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有多久的閱讀時間,一本書看完還要做筆記至少也要4,5個小時吧。要是工作或其他學習時間緊張,你怎麼安排?


我每天的讀書時間在3個小時左右,從開始閱讀到做完筆記有兩種模式,2-3個小時的以看為主的模式,5-6個小時以聽為主的模式。第一,以看為主的模式:早晚各1小時左右早期專門學習過讀書方法,初步系統掌握了高效的閱讀方法,比如快速閱讀、跳讀、寫讀、主題閱讀等,並在兩年500本書的閱讀經歷中不斷實踐、調整、訓練,目前對於如何讀書已經有了一套自己的心得體會。

對於一般的非經典類著作、非大部頭書,我一般可以在2-3小時內讀完,並且迅速把握書籍大意。方法的本質很簡單,書籍作者寫書的時候一定要表達一些特定的思想、觀點,我們只需要找到這些觀點、掌握住它們就好了,經過持續的訓練就會掌握住的。

讀完以後,我一般會用思維導圖、印象筆記、訊飛語記等軟體寫讀書筆記,但也並不是每一本書都寫,可能是同一個主題的兩三本書寫一份筆記。而且,我的筆記並不是原文複製摘抄,那只是基礎階段,而是要學會提煉、融匯貫通為自己的知識。

在這種模式下,我的時間安排一般是早上讀1個小時,晚上讀1個小時+做筆記,集中專註的閱讀可以顯著提升你的效率。

第二,以聽為主的模式:零碎時間+集中做筆記各類聽書軟體的出現釋放了我們的眼睛,顯著提升了碎片化時間,我每天聽書的時間一般在2個小時左右,主要是早飯、午飯、晚飯。不要小看這三個時間段,一般情況下我都是自己吃飯(好像暴露了自己單身的悲慘命運)。吃飯在我看來是人類的動物本能,這段時間也可以被利用起來。

於是,經歷過無數次嘗試後,我發現聽歷史、傳記等敘事為主的書籍是相對高效的,如果聽較為專業的書籍其實效率是很低的。也正是通過這種方式,我聽完了10多本曾國藩、各類文學著作、人物傳記。

不可否認,聽說的過程中我們總會走神,眼睛被別的事情吸引住,所有總會有一些空白沒聽到。所以,聽完書以後一定要回顧,可以通過電子版、紙質版書籍(圖書館一般都有),快速回顧,再用以上方法做筆記。

在這種模式下,我的時間安排是,零碎時間聽書4-6小時+集中時間寫筆記1小時左右,如果設置成2倍速聽,則時間會縮短一半。

以上兩種方式,是我目前最常用的讀書方式,充分利用了每一塊時間,放大了時間價值,也不會耽誤工作、學習。我個人從中受益匪淺,每年讀+聽300本書左右,筆記100萬字左右,兩年下來,自我感覺獲得了很大程度的成長。


我是千城,就是那個要讀完1000本書、走過1000座城的男人。

歡迎留言說出你的想法。公眾號:千城撩書。一起打開新的世界!


書友的意思,他想說的應該是,「大家每天大概有多長時間是用來讀書的?一本書看完還要做筆記,四五個小時夠用嗎?要是工作或者其他學習時間緊張,大家又是怎樣安排的?」

接下來,有書君就和大家一起來聊一聊這方面的話題,第一個先說,大家每天大概有多長時間是用來讀書的。這個問題對不同的人來說有很大的伸縮性,因為大家有著不同的職業和不同的作息時間。比如在圖書館工作的書友,每天讀書的時間一定比大多數人要多;但是水果店裡的叔叔阿姨,每天基本不怎麼讀書。

2016年,我們國家人均讀書時間是13.43分鐘,人均紙質書閱讀量為4.77本。相比其他國家而言,少的可憐!不是大家不想讀書,而是很多人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覺得沒有時間去讀。

那麼,工作時間緊張和其他學習時間時間長,那怎麼安排呢?

