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各語言中表示禮貌行為的現象有什麼共性或個性?
在展開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之前,我想先把這裡說的亞洲各國做一個範圍上的圈定: 下面我討論的所謂亞洲各國,主要是指東亞各國。
如果把東亞各國的表示禮貌的行為與西方(其中主要是幾個西歐大國)做一個比較,那麼人們立刻就可以看出其中的區別,那就是歐洲人更直接,而東亞人則更委婉。
舉一個直觀的例子吧。 30多年前我在攻讀德語研究生的時候,有一次德國老師請我們去他家裡吃飯。記得當時吃的是中國菜 ,德國老師問我們還要不要添飯。 當時,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按照非常東方的習慣,回答說」不要了」。但那個年代,我們才20歲剛出頭, 正是如狼似虎的年齡,一碗米飯哪會夠吃?沒想到的是,等我們吃完一碗再想添第二碗時, 抬頭一看, 才發現飯鍋早已被德國老師端走了 。看著我們尷尬、發窘的神態, 德國老師不解地問:」你們不是說不要了嗎?」
後來經過很長的一段溝通, 德國老師終於明白了 ,原來我們說的」不要」,那只是一種禮貌 、委婉的說法,而並不完全反映真實意圖。了解了這一點之後 ,德國老師對我們說:「看來,以後當你們說"不要"的時候,我都要仔細想一想, 這到底是中國式的" 不要",還是德國式的 "不要"」。
後來,我們一個個都出了國,有的長期定居國外,有的學成之後回國。沒想到,在國外生活很多年之後再回國, 發現我們的同胞的一些委婉做法,倒反而令我們感到有些不習慣了。這其中最困擾的就是: 在所有的委婉表達背後,有時候真的是不知道究竟如何 揣摩其真實意思。與其如此辛苦地去揣摩背後的本意,還不如就像西方的那樣直接了當地說出來。
但反過來說,像西方人這樣直接了當的說出來, 有時候也會讓人感到下不來台,或至少面子上掛不住,於是又會懷念或至少感恩於東方委婉表達的禮貌性。
當然,在今天的中國年輕人中,像我們當年這樣的誤會恐怕已經很少出現了。今天的中國年輕人與國際社會的交往和接軌,已較30多年之前密切很多。也正因如此 人們有時候又會有感覺到,在一個日漸西化的中國社會裡,傳統文化似乎有重新回歸的必要。
但如果從中國跑到日本, 你又會感到,與日本人的禮貌和委婉相比, 中國那簡直是直接太多了。在日本,你到處都可以感受到人們的彬彬有禮 。但與此同時, 你肯定要花大量的精力,有意無意地去揣摩在所有這些彬彬有禮之後的真實意圖。
東西方的委婉或直接,中國和日本在委婉和直接方面的程度不同的差異,就其本質而言,都沒有誰對誰錯 ,也沒有孰好孰壞。各個文化都有其不同的特點,而所有這些文化的特點組合起來,就構成世界的多元性和美好性。讓我們就以開放、包容的心態,來享受世界各種文化的這份多元和美麗吧。
推薦閱讀:
※國際內衣超模齊聚廣東進行集訓
※ICECBN2018主講嘉賓遴選中!國際期刊版面、會議入場券免費領取!
※又要就化武事件對敘利亞採取新行動?美國到底想幹啥?
※沒有紅毯走秀的平壤國際電影節 | 看門道
※英拉獲刑5年,西那瓦家族還有接班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