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既然倡導與人為善,為什麼還說「小善如大惡」?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李鵬飛(頭條號 飛常講理):

李鵬飛,北京林業大學治療心理學研究生,Genos EI情感智能國際認證講師,國家一級婚姻家庭諮詢師,春雷心理企業EAP培訓師;主要擅長性格分析、情商提高、家庭關係諮詢(親子教育為主)、企業人際溝通心理學。

「小善如大惡」,這句話出自於日本的一句古語。既然不是中國文化的典藏,咱們就不問出處,從字面的意思來看這幾個字。對於這句話的理解只是我個人的一點點見解,如果有其他的想法和解讀,歡迎交流。

我對於「小善」的理解,就是平時人們在生活中,出於熱心而隨手做的一些不起眼善事。這樣的「小善」是每個人都願意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也是有助於整個社會的進步的。我們從小就被教育「毋以善小而不為「,再小的善事也要去做。

但請注意,如此為之是有社會和人性的前提的,那就是人人要懂得感恩,社會要足夠進步,進步到什麼程度呢?進步到,每個被施予小善之人,都能因此被激勵,被溫暖,從而越來越好。

但在當今社會條件下,很明顯,人們的精神層面遠沒有達到這個程度。 小善帶來的大惡會有哪些呢?(我說的並不是普遍現象,只是來解讀「小善大惡「這句話而列舉的某些可能出現的情況)

小善會助長人的懶惰和依賴性。

人在世,都懶惰。這是不能否認的事實,都不願意去處理一些瑣碎之事。而你的小善幫助其完成了這些事,自然而然在下次遇到類似的時候,這個人便會有僥倖心理,等待有人施予其小善,逐漸會因此變懶,逐漸依賴於他人。

這一點在家庭教育中尤為突出,家長什麼小事都幫孩子做了,他自己自然不願意獨立去做了。

小善會傷及人的自尊。

這一點聽起來有些不搭邊~但仔細想一想,小善有很多時候就是「同情心」在起作用,不管我們的初心是不是好的,只要是因為同情而施予的小善,施予者都會自然的擁有一種高姿態,對被施予者造成的影響可能是無從察覺的。

一個有自尊的人是不會無故接受他人的「同情」的。比如我們給予乞丐施捨,其實某些乞丐的自尊也是會都到打擊的。其實這一點也會反應在家庭中,就是我們對待老人。中國的孝道教育讓現在的一部分人在對待老人的時候,事無巨細,似乎老人完全喪失了自理能力一般。這也就是現在為什麼那麼多的家庭里的老人,非要自己逞能去做一些事情去證明自己的原因。

小善會剝奪掉他人犯錯的機會。

小小的善行,可能會讓他人度過難關,獲得一些很好的結果。但這很有可能會使其無法經歷自己必須要經歷的事情,當再次遇到時,由於沒有你的「小善」為其引渡,他自身很有可能無法處理,甚至會釀成大錯。當然這種情況產生的因素有很多,但極有可能發生。

那麼是不是我們就不要為善了呢?我覺得是這樣,做好我們自己該做的事情,在此基礎之上,當有人求助時,我們可以儘力幫助。至於那些「小善」,我們還是要分現實的情況,看看此善是否可為,否則好心辦壞事兒了我們都不知道。


這句話不是說:不要去行善!而是說,有時候你以為的「善」,其實未必是「善」,長遠看來,會造成不好的後果。我們在做善行之前,要好好思考最後造成的結果,然後再去決定怎麼做。

體育教練,把孩子弄的很苦,看似「惡」,實為「善」。良藥苦口,苦口是良藥。忠言逆耳,逆耳是良言。給大家分享4個故事吧!


老師的一個徒弟幫助了別人,別人給他錢,他不要。

老師批評了這個徒弟,你這不善啊!徒弟不解,為啥?

你這麼做,邊上的老百姓都看在眼裡,「哦,做了好事,沒有收穫,以後誰還干?」。

老師的另一個徒弟,幫別人,別人給他一隻牛,作為禮物,他要了。

老師誇獎了這個徒弟,你這很善啊!徒弟不解,為啥?

你這麼做,讓別人知道,做好事是不會吃虧的,大家都樂意做好事了。


大雁南飛,一個老人,老人餵了2隻大雁,第二年,2隻大雁又來了,還帶了好幾隻。老人就好心的喂啊喂,結果所有大雁就不往南飛了,每年在老人這裡過冬,有吃的。

可是老人生病去世了。大雁又來了,養成了習慣,不走了。結果全都凍死了。


奶奶怕孫子受委屈,寵著護著,真是當成掌上明珠。奶奶事事依著孫子。

轉眼間,孩子長大工作了,社會上到處碰壁,不順自己的意。

終於有一天,無法忍受,得了抑鬱症,萎靡不振。


一個窮國,一個富國。富國打算幫助窮國,送了很多免費的糧食和日常用具。這是多麼好的一件事啊,但是窮國的農民和手工業者遭殃了,本來他們還能通過賣糧食和日常用具維持生活,免費的一來,大家不需要這些收費的糧食和用具了,農民和手工業者也失業了,整個窮國從此救濟為生!有一天兩國產生了矛盾,富國停止救濟,窮國陷入困境。


