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美國人一到18歲,馬上會被父母趕出家門?
眾所周知,美國文化一向重視獨立、自立,你肯定聽到過,美國人一到18歲,父母就會「斷供」,甚至被父母趕了家門,孩子要學會獨立,上大學學費貸款、或者靠自己打工賺錢。
從周邊的朋友家庭,我發現這一點也不絕對,尤其一些華人父母,給孩子提供大學學費,生活費靠孩子打工,也很普遍。甚至一位朋友,他的兒子大學畢業,已到而立之年,仍然住在家裡「啃老」。
然而,和絕大多數中國年輕人比,美國大學生確實挺獨立的。
在國內,父母供孩子上大學、結婚、協助買房、帶孫輩,天經地義。
在德寶大學工作時,我的課上有幾個學生,每次下課都第一時間衝出教室去打工。有一次,因為電腦出了些故障,耽擱了一些課堂時間,我就想下課補上,結果幾個學生請假,因為他們要按時去打工。當時 我有些納悶,這幾個學生,據第一節課的自我介紹,家庭應該不錯的,一個是律師,一個是外交官,一個是工程師。
而在國內,我的學生,名校的大學生,很少聽到誰的學費是自己貸款的。
加州大學一位華人教授,出國前是復旦的老師,她的獨生兒子十歲時去了美國,現在MBA畢業,在洛杉磯管理著一家私立醫院。過節時我們兩家常聚會,她告訴我:讓美國的孩子花父母的錢,真是不容易。
芝加哥大學一位美國朋友,母親從佛羅里達來看房他,就住在他家,他了解中國的國情,有很多中國朋友,他有些打趣地說:和媽媽住在一起在中國可能很正常,可是在美國,這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不說是丟人吧,反正不光彩。
這些是我身邊朋友的個案,也許不具有代表性。我們可以看看數據。
美國的網站Giantbomb.com曾經發起一個調查:你是多大搬出父母家的?
356人參與投票,雖然樣本不夠大,但也可以看出端倪。
18歲時搬出的佔17%。
把16歲、17歲加起來,包括18歲,也就是18歲前搬離的,佔25%。
24歲前,可以看作大學畢業的年齡,佔到76%。
也就是說,76%的人在大學畢業後,搬出父母家,獨立生活。
Quora網站,相當於美國的悟空問答、知乎,有中國學生提問:美國大學生畢業後會離開父母獨立生活,這是不是真的?
答主一:更多時候,如果別人知道你和父母住在一起,要麼會瞧不起你,要麼會輕慢你。我覺得,人們歧視和父母住在一起的人,這很荒謬。
答主二:我是迫不及待地想搬出去自己住的。17歲那年,我如願搬離,那是上個世紀6年代,那時的美國人非常渴望獨立,有很強的自立意識。
答主三:這是美國人迷戀個人主義和獨立意識的表現,同時也說明美國人信奉「靠自身實現美國夢」的理念。畢業後還和父母住一起,是一種「恥辱」,說明還沒有長大,或者拒絕長大,缺乏獨立生存能力。----然而,也看到了一些變化,或者是學生貸款債務重,加上行業薪水不景氣,越來越多的美國人也會和父母住在一起--人們還認為和父母住在一起是失敗的表現,但是,失敗也變成了常態。
答主四:對於家庭富足的人,孩子都會離家上大學,在那裡租房,之後就不會回父母家生活,通常只會探望或回家休假。如果和父母同住,可能是失業、收入低或者健康等原因。
如果換了你,你會怎麼答呢?這是說美國年輕人,現在的人中國年輕人呢?
倒沒有「趕」這麼誇張,但是美國家庭對孩子獨立性的要求,確實是該令中國家長感到汗顏的。
我大學裡的英語外教,是一個紐約人。他做事比較紐約派,上課都穿西裝三件套,打領結,冬天套一件風衣,說話也很有腔調。他爸爸是律師,媽媽是醫生,在美國應該算是絕對的中產階級,家裡條件非常好,父母都住在曼哈頓的大公寓里。
他曾經跟我們說起,以前在美國上班的時候,他的公司也在曼哈頓的中心,但是呢,曼哈頓畢竟寸土寸金,他那時候剛畢業,根本租不起市中心的房子,只好自己租房子,住在紐約的鄉下,每天做地鐵進城到曼哈頓來回要花四個小時。
他的父母建議他搬出去一個人住,他也覺得這樣更好。
因為這就是美國的文化,如果你過了十八歲(工作),或者大學畢業還和父母住在一起的話,別人都會覺得你很奇怪。
那這種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呢?