有書君認為既要增加閱讀時間,又要提高閱讀效率。

提高閱讀效率有三個錦囊如下:

第一,多種方式讀書。

有句俗話:「時間像海綿里的水,要擠總是有的。」但是怎麼擠呢?這就需要書友有效的利用多種方式進行讀書。

很多喜歡讀書的人偏愛紙質書,這無可厚非。有書君的建議是,可以在手機上裝個kindle,上下班擠地鐵的時候拿出來看兩眼,畢竟每次坐地鐵的時間挺長的。此外還可以把要讀的書的電子版放在電腦桌面上,工作空暇的時候也可以看一些。

第二,注意理解不懂得概念。

其實讀書的時候,很多章節都是比較容易理解的。畢竟通俗易懂是很多書的共性,但是有些書就有一些比較難理解的片段。這個時候你要多看看不懂得句子和概念,抓住重點,有的放矢。很多我們輕易get到的內容,就可以快速瀏覽,提高閱讀效率。

第三,提高讀書效率最有效的方法是專註,別分心。

風一吹,草一動就想去看看;聲一響,話一說,自己也想搭兩句,是不行的。專註眼前的書,才能儘快的讀完,其他的都是白扯。


經常讀書寫作的小夥伴都會為了時間緊張而發愁,我是一名歷史老師,SOHO的工作模式,同時也是一個寶媽,一年閱讀量100+,一個月輸出書評文章筆記大概5萬字左右。業餘時間還練習書法、手繪,陪娃娃看書玩耍,每天讀書的時間大概兩個小時。雖然偶感時間精力不夠用,但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已經形成固有的規律和作息。

我是一個早睡早起者,一般早上5點起床,晚上10點睡覺。讀書寫作主要靠早晚和平時的碎片時間完成。

我覺得出現題主的問題,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優化:

1、提升記筆記的效率

不動筆不讀書,雖然都知道這個道理,但不同的人對於做筆記這件事的看法不一,大部分不會做讀書筆記的人,只知道摘抄、密密麻麻地記錄,讀完一本書,看著寫下的滿滿的筆記,成就感十足,以為這就是讀書的成果。

殊不知,這是誤解了筆記的作用。我們記筆記最重要的是指導行動,讀書筆記尤為如此。筆記不僅僅可以連接過去的經驗和經歷,更重要的是展望未來。就像拆書幫的RIA便簽法筆記,A1是寫下過去的經驗經歷,A2則是寫出讀書以後未來的行動。

正確的記筆記的方法,應該加入自己的思考,寫下未來的行動。而不是密密麻麻地不動腦筋地去抄書。《麥肯錫筆記思考法》中給出了筆記的優化建議:設定問題——整理課題並分解結構——搜尋現場信息——建立解決方案的假設——驗證假設——決定解決方案——實行解決方案。

2、提高閱讀的效率和視覺寬度

我們如果想讀大量的書,最好是在閱讀前,先讀一讀閱讀方法的書籍,磨刀不誤砍柴工,掌握了正確的閱讀方法以後,針對不同的書籍,採用不同的閱讀方法。在閱讀一本書之前,先用檢視閱讀法,看圖書的封面封底、作者目錄,先判斷這本書對自己是否有價值再選擇相應的閱讀方法。對於自己有價值的地方,可以採用分析閱讀的方法,對於不大重要的地方,可以採用略讀法或速讀法,提高視覺寬度。

不要在一本書上拖拖拉拉,浪費很長時間。閱讀的時間和收穫的價值並不一定成正比的。如果一本書花費很長時間還沒有看完,就會出現看完後面忘記前面的情況,這本書的框架結構也就慢慢散掉了。

3、掌握必要的時間管理術

如果讀書經常拖延,這個時候不妨學學時間管理,找到時間的黑洞偷手和高效的時間段。這樣確保我們可以把高效時間段啃一些較難的書籍,提高單位時間的利用效率。可以用甘特圖、番茄鍾等工具檢測自己的讀書時間,在閱讀的過程中關閉手機WIFI ,減少干擾,切實提高效率。


作者:夢歸秦淮(多平台簽約作者,歷史碩士,知識管理達人 公眾號:恆言讀書)

乾貨 | 思考 |技能 | 2018年,一起成長。

鏈接有趣的人,相約在字裡行間,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


可以兩方面進行優化:

第一形成自己的閱讀方法,根據情況進行調整。

在閱讀時不同類型的書籍,有不同的方法。不需要用同一種方法來閱讀所有的書籍。同時還要根據閱讀目的來調整。

比如在閱讀小說時,要是單純的娛樂,不需要做筆記。但要是寫書評,就要考慮從哪個角度去寫,去整理的梳理故事線,考慮從哪個角色或情節進行切入。要是去學習作者的寫作方式,做筆記的重點又不相同,去分析作者寫作的風格、套路、常用詞。

