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文化你知道多少?
我是作家、歷史研究者煮酒君,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筷子的出現,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先人已經懂得用樹枝等長條物來夾取食物。漢時許慎在《說文解字》裡面說筷子是「從竹者聲」,說明早期的筷子,最常採用的材質為「竹」。
從我國的自然資源來看,北方多樹,而南方則多竹,筷子這種東西實是就城取材,《韓非子?喻老》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以象牙搞出來的筷子就有點殘忍了。
關於象牙筷的故事,說的是紂王搞了雙象牙筷子,賢臣箕子就嘆息了,弄個象牙筷,那是絕對不會用它配瓦器,而是以金、玉器為食皿,金、玉器自然不會再盛野菜之類的玩意兒,那是必須山珍海味,……然後就是酒池肉林亡國了——從一雙筷子看由儉入奢乃至於亡國,也算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化了。
《韓非子·說林上》提到,「聖人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見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這些從一雙筷子看出亡國的危機,也是明睿得無以復加了。
紂王弄象牙筷子這事咱管不著,但可以從這一點看出,最在商朝,便已經出現了製作精美的筷子,由此看來,中國人以筷進餐的傳統,至少也有了三千多年的歷史了。
在現代的餐飲內,多有精美的漆油筷子。這種筷子表面光滑,又因為筷頭是圓的,在夾取食物上造成了一定的難度,為什麼不做成方的呢?筷著呈圓柱實是有其文化內涵的,「筷頭圓,為乾卦,乾為天」,所謂「民以食為天」便是這樣來的。
中國人自古便重視禮儀,進餐的禮儀自是其中一部分,蓋因筷子是餐桌上最重要的「輸出裝備」,筷子在禮儀的環節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在進餐時,筷子的拿捏方法及擺放方向,都性於禮儀範疇,從中更可看出一個人的教養。扯到禮儀的份上,自然要跟神神鬼鬼的有些關聯。
中國人在進餐時,有很多禮儀,如忌諱筷子「三長兩短」地放置,也忌諱將筷子插在碗里形似上香,這是人家會當場提出來的問題;而諸如「忌品箸留聲,擊盞敲盅,迷箸刨墳」,這就屬於人家暗中笑話的範疇了。
筷子的人手拿捏的這一部分呈方形,一方面是防止「手滑」,另一方面是先民崇尚天圓地方的文化有關,也更近於中國人「內用黃老,外示儒術」的傳統。筷子作為「禮」和「仁」的象徵物之一,在新人婚禮時也有其作用,往往長輩會送新人筷子,有成雙成對之喻意,也暗含早生貴子的祝願。
至於筷子的種類,在中國大約分為五類,按材質來說,即竹木筷子,金屬筷子,牙骨筷子,玉石筷子,化學筷子等。竹木筷子就不提,這是最常見也最原始的筷子;中國最早的金屬筷子是以青銅鑄成,此後,自然也陸續有了諸如鐵筷、銅筷之流,富一點的能搞到金筷子、銀筷子;玉石筷子就顯得極為珍貴了;獸骨筷子也屬於較珍貴的範疇;塑料筷子則類似於「後娘養的」,其價值屬於不上不下之列。
看完朋友,記得關注隨手煮酒君哦~每天都有精彩有趣的內容等著你~~~
我是尚武先生,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和西方國家的刀叉或者是部分少數民族的手抓進食不同,中原地區的漢族使用筷子這一夾食用具來進餐。筷子早在遠古時期就已出現,遠古人的飲食以燒烤為主,剛烤過的食物很燙,因此人們就想到用兩根細木棍夾取食物。這種木棍就漸漸發展成了今天的筷子。早期的筷子大多用竹木做成。最遲在戰國時候,就已經出現用金、銀、漆器和象牙等材料製作的筷子。這種奢侈品當然只是貴族在享受,《韓非子》就記載大臣箕子看到商紂王使用象牙筷子後,就預言紂王的驕奢會使商朝滅亡。
金筷子也很受後代皇帝的青睞,《開元天寶遺事》記載,一次朝廷宴席,唐玄宗把手中的金筷子賜給了當時的名臣宋璟(jing),宋璟受寵若驚,唐玄宗見狀,告訴他說,不是賜給你金子,而是賜你筷子來表彰你像它一樣耿直。可見筷子也有「耿直」這一文化內涵。