這就要從基督教開始講起了。美國是一個深受基督教倫理影響的國度。在《聖經》中有這樣一句話:
【創2:24】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
這句話後來就形成了一種倫理規範,夫妻倫理高於親子倫理。
也就是說,在一個家庭中,夫妻的關係是核心,而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遲早是要離開自己的父母,去和另一個人結合形成新的家庭核心。
中國人當然很難理解這種文化啦。畢竟在我國,似乎父母要給孩子買房是一件天經地義的事,還有一些人甚至一輩子都在啃老。
當然,也不是說我們國家這樣就不好。兩種文化都有各自的優缺點,比如美國人有時候也被指責說人情味淡泊,親子不夠融洽;那中國人就闔家團聚,熱熱鬧鬧的。
畢竟,按照中國目前的房價,別說買了,就畢業生那點工資,連租房都租不起呢- -
在中國的家庭里,把孩子養大只是第一步,還要給孩子置辦婚禮,買房買車,有了孫子還要幫忙帶,直到生命結束的那一刻,任務才算完成。但在美國,孩子只要滿了18歲,父母就會把他趕出家門,斷絕經濟支援,為什麼會這麼殘忍?
美國是一個高度法制的國家,很多家庭都依照規定辦事,法律規定18歲為成年,父母可以停止撫養義務和經濟支持。
所以很多美國小孩打小就養成了獨立的思維,在假期都有選擇做兼職來獲得收入,加上美國對教育是有很大的補貼,家長對孩子上學的事情不用過於擔心。成年的美國人即使沒錢,也會自己搬出去住,彼此留出空間,當然不包括某些啃老族。
中國老人覺得老年生活就是要大夥都住在一起,團團圓圓,和和美美。但美國人卻不這樣認為,覺得自己住在養老院也挺好,偶爾聯繫一下孩子就行,也不要求孩子給自己多少錢,只需要他們能過得好就行,這和美國人退休金高也有一定的關係。
有人覺得美國人實在太沒人情味了,連自己的孩子都拋棄了,要是凍著餓著該過不好,親戚朋友會怎麼看待。也有人覺得,只要孩子有能力,是金子去哪都會發光,趕出去可以斷絕慵懶的生活習慣,更早地適應社會。不知道這個回答,你們是否滿意呢?
歐美十八歲的成年人不是被父母趕出家門,而是勇敢地走向社會……。
畫面一:
我們的幼兒園門口和小學校門口,每到下午接小孩子和放學時段,往往站滿瞭望眼欲穿的父母或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
畫面二:
每逢高考的日子,考場外更是站滿了不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乃至老一輩隔代人……。
不同的社會背景決定了不同的思想意識:歐美家庭把子女視為社會的公共財富,我們的家庭則把子女看做自己的私有財產。於是,我們的父母往往一廂情願地將自己的理想捆綁在子女身上,進而心安理得地看著子女在人生的道路上吃力的負重前行。中國式的家庭結構千百年來一直秉承父母養兒防老,兒女則必須盡孝贍養父母,甚至要以烏鴉反哺、王祥卧冰求鯉這樣的孝心孝敬父母。所以,父母與子女相依為命的家庭結構;父母與子女相濡以沫的親情關係就這樣一代又一代得以延續傳承,以至於有的過了而立之年還一事無成的兒女老大不小還與父母廝守,甚至出現了得過且過而混吃等死的啃老一族……。歐美社會歷來崇尚自立自強,故而子女成年後即走向社會獨立謀生,包括自己勤工儉學或者打工賺錢考上大學。至於自己個人的婚戀問題也無須父母操心,而完全憑自己拿捏。相比之下,我們的父母子女們都活得很累。當然,歐美的子女們沒有贍養父母的後顧之憂:所以子女們可以一心一意的為社會,也是為自己的前途專心致志的奮鬥拼搏。18歲是法律上的成人標誌。這在歐美的許多國家都是一樣的。