答:這是稻盛和夫那句名言,「小善如大惡,大善似無情」。

自然,稻盛和夫的這句名言也是受了中國先哲思想啟發的。譬如,《呂氏春秋·察微篇》里記載著的那則「子貢贖人」——

傳說春秋時期,許多魯國人因戰亂流落外國,淪為奴隸。魯國的法令規定,如果有人能夠將被奴役的魯國人贖回,那麼這個人可以從官方的庫府拿回贖金。

孔子的弟子子貢,是當時天下巨富,他在諸侯國遇到淪為奴隸的魯國人,就將這些人贖回,卻不肯接受魯國支付的贖金。

孔子知道這事後,批評了子貢。

孔子說:「子貢啊,你以為你不拿回贖金是高尚之舉嗎?錯!你是有錢人,但更多的人沒有多少錢,你開創了贖回奴隸卻不拿回贖金的規則,那些沒多少錢的人就無法效法。

如果只贖奴隸卻不拿回贖金的風氣流行開來,就沒多少人肯贖回那些奴隸了。行善之人必須要得到回報,否則就沒人肯學做善事了……」

在傳統文化中此類說辭不勝枚舉。

譬如《了凡四訓》就有這麼一段表述:

現行雖善,其流足以害人;則似善而實非也;現行雖不善,而其流足以濟人,則非 善而實是也。然此就一節論之耳。他如非義之義,非禮之禮,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當抉擇。 啥意思?大致意思是—— 

對於壞人(壞事),大可不必去寬宥它;如果對它寬宥,雖則表面看似乎「挺人性」,但實質它絕對不是「人性」!因為你若寬宥了壞人(壞事),沒有讓它受到應得的懲罰,它不僅不會感覺到自己「壞」,反倒會就此嘗到甜頭變本加厲地更加去「壞」……如此倘若壞人繼續變本加厲使壞去坑害了別人,你自己是不是在「助紂為虐」在對別人「犯罪」呢?

因此你這不僅不是「人性」,反倒是「忒不人性」。

再則,「禮儀」(待人)是人該有的品質。但是禮儀要看對象,要有分寸。如果對值得「以禮相待」的人施與禮儀,這是恰如其分之「禮」;但如果對不值得過份,「以禮相待」的人施與禮儀,而且還「禮」的過分,使對方頤指氣使地驕傲傲慢起來,你這就成「非禮」(抑或助長「非禮」)了!它還能被看做是「禮」嗎?再則,做人要講「信用」,但講信用也得要看情況,要有分寸。如果因顧及一些雞毛蒜皮的微小「信譽」而誤了大事,從而在大的方面「失信」,這「信用」有啥意義?很明顯它就不該叫做「恪守信用」而該被看做「不守信用」了!

再則,「愛」之「慈(善)」雖則是「善」,但倘若抹殺「分寸」地去一味只「愛」(溺愛,寵愛),就有可能變成「害」了——反倒使「愛」之「慈(善)」對象就此養成了不辨「是非」、不知「輕重」、不分「善惡」、甚至不知天高地厚地去冒險衝動鑄成大錯的思維定勢……無疑這種「愛」只能叫「害」甚至還該被看做是「惡」了……

由此可知,「(不加分辨、不講分寸、不看對象的)小善如大惡,(不加分辨、不講分寸、不看對象的)大善似無情」這種情況在社會生活中是客觀存在著的;而這個道理也是很站得住腳的。


勿以善小而不為,因為善小所以而不肯為,所以有的人看待小善就如同看見大惡一樣而不肯去做,這句話的意思是人只肯行所謂的大善而不肯行小善,看見小善就如同做大惡事一樣不情願了!其實還是奉勸別人要去行小善,大善也是小善積累起來的!


人可以行,小善,但是不能做大惡,最好是什麼惡也不錯,只做善事,這樣的人才能稱得上是實實在在的好人。


是指在透明己知狀況下,明知自己只有能力救助十餘人活命,卻冒充有能力救助成萬上億的人口危機,最終他是救活了十餘人,死去的卻是成萬上億的人民。小善如大惡說明『人可無求,但不可無知。無求再糟只是你個人的不幸,無知卻是直接或大或小給你身邊,或遠或近的人帶來災難,或死亡。


「小善」,自以為是的善,如說婦人之仁一樣。不明事理,不分清紅皂白,為將來載下無窮禍根。「小善如大惡」,在揭示一個道理:世上好事最難為,做善事需要大智慧。智慧,是處理一切事的根本。


推薦閱讀:

對聯:月隱星繁寒冷夜?
上聯:春到莽原意氣舒,揚鞭縱馬。如何對下聯?
宋代開放沿海貿易,中國的沿海地帶沒有被侵犯,明清閉關鎖國卻為何反被侵略?
上聯:一木為字,兩木為林,三木為林。如何對下聯?
上聯:麵館見面,面對面吃面,如何對下聯?

TAG:文化 |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