筷子這種叫法出現較晚。 按照《韓非子》的記載,筷子原名為「箸」,這個稱呼大約一直使用到宋元時期,直到明朝,當時的普通人開始稱呼箸為「筷子」。明代陸容的《菽園雜記》記載說:「吳俗舟人諱說住』,住』與『箸』諧音,故改箸』為『快兒』。」意思是說因為吳中(今蘇州一帶)的漁民最怕船停住」,所以蘇州一帶人把「箸」叫成相反的「快子」,圖個吉利,後來又在「快」字上加了竹字頭,於是「筷子」這種稱呼就漸漸被大家接受,「箸」字反倒慢慢退出了老百姓的生活。在一衣帶水的日本卻沒有這種禁忌,直到今天還在用「箸」這個稱呼。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問答。全球範圍內,人類進食的工具主要分為三種。一種直接用手抓食,一種用叉子、勺子,一種用筷子、勺子。用叉子的就是歐美,用手的是南亞次大陸、非洲,用筷子的就是東亞,中國、朝鮮半島、日本列島還有越南,東南亞的一些國家。
中國很早就已經使用餐具,很早就有了勺子和筷子。用勺子的歷史大概有8000年,用叉子的歷史4000年,用筷子的時間上限還不確定。
我們的祖先何時開始使用筷子,已無可考。但這兩根小玩意,一旦能熟練操縱,使用起來靈巧無比,難怪西方有學者讚揚筷子是古老東方文明代表。
筷子在先秦時稱為「梜」,《禮記》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鄭玄的注釋:「梜,猶箸也」。《史記》謂「紂始為象箸。」這些都說明「箸」的稱呼可能最早在商代出現。
現在流行的「筷子」叫法,在明代以後的文獻中才較多出現,開始叫「快兒」、「快子」。被引用較多的說法,是陸容《菽園雜記》中有關時俗的記載。那時水上行舟之家講究避諱,以吳中(今蘇州)一帶為甚,如忌諱「翻」、「住」等字眼,於是稱「幡布」為「抹布」,「箸」為「快兒」。
雖然明代已經有人稱「箸」為「快」或「筷」,清《康熙字典》僅收錄「箸」而不收錄「筷」。
現在不時能看到的兩人用四隻筷子同時夾菜,這在古代是不允許的。古人認為這種動作叫「截筷」,與收納骨灰時的動作相似,不吉利。古人吃飯時還忌讓人停下筷子,「停筷」是針對死人的。人死後會在棺前放最後一碗「飯」,並將一雙筷子直插飯上叫「供筷」,這樣才停下筷子。因為這種忌諱,吃飯時是不能將筷子插在飯上的。
著名畫作《清明上河圖》中描繪了很多用餐的場景,我仔細尋找了有關筷子擺放方向的信息,但很遺憾沒有得到滿意的答案。
筷子剛傳到日本時,與中國同樣採取了橫向擺放的方式。但在後來,西域的飲食文化、用餐習慣、餐具、菜肴傳入大陸,筷子的擺放也轉變成了與叉子、勺子相同的縱向式。而日本始終堅持著橫向擺放的習慣,成為了世界上唯一橫著擺筷子的國家。
在中國人的眼中,生活中的物品往往會與人的理想聯繫起來,一件簡單的物件往往都會有著重要的象徵意義。作為崇尚禮制的國度,「禮器」是貫穿於生活的點滴之中,尤其在餐飲用具中,有眾多的物品都是曾是重要的「禮器」,有的還逐漸演化成純粹的「禮器」,如著名的「鼎」,就從最初的煮食器演化成為皇權的象徵。而筷子因其重要的實用價值,在日常使用中也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禮法」,制約著人們的行為,傳遞著文化的信息。
筷子在古人的婚姻生活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包括北京在內,過去女孩子出嫁時,在給女兒的嫁妝中,總少不了筷子。這種風俗,一般認為出現於宋代,當時男女雙方家長議定孩子的婚事後,女方父母一般都送盛水的罈子一對,內放活金魚四尾,並附上筷子兩雙。
其寓意是:金魚,諧音「金余」,祝願一對新人錢多多;水的意思是,嫁出的女兒潑出去的水;筷子則有兩種含義,一是祈子,取民間吉利語「筷子快子,快快生子」。
其實,看似簡單的筷子,無論是使用形式——夾、撥、挑、扒、撮、撕,還是材料——竹木、金屬、象牙、骨頭、玉石……這些可都不簡單,它散發著歷久彌香的生活氣息,並慢慢演變成為一種實用與文化相結合的存在。
千百年來,許多文人雅士對它津津樂道,例如明代程良規的《誦竹箸》:「殷勤問竹箸,甘苦樂先嘗。滋味他人好,樂空來去忙。」還有宋代女詩人朱淑貞的《詠箸》:「兩個娘子小身材,捏著腰兒腳便開,若要嘗中滋味好,除非伸出舌頭來。」
