安府最近,加上此地河網密布、不適宜騎兵進攻,大大發揮了南宋水軍的優勢,從而使得蒙軍對此地的侵擾反倒更少。南宋應該採取的防禦策略,其實當時也大體做到了,就是用水軍阻擊,重兵屯守,兵農合一。不過兩淮地區並非蒙軍主攻的戰場,所以也談不上有著多麼可發揮的地方。

京湖地區才是最著名的戰場,而在這個戰場上,趙方、趙葵、扈再興、孟宗政、孟珙等人相繼成就了傑出的功績。京湖最重要的城市襄陽經過岳飛的經營近百年,城堅溝深,兵糧充足。宋軍在一次兵變丟失襄陽後又再次收復襄陽,蒙古後來使用了「回回炮」等武器猛攻襄陽,最終使其力竭投降。如果宋軍在此地除了強大的水軍外,也研製出一種類似克制「回回炮」之類的攻城武器的防禦工具,那會不會更有效用呢?當然,如果真能推廣使用,我想四川、京湖、兩淮三大戰區恐怕都能用得上。

在「端平入洛」這一草率的軍事行動失敗後,南宋朝廷便在和、戰、守三個策略中搖擺不定,其中一直在實施的,其實是「以守為戰」。而縱觀南宋的防禦方法,除了水軍優勢、山城防禦、三層藩籬(孟珙提出的三層防守策略,只是並未真正使用)之外,我們可以在杜杲對抗蒙軍的廬州之戰、安豐之戰中找到許多方法,例如弓弩的改進(南宋已經有神臂弓、克敵弓等等,可以說在這一方面非常先進)、反擊蒙軍大炮的炮樓(這裡的「炮」究竟是有多少威力我不是很清楚),這些都未嘗不是方法。單從回答提問的軍事角度來說,似乎可以供參考。但說到底,南宋朝廷還是應該走厲兵秣馬、更化新政、拔擢人才、發展經濟及農業生產等等方面的各種舉措,或許才能延緩(我不敢說是避免)滅亡的悲劇。


蒙古滅亡金朝後,在北方對南宋的威脅遠大於金朝,不管是軍事實力還是戰略態勢,南宋都無還手之力。蒙元滅南宋其實改變了金朝對南宋進攻的策略,金朝一般都是從江淮進攻南宋下文以東線表達,而蒙元一開始是從四川為突破口雲南為輔的西線進攻。其實蒙元從這個戰略進攻,南宋就註定不可能戰勝了。下文我小小分析一下。

金朝從東線進攻註定是失敗的,雖然這是一條最直接的方式,但是確實最難取勝的方式。蘇浙一帶是南宋也是之前北宋的經濟支撐,加上優良的地勢條件,在江淮地區正面進攻南宋如果不能長江北岸取得大軍團的殲滅戰,將很難取勝。而蒙元從最西邊的四川進攻南宋,雖然前期沒能完全打敗宋軍,但是破壞了四川的經濟,使得南宋不得以從江浙一帶給四川輸血,使南宋的財政壓力大大加大,再者是南宋以絕對的劣勢面對蒙元的絕對優勢,加大了軍事力量的崩潰。

所以,南宋要想改變戰略劣勢,只能是從東線和沿海主動進攻蒙元。首先在金朝滅亡蒙元回撤時北方的真空期,迅速佔領並且鞏固山東,在山東部署水師控制渤海,利用海路威脅襲擾大都破壞渤海沿岸的經濟和軍事力量,將蒙元的主力調到河南河北地區,在江淮地區和蒙元展開拉鋸戰,如果能在山東和江淮殲滅大規模的蒙元有生力量,再佔領黃河以南的關東地區。我覺得這個應該是南宋不滅亡的最大作為了,關中和河北收復是很難的,滅亡西夏後,河西走廊和關中地區就融為一體,河北如果沒有山西作為策應也不可能久守,而山西多山,從河南攻取山西很難做到,一般都是從河北向東攻取山西,但是攻取河北應該是做不到,南宋的步兵在河北和蒙古騎兵作戰很難取勝;而且關中和北方經過連年作戰,不利於步兵補充給養,卻有利於騎兵作戰。


元朝將領認為滅宋的戰略重點是攻下漢水中游的襄陽城,由於蒙古軍隊沒有強大的水軍,所以遲遲未能攻下南宋的襄陽城,後來之所以能夠成功拿下襄陽城,除了訓練了一支強大的水軍以外,還使用了襄陽炮。

