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是如何命名的,我國可以對颱風命名嗎?


颱風的名字是由世界氣象組織所屬的亞太地區的11個成員國和3個地區提供,中國大陸、中國香港、中國澳門都有對颱風命名的權力。

在2000年以前颱風是沒有名字的,一般都是用代號來表示,如:9702就代表著1997年第二號颱風。在2000年以後,WMO世界氣象組織便決定使用對颱風進行命名的新方法。

颱風命名有什麼規則呢?

1、颱風的命名偏向於溫柔風,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希望颱風對人們的傷害更小一些。

2、每個國家或地區提供分別提供十個名字,11個成員國和3個地區一共提供140個名字,這140個名字在日後會循環使用。

3、當一個颱風給某地區帶來十分大的災害,那麼這個颱風的名字就會被剔除出去,而這名字就會一直代表著這個颱風,空缺的位置將在第二年之前由颱風委員會進行補充。

比如之前的04年雲娜造成死亡的人數117人,失蹤16人,傷病1800多人;05年的龍王導致近百人死亡也已被除名,現由「海葵」替代;06年桑美造成25億美元的巨大損失,現已被除名,由「山神」替代。

取名方取名時都有什麼偏好呢?

中國大陸的悟空、玉兔、風神、海神等可以看出偏神話風。

中國香港和中國澳門的貝碧嘉(一種牛奶布丁)、玲玲等可以看出偏生活風。

日本的魔蠍、天秤等可以看出偏星座風。

朝鮮的鴻雁、海鷗可以看出偏詩歌風。

菲律賓的黑格比、馬勒卡可以看出偏力量派。


點個贊吧,轉給更多的朋友!~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在不太遙遠的20世紀,給颱風起名字這件事情,還是一件新鮮事兒。最早是由某個澳大利亞的天氣預報員開始的,他會把自己不喜歡的政治人物的名字拿來給颱風命名,這樣他就可以公開罵他了。

然後從1945年開始,美國關島的聯合颱風中心開始為颱風取名字,基本上使用的都是人名,比如「Ida」、「Fred」、「Amy」等等。而那個時候咱么國家則沒有這樣做,而是用簡單的數字為颱風編號,比如「今年第X號颱風將要登陸XX」。

直到1997年,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在香港開了一個會議,大家討論以後覺得——以後就用統一的名字吧,免得大家交流起來不方便,公眾聽著也更明白些。

於是,世界氣象組織所屬的亞太地區的11個國家和3個地區,包括中國、中國香港、中國澳門、朝鮮、韓國、日本、菲律賓、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美國以及密克羅尼西亞,每個國家或者地區提供10個名字,總共140個名字,按照一定的順序排成5列,每列28個名字,然後從第一列的第一個名字開始依次使用,直到用完所有140個名字,然後再回到第一列第一個名字,如此一直循環下去!

2013年第30號颱風「海燕」因重創菲律賓而被除名

不過,如果某個颱風造成嚴重災害,或者有某些特殊情況,這個颱風所用的名字就會從這個列表中被剔除,然後由起這個名字的國家或者地區再起一個名字替代它!

中國大陸最初提供的10個名字是——龍王、悟空、玉兔、海燕、風神、海神、杜鵑、電母、海馬、海棠。後來「龍王」、「海燕」和「海馬」被剔除出了列表,「龍王」由「海葵」代替,「海燕」由「白鹿」代替,「海馬」的替代名則要到明年2月份才會公布。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您有幫助!

如有不準確之處,望不吝賜教!

如果您喜歡我的回答,不妨點個贊吧!


文:劉夙

怎麼給颱風取名字?

美國海軍在二戰後期的1944年12月遭受了名叫「眼鏡蛇」(Cobra)的颱風的重創。為了應付颱風對船隻和飛行器的威脅,這次災難之後,美國海軍建立了颱風警報機構,開始為颱風編號、命名。1959年這些颱風警報機構整合為「聯合颱風警報中心」(英文縮寫為JTWC),繼續為颱風編號命名。

早期的JTWC命名有兩大特點:

  • 第一,制訂了4個名字列表,每個列表中有21個名字,分別以A–W(Q, U除外)這21個字母開頭,並按字母順序排列;這些名字都是英語人名,早期全是女性名字,後來在女權組織的抗議下加入了男性名字。

  • 第二,所有編號颱風按這4個列表順次命名,後一年接續前一年,第4個列表中的名字用完了就再從第1個列表開始,如此周而復始。這個命名方法,為後來其他颱風命名系統奠定了基礎。

1955–1961年間JTWC(含其前身)採用的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名字。

在1999年以前,除了JTWC,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也獨立地制定了一套颱風名字列表,不過只適用於對菲律賓有影響的颱風。西太平洋其他國家和地區要麼是用美國的名字(比如台灣),要麼不用名字(比如中國大陸)。