一雙筷子,一部歷史,感慨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筷子,中國人,天天在用。但要說到了解筷子,則很多人未必了解多少。今天看到這個問題很好,我也將我所知道的分享給大家。
古時候,其實不叫筷子,而是箸,拼音:zhù。竹字頭,又是拄拐杖的拄字音,就是仰仗箸來進食。一直普遍沿用的材質,當然是竹來製作啦。竹本身比較直,破開竹子,削成細條,很容易也方便,質地也耐用。什麼時候就有這個筷子呢?不得而知,但在商朝最後最後一個朝代,紂王已經用象牙做筷子在用了。《韓非子》就記載著: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佈。這個就表明,至少是3000年以上,至於以上多少,不得而知。可見,筷子文化,相當久遠。
箕子是紂王叔父,是一位有道德心懷天下的人物。他看到紂王竟然用象牙做成箸來進食,認為太奢靡了,太殘忍了,因此箕子感到恐懼佈畏,心裡就知道,這樣的人當王,會得罪上天,也會民不聊生,江山危矣。這也算是筷子文化嗎?當然算,因為,從看用什麼材質作箸,已經有一定的規約了,還跟天下蒼生也聯繫上了,這是仁慈簡約的道德體現。
現如今,文字幾經更代,箸已經變成筷子,估計很多人都不知道以前叫箸了。筷子文化,深入人心,也發展出了更多用筷子的文化。
如,筷子長短要統一,不可以用的時候一長一段。筷子擺上餐桌,要整齊擺好。筷子不可以插在飯菜之上,除非是祭拜先靈才可以。筷子不能指人,也不能拿著筷子伸出食指指人,不能敲碗,等等。
筷子文化,已經約定俗成,而且也確實實用方便。因此,幾千年來,能沿用到今天,依然沒有被淘汰。西方人則不用筷子,他們是用刀叉。私認為刀叉過於暴涙血腥,吃相太難看。所以呢,我還是比較喜歡我們中國本土文化習慣,覺得筷子更含蓄一些。您說呢?
筷子是我們中國人基本每天都會用到的工具,在《韓非子》中記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可見在3000多年前就已經出現了用象牙製成的筷子,由此我們可以推斷,筷子的出現可能出現在更早的年代。
在日後的中國文化發展中,筷子也開始逐漸流傳到了東南亞漢文化圈,筷子這件工具不同於刀叉,不切不劃,但是有同事具備夾,挑,撕等給各種功能,所以也就有以和為貴的意思。其實我們到超市購買筷子時會發現,筷子都是十雙,這是所謂的十全十美,筷子我們都知道我們稱為一雙筷子,所以也就有了成雙成對的意思。
另外我們中國是禮儀之邦,所以使用筷子是也是有一定的規矩的,比如說用筷子吃飯時,不能邊吃飯,邊敲碗,這是沒有教養的表現,另外盛好飯時,不能把筷子插在飯上,因為那就像上香一樣,就像供奉祭品一樣,另外吃飯時也不能用筷子指人,那也是很不禮貌的行為。
另外在使用筷子時我們還需要注意,筷子兩端要對齊不能長短不齊,這是不吉祥的象徵,更不能把筷子放在最早不停的嘬筷子,這不但不禮貌還很噁心,下筷子夾菜也不能猶豫不決,晃來晃去,用筷子夾菜要夾穩,忌諱夾一半掉桌上,還有夾菜時不能用筷子插在菜上,也不能在菜里刨。
筷子使用起來還是很簡單的,這也中國文化最為獨特的一個地方。
「有烏梅筷子無喉痛,有紫檀筷子無頭痛」
這是廣州自古流傳的關於紅木筷子的俗語,從中可見粵人對紅木筷子的信賴和喜愛。
筷子成雙成對,體形又長,再加上「筷」字與「快」諧音,紅木筷子又有典雅、名貴的寓意,所以有喜事,也可以禮贈他人。 《紅樓夢》里都寫道:「劉姥姥到大觀園探親,王熙鳳送她一雙烏梅鑲金筷子。」鐘鳴鼎食之家也以烏梅筷子贈人,可見顯貴人家也認為紅木筷子是拿得出手送禮的高檔之物。
廣州濠畔街在清乾隆時期得地利之便,成為廣作紅木傢具的集散之地,這裡聚集了上百家傢具作坊,在製作傢具之餘,自然會留下大量的邊角料,如何處理這些邊角料?於是幾乎每家紅木作坊把它們做成筷子,並對外銷售。於是,濠畔街的每間傢具作坊,都擺滿了琳琅滿目的筷子,濠畔街自然也成為廣州木製筷子的聚集地,要買手工筷子的人都會來濠畔街,紅木筷子盛極一時。
一對上好的木筷子,絕對不是兩根棍那麼簡單!無論是形狀、材料、工藝、神韻都相當講究,每一雙手工紅木筷子的背後,都是複雜的手工藝和勞心勞力的工作,看木、開鎅、開片、開條、打頂、磨圓、刮磨……一步也不能或缺,這看上去小小的筷子,也要拿出製作紅木傢具的專註和匠心才行!