而在閱讀商業書籍,不同的目的,閱讀方式和關注點也不相同。要是想解決自己所遇到的問題,不需要把這本書從頭到尾一字不差的閱讀。可以通過閱讀目錄和翻書來查看跟自己問題相關的內容,有針對性的閱讀。想學習某方面的知識,可以通過思維導科來梳理框架,把多個知識點根據重要程度進行分類。找到作者的主要觀點,推導的過程,以及想辦法去驗證或了解觀點的使用範圍。同時還要根據自己的了解,把書中的知識進行下實踐或嘗試,看看效果。

在閱讀一本之前,分清書籍的類型,以及自己的閱讀目的,這樣在閱讀時才能更有效果。

二、優化可支配的時間

每天閱讀的時間長短,不僅跟你的時間安排有關,還跟你對閱讀的重要程度有關。對於普通人來說,每天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並不多,一般也就在2-4小時之後,而且你並不能確保一定能把這些時間用在閱讀上。

我在2011年時挑戰過 每天一本書,堅持了一整年時間。當時每天的工作時間在12個小時以上,而且每年出差大都在200多天。我為了完成這個挑戰,花了很長時間進行準備,找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各種零散時間,想辦法利用起來。

為了閱讀,不讀新聞、不玩遊戲、不上網、多輸出。隨身帶著一個Kindle,平時在坐車、排隊、吃飯、等人的間隙時,花上幾秒中把Kindle拿出來閱讀。特別是做動車、飛機時,全部都用來閱讀、做筆記和寫作。

儘可能少的使用手機,特別是每晚睡前一定不看手機或電視,而是拿本書去閱讀。不管工作再忙,每天都能保持2小時左右的閱讀時間。保持了一整年,最終完成了 每天一本書的挑戰。

實際對於閱讀來說,能長期堅持每天閱讀1小時,然後花上30分鐘來做筆記,就已經足夠了,閱讀時間再少一點,比如30分鐘也可以,關鍵問題是要長期堅持,慢慢的就會形成累加效應。

每天都保持4-5個小時的閱讀,對於普通人是無法堅持下來的,別做強求,但每天花上30-60時間,進行閱讀。並不是太困難,關鍵在你對閱讀是否重視。你要認為很重要,少刷一會朋友圈子、少聊會微信、少看一點視頻或新聞,就足以留出半小時、1小時的閱讀時間。


時間管理和讀書不應該是衝突的,關於閱讀,需要靈活一些。

重點不是每天確保讀多久的書,而是在能讀書的時候,儘可能專註。

而且,讀書的意義並不僅僅只是做讀書筆記而已,更重要的是,讀書給你帶來的思考和行動上的轉變,也就是一切都以實踐為核心。

為什麼很多人都說:知道了很多道理,卻還是過不好這一生。原因就在於,想得太多,做得太少,看得太多,看進去融入行動的太少。

001 我讀書最勤快的時期是大學的時候,每個學期能讀至少20本英文原著左右。

自由可支配時間比較多,我往往是在遇到不喜歡的課時,順手就拿書出來讀。

然後,每天睡前是雷打不動的閱讀時間。

如果遇到期末或四六級考試等,我會只在睡前讀半小時書,其他時間都用來備考。

002 工作以後,確實,讀書的時間少很多,為了保持閱讀的習慣,我還是堅持每天睡前讀半小時書。

養成習慣以後,到了那個點,不讀書就不舒服,讀完幾乎就能沾著枕頭就睡著。

所以,我建議,在特別忙的時候,無需給自己太大的心理負擔,每天讀十分鐘也很了不起。

重點是要堅持,重點是讀的時候要全神貫注。

這個社會,還在堅持讀書的人真的是太少了。

給刷到這個地方的你一個大大的贊吧!從今天開始,就每天讀一點,再忙也讀一點,習慣與積累的力量總有一天會驚艷到你。

以此共勉之。

我是Mindy, 95後英語達人,每天分享英語學習資訊,更多精彩,不要錯過


據說猶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讀書64本,按照這個標準,我也給自己估算了下2018年大概讀多少本書。一年12個月,一個月四周,這樣算起來我一年按一周讀完一本書總共需要讀48本,這是按最慢的速度粗略估算,畢竟一本書一個禮拜還是可以的,不是嗎?重點是你要計劃好,每周必須閱讀一本甚至更多,這樣一年之後,你才能清楚的明白自己這一年是否有收穫。