襄陽炮又名回回炮,是一種重力拋石機,中國人很早就發明了拋石機,拋石機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遠程投射武器,裝有巨石,可以破壞城牆,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但是中國古代的拋石機一直以來都是依靠人力拉拽的,殺傷力畢竟有限,公元12世紀之時,歐洲出現了重力拋石機,重力拋石機是依靠重物來投射武器的,重力拋石機的一端裝有重物,另一端裝有巨石,用人力先把裝有巨石的一端拉下,然後裝有重物的那一段會高高抬起,當突然放下裝有巨石的這一端時,裝有重物的那一端會在重力勢能的作用下迅速下沉,這個時候,巨石就會被拋出去,重力拋石機投射的巨石重量更大,投射的距離更遠。

(當時的蒙古騎兵)

蒙古人在西征的途中,知道了這種重力拋石機,後來,元世祖忽必烈派人到伊兒汗國尋找製造重力拋石機的工匠,公元1272年,工匠阿老瓦丁與亦思馬因等人為元朝成功製造出了回回炮,威力巨大,非傳統的拋石機所能比擬,在隨後的襄樊之戰中,元朝軍隊用回回炮猛攻襄陽城,將重達150斤重的巨石拋入襄陽城,一時之間,聲震如雷,宋軍驚恐不已,守城將士紛紛投降,回回炮因襄樊之戰而聞名,也被稱為襄陽炮,在隨後的潭州之戰、靜江之戰等戰役中,元朝軍隊也大量使用襄陽炮攻城,給宋軍造成了不小的傷亡。宋軍知道了襄陽炮的威力以後,也想仿製襄陽炮,但是時間有點晚了。

假如可以穿越到公元1234年,面對強大的蒙古軍隊,如何才能避免南宋不被滅亡呢?我覺得應該派人到中亞、西亞等地學習製造回回炮的技術,在軍隊中大量裝備這種重力拋石機,搶在元朝的前面製造出回回炮。

(元世祖忽必烈畫像)

襄樊之戰,元朝一方的主要將領是劉整、阿術和伯顏等人,劉整本是南宋的一員猛將,性格比較剛烈,為人桀驁不馴,遭到呂文德等人的排擠,劉整由於擔心被宋朝的將領殺害而被迫投降元朝,劉整投降元朝以後,為元世祖忽必烈出謀劃策,替元朝訓練水軍,使得元朝的水軍力量大為增強,元朝軍隊能夠取得襄樊之戰的勝利,並進而滅亡南宋,有賴於水軍力量的增強。

元朝軍隊取得襄樊之戰的勝利,一是有賴於水軍力量的增強,二是利用了回回炮,所以,假如可以穿越到公元1234年,除了要大量製造回回炮以外,還要安撫劉整,不能讓其投降元朝。

其實蒙古軍隊滅亡南宋主要不是依靠強大的騎兵,而是依靠水軍和回回炮。沒有了強大的水師力量,沒有製造出重力拋石機,元朝想要滅亡南宋就非常困難了。


面對強敵只有抵抗。

蒙古在中歐終止長子西征是由於蒙哥汗在四川釣魚城下為飛石擊斃,長子們已經得到磨練,眾人為爭奪權力撤軍。由於路途遙遠,以及朮赤後代在西方主持也就沒有了下回。

在中東,蒙古人力量薄弱,終於在野戰中被擊潰屠滅,達魯不花戰死。

在印度,氣候終止了蒙古人的腳步。

在中國,蒙古人是立志混一宇內的。開始是左中右三線包圍作戰,中期是東線中線兩線作戰,後期聽從降將建議從襄陽中路突破。中路防線是一個城市群:襄樊襄陽,後來被逐個擊破不是必然的。蒙古人善於野戰疏於攻城。在歐洲是金的工匠居功至偉,在中國是無計可施。蒙古汗殞命城下,在雲貴也是望山望寨興嘆,直到崖山海戰,雲貴也沒突破。在襄陽破城之前還有2000礦工,徒步沿水路攻破蒙古防線,支援守軍。蒙古人沒那麼神奇。

倘若有機會,應該:

1戰略上,擴大市舶司功能,商戰立國。

2戰術上,中路多置城寨,反覆拉鋸。形成類似長城的作用。相持很重要:契丹、金都是相持之後,鋒芒漸衰。蒙古也一樣,哪有長生之君長生之人?長運之國?