廣作紅木傢具的雕刻和設計蘊含著各種不同的寓意,紅木筷子也不例外,每一雙的形狀、大小都有講究,如筷子有「吉尺」,長度都定在26.8厘米,不能長也不能短,講究一個吉利,取其「一路發」的含義。而筷子包裝,每捆10雙筷子都必須以四五六五的排列捆起,絲毫不得馬虎,十雙筷子四五六五的排列,剛好形成一個又一個品字,寓意人有人品、物有物品。如果四個五排列,就成為一個方塊盒,看起來像棺材,不吉利。另外,每根筷子的形狀、大小都要均勻,方頭圓身,寓意天圓地方、天長地久。而且還要有「山頭」,寓意站得高看得遠,人有出頭之日。而且木筷子製作過程中一直堅持不上漆不打蠟,在名貴的烏梅筷子上,還雕刻上「富貴吉祥」、包上「福祿壽禧」的金色包邊,想起什麼?這不就是上文提過的《紅樓夢》中描述過的筷子嗎?拿來饋贈親友,足以令人受不釋手!
筷子作為一種中國獨特的文化形式,代表著一種文明氣息。筷子文化以其不朽的品格,成為華夏文化里的一隻奇葩。今天的筷子,已經不單作為一種就餐工具,更是代表著一種文明的氣息及獨有的文化形式出現在世人面前,「筷」與「快樂」的「快」諧音,因此,筷子也成為人們禮品饋贈的佳品——象徵著人們對快樂幸福生活的嚮往。筷子的製作工藝的日趨精美更使得筷子不僅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同時也成為了研究、欣賞、饋贈、收藏相結合的藝術品。
在歷史長河中,無論是在民間傳說或民間風俗中,還是在文學作品上,都能找到筷子的文化蹤跡。關於筷子的民間故事有如「一雙金筷一條命」「柳筷奇案」「鐵筷王鬧婚」等。關於筷子的謎語像「兄弟雙雙,身子細長,只愛吃菜,不愛喝湯」「小足圓圓頭四方,進進出出總成雙,日里人捉兩三次,夜裡罰站到天亮」等等。關於民間風俗既有「用烏木筷醫喉痛、用紫檀木筷治腸胃」的說法,還有在北方大部分農村的新婚之夜,定要在洞房的地上扔幾雙筷子,意為「快生貴子」,圖個吉利之意。筷子的書法也很別緻,竹筷(俗稱筷筆)乃萬筆之祖,後筷書漸漸衰落,直到解放初,有些地方仍有用筷子寫字的,稱之為筷子書。 筷子,可謂是中國的國粹。它既輕巧又靈活,在世界各國的餐具中獨樹一幟,被西方人譽為「東方的文明」。我們今天使用的筷子和它的祖先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只不過出現了用塑料等「高科技」材料製作的筷子日漸變多而已。筷子的演變發展,代表著中國幾千年的智慧結晶。對於筷子,古今中外很多著名大師對其都有過高度的讚賞。法國作家家羅蘭·巴特認為筷子相對於刀叉具有一種母性的溫柔,它「不切、不抓、不毀、不穿……像是在移動一個嬰兒時所表現出的那種恰如其分的謹慎溫柔動作。 然而,對於這樣一個偉大的「東方文明」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似乎得不到應有的完整繼承。隨看身邊的「80後」「90後」,又有幾個了解筷子的使用禁忌的?或者說又有幾個會正確使用筷子的?大多數年輕一代對筷子的使用方法都是類似抓鉛筆的姿勢,而鉛筆與筷子都有「長而筆直」的特點,所以導致很多人誤認為使用筷子和鉛筆是一樣的方法姿勢。而在餐桌上該注意的各種筷子使用禮節,想必更是沒有幾個年輕人真正了解的。 歸根結底,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在於國人對筷子文化的不夠重視,而在這一過程中,鑒於筷子的使用多見於日常家庭飲食當中的特殊性質,父母本應該起著重要的橋樑作用,但是倘若父母都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那麼產生這種現象也不足為怪了。吃飯用的碗筷在東亞文化中有特殊的意義,工作保不住了我們會說保不住飯碗。正因為碗筷的特殊意義,方術之中多有用碗筷來做法的。興揚在這裡介紹如何用筷子安定生活。