但18歲的獨立人還沒有到可以掙錢繳學費,同時又每天去大學完成學業的最低收入能力。18歲是完成高中學業升入大學的年齡。雖然在美國(及歐洲)的大學都可以辦理學生貸款,但這是一般家庭最後的選擇。因為,這些貸款在畢業後,要有償還能力才可以保證自己的生活狀態不受到貸款的影響。目前大學生畢業後找不到工作的情況十分普遍。所以,一旦沒有工作,政府貸款就會成為他的巨大經濟負擔。一般貸款的償還期需要5年到15年左右。(根據選的學科和學歷的長短而定。醫科法律和金融會需要很高的學費。所以貸款額度會很大。)
除此之外還有居住和生活費的困擾。越是重點大學,所需費用越高。在荷蘭,沒有高考一說。只要是能夠完成政府規定的入學標準國家考試,就可以選擇自己想上的大學和學科。(但有名額限制的時候,需要抽籤決定。)儘管如此,另有許多孩子或者家長放棄送孩子到大城市上大學的機會。原因就是沒有足夠的錢支撐他的學業。儘管在荷蘭大學生打工是普遍現象。但仍然很難完全解決經濟負擔。因此一些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在高中的學校選擇上就報職高。因為在荷蘭不是靠學歷而是靠職業認證書找工作的國家之一。這和德國的職業培訓系統一樣。所以,荷蘭的製造業就比較發達。收入差別也不是很大。
的確有一些被家長趕出去住的孩子。有些是因為和家長鬧彆扭。不聽家長的話。還有就是行為不佳的孩子。家長放棄了對他們的責任。因為已經成人。從法律上講,家長可以放棄責任,任他們自生自滅。(在國外一樣有家長與孩子的矛盾。不像大家聽到的那樣,家長不管孩子的人生。越是有錢人就越對孩子要求高。這就是為什麼醫生的孩子很多都是醫生。律師的孩子很多都是從事法律工作的原因。一是因為他們有足夠的資本去支持孩子完成高學費的學科。二是從小就把孩子送去較好的私立學校。)
但有一些孩子的確是想離開家長的干預,過自己喜歡的日子。代溝在國外一樣存在。但在這種情況下,一般中流以上收入的家庭為多。而且家長會有一定的經濟資助。
住在富人區的有錢人對孩子的教育比較嚴格。荷蘭也是一樣,有錢人家的孩子從小就可以和家長一起週遊世界。一起度假。一起下館子。但底層的人們孩子很早就要出去掙錢養活自己。家庭不和的比率也比較高。但只是比率的問題。不是所有家庭都這樣。我們在討論問題的時候只是在說一種現象的比率高低對比,而不是絕對。
現在,要一個18歲的孩子在發達國家完全靠自己努力去解決自己的生活和學業所需的經濟基礎,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希望國人不要把道聽途說當成金口玉言。盲目崇拜外國的月亮。在地球上看到的月亮是同一個。只不過有時在中國月亮被雲彩擋住了。待雲開霧散後,仍然是皓月當空。
要孩子早自立得有兩個社會條件,一是就業機會多,二是社會上可租賃的住房多。美國經濟上升時期,孩子們確實大量提前出門。但2008年金融危機後,上述兩個條件都惡化,啃老族也是越來越多的。
據統計,年齡在18到34歲的美國年輕人,三分之一仍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生活。中國三成年輕職場人與父母生活在一起。兩國比例差不多。
從小我們就經常聽到這樣的說法:人家美國的孩子在18歲的時候就會被父母趕出家門,自力更生。他們都得自己掙錢養活自己,父母都不給他們錢了,人家多獨立啊。
當然,這句話的後面一定會接上幾句批評我們的話:你再看看你,天天啥事不幹,就向父母要錢。
父母在教育我們獨立的時候就總會搬出這套說辭,那麼美國孩子真的是這樣嗎?