好了,這樣細化到一周一本,那你就可以很輕鬆的安排每天需要讀多少頁,這個當然是根據你當時所讀書的篇幅長短以及內容是否需要反覆推敲而定。

  • 比如現在出現了為大眾所樂見的快餐式閱讀,即放棄思維的輔助,成為了填充大腦中暫時的空白狀態的消遣。長此以往,不僅會使青少年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退化,乃至逐漸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更有甚者還會變成沒有思想的「空心人」雖然它能給你帶來一時的快感,但「學而不思則罔,」孔子早在兩千年前就指出了這種局限。這類書籍就像偶爾花十幾二十分鐘吃頓「快餐」,細細品味,雖別有一番風味,但不可常吃,危害身體健康。

  • 正餐式的經典閱讀更強調細嚼慢咽,強調文章對人的凈化和移情的作用,當你手捧中國文化的經典之作,諸如四書五經等,燈下獨坐,以心靈沉浸其中,任世間的繁華與騷動都不為之所覺,這或許就是讀經典之作的精髓所在吧,讀後帶給你的更是一種心靈的清澈與明凈。

如果你把言情小說等不需要經過太多思考的小說列入48本之一,那我想這個一周應該可以讀好幾本吧?不過不建議此類書籍多讀,偶爾失戀花兩三個小時消遣下還行。經典書籍文學作品需要結合時代及其創作背景,有代入感的去閱讀,這類書籍閱讀的過程中對某一段感觸較深的做下筆記,方便讀完整理讀後感。就像題主說的,一本書看完再做筆記至少也需要4、5個小時吧。就我個人而言,看之前還得去了解創作背景,四五個小時讀完不到三百頁的《活著》,對於書中比較難懂的內容需要查閱工具書等,看完再回顧書中內容寫下讀後感,時間完全不夠用啊!所以,每天有多久的閱讀時間這個情況得因人而異,只要我們的目標計劃——一年48本以上,這個終點是一致的,那麼這個過程所選擇的路線長短就無所謂了,畢竟每個人對書的理解程度有快有慢,每個人所選的書籍類型需要花多長時間去閱讀也不定。

至於談到工作時間緊張的情況下,我一般是趁午休吃完飯看半個小時,晚上睡前半個小時,這是在工作日時間緊張的情況下安排閱讀。當然,按照這個速度根本讀不完一本書,所以我一般會利用周六上午繼續讀完。讀完一本書,讀書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朱熹曾提出「讀書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而胡適在這「三到」之外,再增了一個「手到」。何謂手到?胡適說,「就是要勞動勞動你的貴手。讀書單靠眼到,口到,心到,還不夠的;必須還得自己動動手,才有所得」。一定要專註集中注意力,認真去品味書中的每一個字,才能有效的讀完一本書,否則,你就只是讀完本身而已。

總之,計劃、堅持、自律、專註、時間管理、效率=有效閱讀=48本以上/年

我是享讀久讀吧,爺別忘了走過路過賞賜個贊吧!當然,加關注共享讀書資源。截止目前已讀11本書,我在奮力追補中!留言回答下面這個問題,共勉!


考博前正是在住院總醫師期間,非常忙碌,連睡眠時間都不能保證,但是我還是在早上起床悄悄的背英語單詞等,在產房時刻待命時,不敢離開,只能在休息室變看書邊聽著隔壁胎心監護的聲音。最後考試前十天下老總,每天學習18個小時,成功通過考試。

其實工作以後很少有大片的時間去閱讀,而讀書也成為一種習慣。但是醫生與大多數人不同,是因為專業書籍的閱讀時間佔了絕大部分,一種是遇到臨床問題尋找答案,而另一種卻是在為科研做各種背景知識的準備。

利用閑暇時間來閱讀便成了一種習慣。

對於我而言,上下班坐地鐵期間,中午休息時間,下了手術完成各種文書之後,晚上睡覺之前都是看書學習的時間。而這些時間累積起來也是有很多的長度。

周末帶著孩子一起閱讀兒童故事書,也是一種閱讀。

有人說這樣的碎片化閱讀效率不高,不能做筆記,記憶程度不高。其實手機也可以做筆記,備忘,還可以截屏等。極大的方便了大家。但是好的閱讀習慣需要自己逐漸養成。


碎片閱讀

我目前採用的辦法就是這個,碎片閱讀是盡量用碎片時間讀幾頁,比如上下班時間,公交車或者地鐵上看幾頁,吃飯或者上廁所看幾頁。

駐紮思考

就是分一部分腦力去思考,若是工作不忙,我都會抽時間腦子裡過一下所讀的內容,尤其是一些專業書籍,偶爾思考一下還得翻來書來求證一下。我給自己規定了一些思考時間,若是不思考書上的內容,我也會做情景假設。腦子這種東西不用就退化了。