颱風命名也有國際標準

事情在2000年有了轉折。從這一年起,世界氣象組織授權日本氣象廳作為區域專業氣象中心發布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的預報信息,作為國際標準。與此同時,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又決定借鑒美國為颱風命名的經驗,制定新的颱風名字系統。

這個新系統中的名字是由西北太平洋地區及周邊的14個國家和地區提供的,每個國家或地區提供10個,一共是140個名字,編成5個列表,每個列表28個。在名稱使用上,同樣是所有編號颱風按這5個列表順次命名,後一年接續前一年,第5個列表中的名字用完了就再從第1個列表開始,如此周而復始。

但是和之前JTWC的命名不同,這一回引入了一條新規則:如果一個颱風造成了嚴重的破壞(或有其他特殊原因),就可以把它從這個名單中踢出去,由提出這個名字的國家或地區再提供一個替代名。就這樣,從2000年起,在中國大陸的天氣預報里,颱風也都有名字了。那一年我參加了高考,高考剛結束,就聽說有個叫「啟德」的颱風襲擊了上海,讓我一直記住了這個颱風名字。

截止到2013年10月,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一共已經發布了163個颱風名字,其中24個已剔除。這163個颱風名字的詞源五花八門,有的仍然是人名(如范斯高、韋森特),有的是神名(如龍王、電母),有的是星座名(日本提供的全都是星座名,如天兔、北冕)。

2000年世界衛生組織颱風委員會確定的首個颱風名字表(標為紅色的是已除名)

16行第二列的「海燕」十分不長心,中了高爾基的詛咒(誤),2013年肆虐南海造成極大損失,於是次年便慘遭除名。

看到第5行第四列了嗎?巨爵Koppu,由日本提供。這也是一個星座名。關於巨爵座的神話故事。


今年首個登陸我國的颱風「苗柏」是一種鳥的名字,為何用它命名颱風?長江日報記者採訪了知名科普博主浦仁傑,據他介紹,其實颱風名字早已定好,「只是按照順序給它罷了」。

有媒體排出了2017年22個颱風的名字,浦仁傑說,這可能不夠用,根據颱風網統計數據顯示,西北太平洋一年平均生成的颱風大約26個左右。據中國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預測,2017年將有11至13個颱風影響中國海域,其中有6至7個颱風登陸中國東南沿海。

颱風共有140個名字輪流用

浦仁傑告訴長江日報記者,每個颱風都有自己的名字,取名是有講究、有規則的。

浦仁傑介紹,對颱風的正式命名始於20世紀初。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香港舉行的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第30次會議決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熱帶氣旋採用具有亞洲風格的名字命名,並決定從2000年1月1日起開始使用新的命名方法。

對於突發性的氣象災害颱風來說,數量多,來得快,如果等來了再取名,顯然會來不及。於是,世界氣象組織事先制定一個命名表,按順序循環重複使用。命名表總共140個名字,世界氣象組織所屬的亞太地區的14個國家和地區每個提供10個名字,包括柬埔寨、中國、朝鮮、中國香港、中國澳門、日本、寮國、馬來西亞、密克羅尼西亞聯邦、菲律賓、韓國、泰國、越南和美國(關島屬於美國,所以美國也屬於受颱風影響的國家)。

雖然提供颱風名字的有14個國家和地區,然而,有權命名颱風的只有日本氣象廳。

浦仁傑解釋,1956年7月1日,根據《氣象業務法》,日本成立了氣象廳,專責日本的氣象觀測、地震、火山及海嘯災害等監測工作。在當時已規定:日本氣象廳同時也負責給北太平洋上生成的熱帶氣旋編號及命名。在浦仁傑看來,或許是因為當時日本氣象廳觀測水平亞洲領先。

颱風資料圖

用「溫柔」名字期望傷害能小些

「颱風的命名,多用『溫柔』的名字,通常帶有美好、和平之意,期望它帶來的傷害能小些。」浦仁傑說。

具體而言,每個名字不超過9個字母;容易發音;在各成員語言中沒有不好的意義;不會給各成員帶來任何困難;不是商業機構的名字;選取的名字應得到全體成員的認可,如有任何一成員反對,這個名稱就不能用作颱風命名。

浦仁傑介紹,14個成員通常喜歡用帶有自己國家特色的東西來命名。比方說,泰國習慣用各種水果來命名颱風;日本習慣用星座;美國通常用人名;中國則常用美麗的傳說或花,如玉兔、悟空、杜鵑等。

還有一些使用了動物、植物、食品等的名稱,如「科羅旺」是柬埔寨提供的,是一種樹的名字;「莫拉克」是泰國提供的,意為綠寶石;「伊布都」是菲律賓提供的名字,意為煙囪或將雨水從屋頂排至水溝的水管。