3稱臣。南宋的皇帝不止一次干過這碼子事。熬啊。後來的安南就是這麼乾的。


在我大宋殺了蒙古大汗蒙哥後,這忽必烈和啊力不哥爭汗位爭得頭破血流不可開交,讓原屬大蒙古國的朮赤後王封地、察合台後王封地、窩闊台後王封地和忽必烈之弟旭烈兀的封地取得事實上的獨立地位,分別成立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伊利汗國,讓他們這幫人彼此內訌,並散布謠言,製造混亂,讓他們鷸蚌相爭,再以錢財賄賂那些有異心的蒙古人,讓他們投靠我們。

實在不行,發布詔書,讓各地自行招兵買馬,下放權力,給武將充分信任,不惜一切也要阻敵。

另外堅壁清野,焦土抗敵,實行全民皆兵政策,修工事,建堡壘,毫不妥協地戰鬥。

集中全國尖端力量發展火器,騎兵在熱兵器面前根本沒有戰鬥力。

實力不濟就化整為零,潛伏到深山老林打游擊,待天下有變就振臂一呼,舉起王旗。

當然最後的退路就是讓水師枕戈待旦,後退台灣,伺機而動反攻大陸。

絕不自殺,絕不投降


南北分治,在中國歷史上並不罕見,從三國魏蜀吳開始,中原魏國與長江上游的蜀國和長江下游的吳國;再到東晉、南北朝,再到五代十國,宋與金元對峙,再到朱元璋從健康被罰,甚至清軍入關之後的南明小朝廷,即便是到了民國一樣也有北洋軍閥與孫中山民國政府的對立。而各種南北對峙的局面中,雖然總體上北強南弱,但也並非那麼絕對,別忘了還有朱元璋北伐定鼎中原呢。。。。

分析下這麼多次南北對峙,糾結在長江下游南京、杭州一帶,被搞死的概率很大。遠的如魏國幹掉蜀國之後沿江而下,吳國毫無還手之力;南宋在丟掉襄陽之後,也是一崩不可收;近的如南明小朝廷,即便沒有小朝廷瞎雞巴搞,南明也是秋後的螞蚱。。。當然,擁有一批不世出名將的朱元璋確實是個例外。

何故?長江下游包括南京、杭州,都是四戰之地,易攻難守。所以南北朝時有「守江必守淮」的說法,三國對峙時,孫權對於合肥耿耿於懷,東晉淝水之戰,北府兵也是在江北大破苻堅80萬大軍。

更重要的是,從襄陽、荊州到武漢這一段至關重要的戰略支點,再往上,如果能守好成都,南北分治可無憂矣。淝水之戰時,桓家在荊州的經營至關重要;而蒙元南侵時,最難啃的骨頭也恰好是在蜀川和荊襄兩個地方。

所以,以南宋當時的形勢分析,在偏安臨安,長江以北的戰略要地悉數放棄之後,要想保持兩岸分治的均勢,荊襄和川蜀是不容有失的戰略支點。

當然從戰略來說,蒙強宋弱,面對蒙古天下第一的騎兵軍團,實在沒有信心將戰火燒至長江以北或者中原地帶,除非等到徐達常遇春這樣一批不世出的天才猛將,加上蒙元自身的腐化,才有北伐成功的可能。

宋最可能採取的戰略,是穩守,甚至以空間換時間。首先遷都至荊襄(如果不安全,就南移至長沙、貴陽一帶),加強對荊襄和川蜀的影響力,盡量爭取時間(為什麼強調時間,後邊再講)。當然實戰中,忽必烈大軍先攻大理,包了南宋的後路,確實是個狠招,但實際上,從大理(雲貴)到川蜀、荊襄,長途跋涉,路途艱難,並不是特別有利於蒙元重兵集團的發揮,如果南宋遷都至荊襄、湘株潭一帶,相對加強下防守,忽必烈的這一手未見得一定奏效。

穩固好長江防線之後,也只是苟延殘喘而已,南宋能否續命,更重要的還是要熬時間。從成吉思汗、窩闊台到托雷、忽必烈,雖然黃金家族明主迭出,但人均壽命都並不長。成吉思汗65歲、窩闊台55歲、托雷39歲、拔都和貴由都是40多歲,就忽必烈活到70幾歲,但南宋滅亡之後15年,丫就歸天了。而且蒙元的君主選拔體制先天不足,前邊幾個大汗的交接無不伴隨著內部的戰爭和鬥爭,其實如果南宋再堅持十幾二十年,把忽必烈給熬死之後,蒙元後來的君主水平下降可就明顯了。南宋能熬的住,蒙元必然會內亂。