隨身筆記

有時候冒個點子或者什麼感悟,我會順手寫下來或者畫下來,甚至會用微信語音記錄下來。

這個習慣是我大學就有的了,很長時間我都是順手寫在一張紙或者某本書上,後來發現等你想回頭去看的時候,瞎了,找不到那紙了~

所以現在我都隨手帶小本,隨手記。

集中時間整理

等一本書過一遍的時候,我會抽個下午的時間,去漫咖啡或者安靜點的公園,慢慢整理下來,可能還要畫個導圖什麼的。

我覺得超級嗨

畢竟我是個身子懶惰思維跳脫的人,這樣搞的話一點不累,一本書看完快的就是一周,慢的話可能好幾個月。不過書讀的深刻,有時候一頁紙的內容會過上一周,這都不記得,那就炸了。

對了,我學英語也是如此,不滾雪球,不壓榨自己,完全的佛系讀書法,多讀幾遍么總會知道的。

唯一的缺點是,很多人說我偶然性發獃,像個傻X??


我基本一周一本書一篇書評,以後還會寫其他相關的關於圖書的稿件。白天工作沒時間,只能早晚抽時間看,周末是大塊的閱讀時間。

以下是我的讀書安排。

聽書

平時上下班的路上,我會聽書,可能聽正在看的書,也可能是與正在看的相關領域的書,等閱讀時加快理解書中內容,看書的速度會提升很多。

每天使用KEEP健身時,把KEEP背景音取消,教練引導音量調低,播放聽書,一邊鍛煉身體,一邊聽書。平時聽書會加速播放,鍛煉的時候不容易集中注意力,調回正常語速播放,能聽的更清晰。

閱讀+筆記

我有兩種閱讀方式,一種是紙質書,一種是kindle閱讀。

紙質書閱讀時,一邊閱讀一邊劃線,引發了自己的想法就記在頁邊空白處,覺得特別重點的地方折角。也就是說,我的筆記是直接記在書里的。寫書評時,再次翻看原書筆記,重讀原書精華,如果此時覺得有必要單獨記錄,我會存在有道雲筆記里,作為將來寫作的素材存放。

kindle閱讀時,也可以做筆記保存,還可以看看被許多人劃線的地方都是哪些,參考別人的重點,看自己是否也有相同或不同的理解。寫書評的過程與紙質書相同。

我的閱讀速度不算快,一本230頁左右的書,大約需要3-4天時間完成,加上寫書評等整理事項,一本書一周能完結。即使遇到工作特別繁忙,晚上加班沒時間看,在周末也能補回來看書的時間,保證自己的閱讀量。

關於讀書和心理學,我會持續輸出相關內容, 如果剛好你也喜歡,歡迎關注、留言。


我的方法是每天定量。

舉個例子吧,我前段時間讀《易經》,書一共是380頁,每天給自己一個30頁的指標,讀完在睡覺。

不管到幾點。

這是我第一次讀這本書,第一遍通常我通讀一下,解決生字問題,這種書隨時都可能被生字絆住,後來才發現30頁難度真的不是一般的大。

第二遍才開始深讀,也定個指標。難讀的書,一般就幾頁。像《易經》,沒辦法,我只能幾頁幾頁的讀。這本書其實夠我一年讀的了,中間可以穿插一本輕鬆點的,像讀起來會非常有成就感的小說之類的。

其實,那些數據,每年讀幾本書,人均幾本書,其實沒有一點意義。

像很多人一輩子讀一本書都讀不完,像《黃帝內經》《易經》《道德經》這類的書,一輩子讀懂一本,你就很厲害了。

像這種書,讀一遍是絕對看不懂的,讀個十遍八遍能認出它來就不錯了。

一般都得啃上幾年,才可能有點成就。沒個幾年,門可能都入不了。

讀書重要的是按照自己的興趣來,這可以是你讀書的主旋律,但同時需要讀基本難啃的書。

精髓,都是需要用心啃的。


推薦閱讀:

養孩子,拼的就是父母的「規則感
教師首先是道德的傳播者,還是知識的的傳播?
痛恨教師有償補課,卻又給孩子補課,這樣是否相互矛盾?
如何複習中國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中國歷史文選?

TAG:讀書 | 教育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