「雖然命名表是固定的,但也有意外情況發生。」浦仁傑告訴長江日報記者,這就是氣象愛好者通常說的「野孩子」。

他解釋,難免有其他洋區的熱帶氣旋進入西北太平洋,日本氣象廳也要「接納」他們。比如2013年的13號颱風和14號颱風,他們的名字原本應該是康妮和玉兔,但實際上是佩瓦和烏納拉。原因是,這兩個風暴是從中太平洋進入西太平洋的,因此,編號歸於西北太平洋名下。浦仁傑說,因此,雖然我們可以判斷下一個颱風叫什麼名字,但是這並不完全是確定的,「可能會有外來風暴插個隊」。外來風暴名字不計入命名表,他們只能算作「編外人員」。

颱風資料圖

颱風名字也會被「除名」

一般情況下,事先制定的命名表按順序年復一年地循環重複使用,但遇到特殊情況,「颱風名字也會被『除名』」。

浦仁傑介紹,世界颱風委員會有一個規定,一旦某個颱風對於生命財產造成了特別大的損失,那麼該名字就會從命名表中刪除,空缺的名稱則由原提供國或地區再重新推薦。

「這樣做也是為了讓大家不再想起當時的重大災害和人員傷亡。」浦仁傑舉例,比如說颱風雲娜。「雲娜」,意為「喂,你好」,但據統計,「雲娜」颱風在浙江造成164人死亡,24人失蹤,直接經濟損失達到181.28億元,它被永久性除名,退出了國際颱風命名序列。

2005年19號颱風名為「龍王」,它一路肆虐,據中國氣象局提供的數據顯示,「龍王」給受影響地區帶來了強降水,其中福州地區一小時降水量突破了歷史極值,超過了152毫米,這是歷年來颱風影響最嚴重的,給福建造成了74.78億元的經濟損失,導致近百人死亡。於是,國際颱風委員會決定「龍王」從命名表中刪除。這是中國大陸提供的颱風名稱中最先「退役」的一個。頂替「龍王」的是「海葵」


西北太平洋地區是世界上除美國所處的墨西哥灣、加勒比海和北大西洋地區外(美國稱熱帶氣旋為颶風,達到一定強度就稱之為一級颶風,隨著熱帶氣旋的增強而稱之為二級颶風或更高)熱帶氣旋活動最頻繁的地區,每年登陸中國最多就有十幾個之多。

在有國際統一的命名規則以前,有關國家和地區對出沒這裡的熱帶風暴叫法不一,同一颱風往往有數個稱呼。我國按其發生的區域和時間先後進行四碼編號,前兩位為年份,後兩位為順序號。設在日本東京的世界氣象組織屬下的亞太區域專業氣象台的颱風中心,則以進入東經180度、赤道以北的先後順序編號。美國關島海軍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則用英美國家的人名命名,國際傳媒在報道中也常用關島的命名。還有一些國家或地區對影響本區的颱風自行取名。

人們對颱風的命名始於20世紀初,據說,首次給颱風命名的是20世紀早期的澳大利亞預報員克里門蘭格,他把熱帶氣旋取名為他不喜歡的政治人物,藉此,氣象員就可以公開地戲稱它。

在西北太平洋,正式以人名為颱風命名始於1945年,開始時只用女人名,以後據說因受到女權主義者的反對,從1979年開始,用一個男人名和一個女人名交替使用。

為了避免名稱混亂,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香港舉行的世界氣象組織(WMO)颱風委員會第30次會議決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熱帶氣旋採用具有亞洲風格的名字命名,並決定從2000年1月1日起開始使用新的命名方法。


對颱風的正式命名始於20世紀初。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香港舉行的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第30次會議決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熱帶氣旋採用具有亞洲風格的名字命名,並決定從2000年1月1日起開始使用新的命名方法。

  對於突發性的氣象災害颱風來說,數量多,來得快,如果等來了再取名,顯然會來不及。於是,世界氣象組織事先制定一個命名表,按順序循環重複使用。「命名表總共140個名字,世界氣象組織所屬的亞太地區的14個國家和地區每個提供10個名字,包括柬埔寨、中國、朝鮮、中國香港、中國澳門、日本、寮國、馬來西亞、密克羅尼西亞聯邦、菲律賓、韓國、泰國、越南和美國(關島屬於美國,所以美國也屬於受颱風影響的國家)。

  雖然提供颱風名字的有14個國家和地區,然而,有權命名颱風的只有日本氣象廳。

 「颱風的命名,多用『溫柔』的名字,通常帶有美好、和平之意,以期冀它帶來的傷害能小些。」浦仁傑說。

  具體而言,每個名字不超過9個字母;容易發音;在各成員語言中沒有不好的意義;不會給各成員帶來任何困難;不是商業機構的名字;選取的名字應得到全體成員的認可,如有任何一成員反對,這個名稱就不能用作颱風命名。