可惜啊,當時漢文明氣數已盡,命中注定有此一劫。。。。


游牧民族之所以強大源於有強大的首領 有了強大領導就有了向心力 就強一個野獸 一個野獸不可怕但如果一個馴獸師帶一群野獸那就很恐怖了匈奴王安提拉攻破君士坦丁打到萊茵河一度劍指羅馬可首領死後匈奴立馬滅亡 漢帝就很英明一個字拖 拖到匈奴首領死亡領導層分裂 有了這個內因才有霍去病和衛青狂追匈奴七百里 成吉思汗死後其嫡系也是立馬停止進攻成立了多個汗國劃分土地對宋朝來說如果聯合金國拖延還有勝算 當時的南宋有點像漢朝和匈奴的關係但金國以滅其局勢比漢朝嚴峻許多 所以不單單是和親這一計 要一方面和親求得暫時和平 一方面司敵備戰 蒙古雖強強在騎射 強在機動性 強在不需旁大後勤 擅長突襲 快打快撤 但南宋也非一無是處 南宋經濟發達科技領先人口多 要打贏就要多梯次防禦 戰術防禦依靠長江天險前線設立防禦重鎮護相支援在加水軍助攻 戰術進攻上要打陣地戰還要訓練騎兵作為機動支援集中優勢兵力消滅敵人因為蒙古騎兵機動強所以要以包圍為主 戰略上由於錯過聯金抗蒙的機遇所以主動權在蒙古手裡所以一方面勵精圖治重拾民心要知道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 一方面搞拖延戰略最後就看誰沉不住氣了當然南宋也可以搞主動出擊的外交戰略蒙古攻佔的金國金人復國之願很強可以搞便衣偵查和煽動金人還要記住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這樣還有勝算 以下鄙人愚見 不喜誤噴??


要想不被蒙元滅亡首先要有個好皇帝,宋理宗比較扯蛋,好色信任奸臣不是復興之君,不說要找秦皇漢武了,至少也找個真宗,高宗這樣中平的皇帝,更重要的需要一位有能力好的相,像賈似道這樣的奸相是南宋滅亡的主要原因,為蒙元出下大力的南宋降將好多都是賈逼走的,南宋想不被滅亡必須要有像張居正那樣名相才行,還有是戰略必須正確,蒙元攻宋很難突破淮河防線 他們繞道大理宋軍應支援大理拖住蒙軍,並要重兵布防襄樊防線,這樣守住以上三條防線才行,蒙元長子西征,蒙哥汗死後這二段時蒙元北部兵力空虛,宋沒有向北發展,以擴大戰略縱深,也沒有招兵買馬強化訓練,坐失良機,還有沒發揮技術優勢水軍及火器,到怱必列攻宋時,元軍水師戰力已強於宋軍,這是不應該的,金未能滅宋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宋軍水師遠強於金軍,最後一個朝廷要重視武備,提高武人地位,全力培養優秀將領,從重文輕武轉變為重武輕文,讓國民都明白保衛國家光榮,空談誤國。


首先要重兵鎮守長江一線以防蒙古軍正面突破,然後大力發展海軍戰船,沿海岸線突襲蒙古北方臨海城市和據點,利用游擊戰閃電戰達到疲敵的目的,等到蒙古人被海軍搞得不勝其擾的時候,再沿岸逐漸佔據據點,配合陸軍逐步推進,參考范仲淹修軍寨對抗西夏就可以了,穩紮穩打不給騎兵突破的機會,以南宋強大的經濟實力耗死蒙古人是沒有懸念的,還要皇帝和政事堂的相公們知道制海權的重要性。


宋朝最強的是什麼?造船,各種科技,還有錢!為什麼干不過蒙古,漢人科技發達,但沒有良馬,另外加上蒙古奴役北方漢人,科技水平也很高,但不善於水戰,宋朝可憑南方長江天險抵禦蒙古,然,明修棧道 暗渡陳倉,修造跨海大船征服還處於部落時代的東南亞和印支半島,南宋朝廷把中原逃亡漢人和工匠加精銳部隊開拓東南亞,一旦蒙古攻過來遷都菲利賓或印度尼西亞,然後在北方發展游擊隊,胡虜無百年國運,靜待時日,可光復中原


推薦閱讀:

觀察歷史元素在遊戲中的運用:細節、沙盤、雙軌制……
兩百年里沒人做的事,她用兩年時間做到了
小傳——埃里希·馮·魯登道夫
扭曲的法蘭西之夢,法蘭西的學生軍(3)
歷史上的今天——1368年9月12日,大都更名為北平

TAG:歷史 | 蒙古 | 金朝 | 南宋 | 中國古代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