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有些字的讀音被「將錯就錯」,那麼漢字正音的意義何在?
漢字正音的意義在大一統
讀音「將錯就錯」本來就是約定俗成,各地方言皆都如此,讀音本來就沒有標準,我們今天管「太陽」叫「tai yang」,如果不喜歡,也可念別的聲音,只要全民統一認可,這樣就可以正常交流。
讀音的統一,就是為了準確無誤的交流,讀音不統一,就容易造成歧義,方言和普通話在一起,肯定遵循普通話,儘管各地的方言很強悍,但要全民共識,還得借用普通話,這就是正音。
正音就是官方語言的目的。試想如果不正音,任由各地語言發展,不出100年,就會面目全非,語音不正,交流隔閡,下一步就是地方分離,語言的邊界就是族群、國家的邊界,荷蘭、盧森堡、比利時這個低地國家最早都是講日耳曼語,就因為沒有正音,各自把語言的腔調無限發揮,最後只能是雞同鴨講,一個豆腐大的地盤,竟然分成三個國家,個別國家寬度不到50公里,這相當於我國西部的一個村鎮,就像張村的人二百年不屌李村,互不往來,都在封閉的小圈子,在相遇時,交流就很費解了。
正音的目的正義、正思想、正團結、正人心。
從本質上來說,一個漢字與其發什麼音並沒有必然的聯繫,這就造成了一個漢字有n個方言的發音狀況,如此龐大的方言群體,沒有一個統一規範的官方語言,那真是群龍無首,雜亂無章了。 中國地域廣闊,人口眾多,各地的方言差別非常大,彼此之間相互都很難聽懂,給各地之間的交流帶來嚴重不便;同時,如果沒有一個全國統一的漢字正音,中國作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中央政府的方針政策如何貫徹到各地實施,簡直不可想像。所以說,漢字正音是中國社會和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
正音:是正確的初始的讀音。正音的錯讀舉個例子:「蛤蚧」讀作「gejie」,多數人讀為「hajie」,都明白所指,也沒人願指正,但知正音的人多明白「蛤蚧」取名為其叫聲為「gejie」,讀"hajie"之人則不知。而如「花蛤」讀錯之眾更多。然而,也許過不了多少年,正音錯讀也許會變成正讀,如「蕁麻」本讀「qian」麻,錯的人多了,久了,也就成就了「Ⅹun」。
謝悟空邀答!我的回答是:由於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每個字的用途含特定的意義,多音字如果混用,詞性將會變得模糊不清,組詞可能難以說明句子的成份。如「少」等,包括同音字一字多用途的用法也要注意它的詞性用法,如「坑」、「橫」等既可作動詞又可作名詞。正確運用字的讀音,能把句子的意思說明白,修辭更到位。如果學習古詩詞創作,容易正律,平仄不出現誤差。 侖促消化的一點東西,不周之處諒解!
「將錯就錯」久了便約定俗成,就像新的網路用語也會成為新華字典中新的詞條。但是,漢字正音必須存在,因為我們需要在一個「民主」的語言環境中相對「集中」,畢竟,標準普通話和準確的漢字正音是中國人從入學、到考試、再到工作的重要考核內容之一,也是我們日常交流的重要工具。從一個國家的角度來看,有一種全國通用的美麗的語言,也是文明程度的象徵。
重,是一個「將錯就錯」的代表。應該念「遠」,中國的造字法有六種,最重要的一種是「會意」,「千里」,不就是「遠」嗎?但,不知何時,念成了「yuan」,所以,將錯就錯,就成了「遠」。「出」,原本應該念「重」的,山上摞山,當然是很「重」的。所以,「出」,也是「將錯就錯」的一個典型。
首先,漢字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他傳承著華夏幾千年的文明,是中華民族的一大標誌,正音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其次,我們現在不是提倡民族復興嗎?那麼為漢字正音是民族復興的一個表現,一個民族不可能連自己的語言也不會正確使用,連自己的母語也不重視。
我的確碰到過這種例子。
問個問題:蕁,在下列詞語中讀音為――蕁麻,蕁麻疹。
第一個是念qian2,第二個念xun2。蕁麻疹原本因蕁麻而得名,剛開始當然也念qian2。但全國上下的醫生遵「尋」部,為了配合醫生,最後改為xun2。
謝悟空邀,我的回答是,一,首先要感謝一個人,他是統一中華民族的大英雄秦始皇,書同文!二,便於交流正確理解你每句話的意思。最後我希望國家在教育方面加大投入,幼師普通話必須合格上崗。
有些字確實讀錯的人比讀對的人多,比如處女,處理,處方的處,在電影電視劇里幾乎沒有人能夠讀對,我有時候以為這個字是不是讀音改了,結果一查字典還是沒有改,可是為什麼那麼多人讀錯呢?想來問題還是出在教師身上。
推薦閱讀:
※我們的生活為什麼需要那麼多評價,評價真的有用嗎?
※男人30歲左右,面臨結婚買車買房等壓力,該先買房,還是先買車,還是先結婚?
※大熱的「病號服」條紋衫怎麼穿才高級?
※想學鋼琴即興伴奏,是直接找老師上即興伴奏課還是去考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