相傳,給颱風起名字的習慣起源於18世紀初期,澳大利亞

氣象

學家最初用女性名字給颱風命名,其原因現在已不得而知。自此以後,其他國家也開始紛紛學習。

到了20世紀初,有一名

澳大利亞

(也有資料稱是美國)的天氣預報員用不喜歡的政客來為颱風命名,如此一來,氣象員們就可以冠冕堂皇地戲謔政治人物了。想像一下,A部長即將登陸,B總統近期有減弱趨勢,真是歡樂極了。

然而在20世紀,颱風命名在很多情況下依然延續了古典規則,即用

女性

姓名來命名,這引起了女權主義者的不滿,之後就改成了男名女名交替。

即便如此,各國命名颱風仍然沒有一個共同的規範,終於,在1997年於

香港

舉辦的世界氣象組織(WMO)颱風委員會第30次會議決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熱帶氣旋採用具有亞洲風格的名字命名,自2000年1月1日起實施。新的規則事先制定了颱風命名表,年復一年地循環使用。命

名表

中有140個名字,分別由WMO的14個成員國和地區提供,包括柬埔寨、中國、朝鮮、香港、日本、寮國、澳門、馬來西亞、密克羅尼西亞、菲律賓、韓國、泰國、美國及越南。中國提出的10個名字是:龍王、

悟空

、玉兔、海燕、風神、海神、杜鵑、電母、海馬和海棠。

我國提出的颱風名字很多都出自神話形象

在此規則上,如果有某個颱風造成了非常嚴重的損失,為了方便引述、避免重複,這次颱風的

名字

將從命名表中去除,並用新的名字填補空缺。諸如「桑美」、「碧利斯」、「龍王」等颱風,目前已從命名表中刪除。「龍王」颱風被除名時,我國給出了5個候選名以填補空缺,分別是「哪吒」、「海葵」、「

水仙

」、「麒麟」、「梧桐」,最終確定的名字是「海葵」。

颱風命名的原則是:文雅、和平、非商業,所以各國給出的名字多為自然景觀、神話人物及動植物。下圖為颱風命

名表

的第七列,大家可以感受一下:(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可以看到,今年登陸我國的22號颱風「彩虹」赫然在列,而排在它前面的,正是之前的21號颱風「

杜鵑

」。


我國並沒有颱風命名權,只有提供颱風名字的權利,如果你留意到中央氣象台的颱風快訊的話,那一定會發現【例如】雖然第4號颱風生成了,但是卻沒有名字。為何4號土颱風有編號沒名字呢?這一切,都緣於中國和日本的命名權之爭。西太和南海颱風命名權完全掌控在日本手裡,中國試圖推進區域颱風預報中心。

6月5日08時,中央氣象台認定南海熱帶低壓已經加強為今年第4號颱風。從動態雲圖上看,從6月5日凌晨開始,南海熱帶低壓中心附近的對流雲系在海南南部海域有了猛烈的爆發。5日08時,位於南海的三沙市國家級氣象站已經測得20米/秒的風速,廣東沿海站點也均出現了16m/s以上風速。中央氣象台綜合分析了衛星、地面風場等資料後認定南海熱帶低壓已於6月5日08時正式加強為今年第4號颱風。

中央氣象台6月5日08時30分發布的1804號颱風快訊

不過細心的你可能發現,中央氣象台只給出了颱風編號,卻沒有給出颱風名字。

這是因為【西北太平洋和我國南海海域颱風的起編和命名均有日本東京區域颱風預報中心掌控】,而5日9時20分日本東京區域颱風中心網站發布的消息仍然認為位於南海的這個系統強度仍維持在熱帶低壓級別,尚未達到起編和命名標準。

【有人可能認為這不算什麼大事,但就是如果南海「土颱風」起編和命名不及時,會嚴重影響了我國颱風預警服務效果。】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颱風的名字是事先確定的,颱風命名表有140個名字,由柬埔寨、中國、朝鮮、中國香港、日本、寮國、中國澳門、馬來西亞、密克羅尼西亞聯邦、菲律賓、韓國、泰國、美國和越南提供,循環使用。比如根據颱風命名表,下一個颱風的名字為「鳳凰」。龍王、玉兔、風神、杜鵑、海馬、悟空、海燕、海神、電母和海棠由中國提供。若一個颱風造成了極大的破壞,世界氣象組織就會考慮將它除名


推薦閱讀:

颱風山竹最新消息 預計16日晚登陸廣東沿海
山竹颱風
包郵區颱風四連,今年魔都為何獨得颱風恩寵?
今日神段丨從來沒服氣過廣東人,直到看完他們應對颱風的騷操作...

TAG:氣象災害 | 颱風 | 社會 | 地理 |