安定生活法
此法極其簡單,工具就是碗筷。正因簡單有效,許多知道這種方法的人都不願透露。本法適合經常更換工作,更換住址,家中出現變故,多有波折之人。
購買筷子一盒,以木質鐵質為佳(是木質鐵質就好,不論貴賤),不可拆封,放置於衣櫃內,不可妄動!有助於生活安定,減少波折,增加食祿。
以前人對於筷子有很多說法,這些說法有的是預兆,這些預兆的說法,經常準的邪門!也有的涉及到民間法術,興揚在這裡為大家一一道來。
甲拿的遠,嫁的遠
拿筷子時離夾菜的那頭越遠,這姑娘嫁的也越遠。
乙拿的遠,日後背井離鄉
女的嫁的遠以後嫁的遠,男的拿的遠日後背井離鄉,難以在家鄉生活。
丙拿筷子伸食指討打
拿筷子的時候食指不在筷子上,而是指著人。這在過去是很不禮貌的行為!遇到脾氣爆就容易出事。
丁筷子掉下來的說法
筷子掉下來在各地說法不一,但都是喜慶的說法。有寫地方認為筷子掉下來是客人快來了,也有地方會說「筷落(快樂)無此」的吉利話。你的家鄉對於筷子掉下來的說法可以留言哦!
戊筷子長短不齊
坐席的時候給客人擺放的筷子長短不齊,客人會覺得主人家會落敗。這話雖然迷信,但也有一些道理,這家人待客都不注意,以後哪裡有人幫忙了。
己擊盞敲盅
不知道大家小時候有沒有敲過碗,然後大人會說要飯的才敲碗了!這敲碗是過去叫花子唱蓮花落的配樂,目的是吸引人注意要飯,所以普通人家很忌諱。
庚交叉筷子
交叉把筷子放桌子上,在過去是被視為否認同桌人的做法,就像是在說和不屑和你們這群人一起吃飯。
辛立筷子請鬼
民間的一種驅邪的做法:小孩或老年人無端生病(感冒,發燒,昏迷等等病態),就會找一個年長的老人(不一定是老人),盛一碗清水,將竹木筷子放在碗底豎立,期望擾人的鬼邪過來,然後請走。
我國使用筷子的歷史十分悠久,差不多有三千年的歷史,最早的筷子見於安陽殷墟出土的銅筷子。筷子是中國飲食文化中最為典型的代表之一,是中國飲食文化息息長傳的重要推動者。古人曾寫詩到:殷勤問竹箸,甘苦樂先嘗。滋味他人好,樂空來去忙。即是對筷子使用的描繪。
筷子在我國漢代的時候也叫作箸,《史記·留侯世家》曾載:「請借前箸以籌之。」即是證明。其實在漢代之前,筷子就已經出現了,先秦時期筷子是叫做「挾」,這種叫法見於《禮記》中的《曲禮上》:「羹之有菜者用挾。」在隋唐時期,筷子也叫做「筋」。明清時期,筷子開始成為一種常見的稱呼。
關於製作筷子的種類,不同時期種類也是不同的。最早時候出現的筷子,主要以樹枝等為原料,這是由於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低下所造成的。後來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出現了牙筷、玉筷等,秦漢時期有銅筷、鐵筷等。隋唐時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提高,筷子的製作也發生了極大的進步,有金筷、銀筷、漆筷、象牙筷等。
筷子作為中國人獨特的進食方式,對於人體健康有著十分重要的幫助作用。使用筷子的時候,人體的許多關節都處於一種運動狀態,這使得手指、手腕、胳膊、肩部等部位都能夠得到運動。因此,使用筷子進食,是一種十分良好健康的生活狀態。
(GSJ)
推薦閱讀:
※印度食物口感怎麼樣?
※案例:餐飲行業快速充值鎖客的收錢方案
※小吃店燃氣燒烤爐好還是木炭燒烤好,兩種各有什麼優點缺點?
※鹹蛋黃超級小龍蝦
※有哪些干拌面特別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