很多人誤以為美國人一到18歲就被父母趕出家門,得靠自己生存。這種以偏概全的說法就會導致各種誤解。
在20世紀50、60年代確實有很多美國人成年了就離開家,靠自己的實力白手起家。很多人都提倡依靠自己,不向別人求助的理念,不過現在所謂的千禧一代生活的環境跟之前不同。
據調查顯示74%的父母給自己已經成年的孩子提供金錢上的支持。有許多成年人仍然依賴父母。
由此可見,很多美國父母確實願意幫助自己的孩子。像在中國一樣,美國父母如果有能力也會幫孩子付房子的首付,幫孩子交學費或者是讓孩子繼續住在家裡攢錢。也許是由於歷史原因,所以人們總是會有這樣的看法。
其實現在中國的學生也已經漸漸脫離父母的懷抱,開始獨立起來。我見到過很多初中生高中生會在假期做兼職,比如超市促銷,發傳單,服務員等等。現在的孩子們也漸漸獨立起來。
雖說父母不能太溺愛孩子,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但是如果等孩子十八歲成年了,你立馬把他趕出家門,在這個社會,他沒錢怎麼吃飯,去哪裡住,18歲正好是讀高三的時候,把孩子趕出家門顯然也不合適。
所以這句話其實想表明的是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獨立思維。父母能幫孩子的時候總是要幫的,父母要做的就是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等他們有能力獨立的時候,就放手讓他們自己去拼搏。
——END——
你對這個問題有什麼看法和建議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哦。
職場技能掰開揉碎講給你聽,歡迎關注【霸王課】頭條號,一起加速成長,成為一名優秀的職場精英~如果你喜歡我的回答,不妨點贊、轉發、收藏一下。
無知啊無知,美國人18歲就自己出去掙錢,希奇嗎?中國人就啃老嗎?如果講這些話的人是80後,請你們回家務必問問你們的父母,他們是多大歲數從家裡出來參加工作,參加生產隊出工記工分的,參軍保衛國家的,那些知青下鄉插隊時才多大年齡。我勸有些青年人,千萬不要沒有搞清楚就和別人一起瞎侃。美國老百姓普遍的生活條件比較好,這沒有錯,但是絕對不是什麼都比我國好。為什麼叫80後回去問家長,這些家長是多少歲參加工作的。因為這些家長絕大多數是50後,這些人上學時大學招生數量少,還有幾年沒有高中,所以很多人初中畢業就積极參加勞動了,初中畢業多大7歲十9年=16歲不比美國人的18歲被家裡踢出去還早嗎?為什麼這裡單指80後,因為從80後起獨生子女多了,特別是大城市這幫孩子的父母(也就是我們這幫人)大部分′是雙職工,我們從孩子們小時起就比較嬌慣他們′,一直到他們長大。不是他們不長進,也並不是他們啃老,在很大成度上是我們的錯,是我們捨不得讓他們去辛苦受累,這就是我們的國情。我們的大學生出去打工掙錢的也不少呀幹嘛看不到,難道真是美國的月亮都比中國的圓嗎?洋奴啊。
美國是一個崇尚自由和獨立的國度,美國人孩子到十八歲會被父母趕出家門,而且小時候也讓小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培養孩子自立意識,在美國青少年獨立生活能力強,有能力應付正常的突發意外事情。
同時美國社會保障和社會救助很全面,很到位,離開父母,或身邊沒有兒女,基本不存在餓死的可能,這就是孩子一到十八歲就把孩子趕出家門的一個原因。
在過去中國有句古話:棒打出孝子,溺愛出痴兒。人當到絕境之時就會把所有潛力發揮出來,雖然這種做法看著心挺狠的,但是這種大棚外的花朵生命力更強。十八歲的青少年走向社會,憑自己的能力闖天下,謀生活。
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奉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叢林法則,一個年青人靠父母是會被人瞧不起的,所以成年後就被父母趕出家門,自主創業去了。
相比之下,我們的父母把我們人生的一切都規劃好,按他們設計的路徑去走,雖說是安穩些,但影響了國人的創新能力,開拓能力,以及獨立自主的人格。結果是人云亦云,隨幫唱曲!
我們也需更多的狼爸,狼媽,鷹爸,鷹媽出現,提高我國少年的綜合素質!
推薦閱讀:
※首屆「道教實踐的觀念史」國際論壇即將召開
※萬達別用中國思路和模式去國際市場逞凶
※ICECBN2018主講嘉賓遴選中!國際期刊版面、會議入場券免費領取!
※送你國際/國內免費單程機票,這一次真的說走就走!
※【國際核秩序】王輝:國際核秩序及其面臨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